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時,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給廢了?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其實,在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廢魏王李泰,甚至,李世民已經向李泰承諾會讓他做太子。但是,褚遂良站出來說了一番話,李世民立即就打消了立李泰為太子的念頭。反而在不久之後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將李泰貶為東萊郡公 。那麼,褚遂良說了什麼讓李世民的態度做了如此大的轉變呢?643年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在這一年,他的第五子李祐在齊州舉兵謀反,當然很快被平定,李祐被斬首,李世民失去了一個兒子。他雖然覺得很痛心,但還有更痛心的在後面,李祐的謀反案竟牽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李承乾的謀反還沒有正式開始就被逮住了,謀反證據都擺在那裡,由不得李世民不相信,但痛心歸痛心,李世民還是想保李承乾一命,於是就耍賴般的問群臣該怎麼處置李承乾。這本來並不是一個需要商量才能決定的事,畢竟,謀反是死罪,按律當斬。李世民哪裡會不知道呢?他就是要逼著大臣主動開口為李承乾求情,果然當時還是通事舍人的來濟就出來說好話,最終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

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當晚就入宮見李世民,在李世民懷裡撒嬌,表示假如自己成為太子並坐上了皇位,百年之後一定會殺了自己唯一的兒子李欣而讓晉王李治做皇帝。李世民大為感動,許諾李泰會讓他做太子,父慈子孝,好不快活。但是,第二天李世民在朝堂上說了這件事之後,卻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褚遂良表示李泰做了皇帝后根本不可能殺了自己的兒子而讓位於自己的弟弟,倘若李世民真想立李泰為太子,趁早還是把晉王李治給保護起來。這時候的李世民終於冷靜下來,知道自己差點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

之後,李世民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李治等開了一個小型高端會議,會上李世民拔劍欲自殺來威脅大家,目的是要晉王李治為太子。當然,這種結果是長孫無忌樂於見到的,就直接答應了。就這樣,李治成為太子,而李泰被貶。

為什麼李世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他自己曾說出過原因。其一,如果立了李泰為太子,那麼這就是向人們傳達一個信號,太子之位是可以謀求來的。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通過發動政變才坐上的皇位,他並不希望有效仿者。但是,很不幸的,李泰就和他很像,李泰也想當皇帝,正是李世民自己沒有處理好兩個兒子的教育問題,讓李承乾和李泰同時誤會他會立李泰為太子,這才讓李承乾急於自保而謀反,而李泰也想效仿父親以次子的身份做太子並在將來登基。這樣的先例不能開,否則以後會有更多的效仿者。不過,本身李世民的成功已經為大唐將來出現的數次政變埋下了隱患,這就是後話了。

其二,李世民想要保下三個嫡子。李世民寵愛嫡子女是出了名的,按照李泰的性格和對皇位的執著,如果讓他成為繼承人,那麼,李承乾和李治都得死。這不是李世民願意看到的。而李治仁弱,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如果讓他成為繼承人,那麼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人都能保全下來。於是16歲的李治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最大贏家。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都支持李治為太子,並且在後來成為李世民為李治安排的輔政大臣,兩人原本以為李治仁弱,關隴集團的利益能得到很好的保證,但凡事都有例外,武則天出現了。在廢王立武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支持王皇后而反對武則天的。但最終李治和武則天克服重重困難還是讓武則天成為了皇后,等著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是極其悲慘的命運。李治處理起長孫無忌的謀反案來可是毫不手軟。


蕭曉四姑娘


李承乾作為太子很爭氣,尊師重道,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對於李世民的考核,也做的有模有樣,李承乾的幾次監國也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可以說李承乾的監國不居功,不炫耀,進退得當,深的李世民的喜歡。
本來李承乾是一個明主的苗子,可惜這一切都被足疾給毀了,李承乾因為足疾走路有點跛,這個跛足伴隨著他的終身,自從瘸了以後,李承乾的性情大變,李承乾的心路歷程,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據魯速猜測,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變,與他內心的夢想打碎有關。
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夠成為父親那樣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內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腳一瘸,這個夢想就永遠無法實現,作為從小被教育要成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裡接受不了。
而此時,李承乾同母弟李泰心思活絡起來,起了爭儲的念頭,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李泰這個兒子,知道李泰喜歡文學,給李泰造了文學館,讓他自己招攬文人,蘇勖以古人都以著書為立言的標誌,勸李泰編著《括地誌》,只用了一年時間就編纂好了,唐太宗龍心大悅,賞賜李泰的東西都超過了太子李承乾。
此時的李承乾有點自暴自棄,寵信宦官,一蹶不振,還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請注意這個稱心是個男的,這讓李世民勃然大怒,把這個稱心殺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還在宮裡給他樹冢立碑,這讓二人的關係更加惡劣。
李世民為了讓李承乾迷途知返,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但是這些並沒有能夠從根源上治療李承乾的心病,而這十幾位老陳拿著雞毛當令牌,經常嚴厲的批評李承乾,這讓李承乾更加反感。
李世民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讓魏徵擔任太子太師,為的就是給李承乾一個定心丸,也是向天下宣佈,我是不會廢太子的,可惜混了頭的李承乾並沒能領會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李承乾看到李泰受寵,認為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世民把李承乾幽禁起來。
對於處理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可以說煞費苦心,謀反的人就算是太子也要處死,可是李世民愛子心切,並沒有處死李承乾,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保住了李承乾的姓名。
而李泰則恃寵而驕,看到李承乾被廢竟然跑到李世民那裡撒嬌,並且承諾如果自己是太子將在百年後殺了兒子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李治,當時的李世民竟然信了,不過被褚遂良戳穿了李泰的謊言,冷靜下來的李世民也覺得這不靠譜。
而對於立太子,李世民認為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所以李世民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不得不說李世民這個決定非常的英明,至少保住了李承乾還有李泰的命。

歷史百家爭鳴


唐太宗只有一個皇后,那就是長孫皇后,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為李世民分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這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唐高宗李治,四個女兒分別是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衡山公主。

李承乾是嫡長子,李泰和李治都是嫡子,那麼未來的皇帝必然是在這幾個人產生,我們也發現,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不是嫡長子,可以看出,雖然大唐大體是嫡長子繼承,但是也不是一定得嫡長子繼承。

那我們分別來了解長孫皇后的這三個嫡子。

李承乾生於公元619年,李泰生於公元620年,李治生於公元628年。李世民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過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次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改元為貞觀的。

李世民繼位後,就立八歲李承乾為太子,畢竟李承乾是嫡長子,而且很聰明,李世民對李承乾十分的疼愛和重視,也請了很多大臣做為李承乾的老師,但是李承乾有兩個問題,一是腿上有疾,二是寵幸一些太常樂人,還有點貪玩。

李承乾的老師對李承乾十分嚴格,批評起來也比較嚴厲,但是李承乾畢竟不是李世民,李世民能夠聽魏徵的勸諫,而李承乾聽不進去,李承乾甚至還派人去刺殺自己的老師,李世民自然是越來越失望。

而李泰比李承乾更為的優秀,十分的聰明,有才華,在文學,書法、書畫上面十分有造詣,甚至還主編了《括地誌》,李世民對其讚譽有加,對他的賞賜十分的豐厚,甚至還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讓李泰也覺得自己有希望取代李承乾成為太子。

李承乾也知道這一點,他很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會被李泰奪走,就與漢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兒子駙馬杜荷,侯君集,打算造反,但是被李世民事先察覺,所以最終失敗。

而李泰這個時候就跑過來跟李世民說,只要立他為太子,他當皇帝百年後,會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晉王李治的,李世民差點相信他的話,要立他為太子,這個時候褚遂良就出來說:哪有殺自己的兒子,讓位給晉王李治的,李世民也明白了。

李世民最後決定不能立李泰為太子,他覺得,如果他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後代子孫會認為皇位是可以爭的,而且如果立了李泰為太子,那麼李承乾和李治都沒有好下場,而只有立李治為太子,那麼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存活。李世民將李承乾貶為庶民,李泰貶為東萊郡王。


歷史簡單說


唐太宗有十四子,但只有三位嫡出;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都為長孫皇后所生。

長子李承乾早年被封太子地位穩固,拜魏徵為師,麾下良臣謀士眾多;而次子李泰,因同是“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李泰進封衛王,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以繼李元霸之後,對於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來說已是莫大的恩寵了!


魏王李泰由於才華橫溢,深受太宗寵愛,並允許其設立文學館,招納賢才,使魏王的勢力空前膨脹;貞觀十六年由李泰主編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誌》問世,成為我國曆史上首部以地理體裁為載體的文學著作;得到李世民逾越禮制的封賞和恩寵!一時之間,魏王的風頭蓋過太子,雖群臣進諫,但太宗不為所動。


魏王從中作梗,激將太子,迫使蓄謀已久的太子黨迫於形勢,公然逼宮,導致被廢,魏王奸計得逞,結黨營私;作為嫡次子的李泰在太子之爭中佔據上風,然而其不法行為和險惡嘴臉招致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的極力不滿和抵制;李泰為了博得李世民的信任,在李世民面前許下百年之後殺子傳位於弟弟李治的誓言!同時廢太子向李世民供述魏王朋黨的違法行徑:大意為:我以貴為太子,別無所求,李泰步步緊逼,致使兒臣犯下謀反罪行,今父皇要立李泰為太子,正是中了李泰的奸計。

李世民面對太子的供述和長孫無忌的反對以及李泰‘殺子傳弟’的毒誓;在太子謀反,魏王涉嫌謀嫡的情況下,為了保全自己的三個兒子,廢止李承乾,李泰降爵被貶,在大臣的擁護下選擇性格溫順的幼子李治為繼承人,至此貞觀年間的太子黨爭告一段落!


天下神筆


宣武門之變後,李李承乾被廢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廢了李泰。這就要從這個人的生平講。


李泰,小字青雀。唐太宗的第四子,皇后長孫氏的兒子。當時,唐太宗有多喜歡他呢。這樣說吧,本來非太子人選的李泰是要在成年後被封王,然後遷至封地。但是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個兒子,就允許李泰就在長安。

再加上李泰這個人本身學識淵博,《括地誌》就是他主編的。唐太宗對他的封賞也是比之太子,這樣的名望加上唐太宗的寵愛,李泰也有了皇位的野心。

後來,宣武門之變,李泰在皇上面前表露了自己的皇位野心。皇上為了讓他的兒子們都能活下來。也為了唐氏家族的發展,為了後世不會因為寵幸某人而立為太子。所以,李泰是必須得貶為王的。


蕭霆龍吟


李世民自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才登上皇帝的寶座。作為一個父親,特別是一個比較護犢子的父親,李世民自然是不想再品嚐當時李淵的那種滋味。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夫妻情深,長孫皇后給李世民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世民登基後,嫡長子李承乾被立為皇太子,李泰封魏王,李治封晉王。

太子李承乾倒也是頗有幾分李世民的樣子,從小就聰明,十來歲就就開始跟隨李世民處理朝政,事情辦的井井有條,讓李世民很是歡心。


然而,隨著李承乾逐漸長大,身體出問題了,腿瘸了。這下可出大事了,高傲的李承乾可能是無法忍受身體上的缺陷,再加上長期的壓力(李世民給李承乾請了幾個牛逼的老師,其中就包括魏徵,要知道,魏徵可是一個連李世民都敢說的人,估計李承乾沒少挨魏徵的教育),導致成年後李承乾性情大變,幹出了不少荒唐事。

荒唐事之一:李承乾公開豢養男寵,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一怒之下把這個男寵給殺了,李承乾卻絲毫不收斂,反而在宮中進行祭祀。

荒唐事之二:李承乾經常在宮中扮演突厥人,模仿他們的行為。要知道,大唐和突厥可是敵人,堂堂大唐太子,竟然扮演突厥人……

前面也說了,李世民是個護犢子的老爸,即便是李承乾幹出瞭如此荒唐的事情,也依舊沒有廢掉太子。但是,李世民肯定對李承乾有意見,把父愛轉移到了魏王李泰的身上。

李世民這父愛轉移表現的太過於明顯,然後惹出了大事。

李承乾以為李世民準備要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在恍惚之間,李承乾被侯君集挑唆,準備造反,強行奪取皇位。然而,事情被扼殺在搖籃裡。



護犢子的李世民面對李承乾的造反,並沒殺掉李承乾,只是把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看的出來,李世民是真的想保全他的兒子們,哪怕是準備造反的李承乾。

李承乾被廢之後,魏王李泰忍不住了,他早就垂涎太子之位已久 。於是李泰跑到李世民面前撒嬌一番之後,然後告訴李世民:一旦我當了皇帝,一定會把兒子們都殺了,然後傳位給晉王(李治)。

李世民一聽很開心啊,真是好兒子,那麼太子之位就準備給你了。


當然,這個事情並沒有付諸實踐。因為褚遂良告訴李世民:魏王這是在說謊,一旦李泰當了皇帝,不可能殺了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李治的。

俗話說的好,知子莫若父,聽完褚遂良的話,李世民把李泰的性格一琢磨,果然發現不能立李泰為太子:

一旦李泰當了皇帝,以李泰這乖張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下去,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結果;倒是李治性格偏弱,如果他當了皇帝之後不會去找李承乾和李泰的麻煩。

就這樣,李治就這樣被立為了皇太子,並由此而牽扯出了武則天的故事。


胡史亂翔


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不但沒有立魏王李泰反而將他降封為東萊郡王,主要是因為李世民聽了兩個人的意見:

第一、廢太子李承乾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為暗殺有奪嫡之心的皇四子李泰失敗而被廢,事後李世民曾經當面斥責李承乾,而李承乾則說:“我本來就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別的追求嗎?我之所以做出那些看似衝動的事來,主要就是因為我被李泰陷害啊,如果現在真的立他為太子,那您就中了他的計了(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第二、褚遂良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便堂堂正正地入宮侍奉李世民了,而李世民也曾經當面允諾要傳位給他。而李泰為了表示自己的豁達,特地撒了個謊,他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但是在自己臨終之時一定會把這個兒子殺掉,並傳位給弟弟晉王李治。褚遂良反問李世民,李泰的話真的能相信嗎?並且人家李承乾當年好好得當太子,不就是因為嫡庶不明嗎。陛下如果真的想立李泰為太子,那就必須讓李治躲得遠遠的才行。李世民聽了之後哭開了,說自己辦不到(帝泣曰:“我不能”)。

最終,李世民想清楚了,他說如果真的立李泰為太子的話,那就是向天下宣告,皇子可以用不可告人的手段謀取太子之位(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另外,李泰自己都說了連兒子都可以殺,那麼他以後真的當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肯定活不長(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而為了避免皇子自相殘殺,只能將厚道的李治立為太子了。


國史通論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唐太宗李世民廢除太子,同時將魏王李泰解除職務,予以囚禁。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為了唐帝國的長治久安。

李承乾是太子,李泰是魏王,隨著年齡增長,李承乾失寵,李世民對李泰更加偏愛,對此,李泰心知肚明,積極謀奪太子之位。現在李承乾出事了,如果讓李泰順利入主東宮,後世子孫就會認為:原來皇位是可以搶來的,祖先可以,我為什麼不能?之前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已經開了個不好的頭,現在李泰也來,長此以往,皇族內部的紛爭何時能止?禍起蕭牆,不利於王朝的長期穩定。李世民宣佈:以後如果有皇子爭奪儲位,一定廢了他!

原因二:保全三位嫡子。李泰曾經對父皇說:以後我要把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

李世民聽了,感動地淚牛滿面,果然是好兒子,對兄弟如此友愛。後來李世民又在朝堂把這個事講了,褚遂良聽後,指出:弟弟哪有兒子親呀,他要是連兒子都敢殺,更何況弟弟?請皇上把晉王妥善安置。李世民聽說嫡子有危險,非常著急。想到: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要完蛋;如果立李治,他宅心仁厚,兄弟們能夠保全。皇后死了,兒子不能出意外,否則對不住她。

終於,李治登上了皇位,李泰被貶到地方擔任濮王,最後,兄弟三人全部善終。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更多歷史八卦關注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有的答案說的很詳細,但是不夠簡練。

實際上,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就把廢除魏王李泰的理由公告出來了:“如果我立李泰為太子,等於說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經營得來的,這是給後世做示範。以後再有太子無道、藩王窺伺的,兩個都廢黜。”

↑李世民作為父親是失敗的↑

李世民還補充了一句話:“如果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夠保全”。

這兩段話意味深長,值得玩味。

先來看李世民第一段話的背景,當時李世民已經把李泰的政治前途毀滅,罷免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以及左武侯大將軍職位,廢為東萊郡王,順陽王,並把李泰遷到均州鄖鄉(今湖北境內),從此李泰再無希望繼承大統,只能老死他鄉。

再來看李世民第二段話的背景,為什麼說李泰當了太子以後,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呢?

↑李承乾是一個無道太子,增加了李世民的人生難度↑

李泰會殺掉李承乾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李承乾是廢太子,縱使他心死如灰,難保不會被其他政治力量當成幌子,更何況,李泰的皇位是從李承乾手裡搶來的,因此只要李泰繼位,李承乾必死。

那為什麼李世民會判斷出,李泰連李治也不放過呢?並不是李治威脅了李泰,而是李世民瞭解李泰這個人的品性,李泰這個人壞嗎?很難說,但是他的政治野心是昭然若揭的。

↑李泰很聰明,可惜不懂政治↑

在李承乾死後,李泰意識到絕佳機會到了,他開始積極佈局籌劃,準備當太子,而李世民也允諾了,這時候,出現了歷史上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幕,李泰竟然拍著胸脯向李世民保證,將來李泰死後就殺了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李治,而李世民聽後“很感動”。

且不說這段話存疑,是不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編造的,假如李泰真的說出這句話,那李泰的動機是什麼?只有一個——取悅李世民。

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一直對殺兄奪位一事耿耿於懷,尤其還是殺死自己的同胞哥哥。李承乾,李泰與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李世民很希望幾個嫡子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因此,李泰的這番殺子傳弟的表態,是在證明自己和兄弟李治多麼感情深厚。

↑褚遂良一針見血指出了李泰的邏輯漏洞↑

可是這次馬屁拍到馬腿上了,褚遂良很犀利的指出殺子傳弟不合人倫常理,李世民當然一點就通。與此同時,李治跑來告訴李世民,說李泰私底下找過李治,威脅說李治與漢王李元昌感情非常好,李治必須退出皇位爭奪,否則李泰就會拿李元昌這件事做文章。

漢王李元昌是誰?跟隨太子李承乾一起謀反的!!

李世民聽了李治這番話之後,頓時覺悟,意識到李泰如果當了皇帝,必然也會下手清除李治,李泰在爭奪儲位這件事上,已經走火入魔了。

但這也怪不得李泰,能怪誰呢?都是李世民自己造的孽。太子李承乾是不成器,可是縱容李泰向太子之位發起衝鋒,李世民毫無疑問是有重大責任的!李承乾不就親口承認了嗎,說是被李泰逼得太緊,不得不早做圖謀,以免被廢黜的命運。

↑上下五千年,大夢無邊,夢迴大唐可看見,遺留的詩篇↑

經歷這陣風波的李世民,一下子蒼老的許多,當年他和同胞哥哥李建成爭得你死我活,現在他的兩個同胞嫡子又爭得你死我活,甚至差點讓老子當了李淵。

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將李泰和李承乾一併廢黜,並且考慮到深遠的以後,決心把這件事情壞事變好事,做成一樁示範案例,以後再有太子與藩王爭奪皇位這樣的事情,兩個人一起雙輸,然而他卻並沒有找到太子無道的情況下,如何尋找新的繼承人的政治難題。

太子無道,難道不換別的藩王?如果要換別的藩王,那個藩王怎麼會不去爭,不去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

但李世民也沒有任何辦法可言,皇位繼承人本來就是皇權體制下最大的難題之一,直到一千年後的康熙時期,同樣會面對這個棘手問題。

↑李治能夠上位,長孫無忌作用很關鍵↑

最後再說一句題外話,為什麼李世民那麼有信心斷言李治上位後不會殺死兩個兄長呢?除了性格,還有現實的原因——李治沒有自己的政治派系,而李泰和李承乾卻不同。

當一個皇子有自己的政治派系以後,他的登基上位必然帶來一陣風暴,老的人下臺或者掉腦袋,新的人上來為我所用,真要是李泰登基,恐怕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很快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所以這兩位重臣都一力促成李泰被廢。但李治登基之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政治目標就變成操控駕馭李治了,李泰和李承乾再無威脅。

李世民到頭來,也沒有做的了自己的主。帝王,有時候也只是“政治利益”的工具罷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太子李承乾還沒有被廢時,魏王李泰自持有才,結黨營私,以為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恩寵,就和太子明爭暗鬥,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了,結果被廢了。



太子李承乾還是比較有能力的,唐太宗李世民讓太子府監國,太子處理國事井井有條,而太子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周圍圍繞著長孫無忌、侯君集等元老,繼承皇位也是眾望所歸。這裡我們不討論為什麼太子李承乾被廢,主要討論為什麼李泰被廢了?



第一、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明爭暗鬥,手段過於陰險,同時又結黨營私。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魏王自持有才,得到唐太宗的恩寵,平時基本沒有把太子放在眼裡,太子偏懦弱,處理國事時,魏王黨基本上都是使壞,阻礙太子建功立業。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得到的皇位,所以他厭倦了為了爭奪皇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所以,魏王李泰對太子的步步緊逼,加速了太子的倒臺,同時也把他推到皇位繼承人的最前列,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第三、太子倒臺後,唐太宗李世民把魏王李泰召進宮,試探準備立他為太子,李泰自作聰明,對李世民表明心跡說如果立他為太子,他回去殺子,百年之後傳位給晉王李治。李世民厭倦了皇家為了奪位而不擇手段,所以李泰表明心跡後令李世民厭惡。

第四、外戚長孫一族勢力大,同時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皇位的繼承人基本上也是圍繞長孫皇后的幾個孩子進行。太子被廢,立魏王李泰,唐太宗百年之後,李泰定不會放過廢太子及兄弟,而晉王李治當時閉門謝客,不結黨營私,不爭奪帝位(其實當時不爭就是爭),是個庸而不昏的人。唐太宗正好看中李治這一點,為了保全子嗣,立李治是當時最好的選擇,最後除了蜀王李恪反叛被長孫無忌處死,李承乾、李泰都得到了善終。

因此,為了幫新太子晉王李治掃清障礙,魏王李泰被廢,蜀王李恪被打壓,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