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不統一中國,春秋戰國還會戰亂多少年?

周天子後裔


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47年登基為秦王,假設從這一年開始,秦國不再攻打六國,而是自己發展自己的經濟,我們看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公元前247戰國格局

前247年秦國已經穩固了對巴蜀的統治,巴蜀成為其鞏固的後方,可以為戰爭提供兵源和糧食。消滅了義渠,秦國沒有後顧之憂,並且可以獲得戎地驍勇的士兵和眾多的牲畜,提高了秦國騎兵的戰鬥力。同時秦國長年征戰,已經民生凋敝,在前247年魏公子信陵君合縱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蒙驁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秦國前期取得的地盤一一丟棄。

總的來說,這一年,秦國與六國取得了恐怖平衡,六國聯合尚能勉強對付秦國,秦國國內疲敝也無力對付六國的聯合。

如果此時大家休戰,六國會得到喘息,增強國力,同時秦國也可以得到喘息,增強國力。事實上也是如此,秦始皇登基到親政前,秦國都在休息。而六國卻沒有休息在打仗,內鬥,隨著信陵君病死,秦始皇親政,恐怖平衡被打破。

山東六國的志向

再往東看,如果秦始皇不想統一天下,山東六國有想統一中華的嗎?當然有。楚、魏、趙都有問鼎之心。還剩韓、齊、燕三國,看看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的野心。

韓國:韓國在戰國七雄裡的實力只能呵呵了,始終是跟班小弟的角色,能自保就不錯了,根本沒有能力進行統一中華,歷任韓國國君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還是老的一套,混一天是一天,沒有遠大理想。

齊國:稷下學宮的清談消磨了齊國的雄心,齊國徒好虛名,不求實利。趙武靈王策劃五國相王,成功地離間了齊國和中山國的聯盟,齊國僅僅因為中山國力不配稱王與其斷絕關係,但對其他四國沒有什麼意見,導致趙國撿了一塊肥肉,吞掉中山國。後來五國伐齊,齊國幾乎被滅,國力大減。齊國徒有大國之名,卻沒有大國的雄心,只想安心的做生意。

燕國:地理位置太偏,南面又是強大的趙國,燕國也只能守成。

再看看楚、趙、魏。

楚國:春秋時一直不服周王朝,和中原爭霸多年從齊桓公到晉文公、秦穆公都在和楚國鬥。進入戰國後,楚國滅掉了南方的小國,併成功的把領土拓展的黃河流域,可以說是戰國面積最大的國家,俗話說身大力不虧,楚國就是這樣,而且歷代國君都想稱霸中原,自然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楚國的劣勢是沒有進行像樣的變法,國雖然大,但轉化為戰爭能力還是差了一點。

趙國:趙國是戰國裡除了秦國以外改革最好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強大,趙國早有一統天下之心,戰爭能力僅次於秦國。雖然長平之戰國力消耗太大,但是戰爭能力仍然很強大,把燕國打到爆,此後李牧還能多次打敗秦國。

魏國:在魏文侯、魏武王時國力強盛,早有爭霸之心,但到後來改革不成功,地理位置又是四戰之國,國力逐漸消弱,逐漸不能支持其雄心,甚至被秦國打到屈服投降,一度降為秦國的屬國。

綜上所述:山東六國有雄心統一全國,並且自身也有能力支持的只有:趙國、楚國。

可能結局

首先看楚國,如果秦國不打他的話,以其巨無霸的身量,其他五國不會攻打他。所以楚國會成為霸權的一極。

接下來是趙國,如果秦國不打趙國,趙國還在和燕國打,以趙國的實力,假以時間滅掉燕國不無可能。滅掉燕國後,趙國實力大增,必然會聯合魏、韓組成三晉聯盟攻打齊國,楚國也會分一杯羹,滅齊後楚趙兩國會瓜分韓、魏兩個的領土,大致上形成以黃河為界的局面。

所以如果終秦始皇之世都不統一六國,那麼到他死只是可能會出現,楚、趙、秦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殺提前上演。然後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但最後還是會統一,趨勢是改變不了的。


萊駒為右


誠邀,就像小編以前提到的,歷史不是一個人的舞臺,沒有秦始皇,也會有第二個皇帝來統一天下!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自然之理也。

秦王嬴政生於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這時候六國的實力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秦國經過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的商鞅變法,國力軍力大大提高,東方六國中楚國和齊國是老牌大國,雖有實力但已經是朽木之軀不足為慮,趙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爭鋒的趙國,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20萬精銳趙軍被坑殺。至此,東方六國已經沒有抗秦的實力,只能合縱自保。


於是我們可以猜測

如果始皇帝突然“暴斃”,不統一華夏。

那麼始皇帝的兄弟繼位秦王(扶蘇當時十歲不到,還小,難以控制大權),或許操辦完嬴政後世服孝三年後,也會奮“七”世之餘威,繼承父兄心願,掃除六合,一統八荒,繼而成為天下至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各位看官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會有兩種答覆結果;

1、依舊秦國會統一;若秦始皇未統一中國的話,那麼在當時戰國七雄,秦國獨霸的前提下,並且秦國以“統一天下”為國策的基礎上,後續也定會有國君完成統一的大業,這個時間不好確定,大概在50—100年以內,或者更快,以繼任國君的能力為主要參考因素。

2、只有秦國能統一:秦始皇時期,戰國七雄中除了齊國綜合實力比較強大以外,趙國和楚國已被秦國打殘。其他諸國不成氣候。而齊國又地處山東臨海,軍備無法與秦國相比,因此也擔不起統一大任。唯有秦國能統一。

3、分割已成定局:若秦始皇未曾統一六國,後續君主也無打算統一六國或遇阻。那麼在此文化隔離的前提下,東周滅亡的背景下,相持幾百年後,將出現分裂的獨立國家存在,後續更加難以統一,要是統一也是兼併後的統一,但大一統將會延緩很久,對於中華文明而言,無法說是絕對得好或絕對的壞。

仰閣說:專注華夏禮儀、漢服文化、在歷史中承繼未來。歡迎關注!


仰閣說


始皇帝一統天下乃是大勢所趨。

秦統一天下是集六世之力,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就打算一統天下了。

變法之後的秦迅速強大,然後各國也蠢蠢欲動,先後推行新的法令。

就算秦沒有一統天下,其他國家也會行動。

其實這個趨勢在東周就能看得出來,大國吞小國,必將會有一個國家一統天下。

這是天意,是大勢所趨。

但是違反了民義。

一些拙見,歡迎大家和在下探討!



火焱小妖


六王畢,四海一。秦王政用了十年時間(公元前230年一221年)滅韓亡魏破趙攻楚伐燕下齊統一天下,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設承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自此"百代都行秦政法”開創以後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先河。換言之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天下會戰亂多久呢?周初時實行分封制,按公侯伯孑男五個爵位把王族功臣和先賢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周初封國七十一個周王室孑弟佔五十三個。各諸侯國要對周王宣誓效忠,服從周王命令。後來王室衰落,各諸侯打了幾百年仗,到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只剩七個。到秦始皇統一前期,楚國都城郢被秦國佔領,國力衰落。樂毅五國聯軍伐齊後,齊國力大減。公元前256年東周已滅國,






韓國土地被秦國奪去一半。長平之戰趙國士卒被坑殺四十萬,此後六國更無力更無力對抗秦國。此時匈奴已經強勢興起,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各國在內憂外患中爭扎很難再統一。秦始皇滅六國在天時地利上佔非常大優勢。商鞅變法為秦國打下物質基礎,秦始皇雄才大略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秦國沒有實行分封制還得感謝當時廷尉李斯。秦國成立後進行過三次廷議。在第二次廷議時丞相王綰認為燕,齊,楚地處偏遠應派王治理,諫議秦始皇把皇子分封到各地建諸候國。廷尉李斯反對說,周文王和周武王把子弟分封到各地,後代互相攻伐象個仇人,周天子無力勸阻。不如實行郡縣制,王子和功臣用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容易控制不會生異心,天下才會安寧。秦始皇稱善於是實行郡縣制。所以,沒有秦始皇和李斯的主張,既使秦國統一了天下若干年後還會出現列國連年爭戰局面。


關東俠客


從東周起的時候國家開始分裂為諸侯的 那時是公元前770年 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才結束分裂 中間大概是549年的時間都是征戰!

從春秋開始,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動盪的局面,各個諸侯都稱霸一方,但是每個國家都不想保持著這樣的和平狀態,總是會想擴大地盤,稱霸天下。受苦的是黎民百姓。戰亂是無法避免的,就算一個國家保持著和平的心態,但是總有國家有著野心。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整個春秋戰國幾乎都沒停止過戰亂。

  在戰國前時期,齊國、魏國、楚國是強國,老百姓還算是不遭什麼戰亂之苦。但是這些國家都不滿於自己現狀,想擴大地盤,就要打仗。小國家就受戰亂之苦。而小國家也不甘於一直是弱小的,還不是想要擴大地盤。這樣不難看出,戰亂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秦始皇不統一中國,春秋戰國還會戰亂到無休止!


歷史擺渡人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圄,戰亂還會持續多久?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歷史發展有很多偶然因素,並非按可預料的理性去發展。

現代人就提出了“英雄創造歷史論"。秦始皇這個英雄也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他幼年的寄人籬下,父親的早逝,母親的淫亂,呂不韋的奇貨可居的交易,使他過早地看透人生,成為受教於天的有德君子,得以受命於天,成就帝業。如果羸政與其他王子一樣在安逸的皇宮中長大,未經成長曆練,秦國雖經過商鞅變法,也會跟其他七國一樣,無法完成統一大業。因為七國君主的德行都是勢均力敵的。從混亂環境中產生出一位有德君主的機率是相當小的,所以戰亂才會持續那麼久。在戰亂困苦中,人們只想著眼前的日子過得更好些,不會有人寧願暫時受苦,也要為遠大理想做準備。做到″小人憂貧,君子憂道"中的君子。天下不能產生厚德君子,上天也只有等待求靠他的人。

秦始皇在世間時候,劉邦也已在世,劉邦只比始皇小三歲。即使沒有泰始皇,劉邦也會成為上天揀選的命世之主。不過,他的創業之路會是另一番景象。他會參與到七國混戰中,然後脫穎而出,完成統一大業。總之,戰亂久了,分久必合,必會有英雄人物承受天命,統一天下。五胡之亂3∞年,後來不也有相貌奇偉的楊堅統一了嗎?必有合乎天意的君主出現。


獨一幽靈


我認為如果不是秦始皇,中國將很難實現統一。這一點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上到貴族、下到百姓對這個新生國家的牴觸就可以看出來。深入思考,我認為很難完成統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是梁啟超提出的,而這個思想觀念我認為是在經歷了漢朝長期的統治之後才形成的。從周朝建立開始,周天子便將天下分封給了各諸侯,在歷經數百年各諸侯的統治之後,統一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根本沒有形成,各諸侯國之間壁壘分明,歷經數百年的戰亂,各諸侯國的子民甚至對鄰國的仇恨極深,老百姓早已只知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簡單來說,在當時的百姓看來,他們只會認為自己是秦國人、趙國人、魏國人等等,而根本不會認為自己是周朝的子民。

第二,各諸侯國風俗文化差異巨大

同樣由於長期的獨立統治,各諸侯國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俗文化,文字、度量衡、車軌等等,可以說各諸侯國上至貴族,下至百姓,行立坐臥各不相同。齊國的齊魯文化、楚國的楚文化、秦國的秦文化等等,這些各自文化的形成歷經數百年,根本難以調和。而這種風俗文化的巨大差異更是嚴重阻礙了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產生。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雖然通過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統一,並通過建立博士制度想要徹底完成文化統一,從而獲得貴族、士族和百姓對秦國的認同,但由於這種巨大的差異,最終以失敗告終,而這種差異也是導致“焚書”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想要完成文化統一難度極大。

第三,並非所有諸侯都會統一天下

有人說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有趙始皇、楚始皇等諸侯王的出現,我想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論是各國的諸侯王,還是之後的項羽,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建立統一國家這種意識,他們更想要稱霸天下,而並非統一天下。甚至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之後對於該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同樣產生過猶豫,丞相王綰等官員傾向於繼續採用分封制,是時任廷尉的李斯站出來說動了秦始皇,這才使得始皇帝決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

第四,匈奴的崛起並不會給中原統一留下太多時間

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匈奴這個極度危險的敵人,面對各自為政的遊牧民族,秦國、趙國、燕國均能夠獨立應付,但面對完成統一後的匈奴,如果中原還沒有完成統一,是根本沒有辦法集中力量抵禦的。一旦匈奴先於中原文明完成統一,帶來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五胡亂華”的滅頂之災極有可能提前上演。在經歷過匈奴的蹂躪之後,中原文明將走向何方,誰也無法預料。

綜上所述,如果分裂的局面仍然持續,各國文化必然進一步分化,統一觀念的形成難度將不斷加大,是否有人能夠站出來完成統一將很難預料。更何況還要面臨即將完成統一的匈奴,恐怕數十年後,再來十個秦始皇都未必能完成統一。

此外,我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更像是一個啟蒙,走出了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道路。而真正建立起統一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是漢朝,正是經歷了秦漢兩朝,才使得這種統一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鞏固了下來,從而使得中國後來即使經歷了數次分裂戰亂之後還能保持統一。


聞道國學


1.中國很早就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百姓已經厭倦了戰亂,統一已成為歷史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

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加之嬴政雄才大略,外交上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最終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3.即便沒有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這種分裂割據只不過再延續一段時間而已,因為戰國時期除秦國通過變法富國強兵想要統一天下外,其他各國也沒有閒著,這些國家也實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也會有別的歷史人物隨著實力超過別的國家,遲早也會完成統一中國的任務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是你的 誰都搶不走 不是你的 想搶也搶不到 歷史沒有如果 人生不可從來 所以 秦一統天下實屬必然 就算沒有始皇 扶蘇能力也不差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扶蘇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