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徐州府志》之碭山縣輿圖、輿地、城池、裡寨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碭山知縣劉王璦纂修《碭山縣誌》之後,直至民國時期,碭山都沒有縣誌成書。在這長達180多年間,是碭山縣方誌編纂史上的一段空缺。那時碭山縣屬徐州管轄,所以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同治徐州府志》上,記錄著不少碭山縣的史料,其中輿地、城池、裡寨等內容和繪製的碭山地圖,彌補了清末時期碭山縣誌記錄缺失的遺憾。當然,其內容也有些許錯誤之處,但絕對是瑕不掩瑜。今天整理出來一部分,以供大家參考。

《同治徐州府志》之碭山縣輿圖、輿地、城池、裡寨

碭山縣境圖(右)

《同治徐州府志》之碭山縣輿圖、輿地、城池、裡寨

碭山縣境圖(左)

輿地

徐州府領縣八。……

西南曰蕭縣

……西至李家樓(六十里)界碭山;

……西南至蔡家寺(百里)界永城(縣屬河南歸德府。據同治八年勘圖,蔡家寺西五里田家廟始為永城界。又案,同治十一年四月蕭縣知縣顧景濂、碭山知縣樊燮、永城知縣陳夢蓮、歸德府經歷劉駿前等勘定蕭、碭、永三界,據圖以何家寨為永屬,寨東五里許為宮莊,在蕭縣治西六十里,寨東北三里許趙莊、六里楊家窪,皆蕭屬。寨之北楊家窪西直接申公堤,則北為碭,南為永也);

……西北至張家集(九十里)界豐並界碭(據同治八年勘圖,張家集南六里唐家寨倚大河南堤,其寨東西約十里,亦蕭、碭分界處也)。

正西曰碭山

(簡)縣治東少南距府治百八十里,縣境東西八十里,南北五十八里。

東至侯家口(五十里)界蕭;

西至謝家集(三十里,據縣誌)又西逾集五里,界虞城(縣屬河南歸德府);

南至南鎮集(十八里,據縣誌)界永城並界夏邑(二縣並屬歸德府。據縣誌圖,南鎮集東回龍集在減水河南,永、碭分界處。又案,同治四年十二月碭山知縣盧驤雲、知縣郭慶芳、河南永城知縣陳夢蓮、夏邑知縣陳上達等勘明,碭屬回龍集寨南半里許,為碭、永交界。據圖,寨南為申公堤,堤北僅數十步屬永,餘皆碭境。自此順堤而東,直蕭縣之楊家窪,皆北為碭、南為永界也);

北至市力寨(四十里,據縣誌)界豐;

東南至李佐君家集(十五里)界蕭;

西南至鼎新楊家集(四十里,據縣誌)界夏邑;

東北至順應集(四十五里,據縣誌)界豐;

西北至北鎮集(四十里,據縣誌)界單(縣屬山東曹州府)。

西北曰豐縣

……南至蟠龍集(四十里)界碭;

……西南至孫家集(三十里)界碭。

城池

碭山縣城古無遺址,凡五遷,詳《古蹟考》。明嘉靖四十一年河溢,舊治沒於水,遷小神集,萬曆二十六年,始遷今治,二十八年,知縣熊應祥於舊治西里許築土城,磚堞,周八百四十丈二尺,高一丈五尺,廣三丈。門四,各有樓,東曰景雲,西曰瑞洛,南曰永保,北曰企寧。隍深一丈,廣五尺。永保門東西皆有水門,洩城中積澇。後霪雨城圮,知縣朱揚、陳秉良相繼修築,尋又圮。四十八年,知縣蔡一熊改建磚城,修四門樓。崇禎十二年,知縣劉芳復加修濬。

國朝康熙三十七年,知縣柴爾皓、鄉宦汪潤,捐金修葺,屹然鞏固。乾隆三十六年,知縣程兆選;咸豐七年,知縣崔繩祖重修,咸豐十年,知縣沈僑加築外土城,以備寇警。

《同治徐州府志》之碭山縣輿圖、輿地、城池、裡寨

同治徐州府志

裡寨

碭山縣(案:今據碭山縣圖冊縣屬二十五里。《舊志》稱在鄉二十一社,又云編戶二十五里,社名與今悉合。惟缺崇教、興化、居仁、庸信四里,蓋遺脫也。)

柳莊裡

義和寨(城西南十八里,地名薛家口,俗又稱薛家寨。)

和順寨(城西南十五里。)

同和寨(城南十八里,俗稱毛家寨。)

和平寨(城西南十五里,俗稱杜家寨。北三里有戚家集,《舊志》:在縣西南十五里是也。又劉家集,在縣西南二十里。)

柳莊裡,東北屬縣治,西南界夏邑。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

東張裡

回龍集寨(城東南四十里。相近有盤龍集,《舊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梁家寨(城東四十五里。地名西鎮店,《舊志》雲舊有公館。)

大成寨(城東南四十五里,俗名邵家寨。)

東張裡,西逾洪河,東南界蕭。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

大彭裡

鼎新寨(城西南三十里,即鼎新集,當城西入豫孔道,俗名楊家集。相近有王達店,《舊志》:縣西三十五里。)

太來寨(城西五十里。)

大彭裡,北屬故大河,西界虞城,南界夏邑,東及李工故河。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

趙九里

闞家寨(城東南十二里。相近舊有小神集,《舊志》:縣東南二十里,明嘉靖中,縣遷治此,以避河患。)

天然寨(城東二十里。)

趙九里,東北屬洪河西堤,西南抵小神湖。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

渠城裡

普安寺集寨(城東南三十五里。)

義安集寨(城東南二十五里。)

渠城裡,東北屬洪河西堤,南界永城。東西十五里,南北十五里。(案:《五代史·梁·家人傳》太祖元貞皇后張氏,碭山渠亭里人,疑即今之渠城裡,古今轉音也。)

原奉裡

同安寨(城南十五里。)

原奉裡,東北限永定河。距小神湖,西南界永城。東西十里,南北八里。

段莊裡

普安寨(城北四十五里,就河堤築。相近有市力寨集,《舊志》:在縣北四十里,接豐縣界,舊為河濱衝要,嘗移縣主簿駐此。)

段莊裡,南限故河,北界豐縣,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浮溝裡

馬良集寨(城西北四十五里,即北鎮集。)

浮溝裡,南限故河,西北界虞城。東西五里,南北十里。

子乾裡

懷安寨(城西北二十里,就河堤築,周十餘里。)

人和寨(城西北二十里,亦就河堤築,與懷安寨相連,俗名高小寨。)

子乾裡,西南濱故河,北距華家陂河。東西八里,南北十里。

雙溝裡

龐家林寨(城北三十五里。相近舊有籛城集,《舊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大河北岸舊為大河衝要,即古堅城集。)

瑞和寨( 城北四十五里。)

雙溝裡,東南濱故河,西北界虞城,東北界豐。東西五里,南北十里。

蒲蘆裡

和合寨(城北四十里,臨河北岸,俗名周家寨,就河堤築。)

蒲蘆裡,南濱故河,北界豐縣。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青臺裡

恆全寨(城西北二十五里。)

青臺裡,北濱故河,南及減水河。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忠義裡

萬安寨(城西北二十里,就河堤築,俗名官莊壩寨。)

忠義裡,北濱故河,西南及利民河,斜袤十里。

興禮裡

全安寨(城北四十里,就河堤築。)

興禮裡,南抵故河,北界豐縣。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保安裡

保安寨(城東四十五里,俗稱唐家寨,就河堤築,跨碭蕭界,寨為諸寨之冠。)

保安裡,西北距洪河東堰,東南界蕭。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重安裡

重安寨(城東北四十五里,就河堤築,一名凝水寨。)

重安裡,西南距故河,東北界豐。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崇教裡

永安寨(城東十八里,就河堤築,俗稱劉家寨。)

崇教裡,西南距縣治,東北抵故河。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

興化裡

長安寨(城北二十里,即朱家寨。)

興化裡,北距故河,南抵縣治,東距茅城引河首。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居仁裡

同心寨(城南十八里,舊為南鎮集。)

安居寨(城南十二里。)

居仁裡,北抵縣治,南逾永定河。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庸信裡

三座樓寨(城西九里。)

三義寨(城西十八里,俗稱小金鼎寨,東北有呂家集。《舊志》:在縣西十八里。)

仁和寨(城西十四里。)

庸信裡東北抵縣治,西南界夏邑。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

使莊裡

(在城東北,界內無寨。有雙溝集,《舊志》:在縣東北十五里。又麻城集,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古麻鄉,見《古蹟考》。又里仁集,縣東北十八里。禮河集,縣東北二十五里。楊村集,縣東北三十二里。胡宋集,縣東北三十四里。福慶集,縣東北三十五里。)

使莊裡,北濱故河,南近毛城壩。東西二十里,南北二十里。

封池裡

(在城東,界內無寨。)

封池裡,北及王平莊引河,南限毛城壩河堤。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馬昂裡

(縣東接蕭縣境,有侯家口集,在城東五十里,毛城鋪集在城東三十里。康熙中河臣靳輔於此建減水閘壩,以洩河漲。今河徙壩廢,詳《河防考》。界內無寨。)

馬昂裡,東界蕭,西附洪河東堰。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

陳村裡

(縣東南,接蕭境,界內無寨。)

陳村裡,東界蕭,西南附洪河東堰。東西十里,南北十里。

務本里

(城西北,界內無寨。)

務本里,北限故河,東南距縣治。東西十里,南北十五里。

《同治徐州府志》吳世熊、朱忻主修,劉庠、方駿謨主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修於同治七年(1868)。記事止同治五年。二十五卷,設目二十五,每卷一目,依次如下:宸翰、輿圖、晷度表、沿革表、紀事表、職官表,爵封表、選舉表、人物搜古表、輿地考、山川考、田賦考、河防考、祀祠考、學校考、建置考、兵防考、古蹟考、經籍考、碑碣考、宦績傳、人物傳、列女傳、志餘、敘錄。

是志重河防、古蹟、人物諸門。河防分載黃河、河堤、運河等項。記黃河自漢迄道光古今河道變遷、修浚、設官修守等情況,為該地頗有價值的黃運資料。人物以土為斷,餘概刪汰。藝文分附各篇,較舊志頗有增採,其詩文平實少味者不登。碑碣考斷自元迄明,以後文存碑佚有關故實者,分隸各門。輯錄皆取其要,於星象變異、田賤蠲賑、學校規制等凡通行各地、非專屬徐州者,概不登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