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橫豎真的很平很直嗎?這是為什麼?

千千千里馬


漢字書法非常講究重力美學。橫平豎直是點畫的基礎,也是結字的基礎。如果橫平豎直這一關都過不去,書法只能是妄談空談。當然,書法家能寫出橫平豎直,但也不是說要無時無處無字不以橫平豎直來結字。



書法中橫豎筆畫的平直並非平面幾何中的筆直線段,更準確的說曲中有直。橫豎筆畫是漢字結構佈局中涇渭分明的龍骨,沒有平直之氣,就撐不起所謂的方塊字。而且書法中的橫平豎直與美術的線條內涵也大不一樣。



抱庸個見,行書草書中漢字的重力美學對應在漢字書法的平面視覺上,就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時橫豎的平直被書者個性化藝術處理之後,不是特別明顯了,這是因為橫豎的點畫被縮放在具體的模塊裡,漢字的重力美學由被區分的幾個模塊共同支撐,是橫平豎直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

對於習書者而言,無論習於何種書體,橫平豎直這個譜始終要留在心中。


抱庸齋主


“橫平豎直、堂堂正正”,這是對漢字書寫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對於啟蒙教學,要有這種觀念。但“橫平豎直”不是絕對的,若以書法的眼光來看,甚至是一個“坑”,為什麼這麼說呢?看下面的例子就明白了:

1、《唐 · 柳公權 · 玄秘塔碑》“真”字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是以”字正人正“名垂千古的,照常人的想法,他一定是寫得很平很正的了!我們看他下面的這個”真“字,中間主筆的長橫卻不是平的,與水平線至少呈20度角。


2、《唐 · 歐陽詢 · 虞恭公溫彥博碑》“大”字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漢字,按照通常的理解,第一橫一定要寫得平,但我看看歐陽詢筆下的第一橫卻明顯是向上翹的,呈15至20度角:


3、《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王”字

再來看顏真卿的橫畫,如王字,同樣都是呈現很大的角度,並不是水平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一定要寫得直呢?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寫直,短橫往往兩端上翹,而長橫則是中間部位向上微微拱起才有力度,看下面顏真卿、趙孟頫的例字:

4、《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壬”字

5、《元 · 趙孟頫 · 三清殿記》“壬”字


總結

從以上楷書的例子可以看出,“橫平豎直”是一個很膚淺的要求,不能絕對化要求。

特別是在行草書當中,則更要極力避免這個呆板、程式化的寫法。

為什麼都不寫平寫直呢?其實寫平寫直就把字寫死了,寫呆板了!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敬請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書法中--沒有真正的“橫平豎直”這個慨念。

我記得小時候首次接觸“橫平豎直”這個詞語是上小學的時候聽老師講的,當時我字寫的並不出色,老師給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把橫寫“平”,把豎寫“直”。這當然是沒有錯的,因為當時的要求就是要字寫端正,寫得讓人認識,對字的要求出發點不是用生書法方面,當時為了把字真的寫得“橫平豎直”,甚至拿一把一尺子比似著,遂字的樞,反正就是寫得極其的認真,於是,“橫平豎直”這個概念真正的深深地輸入了腦海裡。

後來學書法了,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就還是一味的想著“橫平豎直”,就是想方設法把橫寫的真正的平,豎寫得真正的直,大慨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字總是寫得相當難看,也找不出什麼原因,直到有一,拿著座標紙,蒙在原帖上看,這時才驚奇般的發現,原來,橫不一定“平”,而豎也不一定“直”。

哈哈,筆者的書法人生,有趣嗎?




緣大祥


我們常常說寫字好橫平豎直,但是在書法裡真的是橫平豎直嗎?其實並不是的,實際上在書法作品中很少有橫和豎是垂直的,大部分的字的橫和豎都有一定角度的傾斜。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增加字的豐富性,讓字體結構充滿了變化,如果都像印刷體一樣,橫平豎直,那麼書法真的是隻是寫字了,稱不上書法藝術了。

1、橫畫並不都是直的,大部分都有5度左右的傾斜,有的字帖傾斜的角度更大,比如歐陽詢的楷書。這也是為什麼說歐體比較險峻的原因,它通過筆畫的傾斜造成一種結構要倒的勢,然後通過調整其它的筆畫,來化解這種傾斜,在矛盾裡尋求統一。

比如歐體的天字,最上面兩橫的傾斜就比較嚴重,然後它通過捺畫的加長和加粗又把字的重心拉了回來,讓人感覺到有驚無險,這是漢字的一種藝術化的處理手法。

2、豎畫大部分也不是直的,會根據不同的結構進行左右的調整,但一般處於字體中間,作為主筆的書一般都是直的,必然結構就會變得不穩定,比如“中”字。

總之,橫平豎直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在真正的書寫中並不一定都是這樣的。


不二齋


你是千里馬,還是千里馬🐴中的千千裡馬,呵呵。

書法的筆法來源於自然,你見過自然中有絕對的直和絕對的平嗎?

別開玩笑了,所有的藝術都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這個是可以絕對的。

如果要學田英章兄弟一家子,倒是或者可以絕對的平和絕對的直,館閣體嘛和印刷體的宋體字沒什麼區別。

有人對此頂禮膜拜,也很正常。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一些傻鳥不是很正常嗎?

他們是傻鳥呀,把館閣體當做最美的書法,這不是很正常嗎?田蘊章還說王羲之的書法是館閣體呢?呵呵

不過可以說的是,蘇軾,王安石,解縉等等都是通過科舉當官的,他們的書法都很了不起,都很知道館閣體是什麼貨色,他們以後從不寫這個館閣體。

這樣說能夠說明書法當中橫平豎直是什麼意思了嗎?

學書法首先就不要當傻鳥!

這就是取法乎上最低的要求。


guihuxuan1



培培1898


同樣你走在大街上,都是用兩隻腳走路的人,和騎車的。也四平八穩,這是正常現象,可你到劇院裡是看不到這樣走路的,他們走鋼絲繩,騎獨輪車,或者騎獨輪車走鋼絲繩,因為這是藝術。

字無勢即沒有姿態,書法少了一半的元素。接著你的問題再問下去,為什麼取勢沒人取左上右下勢,這個如果有,這個人就全廢了。

豎是要直的,草書裡雖有中字取斜勢,但沒有美感可言,儘管名頭很大。話雖如此,可略帶弧度,以示其張力。


讀書耕田人王七












含章子


中國文字最早始於甲骨文。而書法則始於篆體。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大體(按這些字體出現年代)分為篆,隸,正,行,草。篆隸行草自不必說,其橫或彎或斜,肯定不平。而正楷字在書法中也是略有傾斜,左低右高。,隸書和正楷字的堅基本上是直的。其它的基本都不直。不知大師兄明白否?



天地玄黃風送爽


"平謂橫,直謂縱",故有橫平豎直之說。

平,即平衡,而非水平。水平則靜滯,平衡則處於一種合理的動態。

直,即正直,而非垂直。正直則易於接受,垂直則機械生硬,造成不爽的感覺。

可見,平直是沒錯的。錯在對平直的理解和解釋上。

記得多年前看顏真卿的帖,一故去友人說,正因顏真卿也把豎寫不垂直,故而他是顏真卿,若寫的垂直了,那就是秦檜。

確實如此,秦檜這類人是不考慮大家的感受的,他只遵從自己的法則,肆無忌憚的直來直去。顏魯公雖剛正不可凌,卻始終以世人的好惡來行事,故得正直而己,並不用以垂直犯正直,實則是此心無愧天地的大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