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翁同龢不算奸臣,但他身上幾乎具備所有明末東林黨人的毛病,結黨營私,心胸狹窄,不顧大局,排斥異己,公報私仇,致國家大事毀於個人恩怨,是書生誤國的典型。

恭親王奕訢臨終時,光緒皇帝前往送行。光緒問恭王,朝中人物誰堪大用?恭王以李鴻章、張之洞、榮祿薦之。光緒問,翁同龢何如?恭王目眥欲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翁同龢之錯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恭親王奕訢是賢王,為人謙恭良馴,而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在他和咸豐皇帝年少時當過他們的老師,他本人也與翁同龢同朝為官幾十年,如今卻讓他如此深惡痛絕,可見翁同龢真的有問題。

人生在世,總有些人天生就握有一把好牌,而自己又很努力、很爭氣,翁同龢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出身於江蘇常熟的書香門第,父親翁心存是上書房總師傅,也是官居一品的體仁閣大學士,真正的宰相。而翁同龢年輕時很上進,書讀的好,學問堪稱精純。咸豐六年殿試,他高中一甲第一名,成了人人豔羨的狀元。翁家門風好,同治二年,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又是狀元。

帝師的兒子又是狀元,當然也得是帝師。同治四年,小皇帝的啟蒙師傅李鴻藻入值軍機,而當時上書房的其他師傅青黃不接:徐桐不學而冥頑,倭仁深入不能淺出。而小皇帝的功課正在緊要關頭,不能沒有得力的人教他。於是翁同龢升任弘德殿行走,奉命“啟沃聖聰”,順理成章地接替李鴻藻在上書房的所有差事,成了帝師。

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翁同龢,學問紮實,儒雅而循循善誘,是小皇帝身邊最得力的人。因此,兩宮皇太后對他印象頗佳。翁同龢也因此官符如火,到同治十一年就蒙恩賞頭品頂戴了。清廷的官制,頭品頂戴是文臣的最高級別,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翁同龢那時的職務是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按規定應該是從二品。

也就是那個時期,翁同龢幹了一件值得他一輩子誇耀的事:力主平反楊乃武小白菜案,狠狠打擊了那些自以為百戰攻高而不把朝廷放在眼裡的湘軍將領們。

楊乃武小白菜案是光緒初年的一件轟動全國的冤案,它源自浙江餘杭知縣劉錫彤為了洗脫兒子而刑訊逼供、屈打成招的一樁風流官司。當時參與辦案的浙江官場審核不嚴,被劉錫彤綁架,只好將錯就錯,判楊乃武和小白菜死罪。

但是楊乃武的姐姐不服,進京上訪鳴冤,刑部秋審處經過複查,認為案件疑竇重重。當時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寶鋆等人都不願意得罪正在新疆打仗的左宗棠,打算息事寧人。已經是刑部右侍郎的翁同龢得報後堅決主張一追到底。他以光緒皇帝師傅的身份找到醇親王奕譞,就好像今天班主任老師家訪一樣,說動奕譞上奏慈禧太后,慈禧下旨將全部涉案人員押解北京,重新審理。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浙江官場自巡撫楊昌俊以下,學政胡瑞蘭、知府陳魯等100多位官員革去頂戴花翎永不續用,辦案的知縣劉錫彤、仵作沈祥和臬司衙門的師爺等30多位官員獲罪充軍。

題主說的與李鴻章的恩怨影響了對北洋水師的撥款確有其事,此事源自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被參案。

翁同書是翁心存的長子,翁同龢的哥哥。咸豐八年,他升任安徽巡撫。當時捻匪正熾,朝命他協助勝保剿匪。翁同書先勝後敗,從駐地定遠棄城逃跑到了壽州。當時朝廷正因為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城逃跑一事惱怒,對於督撫守土有責特別看重,所以朝野都對對翁同書很有看法。

而壽州也不太平,地方團練的首領內訌。其中一方的苗佩霖是個反覆無常的狡詐小人,他本來暗中勾結洪楊,引他們來攻壽州,卻反咬一口,誣陷苦戰守城有功的孫家泰。這個孫家泰也不是外人,是後來宣統朝諡文正的文淵閣大學士孫家鼐的哥哥。

翁同書攪到他們的糾紛中,又聽信苗佩霖的一面之辭拉偏架。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出來苗佩霖不是個東西,可翁同書一根筋,認準苗佩霖。孫家泰和另一個功臣蒙時中吃了大虧,被翁同書斬了首級。而苗佩霖也沒讓他失望,馬上投了太平軍,翁同書等於被騙了。

翁同書這個人不愧是翁家子弟,學問家世沒的說,但不會看人,也不會辦事。偏偏他又眼高於頂,對於當時出身不高的湘軍將領不屑一顧。

當時安徽是圍堵太平軍的前線,各路人馬雲集,曾國藩的湘軍和向榮的江南大營幾十萬大軍擺在安慶和壽州一帶,軍情如火。翁同書是巡撫,他的態度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朝廷對前線形勢的判斷。可他首鼠兩端,態度曖昧,幾天一個奏摺,反覆無常。北京的軍機處也莫名其妙,指授方略時稍一猶豫,就貽誤了最佳戰機,讓苗佩霖從幾十萬大軍的包圍圈中逃出了生天。翁同書分明是縱虎歸山,此前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歸了零,所以他把前線將領都惹毛了。

當時身處安徽前線的統兵大員,湘軍的李續賓、鮑超,還有袁世凱的叔祖安徽藩司袁甲三,後來慈禧的紅人漕運總督吳棠等,無不對書生誤國、自毀長城翁同書痛恨有加,一致要求嚴辦。

嚴辦就是殺人,可是曾國藩犯了難。翁同書是一定要殺的,不殺翁同書就殺不了前面的何桂清,鎮不住督撫棄城而逃的風氣,也對不起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可殺翁同書確有難度,他的父親是上書房總師傅,也是咸豐皇帝的老師,滿人特重西席,皇帝看老師的面子肯定會網開一面。

恰逢李鴻章到安徽看望老師,看到曾國藩坐困愁城,主動請纓為老師代筆給咸豐皇帝寫奏摺。李鴻章的才情雖然比不上翁狀元,但比他的老師高多了。他奏摺裡有這樣一段話:“臣職分所在,理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是神來之筆,把皇帝所有的惻隱之心都打消了。奏摺到京,軍機處的章京們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李鴻章一炮而紅。

皇帝的嘴被堵住了,翁同書被判斬監侯。他的父親翁心存聽到這個消息,一股急火攻心,竟一命嗚呼。皇帝正好就坡下驢,改翁同書流放新疆。

但翁同龢卻從此恨上了李鴻章,把他當成殺父仇人了。那以後,只要是李鴻章的事,他一律反對,不管對與錯,也不管是否於國於民有利。

翁同龢與他所有的前任不同,喜歡結黨。他利用帝師的身份,以清流領袖自居,拉幫結派,在朝中網羅一班言官,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

同時,他與乃父翁心存一模一樣,政治主張強硬,是對外關係中的鷹派,每當國家有戰事,他和他的黨羽們必定主戰,說一些不關痛癢的廢話,聽上去政治無比正確,卻沒有任何建設性和可操作的餘地。翁同龢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譁眾取寵,意在博取輿論的主導權。

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已經是首席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儼然當朝宰相了。他處處刁難李鴻章,找種種藉口拖延北洋水師的撥款,同時又不斷地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用陰謀論解讀李鴻章的種種行為,硬是把李鴻章變成了光緒皇帝眼中的“後黨”。

1890年,在甲午戰爭開始的前五年,翁同龢上書皇帝,以國家度支艱難和北洋水師規模已具為由,請求停止北洋水師購置艦船和彈藥。就此,北洋水師發展停滯,再也沒有購買一發炮彈,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最大的軍艦致遠艦的主炮上只剩一發炮彈。

此前,李鴻章在現有炮艦基礎上,從實戰出發,自己設計改進了兩艘新型軍艦,已經交德國廠家定製。就在廠家即將交付之時,翁同龢提出停止北洋的一切軍火採購,導致北洋水師不得不違約。日本得到此消息後大喜過望,不惜一切代價將兩艘軍艦購回,這就是在甲午海戰中重創中國軍艦的吉野號和高砂號,當時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火炮最強、技術最先進的軍艦。

北洋水師彈藥不足的情況翁同龢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在朝鮮東學黨事發,朝廷討論中日之間戰與和時,翁同龢站在李鴻章的對立面,極力主戰,並操縱輿論,把李鴻章塑造成避戰畏敵的膽小鬼和賣國賊,這嚴重誤導了年輕的光緒皇帝,他不顧李鴻章的務實分析,毅然發動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中國失敗。

戰後,翁同龢在朝堂上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李鴻章身上,甚至極力主張殺李鴻章。最終慈禧太后沒有聽他的蠱惑,只把李鴻章撤職了事。那個時候慈禧太后心裡雪亮,只是礙於光緒皇帝的面子不好動他罷了。

到了戊戌變法時,翁同龢向皇帝推薦了康有為,這件事觸了慈禧的逆鱗,導致他被罷黜回鄉養老,也是他自掘墳墓。

按理說,以翁同龢的學養和資歷,應該看不上屢試不第的康有為的。但他有一個癖好,就是喜歡培植黨羽,尤其是有文名的青年才俊。康有為當時差不多名滿天下了,翁師傅當然不會放過。

翁同龢在光緒朝多次參與會試和殿試閱卷,他常常假公濟私,以從落卷搜遺和改動名次的方式為自己拉攏新科進士。

傳說他與康有為相識就是如此。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攜弟子梁啟超一同進京赴會試,本來康有為的卷子已經落榜,翁同龢卻在搜遺時將其找到,按他的意思是打算將康取為探花,但主考官許應騤和副主考李文田堅決反對,只好取為二甲第四十六名。

不僅是康有為,狀元張謇也是如此。張謇素有文名,翁同龢早想把他招攬至門下,在張謇參加會試時,翁同龢幾次誤將其他人的卷子當成張謇的考卷而取中,反而使張謇多次落第。光緒二十年恩科,翁同龢乾脆派人盯著張謇答完卷直接將卷子送給自己,匆匆看完就勸說其他閱卷大臣將張謇取為狀元 ,後來張謇果然成為翁同龢最忠實的黨羽。

翁同龢這個人,身為帝師和首揆,本應成為士大夫楷模的。但他私心重,氣量狹,限制了他的格局。他不是貪官,但他好名,結黨營私,這其實比貪官的危害還要大。他身居高位,卻缺乏古大臣風範和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甚至連程朱理學的基本修養都欠缺。縱觀他一生的作為,當得一句“書生誤國”的評價。

他死的時候已經是宣統朝了。小皇帝不懂事,載灃和隆裕太后念及他是光緒皇帝的師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給了他一個文恭的諡號,這個諡號不錯,給翁同龢是糟蹋了。


國史館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冊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自咸豐六年(1856年)中進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順利,曾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到光緒八年(1882年),又擔任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而關於翁同龢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卻並非什麼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有隙,故藉機剋扣北洋水師軍費,不斷拖延軍費事宜,導致本該購入的快船被日本買去,才有了甲午海戰大清的敗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處,有人認為是由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與李鴻章有關,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擊報復李鴻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師。這當然不能算作問題的全部原因,學界觀點大多認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僅僅是因公徇私這麼簡單,而也與翁李二人派別不同有關,翁同龢為晚清請流派代表,主張厲以風節,揭露弊政,在對日戰爭上一般採取強硬態度,與李鴻章前期主和的主張相對立,這種政見上的差異應當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筆者認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且豐滿的,不能簡單用忠奸這兩字把歷史人物歸類。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一書的緒論中闡述的那樣,過度放大對人物的褒貶、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成敗完全歸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視歷史真相的行為,翁同龢對於洋務派的刁難的確可能影響到了甲午海戰,但卻沒有作用大到改變戰爭最後的成敗,甲午海戰的失敗,是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等多個維度落後於世界的結果,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歸咎到一個“奸臣”身上。


國家人文歷史


當然算,而且是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但是,翁同龢這個奸臣又與一般的奸臣不同。翁同龢是一個最像忠臣的奸臣,所謂“大奸似忠”。

一般的奸臣,都好貪。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醉生夢死。但是翁同龢不貪,他兩袖清風,為官清廉,生活樸素。他不但自己不貪,還痛恨別人貪。他是“清流派”的代表,敢於參劾別人,一身正氣。

這樣的一個官,簡直是道德楷模。

但是且慢,滿口仁義道德者,多是滿腹男盜女娼之輩。翁同龢雖然不貪財,但是貪名。他不僅是愛惜自己的名聲,簡直是沉醉於自己光輝的形象中,幾乎到了自戀的地步。

一個人一旦自戀,就會自以為是,那就離愚蠢不遠了。而且翁同龢身旁還圍著一群拍馬迎合的門生故吏,這更讓翁同龢產生了睥睨天下的錯覺。

甲午戰爭時,他不顧實際情況,力主清廷與日本開戰,就是在這種錯覺中做出的誤判。

更可怕的是,他還開始怙恃弄權。李鴻章的北洋搞得蒸蒸日上,翁同龢便站在張之洞的南洋一邊。為何?為了加深兩大封疆大吏的爭鬥。他位於中樞,漁翁得利。

他以各種藉口,不給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撥銀子,就是為了壓制李鴻章。

當然,他壓制李鴻章,並非只是為了弄權,還是為了公報私仇。

翁家與李鴻章是有殺父之仇的。當年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為怯戰脫逃,導致湘軍陷入險境。曾國藩一怒之下,令人起草奏摺,參劾翁同書的大罪。結果,翁同書被判斬刑。

起草奏疏的,正是當時的湘軍幕僚李鴻章。

翁同龢的父親叫翁心存,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師。聽說大兒子要被砍頭,急火攻心,竟然一下子死掉了。清廷看在翁心存是帝師的面子上,就免了翁同書的斬刑,改為流放。

因為這件事,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樑子就算結下了。一直以來,二人都不和。

身為中樞重臣,做事不是以國家為重,而是私心代替公心,這充分暴露了翁同龢的心胸狹窄。

歷史上的那些奸臣,大都知道自己是奸臣;但是,翁同龢到死都不認為自己是個奸臣,他覺得自己一直是個大忠臣。

這樣的奸臣,才是誤國誤民的鉅奸。

愚蠢至此,而不自知,枉為兩代帝師。


趣談秘史


身為帝師的翁同龢,文采出眾,在晚清地位尊崇,一向被塑造成一個謙謙君子,為國為民的形象,而事實上,翁同龢公報私仇的小人。


眾所周知,晚清漢臣勢力龐大,身為滿清根本的滿臣與漢臣之間就形成了巨大矛盾。權勢煊赫的李鴻章也不得不處處掣肘,而翁同龢為了一己之私,只考慮個人而不顧全大局。

翁同龢兄弟翁同書因太平天國時代棄城逃跑,李鴻章替曾國藩背黑鍋參了一本,結果翁同書被充軍流放,翁同龢父親翁心存一命嗚呼,翁同龢毫不考慮自己兄長有錯在先,從此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掌管財政的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看似強大,內部其實相當脆弱,這也是為何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一直不敢輕易出戰的原因。

戰敗以後,翁同龢又藉此攻擊李鴻章,議和之時,眾人默不作聲,裝聾作啞。只有李鴻章前往日本,然而割地賠款之後,道貌岸然的翁同龢又開始攻擊李鴻章“賣國”。

作為儒臣的翁同龢,根本不知外界究竟是什麼樣,卻非常主張變法,重用康有為,但真正開始變法,又以領袖自居,處處指手畫腳,最後與皇帝起衝突而被冷落。



這位老先生雖位極人臣,但卻仍計較小仇不顧國家大義。只知道玩弄權術,耍政治手段,卻沒有一丁點的經世致用之能。說到底雖非貪贓枉法之徒,但也就是一個只顧虛名之輩。


澹奕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回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先不說翁算不算奸臣,我們先探討下翁和李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

在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先是棄城逃跑,後來戴罪立功不成反中苗沛霖圈套;曾國藩因顧忌其父翁心存的帝師身份,加上文采相對差點,所以讓李鴻章代為上書;結果李鴻章文采非凡義正言辭,翁同書被判斬監候,翁心存知道後就掛了,然後皇帝體恤翁同書改發配充軍。。。
父死兄徙,這二人樑子算是結下了。

至於後來翁掌管戶部後截扣北洋水師的軍費就不提了,因為有認為李是大貪官,北洋水師其實不缺錢。


在甲午開戰前,李鴻章是主和的,並且請俄國出面調停斡旋,因為他明白中日海軍的力量發生了變化。但翁在此時鼓吹李多年來花費錢財無數,為何避戰;並在光緒面前煽動李鴻章要弄李家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他的鼓吹之下決定對日一戰。。。結果就不提了。陸戰方面這位讀聖賢書的老先生還是指手畫腳,大放闕詞,結果還是戰敗。

後來李鴻章簽了馬關條約,背了賣國賊的大帽,而翁同龢卻又開始進行人身攻擊,還派袁世凱忽悠李鴻章把內閣大學士的官職讓出來。
戰敗後,儘管沒有懲罰翁同龢,但皇帝太后都心知肚明,接著光緒積極維新,這時候翁老頭為了給自己掙回一絲榮光又開始上躥下跳。翁只是個儒生,不知道變法維新為何物,卻積極地開展了變法運動。只好尋覓了狂狷康有為來變法。而翁老頭卻又以領袖自居對康的上書指手畫腳;比如,在康的外交禮儀中廢除跪拜一項嚴厲斥責。

總之這次跟皇帝有了直接衝突,被罷了。。。
翁老先生雖位極人臣,但卻仍計較小仇不顧國家大義。只會玩弄權術,耍政治手段,卻沒有點的經世治國之能。雖非貪贓枉法之徒,但也是一個只貪圖虛名之輩。
在走向共和裡面,光緒對他說,名在利先哪,翁師傅。他不貪財但貪名,這也是一種貪。

雲臺山閒人


沒有什麼理由說翁是奸臣,一不貪汙,二不害人,三不賣國!怎麼算得奸臣?至於北洋水師的失敗,說是翁少拔軍費的原因!這是典型的打了敗仗找藉口!蔣 介石打不過日本 鬼子、共 產 黨,怪美國支持的不夠多,美國人也氣的不行,41年前,蘇聯支援了國 民政府50億美元的物資,41年後,美國支持50多億美元的財物,可是國軍越打越差,以至在日本投降前夕,居然一觸即潰,一潰千里!讓日本鬼子從河南打到了桂林!到了48年,無論宋美齡怎麼說,美國人再也不肯支援一分錢了!

扯遠了,再說說與李鴻章同期的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初步預算要1000萬兩白銀,當時清庭答應中央拔款500萬,各地方支持500萬!可是中央只給了200萬,地方上除了兩江總督曾國藩第一年給100來萬,以後再也不肯給!左宗棠後來通過貸款,湊足軍費,才打贏戰爭,收復新彊!自己本人連工資都貼到軍費中了,做十幾年的一品大員,死後存款僅剩2萬兩銀子(相當於一年的養廉銀子)。

而李鴻章大人呢?甲午戰敗後,北洋水師尚有700多萬兩白銀存在花旗銀行。慈禧也只是挪用了80萬兩銀子修園子!而北洋水師前後耗資7000萬兩,竟不能一戰?李大人死後,家資達到4000萬兩之多!這樣的人,居然天天還有人替他洗白?他能有左宗棠的一半軍事才能、十一的廉潔,甲午戰爭斷不會敗!


夜夜龍泉壁上鳴


翁同龢這輩子,擅權誤國,應該說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如果說他一生中還有那麼一丁點的優點可數,值得人們去提及,去紀念,其實正是他的忠。

翁同龢不但不是奸臣,而且是忠臣,大大的忠於光緒皇帝,忠於慈禧太后。然而,忠臣不等於就是好人,不等於就是利於朝廷,利於國家,利於民族。宋朝有秦檜、岳飛,明朝有于謙、嚴嵩、張居正、東林黨,清朝有劉統勳、大貪官和珅、曾國藩......從忠奸的角度上來說,不管這些人做的事情是好還是壞,互相是不是看得起對方,後世評價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他們對自己的主子,也就是封建帝王,都是忠貞不二的。

要知道,有的忠,符合時局,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符合國家民族利益,有的忠,是迂腐的擺設,誤國誤民。

在晚清,列強蹂躪,小日本覬覦,國家經歷了太平天國的浩劫,積貧積弱的時代背景下,相比起實業強國,實幹報國的李鴻章、盛宣懷,比起拼了老命去抵抗外敵的左季高,一個翁同龢,一個張之洞都屬於傳統的封建士大夫,眼光不夠開闊,心胸不夠寬廣,理想遠大,但是思維迂腐。他們有心報國,強國,對主子,對那個腐朽的王朝也無限忠誠,然而已然是跟不上時代。他們對傳統封建社會權力結構以及運作規律的完美理解和紈絝堅持,使得自己在反世界潮流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對最後真正在力挽狂瀾的李鴻章無限掣肘,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也變相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比的屈辱和苦難。

張之洞,好在是人在地方,還比較接地氣,曉得興南陽實業,翁同龢一直在朝廷中樞,高高在上,作為帝師,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大書法家,清流領袖等等,早就飄得來雲裡霧裡,他是不可能理解李鴻章的心急如焚的。而且不但不理解,還要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自動去噁心李鴻章。

有人說,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任戶部尚書期間,財務上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導致軍備採購落後。其實這個是他的私德問題,先擱下不表。作為一個資深的封建帝國中樞的政治家,翁同龢習慣了只對皇權負責,所以,他內心對限制,打壓李鴻章這個手握重兵,還在找朝廷大量要銀子的漢大臣,肯定是積極主動的。

現實中,翁同龢的忠,就是對李鴻章的制約,而他的制約,恰恰在一個要害問題上給北洋艦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當時世界的海戰潮流已經在從大艦巨炮向快艦多炮過渡,可以說,誰船快,射速快,誰就是狼群屠殺野豬。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然後翁同龢和李鴻章一玩權力制約之術,一控制北洋艦隊軍費,不要說添置新式快艦,就是舊的艦隊的升級換代,彈藥武裝都無法跟上。

人們常說,日本人的吉野,是清朝沒有買,最後被搶走的,現實往往比歷史更殘酷。吉野(よしの)於1892年於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建造,委託英國造艦專家菲利浦·瓦茨爵士的力作之一,1892年9月30日完工,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日本帝國海軍最先進的防護巡洋艦。而定遠1885服役,還是老式的大艦巨炮,而1886年才向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訂購穹甲巡洋艦致遠和靖遠。

實際上傳言中清廷訂購失敗的快艦,是在日本海軍已經購得吉野後,阿姆斯特朗造船廠也推薦給清廷的吉野號的改進設計同型艦布蘭科‧恩卡拉達號,而這條船因為清庭的猶豫,最後被智利海軍訂購,該艦配有八英寸炮兩門、六英寸速射炮 10 門、47毫米速射炮 12 門、魚雷發射管五門,除航速慢半節以外,火力和裝甲都在吉野號之上。

而再補刀,智利原本已同意轉讓,北洋海軍已經在爭取,但由於當時清廷已停止購艦一年,加上要為慈禧太后祝壽作準備,該艦最終在1895年竣工後由智利買走。試想如果甲午海戰的時候布蘭科‧恩卡拉達對吉野......

只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當然,翁同龢之所以敢大搖大擺的噁心李鴻章,也是因為他深知太后是忌憚手握重兵的北洋大佬的,所以限制李鴻章,就是對太后盡忠,而太后也在撥款給海軍,修園子之間反覆權衡。也就是說,與其說是翁同龢在報私仇,害李鴻章,不如說,他是幫著太后一起限制李鴻章。

所以封建王朝,腐敗皇權自己作的死,埋下的死局,是誰也救不了的。

翁同龢卒於1904年,在清王朝覆滅八年前,他其實就已經被革職了,可見當時的光緒,慈禧,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人除了道德文章,清流楷模,對於挽救朝局是沒有任實際意義的。更重要的是,他噁心、掣肘李鴻章,搞垮了北洋海軍,最後卻據傳支持康梁的戊戌變法。為此得罪了西太后。

忠了一輩子,最後關頭晚節不保。足見這老頭子的迂腐和糊塗。


HannibalLecter


翁同龢掩蓋性比較強,是一個大奸臣。只是俗話說,大奸似忠,他奸的高度很高,很難看出來,很隱秘。

什麼叫奸臣,第一個條件是弄權營私,誤國誤民。

翁同龢借帝師之權,全力迎合慈禧,將鉅額資金用於迎合慈禧需要,完全沒有大局觀。做的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權利核心的地位不動搖,全力迎合皇帝。

因為李鴻章是另一派,權利不可能有多個核心,厚此必然薄彼,他全力打壓洋務運動,嚴格控制另一派勢力出頭,以免影響他的權利勢力。

翁同龢個人看起來潔身自好,是儒學代表。實則,他是一個隱蔽性很強的偽君子。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人對錢的貪慾是很直接,讓人一目瞭然。大多人把這一項作為衡量是否奸臣的一個主要依據。

實則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要名,有人愛權。

而儒學人士對名的追求是遠超過錢的。

翁同龢以儒學人士自稱,他對名望及權利的追求掩蓋了他的奸臣的本質。

對於翁同龢,上面已經說了,他對權利如飢似渴,貪得無厭,而且有了權利以後,出於保護權利的需要大肆弄權,利用慈禧光緒之名,打壓不同政見者。

同時他又是一個假道義。甲午海戰,李鴻章希望根據實際軍力議和為主,他卻站在道德高地,不管不顧長時間軍力荒廢,全力主張同日本開戰,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操得到皇帝及大家的認可。實際上戰與和是一箇中性詞,並不存在戰一定好,和就不好。戰有很大的掩蓋性,容易為人利用轉嫁矛盾,戰與和關鍵看實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才能成功。

甲午海戰失敗後,他又一次站在道德高地,反對割地賠款,所有的責任推的一乾二淨,賣國的責任推給李鴻章。

實際上人有三六九等,有些人除了錢以外,對名的渴望,對權利的渴望不會亞於對錢的渴望。部分人甚至超過對錢的渴望,(當然名利雙收是普通人的渴望)。這就是翁同龢,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

根據他弄權誤國造成的整個國家第一次陷於萬劫不復的嚴重後果來說,說他是大奸臣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