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2018年10月26日,大名縣組織召開了第二屆冀魯豫交界區域魏州(大名府)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三省十縣和邯鄲市、濮陽市的史志界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認真研究探討。本平臺近期將陸續刊發專家發言和論文。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作者簡介:胡志祥,男,本科學歷,河北省館陶縣孟良寨村人,現供職於館陶縣工商行政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河北省雁翼研究會理事,館陶縣作協理事,館陶縣大運河專家組成員。《館陶縣誌(1997-2013)》主編,《館陶縣交通志(2008-2017)》主編,《館陶縣軍事志》特邀編輯。著有現代詩集《惜緣詩話》,史志集《沃土尋根,村志藍本-館陶縣孟良寨村探邃》,紀實文學《共和國元勳、將領與館陶》,人物傳記《雅情逸性書芳聲-李懷璋傳》等。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大名,形勝之地也”。其“樞轂中原,襟帶齊魯”,又有“河朔雄鎮”“北門鎖鑰”之稱,自漢初置縣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幾度繁華,幾度滄桑,在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諸多領域都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源財富,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對於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再創大名新的輝煌,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一、政治地位突出

縱觀大名歷史,自隋朝開通永濟渠而崛起,在唐、五代、宋、金時期三為國都,七為陪都。又經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大名曾做過十五次國都、陪都,大名更是歷代王朝郡、州、府、路、道治所所在地,長期以來成為聲名顯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以魏州為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設立魏州,歷經北周、隋、唐、後梁、後唐五個朝代,大名迎來了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在魏州存續的350年歲月變遷中,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藩鎮文化、衙署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名人文化等,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唐代大名曾是河北道的治所,據《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記載,河北道領懷、魏、博、相、衛、貝、邢、洺、冀等二十四州和安東督護府,“東並於海(渤海),南近於河(古黃河),西距太行,北通渝關、薊門”管轄地域廣大。河北道還有遊動轄境羈縻府州,更是曾經管轄過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淪河、老哈河流域,俄羅斯赤塔州石勒喀河流域、鄂嫩河流域,北至俄羅斯穆爾州北端的外興安嶺南麓,東北至鄂霍次克海、薩哈林島,東至日本海,南至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可見管轄範圍之大,令人震撼。

大名還曾做為直隸省會,直南重鎮,其政治、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二、人文交相輝映

大名歷代人才輩出,享有人傑地靈的美譽,如唐代的狄仁傑、田承嗣、田悅、田弘正、何進韜、何弘敬、羅弘信、羅紹威,五代的楊師厚、李存勖等都在魏州治所做過官,這些歷史人物以魏州為中心,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大名歷史上還有新朝銳意改革的王莽,西晉文學家束皙,出知大名府的北宋宰相寇準,沉冤至今的北宋名將潘美,此外還有文彥博、韓琦、歐陽修、蘇轍、黃庭堅等都曾在大名做過官,一代詩仙李白也曾遊歷過大名,玉麒麟盧俊義則成為名著《水滸傳》中重要代表人物。另據咸豐《大名府志》記載,僅至咸豐三年,有史以來立傳的人物就近達一千人,名宦八百多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傑三、王從吾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導人,為大名人民做出重大貢獻。正是有這麼多燦若群星的優秀人物薈聚在一起,適時登上了大名的歷史舞臺,以獨特的魅力照耀了歷史的星空,成為大名人文的重中之重,炳彪千秋,可歌可泣!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三、文物遺存豐富

厚重的歷史底蘊同樣為大名留下了豐厚的文物遺存,如王莽金堤,束公祠堂碑,萬堤古墓群,康堤古墓群,羅讓神道碑,狄仁傑祠堂碑,何弘敬墓誌,馬文操神道碑,五禮記碑,朱熹寫經碑等等,還有需進一步考證的馬陵遺址,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宋代老城區遺址等。這些遺存是歷史賦予大名人民的寶貴財富,對於開展歷史研究,傳承優秀文化必將起到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大名府文化名城

四、致力產業振興

優良的歷史文化為大名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大名人民自豪的源泉;優良的歷史文化同樣會產生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成為大名人民不斷進取,謀求更大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大名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問題在於怎樣有效運用這些文化資源,去發展旅遊產業,致力相關文化產業的振興,從而帶動整個大名經濟的發展,直至打造文化名城品牌,再創大名新的輝煌。令人欣喜的是,大名上下已充分認識到文化優勢的效用,並致力運用到經濟發展中,如發揮名人效應,培養知名品牌,下大力氣引導旅遊,爭創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活動成果斐然等等,所有這些努力,必將為大名騰飛做出積極貢獻。

館陶在歷史上同大名密切相關,在隋代同屬武陽郡,在唐代同屬魏州,在宋金時期同屬大名府等等,更同時得益於永濟渠、衛河漕運帶來的發展便利。而今,新一輪大運河開發的春天來臨了,願兩縣人民把握契機,傳承歷史,交流友誼,為謀求更大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