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李旭)

李旭1993年出生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3歲開始登臺演出,在西北五省紅極一時,被廣大戲迷親切地稱為"秦腔小神童"。師承於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小鋒,曾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戲曲比賽,獲得了許多大獎;早年多次參加陝西、寧夏、北京以及中央電視臺的元旦、春節晚會。其秦腔視頻在網絡上點擊量累計超過700餘萬次。

李旭現已淡出演藝圈,曾就讀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現很少參與社會演出活動。下面文章是李旭2013年微博中發表的《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李旭已經很成熟了,也很有自己的見解!

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李旭)

說起秦腔,首先我對這門傳統藝術從骨子裡是痴迷而又充滿感激的。痴迷是因為我是聽著秦腔長大的,從小就生活在這種連空氣中都瀰漫著濃濃的秦腔味兒的環境中,怎能不愛上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感激是因為秦腔讓我的童年與眾不同,讓我有機會登上舞臺、登上電視,讓戲迷朋友們認識了我,繼而被三秦大地廣大戲迷親切地稱為秦腔小神童。秦腔給予了我太多,對它自然是充滿感激的。從我三歲第一次登上陝西電視臺“秦之聲”的舞臺算起,接觸秦腔已經有整整18年了。因此我對秦腔的感情不是一句話就能表達的,寫這篇文章我也沒有查閱任何書籍與資料,純粹是我通過18年來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來談談我對於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

就目前而言,秦腔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到達了一個所謂的瓶頸期。對於很多80後、90後的陝西年輕一代來說,秦腔這種傳統的戲曲文化是陌生的。以前沒有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娛樂方式比較單一,對西北農村老百姓來說聽一聽或者唱一唱老祖宗留下的秦腔就感覺特別舒坦,就覺得日子很幸福。而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新思想潮流、日韓文化還有歐美文化等等的到來,對傳統戲曲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李旭)

以前我經常參加的陝西電視臺“秦之聲”欄目作為秦腔對外展示的唯一電視媒體平臺確實為秦腔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今天,面對各種文化的衝擊,陝西本土的秦腔文化到底還有多少觀眾,到底還有多少人會去看“秦之聲”,這都得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現階段,我覺得想要發展秦腔,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吸引年輕的觀眾。生活中,喜歡秦腔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年輕戲迷特別少,還不是一般的少,至少一個大學能有100個戲迷我覺得都算多了。試想30年之後,當我們這代人步入老年階段,秦腔的未來在哪裡,恐怕老祖宗傳了上千年的藝術瑰寶要斷在我們這代人手裡。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孩子們問我們什麼是秦腔,然後告訴他們這是一種已經失傳了的民族藝術。

可是如何吸引年輕人來關注秦腔,並且慢慢喜歡上秦腔,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媒體工作者、戲曲團體、從業者以及年輕一代共同的努力。下面我分別從媒體工作者、戲曲團體、從業者以及年輕一代四個角度來談談我對如何振興秦腔文化的一些個人看法。

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李旭)

作為媒體工作者,上個世紀90年代,“秦之聲”欄目連續四年雄踞陝西電視臺各類電視節目收視率榜榜首,“秦之聲”演播大廳裡就寫有醒目的大字:“辦沒有收視率的節目就等於犯罪”。十幾年過去了,現在的“秦之聲”還是原來那個可以代表陝西秦腔文化的載體和平臺嗎?至少現階段,這麼熱愛秦腔的我已經好幾年不怎麼看“秦之聲”了。為什麼,因為我覺得這節目確實沒意思,沒什麼新意,沒有吸引我眼球的地方,與河南的“梨園春”欄目根本沒有辦法相提並論。自從我2002年在陝西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上演過一個小品《 兄妹小戲迷》推出戲迷大叫板這個節目之後,天天大叫板,叫了快10年!觀眾都看膩了,直到今年才推出了新的節目文華獎比賽和秦聲飛揚比賽,一個針對專業演員,一個針對廣大戲迷朋友。隨便問下身邊的同學朋友,又有幾個人知道有這麼回事兒?文華獎的比賽看似專業,可評委對有些參賽選手的點評真的很不專業,比方評價有的演員化妝沒畫手,太黑,這是問題,但這不是專業的評價,普通觀眾也能看出來這表面的問題,能不能在演唱技巧還有表演上多做點評,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還有一位參賽選手,評委評價說花臉臉譜和其他的演員不相稱,這明顯是評委老師功課沒有做到位,因為原版京劇臉譜確實和其他的不一樣,演員尊重了原著,等等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對於比賽,評委老師們做好功課了嗎?

我對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李旭)

如果我們還把秦腔的發揚光大寄託在“秦之聲”欄目,我覺得欄目組領導應該想想辦法改善目前的瓶頸了。比方說節目以學唱的形式,名家教大家學,每期邀請不同的表演藝術家和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嘉賓,例如大學教授、大學生、廚師、農民工兄弟等等,整個節目要充滿歡樂,以一種互動的方式來推廣秦腔藝術。再比方說把戲曲比賽做成類似於中國好聲音的形式,加入某組後導師培訓,也許更有看頭。當然,我說的這兩種形式前提是選手得經過海選,首先長相不說太出眾至少得對得起觀眾,讓人有看下去的想法。現在的“秦之聲”是什麼人都能上,有的確實太磕磣,服裝也是自備,節目組也沒有太多要求,當然不是打擊戲迷朋友,我覺得海選應該做個特輯什麼的,不是每個人的唱段都上電視,要是快樂男聲每個賽區的每個人都播出這得出現多少奇葩,除非是唱的相當好。再或者,節目可以做成訪談的形式,每期邀請不同的名家分享他們藝術道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快樂,中間可以現場表演拿手好戲,讓觀眾朋友真正和喜歡的名家互動,瞭解臺上臺下的不同人生。當然,前幾期可以邀請我們陝西的明星,比方戴春榮、苗圃、郭濤、馮遠征、文章等等,讓他們談談秦腔對於他們的影響,而且戴春榮還是梅花獎獲得者,苗圃本來就是秦腔小明星,以此來當噱頭,吸引年輕的觀眾朋友來關注秦腔,前提是宣傳工作一定得做好,比方在各大視頻網站、電視節目做宣傳廣告,讓觀眾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兒。

作為各大戲曲藝術團體,我覺得各大院團的劇院發展就是很好的模式,比方現在的戲曲研究院和易俗社,讓戲迷朋友們以低票價欣賞高水準的秦腔劇目,用最少的錢領略高標準的演出。對於秦腔的發展,我們既需要易俗社、三意社這種對傳統戲曲文化堅守的藝術團體,比如《三滴血》、《火焰駒》這種原汁原味的秦腔才是老百姓愛聽的地道秦腔;也需要戲曲研究院這種結合當代社會現實、與生活結合較為緊密的現代戲劇,比如現代戲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和《西京故事》,同時不丟傳統劇目,注重舞臺整體效果、音響效果等等的高雅戲劇。總而言之,對於很少接觸戲曲文化的觀眾朋友需要欣賞戲曲研究院的現代戲劇,讓他們可能愛上戲曲文化,而對於真正懂得欣賞秦腔理解這門藝術的戲迷朋友來說原汁原味的秦腔或許更有韻味。

作為戲曲從業者,我覺得首先要樹立的觀念就是秦腔不止是演員謀生的手段和飯碗,更重要的是扮演著向廣大觀眾傳遞文化的角色。只要演員能把秦腔作為事業來看待,把老一輩藝術家的精髓都學到手,然後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秦腔的藝術水平就不會一代比一代差。在這裡我特別要提到全巧民、肖玉玲、陳妙華、肖若蘭、任哲中等等老一輩秦腔表演藝術家,他們對於秦腔的執著值得現在的每一位戲曲從業者學習。

最後,我要談到的就是作為年輕觀眾本身,首先要樹立的意識就是秦腔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藝術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沒落了,於心何忍。很多年輕人談到秦腔,第一反應就是聽不進去。所以骨子裡對秦腔就是排斥的態度,所以根本不會走進劇院或者上網看看秦腔,也就沒有機會來了解秦腔。其實,當你真正坐在劇院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認真聽聽秦腔,我想大家一定會被秦腔感動到的,《周仁回府》那滄桑激昂的旋律會震撼你的內心,《三滴血》那柔美的音律會把你深深吸引,一直以來不是年輕人聽不懂秦腔,而是沒有給自己一個好好感受秦腔的機會。

我的師父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小鋒老師曾經說過:秦腔是有文化的人的藝術,是成年人的藝術,是經歷了人生辛酸苦辣、經歷人生滄桑沉澱下來的人的藝術。所以,只要媒體工作者、戲曲團體、戲曲從業者還有年輕一代我們共同努力,秦腔還是會有春天的,秦腔的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的,我們的民族文化還是有機會再次煥發生機的。

這就是我對於秦腔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各位有什麼好的想法一起分享下唄!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藝術瑰寶沒落在我們這一輩人的手裡。拯救秦腔,每個陝西人都有責任!

(該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