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邦是不願意動呂后還是沒能力動呂后?

只發歷史


呂后的攝政專權,劉邦生前應當是有預料的。多少年夫妻同睡一個被窩,同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呂后是個什麼樣的脾氣性情,混成人精的劉邦能不有所察覺?

只不過漢朝初建,國內外形勢、中央與地方情形異常複雜。相比於韓信、彭越等半獨立性質異姓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以及對蕭何、樊噲為首功臣集團的逐漸不信任。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自然是劉邦最為倚靠的勢力。


在剪除異性諸侯王的行動中,呂后果然十分賣力。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相繼死在呂后手中。尤其是彭越,呂后殺了他人還不放過他屍體,命人將其剁成肉醬送給各地諸侯王,竟然嚴令他們當著漢使的面吃進肚子裡去!

這呂后可真夠陰毒的!以至於連征戰沙場殺人如麻的淮南王英布,也被這幅白色恐怖場景嚇得惴惴不安。乾脆舉兵反叛,最後被劉邦親率大軍剿滅。

然而,隨著韓信、彭越、英布相繼敗亡,蕭何、曹參等功臣集團也心懷畏懼時。劉邦環顧周圍發現,呂后這股外戚勢力,不知不覺中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勢頭。


劉邦活著的最後幾個年頭,也曾想過削除呂后集團的勢力。他與寵妃戚姬策劃,用他們的愛子劉如意,取代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從根本上拔除呂氏外戚集團。

但讓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廢立太子的方案一經提出,不僅夏侯嬰、周昌等一幫開國老臣提出反對,就連自己最為倚重、信任的張良,也站到了太子一邊。

張良的介入,背後還是離不開呂后的身影。在呂后的懇求下,張良獻計讓她請出“商山四皓”加入太子陣營。劉邦在一次宴會上,看到太子身後站著的這四個老頭,頓時明白劉盈的地位已經難以撼動,從此閉口再也不提廢立之事。

連明哲保身、遠離朝廷的張良,以及劉邦三番四次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呂后都能調動。呂氏外戚這股強大的勢力,怎能不讓晚年的劉邦心懷忌憚?


劉邦說話做不了數、皇帝權威受影響的情況,還表現在另外一件事件上。

劉邦臨終前,聞聽樊噲要舉兵響應呂后、劉盈,殺死戚姬和劉如意。愛子心切的劉邦急令陳平殺死樊噲,提著他的首級回來復明。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執行任務的陳平不敢得罪呂后,於是押著樊噲走走停停,一直拖到劉邦嚥氣,殺樊噲的命令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張良、陳平等一干跟隨劉邦打天下建國的功臣,也都非常畏懼呂后的權勢,說話做事一頭聽著劉邦的命令,另一頭也號著呂后的脈,儘量做到細緻周全、兩不得罪。


當然劉邦生前,對呂后也不是完全沒有制約。

對內,劉邦召集大臣殺白馬,約定立下誓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對外,劉邦效仿西周分封制度,安排劉氏親貴到全國各地出任“同姓諸侯王”,防備著中央一旦有變,劉氏宗親可以舉兵勤王護駕。

劉邦的這些佈置,可以說是非常有先見之明。

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一幫開國功臣,舉兵剪滅呂后生前封王的諸呂,其合法性的來源,就是劉邦的“白馬誓言”。

而整個政變過程中,負責舉兵在滎陽一帶牽制諸呂主力部隊的,就是劉邦長子——齊王劉肥的兩個兒子:二代齊王劉襄和朱虛侯劉章。


竹山清溪澗


三國時期,曹操在曹植和曹丕兩個人之中,選哪個做為世子一直猶豫不決,曹操就去問賈詡,想看看賈詡的意見,我們知道賈詡這個人很低調,這個問題是個很難的問題,賈詡內心是支持曹丕的,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話,曹操可能會另有想法。

賈詡乾脆直接來個閉口不言,曹操就很納悶了,我這個在問你話呢,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呀,曹操就問:賈詡呀,你怎麼不回答呀?賈詡回答說:我剛才在想袁紹和劉表呀。我們知道,袁紹因為立自己的小兒子袁尚為繼承人。

最終長子袁譚與袁尚打起來了,才讓曹操撿了便宜。而劉表也是因為立小兒子劉琮,劉琮直接就將荊州獻給了曹操,袁紹和劉表這兩個人都是立長廢幼的例子,導致兄弟不和,互相攻打,最後將基業給葬送。

曹操聽了之後,就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這個例子說明,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想法深入人心,劉盈做為嫡長子,是有很多的支持者的,如果劉邦廢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的時候,那麼會勢必有很多人反對的。

所以劉邦在第一次在朝上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很多大臣都紛紛表示反對,周昌說:雖然我口才不好,但是我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對的,如果您一定要這樣做,我是不會奉詔的。

當時的大儒叔孫通說:太子是天下之本,這個本一動,天下就會跟著一起動的。張良認為廢立太子的事情,事關重要,不能輕易的廢立,而劉邦建立漢朝並不久,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完善,如果強行廢立的話,會發生很多事情的。

而劉邦並沒有打消自己的想法,呂后就求助於智聖張良,張良說,劉邦雖然是皇帝,但也有請不來的人,那就是商山四皓,如果太子能將商山四皓請出來,輔助自己,那麼太子之位就十分牢固了。

果然,劉邦見到了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豐,根本就動不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漢初的功臣列侯,很多是從豐沛出來的,他們都支持呂后與劉盈的,而不會支持戚夫人劉如意的,其實劉邦見到商山四皓的時候,應該就知道這個是張良給出的主意。


歷史簡單說


這事,晚年的劉邦,早就以一句深情表白解釋了:“呂后真而主矣”。不願意動呂后?沒能力動呂后?劉邦去世後,能撐起漢朝開國家業的,只有一個呂后。那是根本“不能動”!

雖然在漢高祖劉邦駕崩後,獨攬大權十五年的呂后,把“情敵”戚夫人砍斷手腳做“人彘”。非己出的幾位劉邦兒子,也大多被她往死裡整。各種血雨腥風,叫好些後世讀史者都看得打哆嗦。呂家八竿子打的著的親戚們,各個大模大樣把持王爵要職,眼看就是要改朝換代的模樣。囂張了十五年的呂后,也被後世好些學者,罵做製造“外戚之禍”的“毒婦人”。但是,
倘若沒有這位“毒婦人”,初建的漢王朝,恐怕在漢高祖過世後,立刻就是天下大亂。

呂后真這麼重要?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西漢王朝開國時,那幾乎搖搖欲墜的帝王權力。

漢朝雖說是“封建王朝”,但建國時的國情,卻離“中央集權”差得遠。劉邦彌留之時,西漢國土上有九個同姓諸侯王外加長沙王吳芮,國家體制十分鬆散,朝中則是一批開國戰爭時打出來的公侯勳貴們,皇帝的威權其實比後世封建王朝差得遠。所以就連“非劉姓不能封王”這類事,劉邦都要召集各路勳貴重臣們殺白馬盟誓。如此狀況,套歷史術語說,就是“脆弱的權力平衡”。

這樣的“脆弱權力平衡”,必須是強力人物,才能穩穩壓住。漢高祖劉邦當然沒問題,可劉邦執政七年就過世,西漢王朝權力真空,這樣的權力體制,也就成了火藥桶。換成劉邦的懦弱太子漢惠帝劉盈,或是跳舞撒嬌很在行的戚夫人,甚至是當時還未成年的兒子劉如意,這幾位任誰獨掌大權,都要把這複雜局面折騰亂。類似西晉“八王之亂”這樣的戰禍,基本可以想。

在那個歷史關口,能夠穩住國家局勢的,唯有呂后。

呂后有這麼強?且不說能力,可以先看看履歷。劉邦開國打天下的征程裡,呂氏家族本就是重要助力。比如當年劉邦被項羽揍得全軍覆沒的彭城大戰裡,正是呂后的兩個哥哥帶兵援救,才叫幾乎光桿司令的劉邦成功續命。呂后本人呢?一度被抓入項羽的營裡,也曾被項羽五花大綁立在陣前做人質,替劉邦受夠了苦,也磨練出了堅毅心性。劉邦君臨天下後,她就成了得力助手,以司馬遷的話說“佐高祖定天下”。權位根基早已扎牢。

這樣的情況下,晚年明知呂后手握大權的劉邦,如果要“動呂后”,勢必當時就鬧得朝野動盪。就算他能穩住局面,待到他不久後撒手人寰,皇權闇弱的西漢,要麼是權臣專權,要麼是諸侯混戰。亂起來?可能性百分百。

而劉邦駕崩後,掌握大權的呂后,也確沒辜負劉邦的“好評”。別看“上位”後就是兇相畢露,把劉邦生前的後宮外加諸侯勳貴,家家鬧得雞飛狗跳。但西漢的皇位權力,卻完成了平穩過渡。朝堂上下亂,但是國家沒亂。接下來漢惠帝在位七年裡,更是“天下事皆決於高後(呂后)”。這個漢朝最窮困且風雨飄搖的年代,國家社稷,由她穩穩扛起。

更重要的原因是,呂后,不止是個心機深沉手腕狠辣的女強人,更是中國古代史上能力卓越的政治家。

當時對於呂后來說,最大的麻煩事,就是治國。

就在十五年的“呂后專權”時代,劉邦生前來不及破解的難題,幾乎都是她來破局。她獨創的“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的國策,以多種地打糧作免除徭役條件,激發全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朝的田租也被她減為十五稅一,新型的“戍卒歲更”,令大批士兵每年可以返家生產。每一件,都在給漢朝經濟民生鬆綁。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位被後世諸多文人罵做“毒婦人”的呂后,廢除了秦代起的著名惡政“挾書律”,從此“私藏禁書治罪”“在漢朝成為了歷史,大批“焚書坑儒”時代不幸散失的華夏典籍重見天日。漢朝文化從此蓬勃發展,只此一條,光耀千秋。

尤其見證呂后政治家擔當的,更有“冒頓致書呂雉”事件:劉邦去世後,匈奴單于冒頓致書呂后,揚言要娶呂后為妻,如此赤裸裸侮辱,叫漢朝頓時炸鍋。不少憤怒的官員紛紛表示喊打,但橫遭羞辱的呂后呢?這個平日手段狠辣的女人,卻是出乎意料的忍了:反而寫了一封言辭低下的回書,給匈奴送上糧米禮物,咬牙憋下了這口氣。然後厲行馬政,出臺政策鼓勵養馬與騎兵建設,數十年後那支吊打匈奴的漢朝鐵騎,就是從呂后時代孕育。

為國家民族,能以堅韌的心性,忍下一切羞辱。這樣的表現,可見呂后負責的政治家素質。

於是,呂后專權的十五年,這個叫西漢劉氏宗族們連呼暗無天日的年月,卻是《史記》上“政不出戶,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的繁榮時代。漢朝長安也正是在呂后執政時有了“長安市”,各地工商業蓬勃發展。開國滿目瘡痍的漢朝,正是在這十五年裡,開始振興之路。雖然呂后去世後,一場“諸呂之亂”,令呂后生前強大的家族灰飛煙滅。
但她十五年的苦心,卻終於留下一個初見強盛的漢帝國,給“文景之治”做了好家業。

所以,對於呂后的評價裡,也許私生活等各方面,永遠都有說不完的爭議。但沒有爭議的卻是一條:呂后,是一位以負責精神與卓越才能,為漢王朝實現國家崛起的英雄。


歷史風雲錄


我們在討論劉邦與呂后的關係時,常常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誤會,那就是以為劉邦生前就想對呂雉動手、想剷除自己的皇后,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劉邦才沒動過要向呂后動手的念頭呢,他想過要殺樊噲,並且付諸了行動,但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殺呂雉。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者,呂雉是自己的結髮妻子,誰會在自己的妻子一沒作惡、二沒給自己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去動手收拾她呢?二者,呂后將劉邦心愛的寵妃戚夫人做成“人彘”,折磨致死,又將劉邦與戚姬生的兒子劉如意毒死,那都是在劉邦去世以後的事情,他不能未卜先知,殺呂后來防範寵妃愛子免於罹難;

三者,呂后篡權和分封諸呂,致使劉氏江山差一點就姓了呂,那也是劉邦死後情勢演進的結果,劉盈當了皇帝,呂雉成了太后,皇帝孱弱,太后強勢,自然就形成了後宮干政的結果,但這此都是後來的事,劉邦不可能預想得到,何況,那一幫曾經對劉邦死心塌地的文臣武將,後來都成了呂雉的心腹,這既是預料不到的,在當時也是別人左右不了的。

劉邦沒打算向呂后動手,還有一個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劉邦對呂雉不僅有夫妻感情,而且在劉邦成就大事的過程中,他所有的姬妾,呂雉是受苦最多、貢獻最大的,對於這一點,劉邦應該是非常感激的。劉邦以泗水亭長身份押解刑徒去咸陽,路上放了那些刑徒,犯事後他逃了,呂雉卻因此受了牢獄之災,而且在獄中受了獄卒的調戲,也是代劉邦受過,於他不一定有愧疚,但一定會有憐惜;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和呂雉等家人為項羽所俘,成為了項羽手中對抗劉邦的人質,呂雉不但受苦,還要照顧公公,但為了劉邦,她都以超常的毅力忍受了。再說,當年呂雉嫁劉邦的時候,劉邦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人呢,呂雉那麼漂亮,家裡又那麼有錢,而且有縣令那麼硬的後臺,可以說,呂雉嫁劉邦,那是稱得上“下嫁”的。更何況,殺韓信、誅彭越,為劉邦剪除心腹之患,那可都是呂雉的功勞。

所以,劉邦在世,不可能有過殺呂后的想法,也就不存在“願不願意”或“有無能力”動呂后的問題。


帝國的臉譜


劉邦本是不願動呂后,因為呂后對他有恩,而且是他原配夫人。後來呂后專政劉邦想動她,但是這時的呂后已經羽翼豐滿,根深蒂固,劉邦已經動不了了。為什麼這麼說,下面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首先,呂后有恩於劉邦。呂后還是劉邦在當泗水亭亭長時,呂雉嫁給了劉邦,並以呂家資產資助劉邦起義。而劉邦在外打事業時,呂雉精心照顧劉邦一家老小,所以劉邦之所以能成皇帝,呂家以及呂雉功不可沒。也正因為如此,劉邦不輕易動呂雉。

其次,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在中國古代重長幼有別,特別是原配的地位和身份是與生具來,高人一等的。

再有,呂后深知政治之道。他幫劉邦殺韓信,彭越等,都非常賣力。而且她很聰明,在劉邦建在時到處裝可憐。

最後她巴結和聯合朝中重臣,得到了蕭何,周勃等人的支持。 這時劉邦想殺呂后,但是這時的呂后他已經不敢動了,也動不了了。

這只是我個人見解,請大家多留意見,謝謝!








解讀中國歷史


後來,又想要廢除呂后的親生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這一系列的舉動,將呂雉對劉邦的感情,消耗殆盡。同時,致使呂雉對戚夫人母子懷恨在心。


但呂后先後為他剷除了三大異姓王,穩固了劉邦的統治地位。況且,劉盈是呂后的親生兒子。劉邦想著:呂雉這個女人,這麼有政治手段,肯定能幫助自己兒子,把朕的江山,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所以,答案是:不願意動。

但令劉邦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呂雉先後將戚夫人母子,置於死地。他心心念唸的漢室江山,最終也一敗塗地,成為了歷史洪流中的一粒塵埃!


簡兮的解憂樹洞


太子劉盈歷階而上,身後翼衛著一排鬚發斑白的長者,個個衣冠偉岸,神態飄逸。一步一趨,隨太子朝會拜見皇帝。

漢高祖劉邦此時正同戚夫人並坐在宴會之上。與諸臣談笑風生。抬頭猛然看見太子一行人己至殿中階陛之下。又見四個老人神氣清爽地站在太子身後。高祖問道:諸位是誰呀,跟著吾兒左右?

其中有個老人前進半步言道: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角里先生。

劉邦一驚:朕曾請過你們,你們躲著不出,今天倒跟著太子廝混,為啥呀?

東園公說,陛下不善儒者,傲慢無理,某等義不受辱,所以不應徵闢;今聞太子仁孝,天下歸心,某等心甘情願以供左右驅使,所以就出商山了。

劉邦心中一陣陣寒涼,又雜著一陣陣欣慰。

回頭對戚夫人說,你知道誰是天下的主子麼?戚夫人搖頭說不知道。劉邦長嘆一聲,你呀,呂后才你的主子!你真是個傻女人吶!

劉邦從此不說換太子這碼事了。轉而尋找託付趙王,戚夫人母子安全的人選。

呂后殺韓信後,劉邦自北方而回,聽說後"且喜且憐之"。這感情複雜,一為呂后下狠手驚訝;二為韓信之死悲嘆;三為"大害"己死,可高枕而臥了。

彭越在流放路上,碰上呂后,呂后帶著他回京,在劉邦面前力主殺掉以免可能有的"叛亂",劉邦就同意了,讓呂后具體操作,呂后找點碴,殺梁王,再做成火鍋底料,見侯王有份。看看呂后的手段。

而劉邦己六十餘,呂后四十歲左右,正是頂天立地的大好時機。

沛縣集團沒有不反對劉邦廢長立幼,沒有不站在呂后背後的。這說明呂后根基堅固,不能撼動。

劉邦知道呂后手段,也知道呂后做的一切就是鞏固劉氏政權,幫自己的兒子也是為大漢的江山穩固。這女人當然就不能 動,更不能隨便亂動。

孝惠和呂后共十五年,呂后治國成績斐然,國富民殷。她也沒變劉姓江山。這點看出劉邦也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不早就處置呂后了。





劉一千五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應該是劉邦一開始不願意動呂后,等他發現呂后的恐怖之後,想動呂后的時候他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了。劉邦剛開始肯定是不想動呂后的,因為呂后是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就嫁給他的,而且呂后家也幫了他很多,於情於理他都是不會對呂后下手的,他對呂后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劉邦稱帝之後,他逐漸的對其他女性有了興趣,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呂后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她從來不去爭風吃醋,任由劉邦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劉邦這個時候依然是對呂后很好,只不過呂后年老色衰,劉邦更流連於其她妃子宮中。

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在歷史上名氣還是很大的,劉邦非常的寵愛戚夫人,整日與其廝混在一起,這一切呂后都是看在眼裡的,可呂后什麼都沒說。一直到後來,戚夫人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她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這個時候呂后的實力才逐漸的彰顯出來,也是劉邦第一次認識到呂后不僅僅是手段毒辣,實力更是強勁。

戚夫人整日在劉邦身邊吹耳旁風,劉邦本來就不喜歡劉盈,於是他就決定換太子,這個想法剛剛告訴大臣,所有大臣沒有一個人支持,因為換了太子就觸犯到了呂后的利益,而且太子換了接下來就是換皇后了,要知道所有大臣都是支持呂后的。

很多大臣直接以死相逼,這個時候劉邦才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已經無力和以呂后為首的群臣去鬥爭,這個時候的劉邦完全沒能力動呂后,他能做的就是希望自己死後,呂后能夠幫助自己的兒子好好統治朝廷。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要從呂后的身世說起,當初劉邦在沛縣當一個小小的亭長的時候,呂公為何要把女兒嫁給這樣一個已經黃土埋半截的老男人?要知道當時的縣令也是喜歡呂雉的。難道只是想因為他敢於吹牛?我們來分析一下。



劉邦早年崇拜信陵君,經常行俠仗義,曾夢想執劍走天涯。而呂公到底是誰呢?這時候我們不得不聯想到歷史上的另外一個人物,那就是呂不韋。呂公是逃難,從單縣逃到沛縣的,那麼是誰在追殺他呢?


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呂公就是呂不韋,他當年其實沒有自殺,用替身代替了自己,而自己逃走了。劉邦經常闖蕩江湖,通過信陵君得以見到了呂公,而呂公和劉邦一樣,其實是一個秘密反秦組織,呂公到單縣就是為了找劉邦。

所以,劉邦與呂公一家是老相識,同一根繩上的螞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劉邦幾經周折,呂氏家族都對他不離不棄的原因。呂家的子孫,都被劉邦封了諸侯,可見劉邦對呂家的信任。


歷史密探


呂雉作為劉邦死後漢朝的實際掌權者,在她掌握漢朝政權的15年中,其所作所為歷來讓人驚駭:

殘害劉邦生前寵妃戚夫人,削手斷腳,拋入茅廁中做成人彘;

重用呂氏族人,企圖顛覆劉姓漢朝。

而劉邦作為4百年漢朝的開創者,雖然並沒有記載對呂雉有什麼作為?然而就算沒有作為,難道就毫無察覺嗎?

肯定不會,但是劉邦殺呂后這件事情並沒真正的歷史記載。但是歷史永遠是這樣,現在就來做一番大膽猜測。

為何劉邦殺呂后或者說曾經想要殺呂后?

第一、呂后老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不漂亮了

劉邦作為一個40歲才娶老婆的男人,在攻入咸陽之後也是縱情聲色,不過還好手下人勸他不要這樣做,劉邦聽從了手下人的建議,因此,劉邦是個好色之徒。

劉邦後期特別寵幸一個叫戚夫人的愛妾,她就是劉如意的孃親,而且劉邦晚年想要廢劉盈,重新立的太子就是劉如意,而劉邦也派了一個自己手下比較有能力的人-周昌作為劉如意的謀臣,名為謀臣實為保臣。就是在自己死後預防劉如意不測。這是防備誰呢?雖然呂雉老了,劉邦這時也只是不喜歡呂雉,並沒有想要殺掉呂雉。

但是接下的幾件事,的確值得把玩回味。

第二、殺韓信

劉邦一生中最大的敵人項羽,就是在韓信的幫助下才成功殺掉,所以劉邦是最瞭解韓信的能力的。論領兵打仗,當時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這點劉邦也是心知肚明的。

從一開始的立韓信為齊王,到後來和韓信、英布相約三分天下,劉邦始終在防備著韓信,可沒辦法,必須這樣。項羽一死,劉邦馬上奪了韓信的兵權,更是降職軟禁,以致後來被呂后誘騙殺掉。可殺掉韓信,劉邦事先並不知道,雖然這件事情也是劉邦一直想做的,但是念及韓信的功勞,劉邦又不好動手。後來呂雉趁劉邦外出的時候,聯合蕭何用計謀誘殺了韓信。而劉邦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劉邦聽說韓信被殺之後,有2個反應,驚和喜,喜自然不用解釋了,驚在哪裡呢?

劉邦也是這樣,不跟我打個招呼就殺掉韓信,以後你還要殺誰呢?想到這裡,劉邦後背也發涼啊!

第三,殺樊噲

劉邦死之前,曾命令陳平殺掉樊噲,可陳平不傻啊!一眼就看出這裡面的關係: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親妹妹,劉邦是樊噲的姐夫,陳平後來只是抓住了樊噲,並打算帶回長安讓劉邦發落,並沒有殺掉樊噲。因為劉邦一死,陳平要是殺了樊噲,呂雉能放過我嗎?後來果然沒等陳平到達長安,劉邦就死掉了,呂雉隨即掌管朝政,樊噲立馬比以前更受重用。這和殺呂雉有關係嗎?有,因為萬一劉邦自己死掉了,樊噲會投靠誰?樊噲當時手中是有軍隊的啊!這很有可能是個定時炸彈啊!所以不想讓呂后為所欲為,必須先斬掉她的幫手。

第四,劉邦不傻

劉邦一生戎馬,當時自己的對手不乏都是人中龍鳳,一個個全部被劉邦消滅了,而且和呂雉朝夕相處,早就對於呂雉的手段瞭然於心。心狠手辣,還喜歡權力應該是呂雉在劉邦心中的形象吧,劉邦這種老油條應該早就能看出來呂雉的野心吧。

之所以最後都沒有廢掉呂雉,因為自己手下一幫老臣力保太子,母憑子貴啊!想想自己也是時日無多,躺在床上馬上就歸西了,只能聽天由命了。倘若再給劉邦幾年命,必定會廢掉呂后。

你覺得再給劉邦幾年時間,劉邦會不會殺掉呂后呢?

歷史吐槽,大話歷史!歡迎各位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