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美关闭所有北京院线,院线行业整体经营质量都出现下滑

星美关闭所有北京院线,院线行业整体经营质量都出现下滑

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星美国际影院在北京的门店近期都已经停止营业。而在 12 月 6 日,星美也发布了最新经营情况,旗下 320 家影院已经有 140 家已停业,还欠着员工工资、场地租金、版权费用 4 亿港元。

星美的发展轨迹,是典型的在行业景气期高速扩张,然后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时候为之前扩张过快埋单的案例。

2010 年的时候,中国电影总票房才 101 亿元,但接下来几年爆发式增长,到 2015 年达到 440 亿,5 年增长 3 倍。但院线是从 2015 年才开始扩张。以星美为例,2013 年还只有 68 家影院、490 块屏幕;2014 年增加到 90 家影院、700 块屏幕;但2015 年增长超过 1 倍,达到 200 家影院、1400 块屏幕;到2017 年又接近增加一倍,达到 365 家影院、2290 块屏幕。

还不止星美不断增加院线数量。在 2015-2017 年,全国影院数量从 2014 年底的 5598 家增加到 2017 年底的 9781 家;屏幕数量从 2014 年底的 24304 块增加到 50776 块。

但快速增加屏幕带来的问题纷至沓来。

首先,由于影院数量多、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低,放电影本身是没什么利润空间的。2017 年,万达、上影、横店电影放映业务的毛利率也就 12.06%、-5.50%、4.66%;赚钱靠卖广告、卖餐食、卖周边产品等等。也就是,电影院有点像互联网平台,主要业务吸引流量,再靠其他办法变现。问题是,互联网公司是轻资产,院线是重资产,快速扩张的时候场地租金会相应大幅增加。

其次,票房增长放慢了。2015 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 440 亿,但 2016 年只有 457 亿,2017 年为 559 亿,三年只增加 20%。但院线、屏幕数量都翻倍了,直接结果就是单店客流、毛利率降低。

2015 年的时候,万达院线场均观众 40 人,到今年只有 22 人;同期,大地的场均观众也从 27 人下降到 17 人;金逸从场均 30 人减少到 20 人;星美从场均 23 人减少到 18 人。

店多了,要给的场地租金、员工工资、电影版权等成本增加了,但场均观众却明显减少,对院线的资金周转压力突然变大。万达、中影、横店、上影、金逸、大地、幸福蓝海、星美 8 家院线公司的放映业务所产生的经营现金流从 2016 年的 16 亿,在 2017 年大幅下滑到-10.31 亿。

很明显,院线在中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后期才加快扩张,然后遇到票房增长放缓,屏幕多意味着行业竞争激烈,大家都赚不到钱。

而作为扩张速度最快、且在低线城市推行“一县一院”策略的星美,首当其冲受到经营质量下滑的影响。有本事买,没本事养,星美的资金极为紧张。2016 年底,星美账上现金还有 6.25 亿港元,到了 2017 年底,手上只有 9700 万港元,大约 7000 万人民币;而且经营现金流为 11 亿港元,但拿去开新院线的支出为 26 亿港元。简单说就是入不敷出。

又是一家扩张过快留下难以弥补的资金缺口从而崩盘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