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王族是羋姓,為什麼楚懷王叫熊槐?屈原也是羋姓,為什麼又叫屈原?

夏末川


要弄清楚這個也最,首先要搞清楚古人的姓和氏到底是怎麼回事。古人不像今人,姓氏不分家,古人的姓和氏是分離的,有著各自的含義。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姓和氏與秦王朝之前長期實行的分封制有關。



通俗點講姓和氏的區別就像是一棵樹,姓是主幹,氏是分支。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大家族共有的東西,同一個祖先的後裔,姓是相同的。但是,由於分封的存在,同一祖先的後裔經過分封,很多分家另立門戶了,而這些另立門戶的子孫往往以封地、官職等等為名稱,形成了所謂的氏。



以楚國為例,周天子封熊繹於楚蠻之地,算是楚國正式成為官方認可的諸侯。熊繹為羋姓熊氏,古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此,他雖然姓羋,確不叫羋繹,而叫熊繹。之後,楚國的大宗皆為熊氏。但是,分封出去的子孫衍生出了昭氏(如昭陽)、屈氏(如屈原)等諸多分支。



以屈原為例,屈原的先祖熊瑕(也作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為被父親分封在屈邑這個地方,熊瑕的後代便以封地屈為氏,成為了羋姓屈氏,而原本名為熊氏的熊瑕,有時候也因為是屈氏的始祖,而被稱為屈瑕。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實際上昭氏、屈氏、景氏都是楚國國姓羋姓的分支,實際上熊氏也是,只不過,熊氏是楚國的大宗,是楚王的氏而已。因此,才有了羋姓的楚懷王叫熊槐而不是羋槐,而屈原也不叫羋原或者熊原。但是,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同一個祖先,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同一個姓氏。只不過,古人把姓和氏分得更加詳細罷了。



其實,長期以來我們對於秦始皇嬴政的稱呼也是不對的。秦國大宗為贏姓趙氏,古代男子稱氏。因此,秦始皇應當被稱為趙政,而不是嬴政。這一點太史公在《史記》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秦始皇叫趙政而不是嬴政。實際上和之前說到的楚國同理。但是,女子不同,女子不稱氏,而稱姓。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同樣是出身楚國王族,但是,卻不像熊槐、屈原等人那樣稱氏,而是被史家稱為羋八子(八子是其在秦惠文王后宮的封號)。史書上經常看見的什麼孟姜、仲姜實際上也是同理,姜姓之女。


不務正業歪醫生


先秦時代,姓與氏是不同的。姓是嫡出,氏是庶出。

以魯國為例,國君嫡出是姬姓,大夫季康子是庶出的姬姓季氏。

在諸侯國中,楚國的情況最為特別。楚國原本姓熊,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於是,楚國就同時有兩個姓:熊姓和羋姓。

以楚莊王為例,名為熊旅,又名羋旅。

羋月也可以叫熊月。圍棋選手羋昱廷也可以叫熊昱廷。

羋姓和熊姓是楚國的國君嫡出一系。庶出別枝是羋姓屈氏(也稱熊姓屈氏),另一個庶出別枝是羋姓項氏(也稱羋姓熊氏)。屈原一枝是羋姓屈氏,項羽一枝是羋姓項氏。

在楚國貴族中,與國君同宗的,還有羋姓景氏(即熊姓景氏)和羋姓昭氏(即熊姓昭氏)。

楚國是二姓多氏。其他諸侯國是一姓多氏。

楚懷王叫熊槐,又叫羋槐。屈原雖然與國君同宗,是羋姓屈氏(即熊姓屈氏),卻是庶出。庶出之名只能稱氏,不能稱姓。所以屈原不能叫羋原。

這就如同楊朱學派創始人楊朱,是姬姓楊氏。他只能叫楊朱,而不能叫姬朱。




楊朱學派


因為現在我們的姓氏沒區別了,但是在周代的男子稱氏不稱姓。當時的姓和氏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姓表示血緣出身,氏表示社會集團。比如楚國由若干個氏族組成,楚王這支就是熊氏;屈原這支是屈氏,出自楚武王;比較有影響力的還有景氏、昭氏、懷氏,分別出自楚平王、楚昭王/楚悼王、楚懷王。

這些氏族都是從羋姓分出,但是分家之後就有了自己的氏,這個氏裡的男性都以氏+名稱,比如屈氏除了屈原,還有屈瑕、屈重、屈完、屈巫、屈申、屈生等人。如果繼續分家,則可以成立新的氏,那麼又以新的氏+名稱呼。

對於女性來說,稱呼複雜一點。女性可以是姓+名的結構,但私名婚後一般不會公開,所以一般以氏+姓或者輩分+姓的格式代稱。女性出嫁前是父氏,出嫁後是夫氏。比如宣太后出嫁前,可以叫楚羋;出嫁後,則叫秦羋。《羋月傳》給宣太后虛構了羋月的名字,這種結構也是正確的。楚昭王的妹妹就叫“季羋畀我”,季是排行,畀我是名。


林屋公子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周天子封楚人的領袖熊繹於楚蠻,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熊繹是季連的後代,羋姓,熊氏。由於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叫他熊繹而不是羋繹。熊氏即楚國的王族。國君的氏的為“熊”,當然只能是現任的國君才能以“熊”為氏,不是國君,就不可以。

昭、屈、景三家以及鬥、成、班、孫家族等也都姓“羋”,例如屈原、景差、昭陽,都姓“羋”,屈、景、昭只是他們的氏,由於男子只稱氏而不稱姓,所以沒有叫做羋原、羋差和羋陽,更和熊氏沒有關係了。


雍親王府


古代姓氏有著嚴格的區別,姓是姓,氏是氏,姓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比如介紹屈原的時候,說屈平,楚之同姓也,也就是說屈原和楚王是同一個姓,也就是都姓羋。但是姓之下,又分出很多小的氏,也就是後來的某某氏,一般情況下,男人更重視使命,女性更重姓。

嚴格的說中國自古以來就那麼幾大姓,比如說姬姓,這個姓氏後來發展出許多氏,一般姬姓被封道某地,就會以那個地名作為氏,時間久了,大家就直接稱呼這個氏。

屈原的屈就是氏,我們現在稱呼屈原也沒錯,因為現在的姓其實就是古代的氏,稱呼羋月也沒錯,因為女人一般以姓為重,所以羋月的稱呼也就保留下來了。

在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不是很分得清姓和氏的區別了,漢代以下,基本上中國人就姓氏合用了,現在說某某姓,就是古代某某氏,當然古代的姓也有很多保留下來了。


昭烈名臣


屈原,完整的姓氏名字是——

姓——羋,氏——屈,名——平,字——原。

按照春秋戰國的習慣,男子稱氏,表示貴賤,女子稱姓,別婚姻。

屈原是男人,所以,稱“屈某”。

如果對人尊敬,叫字,不叫名。

屈原在楚國是受人尊敬的三閭大夫,所以,別人會叫他原而不是平。

所以屈原就是叫屈原,不能叫羋原,不能叫羋平,或者屈平。

同理,楚懷王姓羋,氏熊,名槐。叫熊槐沒問題。

如果叫羋槐,他會弄死你——不是熊氏,就沒有資格當楚王!

春秋戰國時期的稱呼,男子必須稱氏,這是最起碼的尊重。

孔子,孔氏。如果稱他的姓,那就成了“子子”,因為孔子是商朝人後裔,商紂王的本家親戚。

孔子的氏,來源比較特殊,來自於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別人為了尊重他,採用了“字+名”的稱呼。

後來孔氏好多人都這樣做了,比如孔子父親叔梁紇,名紇,字叔梁。到孔子之後,穩定叫孔氏了!

也許是孔子覺得別人叫自己“仲尼丘”不好聽吧!

事實上,很多達官貴人各諸侯的大宗,沒有專門的氏,於是出現了一些類似於“氏”的尊稱。

比如鄭莊公寤生,死後才有諡號“莊”,活著時別人只能叫他“鄭公寤生”或者“鄭公”。這裡不妨把國號“鄭”當做氏來叫他“鄭寤生”,也符合“氏+名”的習慣。

再比如葉公好龍的葉公,是楚國封在葉地(今河南葉縣)的諸侯。葉公是沈尹氏的孩子,封號是葉公,名諸梁,字子高。這是,叫他葉諸梁可以,叫沈諸梁也行。

與葉公相似的是秦國的嚴君疾,他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的弟弟,因此獲得封地前,叫做公子疾。被封為嚴君後,叫嚴君疾,後來長期居住樗裡,被人尊稱樗裡子,樗裡疾。大秦帝國和羋月傳非要叫他嬴疾,純屬胡鬧。

類似的秦王政可以叫“秦政”,或者“始皇帝政”但不能叫嬴政或者趙政。齊威王應該叫田因齊,或者齊王因齊,不能叫媯因齊。

春秋戰國的名字不能亂叫,要尊重古人的稱呼習慣!


歷史知事


我國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什麼姓屈?這與屈原這個姓氏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的姓氏基本是以祖先崇拜和地望領命為基礎。

也就是說,一方面姓氏繼承祖先,同時子孫後代因為有封地,那麼就會以封地為姓了。


屈原就是因為祖先熊繹有功被周王室封分於楚,於是他們就居住於丹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這個地方後得姓的。

春秋時代的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封於“屈”,這個地方,也叫瑕屈。於是熊通的後代就姓屈了。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如果追溯血統,他的姓與楚武王熊通一樣姓“羋”。熊是羋姓的氏。

羋姓出自黃帝的後裔顓頊的子孫。顓頊的後代季連,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姓羋叫鬻熊,鬻熊的後代得楚以後,就以曾經輔佐過周文王的祖先鬻熊的熊為姓,所以,楚懷王也姓熊,名槐。這個姓,其實是羋姓的氏,也就是羋姓的一個分支。屈原的父親叫熊伯庸。據學者趙逵夫先生考證,《史記-楚世家》裡的句亶王熊伯庸,就是屈原的父親。

戰國時代,姓和氏有嚴格區別,秦漢以後,姓氏不分了,所以,感覺屈原怎麼不姓羋而姓屈。

屈原家族封地“瑕屈”以後,從春秋時代到戰國後期,一直有高官。但是,屈原這一家族何時姓了屈,就不是很清楚了。因為,瑕屈的後代,不是馬上就姓屈了。

但是到屈原這一代人,家族地位有所下降。屈原在《楚辭-九章-惜誦》裡寫到:“忽忘身之賤貧”,就是對自己的父親“熊伯庸”地位不高的描寫。


屈原自己卻很努力,做過三閭大夫的中級官員,這個職務主要是管理楚國的三大姓氏昭氏、屈氏、和景氏的事務,有點組織部官員的意思。

屈原後來升遷為“左徒”。這個官是什麼地位,學者的意見比較大。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楚王的高級隨從。比較親近楚王,所以,屈原的前期由於楚王信任,為楚國的強大做出了一些貢獻。後來,由於利益集團的內部鬥爭加劇,屈原失去了楚王的信任,無法為楚國的強大做事情,直至楚國被秦國大將攻破郢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萬分絕望,含憤自沉汨羅江中,這一年,屈原已經60多歲,是楚頃襄王二十二年。


千千千里馬


最古老的“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許慎《說文解字》中對“姓”進行解釋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從女”意味著“姓”在當時與女性有密切聯繫。如姬、姜、好、姒、媯、姚等古老的姓,都從女旁。這表明這些中國早期的“姓”是產生於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會,仍然保留了母系氏族社會的一些痕跡。

“氏”是“姓”的分支。出身於同一個氏族,這個氏族來源於同一女性祖先。但氏族逐漸繁衍壯大,會分成許多不同分支,不同分支另立標誌符號,這就是“氏”。宋代學者鄭樵《通志·氏族略》總結過賦予“氏”的不同途徑,比如以國、采邑、地、排行、技藝、官職和父祖的名字等為“氏”。

《史記》記載楚國始祖季連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季連的後代鬻熊姓羋名熊,曾經輔佐過文王,他的曾孫被周朝分封為異姓諸侯,楚國王族就以祖先鬻熊的“熊”為氏,根據《說文解字注》:“雒誥火始焰焰、漢書作庸庸。淮南書東北曰炎風、一作融風。皆古音之證。”“融”和“熊”是一致的,是烈火熊熊的“熊”。

也就是說,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故而楚懷王熊槐是以熊為氏。根據上面所說氏的命名方式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但是名字叫屈原。楚國國君楚武王的兒子羋瑕,受封於屈,他的後代以采邑屈(湖北秭歸)為氏,羋瑕就是屈原的祖先,所以屈原是姓羋,但是用屈為氏。


西奈山的火柱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其實基本都是強行作合理化解釋,比較生硬。我來從考古資料角度還原下楚王室的姓與氏吧。

多件青銅器銘文表明,楚王室的實際姓氏分別是嬭和酓(同“飲”),比如楚王某嫁到徐國的公主銘文稱為“徐季嬭”,比如出土於曾侯乙墓,由楚惠王贈送曾侯乙的“楚王酓章鎛”,史書上的早期楚子“熊麗”在清華簡《系年》中作“酓麗”,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了。後世由於以楚地類似讀音記載寫成了羋和熊,這個情況類似史書中的“田氏”齊國在出土資料中都是“陳氏”,也是由於當時的類似發音問題記載所致。

讀先秦史,要勤於借鑑考古資料,切忌鑽牛角尖。


把小熊還給她


這涉及到姓氏問題。

《通志 氏族略》記載:夏商周之前,古人姓氏是分開的,男人稱氏,女人稱姓。氏有貴賤高低之分,姓有內外之別。也就是說,人同時有姓氏兩個標誌,母親的為姓,古代只有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八字都是女字旁,意思很明確。

屈原,姓羋,氏屈,因皇族一脈,身份高貴,所以直接稱屈原,省去了母姓。

現在,部分使用繁體漢字的地方依舊有同時使用父母姓氏的現象,而且我們身邊也慢慢出現了姓名中同時帶父母姓氏的名字,比如,郭周成,郭為父姓,周為母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