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英雄秋瑾之墓為何數次遷移?

想碗bCqp4647


自中國進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民間就湧現了一大批革命鬥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強權誓死鬥爭,為祖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秋瑾也正是其中的一名!



1875年,秋瑾出生於當地的一家名門望族,自幼就是聰穎無比。當然家庭也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在她自費日本留學的過程中,結識了一群有志之士。也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她的革命萌芽來世發芽。畢竟由於時代的限制,當時絕大一部分的革命人士,都是躲在日本“苟且偷生”。

回國之後,不斷的去參加反清政府的各種起義活動。在一次起義當中,清政府將他們這群人團團的圍住,如果想要更多的人能夠逃生,必須去犧牲一個人吸引中清政府的注意力。最後秋瑾毅決定留下堅守大通學堂,給眾人制造逃生的機會。

雖然她早就做了心理準備,但是在死亡來臨時,沒有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恐懼。在被清政府捕後,清政府曾經對她進行嚴刑拷打,希望能從她這裡瞭解到一些消息。滿清十大酷刑的傳說,依然還給現代人留下很多的“念想”,可想她當時受到了多大的痛苦。最後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後,從容赴死。
這麼一位剛烈的女子,倒在了通往革命的路上。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其實她並沒有得到多少“安生”。她的墳墓數次搬移,然而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

1907年7月15日,在秋瑾被殺害後,百姓迫於清政府的強權,擔心清政府的報復,無人敢為她收屍。最後還是紹興同善局來人,只是草草地將遺體包裹,埋葬在了紹興府城臥龍山的西北出。如果每人說,外人可能只是一位是個“野墳”。

就在同年的10月,秋瑾的兄長秋譽章為了讓她得以安葬,偷偷將她的屍體放入棺材中,並且遷移到了紹興常禧門外的嚴家潭。然而秋瑾真正的的遺願是“卜地西湖西泠橋畔,築石葬之”,知道這一遺願的主要是她的一些革命夥伴。


▲劇照

後來的時候,當好友徐自華、吳芝瑛等人聽聞她仍未得以安葬的消息後悲痛不已。在1908年的2月份,發誓要替她完成她的遺願。她們結伴親自前往紹興,買下了一塊地,將秋瑾安葬在了杭州西泠橋附近,也算是完成了她的遺願。

但是在僅僅過去半年之後,由於清朝御史常徽上奏朝廷,要求嚴厲懲治這種革命現象,為了保全她的屍首,秋瑾家人不得不將她再次遷葬到了紹興城外的嚴家譚。又到1909年的秋天,在秋瑾婆家的幫助下,她的靈柩被遷到了湖南湘潭的昭山,和自己的丈夫合葬在了一起。

時間終於來到了1912年,在覆滅清政府之後,為感恩秋瑾為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湖南同盟會便將她的墳墓遷至長沙嶽麓山,並建立了烈士陵園。但是這一舉動引起了浙江革命人士的不滿,他們認為應該遵從秋瑾的遺願,將她葬於西湖旁。

於是在1913年,經過了湖南、浙江兩省共同協商之後,湖南同盟會決定將秋瑾的墳墓遷回西泠橋西側原葬處,並修建了風雨亭和祠堂。然而又經過了多次的遷墓,秋瑾的墓仍然在不斷的遷移。只能說實在是命運多舛,實在是……



1964年由於遷墳運動的興起,秋瑾的墓再次被遷往杭州西湖的雞籠山。又在第二年秋瑾的墓則是又被遷回原址西泠橋西側,並在墓表石刻馮玉祥題聯:“丹心已結平權果,碧血常開革命花”。到了1966年的時候,緊接而來的卻是一場動亂。

文革期間,許多建築與文物都被損毀,秋瑾的墳墓也未能倖免於被人砸毀。直到1981年10月,文革的動盪結束多年後,人們才又想起了這位昔日的女烈士。後來秋瑾被當做革命元勳,重新被安葬在了西湖孤山的西北,並在墓前面給她建造了漢白玉雕像。

秋瑾死後幾十年裡面,墳墓總計被遷移十次。其中的艱辛,實在是令人痛心。而秋瑾遷墓的背後,其實是當時中國社會時代動盪的縮影,映射了中國的發展。而革命必將是一場流血的鬥爭,正是他們的鬥爭,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穩。希望我們能將歷史銘記於心,以行動來壯大我們的國家。


史之策


秋瑾墓先後搬遷了十次。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革命家,秋瑾一生執著於革命,棄小家為大國,可以稱的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女性。



但是秋瑾遇害之後,墳墓卻遭遇過十次搬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秋瑾在光緒三十三年,曾將浙江光復會員,與會黨群眾組成了光復軍,並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個字為目標,與徐錫麟約定在安徽和浙江同時起義。

不過在安慶起義失敗之後,秋瑾被捕,在面對嚴刑拷打之時,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字作為自己最後的遺言,並於初六就義於紹興城內的古軒亭口。



當時秋瑾遺骸被草草葬在了紹興府城臥龍山西的北麓,這是她的第一次安葬,也就是1907年的7月15日。

後來10月之時秋瑾墓被人遷往了紹興常禧門外的嚴家潭, 不過因為秋瑾曾經在遊西湖時對身旁的革命好友說,想要與岳飛同葬於西冷橋畔的想法。

因此在1908年的2月,在革命好友的幫助之下,秋瑾歸葬於杭州西冷橋的西側。

但是同年12月,由於當地官員的號發,秋瑾家人又不得已將他再次遷葬於紹興城外的嚴家譚。



1909年秋瑾靈柩被遷往了湖南湘潭的昭山,與自己的丈夫王子芳合葬。

1912年,秋瑾墓在被遷往湖南長沙的嶽麓山。1913年,秋瑾墓再度被運回了杭州西湖西冷橋西側。

但是1964年,由於遷墳運動的發起,秋瑾墓被重新炸開,遷葬於杭州西湖的雞籠山。

1965年,秋瑾墓再度被遷回西冷橋畔。 但是1966年由於文革動盪的發生,秋瑾墓被拆毀,遺骨再度被葬於杭州的雞籠山。

直到1981年10月,文革結束後,秋瑾再度被當作革命元勳和偉大的烈士,還葬於西湖孤山的西北麓,並在墓內設立了漢白玉雕像,從此再也沒有動過。



其實從秋瑾墓的動遷中就可以看出中國近代社會的動盪,秋瑾墓的每一次遷動都是中國社會動盪變革的縮影。

一個偉大的民族和國家要想從愚昧中走出,勢必會有許多的波折。

我們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它終將恢復理智,並尊重那些曾經為此而奮鬥的偉人。

至今為止,秋瑾仍然是我們精神家園的一顆璀璨明珠,永遠綻放著與時代並進的光芒。


故紙書蟲


女英雄秋瑾之墓歷經8次遷移,箇中無奈少有人知。

秋瑾

辛亥女傑英雄,民族革命志士,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的革命先驅,解放女權運動倡導人。

1907年,浙江紹興,秋風微雨,秋瑾捨生取義。

紹興名人輩出,秋瑾、魯迅和周恩來稱為“紹興三傑”。

1904年,秋瑾深知國家危難,衝破封建思想束縛,自費前往日本留學。

29歲的秋瑾第一次接觸到中國同盟會的理念就深為感動,而後專心致力於推動中國民主革命進程。

1907年秋瑾創辦《中國女報》

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70週年,秋瑾之墓重新遷回到西湖邊。


我是扒哥歷史,一名歷史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