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叔本華:生命很有限,別費時間去讀膚淺的書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隨筆/經典短篇/語錄,涵養心性,變化氣質。

亞瑟·叔本華:生命很有限,別費時間去讀膚淺的書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代表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與補遺》等。


別碰那些暢銷書



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並不尊重自己周圍的人群,同樣,草率、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並不尊重他的讀者。拒絕閱讀這樣的文章就是讀者對作者合情合理的懲罰。

文字作品跟生活別無兩樣:在生活中我們隨便都會碰見不可救藥的粗鄙之人,到處都充斥著他們的身影……,同樣,數目龐大的壞書、劣書源源不斷、層出不窮。

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劣書是損害我們精神思想的毒藥。

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

因為人們總是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們就侷限於時髦和流行觀念的狹窄圈子裡,而這個時代也就越發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

在挑選閱讀物的時候,掌握識別什麼不應該讀的藝術就成了至為重要的事情。這一藝術就在於別碰那些無論何時剛好吸引住最多讀者注意的讀物——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數人都在捧讀它們——不管這些是宣揚政治、文學主張的小冊,抑或是小說、詩歌等。

那些寫給傻瓜看的東西總能找到大群的讀者。


亞瑟·叔本華:生命很有限,別費時間去讀膚淺的書


我們則應該把始終是相當有限的閱讀時間專門用於閱讀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所曾有過的偉大著作——寫出這些著作的可是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所享有的後世名聲就已表明了這一點。

讀者大眾喜好追讀不時冒出的、今人關於古代某某作者或者某某偉大思想家的評論文章或書籍,而不是去閱讀古代作者或思想家的原著。原因就在於大眾只願意閱讀最新才印刷出來的東西,並且,“相同羽毛的鳥聚在一起。”

對於讀者大眾來說,當今那些乏味、膚淺的人所寫出的沉悶、嘮叨的廢話,比起偉大思想家的思想更加親切,也更有吸引力。

讀者大眾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至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湧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純粹只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還沒幹透。

沒有什麼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的了。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部這樣的經典作品,讀上哪怕是半個小時,整個人馬上就會感覺耳目一新,身心放鬆、舒暢,精神也得到了純淨、昇華和加強,感覺就猶如暢飲了山澗巖泉。

閱讀一個人的著作總會比與這個人的交往獲得更多的內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閱讀這些著作的確可以取代,甚至遠遠超過與這個人的近身交往。

所有真正的、優秀的作品無論在哪個時候、哪個地方,都要與總是佔據上風的荒唐、拙劣的東西進行沒完沒了的惡鬥;幾乎所有真正的人類啟蒙者,幾乎所有在各個學問和藝術上的大師都是殉道者。

那些想就某一話題求教的人,千萬不要匆忙拿起討論這一話題最新出版的書,滿以為科學總在進步,而新書的作者肯定是利用了之前的舊著。

如可能的話,我們就要閱讀那些對所討論的事情有著根本性的發現和認識、真正有獨創性的人所寫出的著作,或者至少是在某一學問領域裡被公認的大師的作品。

寧可購買二手書,也不要閱讀內容方面的二手書。


亞瑟·叔本華:生命很有限,別費時間去讀膚淺的書


一本書的名字之於這本書,就好比是信封上的地址、姓名之於一封發出去的信。也就是說,書名的首要目的就是讓這本書能夠引起那些可能會對這本書感到興趣的人的注意。

一件作品要永恆不朽的話,那這一作品就必須具備多樣的優點,以致要找到一個能夠理解和賞識所有這些優點的讀者也不容易。

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並不尊重自己周圍的人群,同樣,草率、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並不尊重他的讀者。拒絕閱讀這樣的文章就是讀者對作者合情合理的懲罰。

作者能否給予讀者滿足,關鍵之處總在於這位作者和讀者之間在思維方式上能否形成共鳴。這種和諧共鳴越完美,那讀者感受到的滿足就越大。

具偉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擁有非凡頭腦思想的讀者所完全欣賞。(言外之意:好書就只有很聰明的人才會去讀)

文字來源:《意志決定命運》,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