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勁”|對話侯鴻亮、孔笙

“向我們所經歷的這個偉大時代致敬,這是《大江大河》的核心表達。”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製片人侯鴻亮在《大江大河》開播發佈會上說道。在他看來,改革開放是掄向時代的一把斧子,一代代人披荊斬棘才有了現在的生活,“這部戲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有創作者都是有感而發。”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同名小說,劇集圍繞改革開放初期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人不同的奮鬥歷程,全景展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的中國經濟、社會生活,深度揭示歷史轉型時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運,向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該劇於12月10日起每晚19:30登陸東方衛視、北京衛視。

真實細節還原年代

12月3日,東方衛視舉行了《大江大河》媒體看片會,影廳內,當劇中人物情至濃時,觀眾席不時傳來啜泣聲。放映結束後,該劇濃郁的年代感和準確的細節塑造令記者們交口稱讚。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王凱(飾演 宋運輝)在大太陽下背《人民日報》社論的時候,背得越久,他衣服上汗漬的面積越大。”一位記者感嘆:“王凱每背一遍,都會在地上寫正字計數,他腳下是石子地,而不是當下很多年代劇裡會出現的水泥地。”另一位記者也頗有感觸。

重視細節——這是“正午出品”的特徵之一,在《大江大河》拍攝過程中,如何通過細節準確反映時代,再現改革開放40年生活的變遷,是製作團隊的一大挑戰。

首先是拍攝地的選擇。接到任務後,導演孔笙等主創跑了全國很多地方,最終選定安徽馬鞍山作為主要拍攝基地。因為當地有鋼廠,鋼廠中有一家比較老的化工廠,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劇中王凱等人從小生活的農村,大部分場景是劇組自己搭建的。“現在的變化太大了,找一些老村子也不適合,只能以它們為參考,再找地方複製出來。”孔笙說。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隨著劇中時間推移,場景也隨之變換。如楊爍飾演的雷東寶所在的小雷村,這個小山村的房子從土坯房變成磚房再變成樓房,房子在變、瓦在變,路也在變,美術團隊需要不停翻新場景。因此,小雷村的戲基本都是順拍,這樣可以為美術團隊留出更多時間。

在拍攝現場,孔笙天天和服裝組、道具組“吵架”,因為有些服裝、道具一看就不對。“《大江大河》雖然是年代劇,但劇中的時代很多人都經歷過,哪怕有一處細節不真實,大家都能一眼發現。”劇組的很多工作人員年紀較輕,不知道七八十年代的鄉村和城鎮面貌如何,因此孔笙一再要求他們多看資料。

“40年前的生活,就好像在眼前一樣。”孔笙相信這一點能讓觀眾有所感觸,“我們希望觀眾看了片子以後,可以覺得這是我們那時候的事兒,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找到人物的感覺

拍攝前,孔笙曾對侯鴻亮說:“這次我一個明星都不用,就找最適合人物的演員。”但最終他還是參考了侯鴻亮的意見,確定了王凱、楊爍、董子健、童瑤這一主演陣容。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我們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觀眾。站在導演的角度,可以根據角色特徵去找相應的演員,但作為製片人,我希望能通過明星讓更多人瞭解我們的戲。”侯鴻亮表示,選擇王凱、楊爍等人主演是綜合考慮市場因素、人物適合度以及演員自身能力的結果。

“宋運輝身上有一股書生氣質,略顯文弱;雷東寶是個粗漢;個體戶楊巡人很機靈,而且書中描寫他也是一個小個兒。”孔笙認為,王凱、楊爍、董子健三人外形、氣質都很契合角色。“當然,他們首先得是一個好演員,在創作上有非常認真的態度,這是我們比較看重的一點。”用侯鴻亮的話說,劇中的幾位主演都不會在意演員形象,可以把所有東西都打碎。

為了準備宋運輝這個角色,王凱減重14斤。“我看過照片,那個時代的人基本都是嘬腮的,而且黝黑黝黑的。”在一次採訪中,王凱說道。宋運輝的故事從他19歲考上大學開始講起,瘦弱的身形也能更好地詮釋主人公的少年時代。此外,孔笙還讓王凱戴上了一副眼鏡,“破壞”他的外化形象。侯鴻亮開玩笑說,是導演“嫌棄”王凱長得太好看了。

“(造型)我們會考慮年輕觀眾,但人物的真實性更重要。40多集的戲,觀眾是被人物和故事吸引的,他們慢慢會覺得這不是王凱,而是宋運輝。我覺得楊爍以後出門不會再被人喊‘小包總’了,而是‘東寶書記’。”孔笙說。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為了找到那個年代人物的狀態和感覺,王凱經常詢問父母年輕時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他們的經歷、生活和愛情。“我能夠通過父母跟我說起那段歷史、回憶青春時眼中的光彩,揣摩他們年輕時候的狀態,找到感覺。”此外,王凱也參考了很多當時的黑白照片、紀錄片等影像資料。

在採訪中,有記者提出,劇中人物臺詞太“正”了,讓人感覺不是很日常。對此,孔笙表示,這正是他們對那個時代人物的理解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突然說國門打開了,中國的未來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人都會有種很興奮的狀態。觀眾可能會覺得人物說話提著氣兒幹什麼,但我們想要的就是那個勁兒。”在孔笙看來,作品要抓住一個主線,那個勁兒才能提起來,不在於某個人物,而是整部戲的氣場。

對話製片人侯鴻亮、導演孔笙:要對得起喜歡我們的觀眾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解密《大江大河》那股“劲”|对话侯鸿亮、孔笙

《綜藝報》:觀眾對“獻禮”兩個字有著固化的印象,怎麼掌握大格局、大利益和觸動人心之間的平衡?

孔笙:我覺得真誠很重要,要先看你自己是否被感動了。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是我們經歷過的,我剛工作的時候,工資21塊錢,那時候我們叫“21大毛”,再聯想到今天,特別有感觸。用真誠的態度做這件事,我覺得應該能打動觀眾。

《綜藝報》:正午陽光最近的幾部劇口碑都不錯,但收視表現一般,二位會擔心《大江大河》的收視率嗎?

侯鴻亮:我們的強項在口碑(笑)。有時候我們真的是盡力了,但每部戲的結果並不能預知。《大江大河》應該沒問題,我們真的希望年輕人能夠喜歡這部劇。不光是收視,我希望這部劇也能獲得比較好的點擊量。

孔笙:網絡上,這段時間的戲劇作品古裝題材偏多,觀眾突然看到《大江大河》也許會有新鮮感。

《綜藝報》:劇中人物說話都帶著那個時代的勁兒,小說也是那個時代的青春文學,這部劇如何吸引當代年輕人,情感聯結點在哪兒?

孔笙:我們先把年輕人的爸爸媽媽吸引過來,讓他們把孩子拉到身邊說:“你們看看,當年爸爸媽媽是怎麼過來的。”(笑)

其實也不是,創作還是要尊重原著的氣質,既然寫了這麼大格局的故事,我們就要認真對待,而非有意迎合。不同題材可能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我們在製作時也會有所側重,但總體氣質是不變的,我們還是願意做更正劇範兒一點的東西。要先把電視的觀眾拽住,再通過這部分觀眾的口碑將年輕人拉進來。

侯鴻亮:觀眾群體慢慢在縮小,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真正好看的劇。年輕人都喜歡看偶像劇嗎?不見得。他們只是觀劇要求比較高,因為他們是看著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成長起來的,他們希望國內的影視製作水準能夠相應提高。不管哪個類型的作品,只要尊重觀眾的智商,就會被接受。如果這部戲能讓年輕觀眾瞭解那段他們不熟悉的歷史,我覺得就可以了。

現在的文藝作品一定是百花齊放的。中國人口眾多,我們都享受著人口紅利,任何一個專業、任何一個類型,只要把戲做到最好,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觀眾。講到1978年—1988年那段歷史,不知道你們如何想象,你們還有新的方式讓年輕人喜歡嗎?熒屏上,很多電視劇讓1978年—1988年那個年代的人穿上了2018年的西裝,讓他們用2018年的方式談戀愛,這樣年輕人就會喜歡嗎?我覺得這不是迎合年輕人的問題,是智商的問題,是專業度的問題。熒屏上充斥著這樣的電視劇,我覺得這就是問題。

我們的團隊在做這部劇的時候,大家都很努力,但有時還是達不到導演的要求。為什麼?因為導演要求的不是行活兒。真實、準確、真誠,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挺難的,我們只能盡力去做。有一部分觀眾喜歡,我們就很欣慰,其他觀眾不喜歡,也很正常。文藝是百花齊放的,我們要對得起喜歡我們的那部分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