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為什麼會如此迅速的走向滅亡?

歷史的刀鋒


秦完成了統一後,為了鞏固統冶,並創立了郡縣制。但他的統冶具有急求生和暴虐的特點。

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1)秦王朝要求農民每年交2/3勞動成果給國家,許多農民幹得那麼辛苦,最後連自己都養不活。(2)秦每年都大規模的兵役、徭役,使全國總人口2500多萬,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300多萬,可見秦朝的繁重徭役,兵役;另外秦始皇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禁錮思想,摧殘了文化,在秦焚書坑儒後,出現了文化倒退。就為秦的滅亡埋下禍根。

公元前209年,由於大澤鄉誤期,陳勝吳廣主張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後,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不斷壯大,起義軍直逼咸陽,最終陳勝吳廣起義,以失敗告終。我反秦浪潮並沒有平息。在劉邦項羽起義軍的帶領下,滅掉了秦朝。威風鼎鼎的秦朝,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可見農民起義的恐怖。







用戶8294580766805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不戰而降,齊亡,自此,經過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華夏大地的第一次統一。此時秦軍擁兵百萬,三十萬主力北御匈奴,五十萬主力南征百越,如此強大的秦軍卻在短短十一年就消失了,秦帝國也在始皇帝去世後三年就滅亡了,這中間有那些原因呢?

大興土木,徭役太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對邊境的騷擾,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為了始皇帝的巡行,修建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為了軍事目的修建的秦直道;為了自己享受修建的阿房宮等。所有的工程,放到古代都是一個浩大而修建漫長的,而秦王朝卻在短時間同時開工,雖然前三個對後世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造福工程,然而此刻卻勞民傷財,嚴重超過人民和國家的承受能力,百姓民怨四起。真可謂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阿房宮堪稱古代最大宮殿群

嚴刑峻法,官逼民反

秦朝主張法治,其丞相商鞅、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創立了許多嚴刑酷法,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法統治。900餘名戍卒前往漁陽戍邊,途遇大雨而誤期,誤期法皆斬,面對橫豎都是死的選擇,陳勝吳廣選擇了揭竿而起,大澤鄉的暴動拉開了秦帝國滅亡的序幕。


秦軍軍功制度的崩潰

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其在戰場上超乎變態的作戰動力,源自其變態沒有人性的軍功制度。大家在戰場上比誰殺人多,為的是改變自己的出身,因為殺敵人頭和軍功直接掛鉤。然而天下一統後,此等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沒有明面的敵人給你殺來升爵,其作戰動力勢必比以前弱了不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始皇去世,軍心喪失

秦始皇巡幸途中突然死亡,對秦軍將士的精神是一個沉重打擊,由於秦始皇死後帝國權利過渡失策,趙高李斯等人擁立胡亥篡位,逼死扶蘇蒙恬等人,將士對此已是心寒,為此當起義軍打到秦國心臟時,作為帝國精銳的50萬南征軍據關自守,趙佗後來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北部30萬精銳在統帥蒙恬死後,也是出工不出力,救援速度緩慢。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秦朝開創了郡縣制,然而這種郡縣制首先侵犯的就是那些前諸侯貴族的利益,六國舊貴族時刻都在想著怎麼顛覆新生的政權,而他們的實力又是很強的,秦末起義軍用的就是各國貴族的口號,例如項羽用楚國,張良用韓國等,秦國國君胡亥素質低下,無法完善制度的缺陷。

楚霸王當記亡秦首功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小樂故事會



秦把東亞七國捏合成一個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奇蹟之一

但其實歷史並不是這樣的。秦朝之前,中國沒有真正統一過,夏商周都屬於部落聯盟性質,不是真正的統一國家,而且主要侷限於中原地區。而站在當時的角度看,可以說是秦朝和秦始皇第一次把東亞七個國家統一成了一個國家,這不但是一個全新事物,而且是超出當時人們想像的事。

同樣情況對比一下人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偉業了。歐洲的地域和人口和中國中原地區始終屬於同一個數量級,但從古至今,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完成統一的偉業,而且任何時代想要統一的人,比如拿破崙,最終都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試圖統一歐洲的國家也都會遭受沉重打擊。


拿破崙曾試圖統一和中國差不多大的歐洲,結果卻是身敗名裂

但秦始皇和秦國卻在兩千年前做到了這一點,這本身就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但當時秦國和秦始皇面臨的卻是強行用過武力粘合在一起,彼此並不認同的七國(乃至更多國)的臣民,而如何統治如此廣大的國土,他們完全沒有任何可以遵循的經驗。所以施政時難免會有不適當的地方,比如在很短時間內在全國強行推行秦國的一切制度。而且六國滅亡的時間很短,大量六國貴族的影響力都還在,所以秦國的政策一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六國貴族都藉機起事,顛覆了秦朝的統治。秦末亂世雖然是陳勝吳廣兩個農民首先起事,但真正的主力卻是項羽這樣的六國舊貴族,特別是楚國。


經過秦末亂世中國能再次統一也是奇功一件

所以其實秦國滅六國後很快滅亡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也並不是因為秦國犯了什麼特別嚴重的錯誤,而是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過程中必經的反覆。其實中國在經過秦末亂世之後短短几年再次走向統一才是一個奇蹟,而且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秦統一之後施政的成功,短短二十年已經讓國人接受了統一是天下大勢這個理念。


桃花石雜談


統一的其實就像強力粘合劑的作用,把四分五裂的思想和風土人情強行統治在一起,這種統一隻是統一了疆土,實質上從未統一過人民,更何況是百家齊放的思想大爆炸時代。

所以外表下疆域一統的大秦帝國實質上是暗流湧動。

仇恨值爆棚的亡秦必楚,焚書坑儒燃燒的是書籍,但思想從未被填埋,更不用說一個個雖然變更為郡,但民心裡都有故國的人民。

再加上秦二世的殘暴統治,趙高的舞權弄術,指鹿為馬,

還有那修不完的萬里長城裡成千上萬憤怒的勞役。

一切的反抗因素都在積累,而統治卻從未有向好的跡象。

終於到了爆發,一句大楚興,陳勝王。點燃了憤怒的星星之火。。。爆發吧,秦必然要滅亡。

有了後來的楚漢之爭才讓歷史顯得豐滿,連續的動亂讓人民不堪痛苦,也消滅了人們對故國的眷戀,停戰過上安穩的日子成了人們共同的追求,

其實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誰勝利了都可以開啟一個新的盛世,這是歷史之必然。也是亂世後的選擇。


木三分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秦始皇對於應該用什麼樣的制度去治理整個國家,向大臣們提出了問題。

其中法家名宿李斯主張,不能像周天子那般用分封制去治理天下。

“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敵,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均線,諸子功臣一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質數也,置諸侯不便。”

儒家博士淳于越則主張,應當尊從商周時期的分封制治理天下。

“臣穩殷周王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秦國軍功勳貴代表王綰則主張,效仿周朝的辦法在燕、齊、楚等僻遠之地分封皇子。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如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最終秦始皇認為用分封制去治理國家,無疑會重蹈東周列國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拒絕了王綰提出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建議,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

然而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一度曾號稱萬世不朽的龐大帝國,卻在短短14年後便轟然倒塌。

回溯歷史,拋開長期以來對於秦朝暴政、秦法暴虐的認知,今天我們就來仔細梳理一下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軍功勳貴的疏離

商鞅變法·轅門立木

自商鞅變法之後,二十等爵制度讓秦國的軍功勳貴利益集團迅速崛起。秦人因此更是聞戰皆喜,讓關東六國為之聞風喪膽,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秦國是一頭猛虎,那麼軍功勳貴便是猛虎最鋒利的爪牙。

然而在統一天下之後,為了推行郡縣制,秦始皇廢除了原有的封君制度,將原本屬於軍功勳貴們的土地盡數收歸國有。軍功勳貴利益集團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封邑,這讓軍功勳貴的勢力不但沒有因為統一的天下而增強反而迅速衰弱,並逐漸退出秦國權利中心。

宗室力量的衰弱

與子同袍·豈曰無衣

不論是從商周這個大環境,還是秦國這個小環境來看,宗室的力量一直都活躍於政治舞臺之上,其對君王權利的穩固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秦始皇因為忌憚重蹈東周列國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不但打壓和拒絕重用嬴氏宗室還廢除了分封皇族的制度。

這也導致整個嬴氏宗室既沒有實際權柄又無尺寸之地封,尤其是在秦始皇死後,面臨秦二世的清洗,整個秦國宗室沒有絲毫抵抗能力。同樣因為嬴氏宗室力量的衰弱,君王也得不到任何宗室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劉邦兵臨咸陽城下的時候,秦子嬰沒有做出任何反抗,因為他早已知道自己毫無東山再起的希望。

外戚勢力的缺失

秦宣太后在昭襄王即位之初,以太后之位把持朝政,滅了秦國西部大患義渠,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一塊堅實的基奠。但同樣也為秦國帶來了一股尾大不掉的楚國貴族勢力,直到秦始皇親政之後才得以解決。

或許也正是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非常忌憚外戚專權,同時也拒絕了冊封皇后和太子。這讓已經失去了舊軍功勳貴和嬴氏宗室支持的王權再一次失去了外戚力量的支持,這讓本就自斷雙臂的秦王朝再次斷掉了自己最有力的一條大腿

客卿學派的鬥爭

從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再到公子扶蘇(儒家)與二公子胡亥(法家)的皇位之爭。秦帝國內部的一系列變動讓嬴氏宗室和關中舊軍功勳貴集團退出政治舞臺的同時,也讓關東客卿官僚的權利高度集中,打破了以往宗室、軍功勳貴、外戚、關東客卿四足鼎立局面。

秦始皇死後,沒了秦始皇的壓制,秦帝國權力大廈失衡再加上各個學派學說之間的爭奪。面對國廈將傾的局面,皇權又失去了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又怎能力挽天傾?君不見章邯靠著20萬秦軍和起義軍做交易,秦王室卻對他無可奈何。

中央集權的惡果

中央集權制

對於中央集權制度的評價毫無疑問,其制度非常先進,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但這對於秦國所處的大時代背景來說卻是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而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對於中央集權制度的設想也太過理想化。

太過急於廢除舊軍功勳貴利益集團,卻忽略了新的利益集團成長所需要的時間。由於原本的軍功勳貴和嬴氏宗室勢力過早凋零,造成了關東客卿一家獨大,而新的利益集團卻又還未成長起來。因此當秦始皇死後,皇權沒有力支柱,在此消彼長之下,秦帝國的權利天平失衡,大權旁落便成了必然。

六國勳貴的反噬

在很多書中都有記載秦法的嚴苛暴虐,但如果真的是秦法太過嚴苛暴虐,那應該關東皆反的同時關中也皆反,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的秦法的嚴苛暴虐。然而縱觀整個秦末起義我們可以看出參與起義的其實大都是原六國中上層社會精英。而大澤鄉起義的時間則是秦始皇死後的第二年,秦二世才剛剛即位也根本不可能做出影響太過重大的惡性事件,因此天下苦秦久矣也應該只是一個說辭。而導致“農民起義”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禁止私學(焚書)。

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並否定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建議,堵死了關東士族們繼續當門客出仕的路徑。而禁止私學,不允許隨意議論政治,則是斷絕關東士族們的上升之路(參政權),因此才會有“秦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樣一個說法。(你秦始皇權利那麼大卻不肯分一點給我們,毋庸置疑你就個暴君,良心大大的壞,為了民煮,我們一定要推翻你。)

始皇嬴政的暴斃

眾所周知,想要覆滅一個國家的存在或許只需要短短數月,但想要覆滅一個國家的文化則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因為只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才足以讓新一代的人成長起來。然而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公元前221年算起,一直到秦始皇駕崩時的公元前210年,在這期間的時間僅僅只有十一年。秦國顯然並沒有充分的消化、分解掉六國原有的勢力和影響力,同樣秦法也並沒能夠真正的深入人心。

以大澤鄉起義為例,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關於秦法《徭律》的記載。失期的處罰其實只是罰錢而已,而不是陳勝、吳廣所說的失期當斬。反而是陳勝、吳廣兩人身為屯長本來是要去戍守邊疆,當誤了時間要被處笞刑五十。(笞刑五十不死也是半殘)由此可見陳勝、吳廣的造反顯然是害怕受到《徭律》的處罰,而那些民夫則是受到了陳勝、吳廣兩人的誆騙。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太平之下的空洞

秦帝國逐匈奴、徵百越的行為固然表現出了其強大的軍事能力,但也讓秦帝國內部地區的軍事力量變得異常薄弱,形成了一個外實內虛的畸形太平。在大澤鄉起義之後不到三個月,關東地區就已經是狼煙四起,秦帝國的中央更是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在山東各地處都是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的起義軍的同時,起義軍的數量迅速壯大到十萬之巨。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局面,秦二世不但拿不出足夠的兵力平叛,還不得不徵調驪山刑徒迎戰,只能等著長城軍團回援。這也足以說明秦帝國內部的空洞化之嚴重。




歷史觀古亦今


秦朝的思想沒有錯,還有法治很好,只是皇帝的位置出了問題,這種特權沒有一點公平可言,就是我們所說的政治體制。這個是根源,這個根源會轉化成出現昏君.暴君,然後再轉化成政策錯誤,最後再導致滅亡。商鞅的思想還沒有說出來秦國就把他殺了。滅亡就已經種下了。只是時間問題,這種特權會出現呂不韋這樣的人絕對不是最後一個,時間長了會有成千上萬這樣的後來呂不韋的,法治本身就是公平的外衣,本身就有優勝劣汰的功能,也就是我們說的創新功能,其實很簡單的,以公平去想一下,有幾種方法可以解決掉當時這個問題的。但是古代世人就是沒有人想到。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有人說秦朝滅亡是由於實行郡縣制,沒有親族分封做屏障護衛王朝,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對,郡縣制一直傳襲至今,正說明了它的先進性和優越性,秦朝真正的快速滅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苛政和專制,苛政導致民不堪重負。專制導致民意離違。加上趙高指鹿為馬,禍亂朝正,秦二世尸位素餐,才導致政權分崩離析,迅速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