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元暴漲的《廣場協議》,是日本政府自願,還是被逼迫簽訂的“城下之盟”?

阿佩呀


當然是被迫的,哪有閒著沒事拿自己經濟開玩笑的?


只不過當時的被迫不僅僅針對於日本,還針對於所有的發達國家。


美國當時的情況

當時西方國家干涉中東戰爭,引發了阿拉伯國家的報復,歐佩克大幅度提高油價,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美國聯邦委員會主席沃爾克連續三次提高利率,搞貨幣緊縮政策,結果導致了美國出現了兩位數的利率和20%的市場利息,高利率吸納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流入美國,推動美元匯率飆升,結果到從79年到84年,美元的匯率飆升了60%,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當年的美國政府一定是瘋了。

利用飆升的匯率去平抑通貨膨脹顯然不靠譜,其結果就是美國出現了嚴重雙赤字現象,財政也赤字,貿易也赤字,美國一下子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


美國脅迫

當時不光是日本,包括德國,英國,法國都對美國有經常賬戶的盈餘,美國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於借貸和外國投資,這會美國人坐不住了,很顯然,過高的美元匯率會嚴重打擊美國的外貿,一定要把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下去。

如果貶值本國匯率呢?一般來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就是08年我們看過的量化寬鬆政策,自己印刷貨幣買自己的債。

第二種是動用外匯買別國的貨幣,比如我們就做過。

第三個就是搞協商。各位自覺一點,拉高本國匯率。


所以當時美元是其他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來源,所以對於英國,德國,日本,法國來說,他們必須得配合美國,為什麼?因為一旦美元崩了,所有的國家的外匯儲備全部受損。


實際上各國都有自己的承諾,英德法我就不說了,著重說一下日美兩國。

美國承諾

  • 縮減財政赤字,為私營企業釋放資源

  • 降低政府開支在GNP的比重,消減赤字。

  • 執行稅制改革,鼓勵儲蓄。

  • 致力於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維護物價穩定的金融環境

  • 抵制保護主義。


日本承諾

  • 抵制保護主義,開放日本市場。

  • 放松管制,釋放私營部門活力。

  • 加快金融和外匯市場自由化。

  •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匯率

  • 縮減中央政府赤字,為私營部門提供增長環境。

  • 擴大消費和抵押信貸市場,致力於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


可以看到,美國的承諾是鼓勵儲蓄,日本的承諾是鼓勵消費和信貸。

可以得出結論是當時簽訂廣場協議的原意,是為了保證世界經濟平衡。


彼時的日本經濟在廣場協議簽訂後還是經歷了高速成長,而且詭異的是,日本的進口額不降反跌,日本的進口出口同時出現了萎縮。

此時日本央行做出愚蠢決定,大規模搞擴張性貨幣政策,在當時美國的主導下搞出了“盧浮宮協議”,很多人注意到廣場協議卻沒有注意到盧浮宮協議,盧浮宮協議是日本單獨降息,而美國升息,這樣貨幣供應量就突然加大。


過多貨幣根本既無法沉澱,又無法找到投資的渠道,紛紛跑到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直接導致了資產泡沫。

其結果就是泡沫的垮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