轉型電商還有戲麼?傳統企業轉型,請記住這三十六字訣!

當聽到一些商家問“天貓雙十一,中小商家還有活路嗎?”或者“美團是餐飲人的天使還是魔鬼?”這類問題時,有人笑而不語,有人感同身受。笑而不語者,自有生存之道,而感同身受者,則大多是同樣在轉型電商中浮浮沉沉而始終無法真正上岸的中小企業。

我們前面的文章提到過,對於傳統企業來說,轉型電商絕對不是“互聯網+”的全部。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來說,現在轉型電商,也許確實門檻和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的積累也越來越難,但不等於無路可走。除了電商,還有很多在轉型過程中可以採用的方式方法。

雖然不同企業,根據所在行業領域的不同,轉型的方向和模式肯定會有所差異。但在“互聯網+”的引領下,有一些轉型思路應該是相通的,我們大致總結了一下,提煉為三十六字訣,絕大部分傳統行業的企業,應該都能從中發現一些可以借鑑的方針策略。

轉型電商還有戲麼?傳統企業轉型,請記住這三十六字訣!

用平臺,做品牌,立口碑

幾乎所有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踐行平臺策略。天貓、京東吸引第三方商家開店自不必說;美團、餓了麼、攜程等等,都在依靠平臺策略吸引商家拓展業務。

但目前想在電商平臺上賺錢並不容易,不參加平臺活動,很難獲得用戶流量,而花巨資參加平臺活動,又常常只走量不賺錢、賠本賺吆喝,真正能依靠平臺賣出錢的,通常只有一些頭部商家。

不過,平臺的價值依然存在,畢竟其提供了一個可信的交易環境和可留存的點評區域。所以,傳統企業轉型,對於能夠找到可入駐平臺的,一定要積極佈局。目前,除了大眾商品和服務外,包括農產品、工業品、企業服務等很多領域,都存在一些通用平臺或垂直平臺。如果有幸進入一家競爭不算激烈的平臺,成為頭部商家,賺到一些錢,固然好;而如果進入那些競爭已很激烈的平臺,則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和一些大品牌比,更不要將企業轉型的方向押寶在這樣的平臺上。

對於大量中小商家來說,在電商平臺尋求存在感的意義應大於尋求成就感,不要指望前期能夠在電商平臺上賺多少錢,但也沒必要虧錢。電商平臺對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在特定平臺上的“企業網站”,應該有看上去高大上的店面裝修,應該有隨時在線的客服,應該能提供快捷的發貨和售後服務等。但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做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用戶口碑。

對於大多數企業,前期沒必要花錢參加太多的平臺活動,因為花錢是為了找客戶,而初期,你的客戶很可能不是來自於平臺給你的導流,而是來自於其它途徑,如下面一節提到的通過做推廣或建社媒而自行找到的客戶,至於平臺上的商家店鋪,僅僅是作為體現企業形象、完成交易和留下客戶評價的場所而已。

轉型電商還有戲麼?傳統企業轉型,請記住這三十六字訣!

做推廣,建社媒,重運營

在電商平臺上難以賺錢,那麼想發展就要做推廣,推廣的途徑非常多,但道理很簡單,用戶在哪裡,就要把推廣的用戶觸點放到哪裡。

不妨找一找app store應用商店的下載列表,看看哪些應用比較熱門(安卓下載缺乏太權威的下載排行,只看蘋果的也有一定代表性),各個品類都看看,任何有用戶關注度的應用,都可以看作一個潛在的推廣渠道。電商平臺自不必說,其它如新聞應用、工具應用、社交應用、瀏覽器等等,都可以研究一下。

而做推廣首先要考慮自己做社群、做自媒體,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推廣渠道,這倒不是因為成本低,想做好社群,做好自媒體,很可能需要投入不止一個專職人員,包括策劃、美工、編輯以及線上甚至線下的活動執行。但自己做的好處是便於用戶留存,這比起通過廣告或第三方推廣,有先天優勢。此外,自己做的自媒體或社群,也能夠成為通過廣告或第三方推廣而獲得的用戶的“落腳點”。

不過,階段性的通過廣告進行推廣也還是有必要的,畢竟廣告是有可能觸及到一些做社群或自媒體觸及不到的用戶的。通過廣告做推廣,吸引一批用戶、消化一批用戶,掌握好推廣節奏。而發廣告也可以儘量利用一些大媒體的DSP自助廣告發布平臺(如百度、頭條等),雖然可能初期因為使用不熟練(如配置關鍵字等),效果不如專業媒介公司,但隨著經驗的積累,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好,而且自由度大、效率高並且很可能更省錢。

但無論自己建社群、做自媒體或是做推廣,都要重視運營,要懂得如何進行用戶運營以及提升轉化率,以及學會通過分析數據來進行運營策略的調整等。

轉型電商還有戲麼?傳統企業轉型,請記住這三十六字訣!

做高頻,做爆款,聚流量

為什麼ofo和摩拜曾經這麼受到資本關注?為什麼拼多多能夠在三年之內成長為比肩淘寶的電商?前者的法寶是高頻,後者的法寶是爆款。即便目前ofo和摩拜的日子都不好過,而拼多多的上升空間也還沒有充分打開,但“高頻”和“爆款”本身的聚客價值,是已經被充分驗證的。

做高頻,做爆款的理念可以靈活運用。比如車險公司的保險一年才買一次,怎麼做高頻?企業可以推出每月或每週不出險領保費的活動,把一個低頻的交易,變成一個高頻的服務。而壽險公司推出的幾百元保上百萬的大病保險,則可以看做爆款產品。

而無論做高頻還是做爆款,本身都不一定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聚流量。其實這與線下實體商家的玩兒法都是一樣的。超市賣鮮奶是在做高頻,低價賣大白菜是在做爆款,目的也都是為了吸引客流。高頻的牛奶和爆款的大白菜,再怎麼薄利多銷,仍然不足以帶來可觀的利潤,商家真正希望的還是賣掉店面裡利潤高的那些商品。

我們前面提到的,互聯網實際就是實體經濟的一種映射,而互聯網的一些商業模式,也都是實體經濟早已有的玩兒法,畢竟很多商業手段,都是針對用戶的消費心理而已經形成很久了的,這並不會因為在線下或是在線上而有所不同。

轉型電商還有戲麼?傳統企業轉型,請記住這三十六字訣!

科技化,省人工,廣變現

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一些源於互聯網的新科技發展很快,雲計算可以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大數據可以保護和挖掘企業的數據資產;物聯網一方面可以讓企業的產品脫胎換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企業實物資產的管控實現效率、效能等的全面提升;而人工智能作為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集大成者,其發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對科技的重視態度和應用能力,應該是年輕的創新創業者與傳統企業的主要優勢。科技是生產力,所以傳統企業要充分意識到接受“科技賦能”的意義所在。主動也好,被動也好,都應該積極學習,這不是一種隨波逐流,而是一種大勢所趨。例如電視,都是智能電視了,誰還會買普通電視?而之後可能會延伸到空調、冰箱、電燈、插線板等等越來越多的家電領域,再後來就是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等等。至於是不是剛需或者只是一個噱頭,這應該是由市場來判斷的,作為企業來說,做必要的研究和儲備,總是沒錯的,一旦市場起來了,早入場,就能早獲得有利地位,至於是否做第一個大口吃螃蟹的,倒是應該量力而行,避免當炮灰。

究竟該引入什麼樣的互聯網科技或者如何評估引入的互聯網科技是否有價值呢?“是否能夠省人工”,應該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之一,尤其是那些始終做重複性勞動的人工。最簡單的例子,智能電錶出現以後,上門抄表的人就不需要了,這種科技就有極大的價值。但省人工不等於減人,可以將人用在如客服、運營等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人性溫度的崗位上,從而提升企業的軟實力。

至於廣變現,這裡面的操作空間就更大了。首先要具備流量和數據思維,一旦企業轉型互聯網,有了如電商、自媒體、社群、企業大數據等互聯網入口或數據資產,那麼根據你的用戶流量級別和數據資產特徵,就會有多種交叉商業變現的可能性。當然不同企業進行流量和數據資產商業變現的方式和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但企業要有這個意識,並多多借鑑行業內其它先行企業的玩兒法。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