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麼?

我是笑顏如花的小仙女


“色即是空”要放到整句經文中理解【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下見解摘自程東著《心經揭諦》一書。

觀音菩薩專為舍利弗說

“舍利子”是稱呼舍利弗的,應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弗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觀音菩薩對舍利弗說話時,稱呼其名,故稱“舍利子”。可見《心經》所講內容,本是觀音菩薩專對舍利弗說的。一方面說明,這是觀菩薩自己的實際體會,是觀音菩薩之道;另一方面說明,這是針對舍利弗的問題而講的,是適應舍利弗需要的。

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稱。《維摩詰經》記載他好在林中晏坐,專修禪定,於是維摩詰居士訶責他,要他不要著相。禪定是靜坐內觀,這是有利於觀自在的一種身姿,或是外在形式。但在觀自在時,只有自己在,沒有別人在,別人無法在場指導,一切只有自己體會。那麼當此之時,你觀的是什麼呢?你是如何觀的呢?你的觀自在之道是不是有問題呢?或許正是因為觀音在交談中發現了舍利弗的問題,才為他講這番話的。

因為觀音馬上要為舍利弗說的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所以才稱他的名,提醒他注意。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為這是“觀自在”的實際所見,也是觀音菩薩自己的實知實行。



見分別而自覺,故色空不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觀音菩薩在給舍利弗講觀自在之道。但是隻講自己的道,就還不夠。因為光這麼講,舍利弗未必能明白,所以講完了之後,就還要有所解釋。因此觀音接著稱“舍利子”之名,下面所說,就是觀音向舍利弗作解釋了,解釋前面他講過的話,解釋這個過程是怎麼回事。

他告訴舍利弗:“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是落實“照見五蘊皆空”的,講五蘊如何為空,講這是怎麼回事,是什麼樣的過程。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說是理解,也可以說是覺受,也可以說是覺悟。

“照見五蘊皆空”,其實可以不解釋。但如果觀音不解釋,舍利弗可能就只知結果,不知過程,恐怕很難知道觀音是怎麼過來的。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特別重要,因為這是講“五蘊皆空”如何“照見”的。這句話懂了,“五蘊皆空”也就懂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是把色、空分開說的。色、空為什麼要分開說呢?因為此時是見在色上。如果不見色,也就不說色了;如果沒有色,也就不說空了。由此可知,雖然觀音是在“觀自在”,但一開始所觀的,還是在外,看見的還是色。落在見上是有分別的,所以才會有色、空的分別。有了色,就著在見上了,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是哪來的?就是從見上來的。落在見上,有了分別,就有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就都來了。

落在見上生分別,就掉到五蘊裡了。所以“觀自在”一落見,一見有,一觸色,就要從上面悟出來。悟出來,就是不著色,不落見,因而不作見色的分別。一旦不作見色的分別,則色非色,那麼與色分別相對的空,也就空非空。色與空的分別就沒有了,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空說的是分別,而“不異”說的是不分別。而不分別是從分別上說的,所以先見分別之異,然後才悟不分別之不異。悟的時候,已離分別,即已離見色。為什麼呢?因為觀自在者,觀的是自在,不是觀色;因此觀色即離,於是無色;無色即空,於是色不異空。色不異空,則空亦非空,因為沒有空相了。如果還有空相,空相就是色。故知見本是空,著色為相,所以空不異色。“不異”兩個字,是說分別的時候,其實不分別;但是不分別的時候,其實已經分別了。

觀已經是分別了,不分別怎麼觀呢?但是“觀自在”並不是要觀分別,而是觀不分別,因此見到分別之色,色就立不住了。為什麼呢?因為有觀自在之覺,在見色之時,覺知就往回返了,所見之色隨之就隱了,就不見了。色無則空,可是中間並沒有斷見,觀照是通的。於是觀自在者就看到了由色至空、從有到無的過程。

自在觀也是觀自在,觀是不斷的。於是再往下看,又可以看到無中生有,這是由空到色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沒有斷見,也是通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實知實見,並不是理解。這是在體會上說的,不是在理上說的。只要進入到觀自在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



見色空不異是道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體會很重要,有了這個體會,就沒有見上的分別了,也就悟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色有空,這是分別見。有了分別見,才會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體會。而這種體會是超越分別見的,是從分別見度到無分別見。到無分別見,就沒有色空的分別了。沒有色空的分別,色空就是一回事,也就無色無空了。此時若還講色空,則色非色,空非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悟到的,是從超越了分別見時悟到的。但這還是見,如果無見,就不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所以這句話,是不落分別見之見,是無分別見之見。所以這是悟見,也就是道見。

道見不是不見色、不見空,不是不見五蘊,而是在見色見空時,在見五蘊時,同時也見到了不分別的自在,見到了非色空、非五蘊的存在。所以道見是在觀自在時,悟見到了無分別的自在,然後又回到了分別見上,於分別見上見不分別。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體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道見。

道是自在之行,道見是見自在之行的見。所以道見不是不見色,不是不見五蘊,不是看不見物,而是從看見的一切物上見自在之道。因此《金剛經》中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的這句話,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個意思。我們平時見物是物,這就是俗見;但是覺悟者見物,不當物看,他見的不是物,而是我,於是因見我而見道。



行於色空,自非色空

道是什麼呢?道就是自在之行。自在之行,往返而已,我本無滯,自然通達。所以色是我見,空即我是,因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而色非色,空非空。因色空是我見,故有色空之見時,見在色上時此見即是空,見在空上時此見即是色。觀自在者一旦自覺,則只有我見,沒有色空,於是知道空色一體,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不是只見空,否則就著了空相。很多人都在空上解,不知著空相就是著色相,這時他說的空,其實就是色。而色空一體,其實沒有空也沒有色,如果有,那麼色即空,空即色,因為空色都不立。不立色空之見而見,才是色空一體,才是道見。

色空一體,這是自見,因此於生見時必然是活見。如果你想把它解成定說,你就落在分別見上了,就失道了。

觀音在觀自在時,從色觀到空,再從空觀到色;從有觀到無,再從無觀到有,就已經無處落定了。無處落定,唯有自在。這個時候才發現空有一體,而本來是我,於是才會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了這個時候,他就知道色也非色,空也不空;有也不有,無也不無。於是他既不住色,也不住空,生見而不執於見,有見而不住於見,他在見上就活了,也就不落在見上了。不落在見上,見無所住,當然見色亦是見空,見空亦是見色,色空一體,不過是見。而這樣的見就是道,能覺知這樣的見就是見道,能這樣見就是行道。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在表達道見。


高高國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這幾句話都記不住,但是最後兩句話記憶尤深,尤其是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鏡頭中,很多人家房間也會掛這麼一副字。

那麼我們經常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以下是在下楊角風的理解,當然,我本凡人,絕對沒有菩薩的覺悟,所以能悟到哪一層,就算哪一層吧,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指出!

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我們首先解釋清楚一個字,那就是“色”字。這個字是不是大家心裡想的那個“色”的意思呢?

在《心經》中,色字其實最貼切的意思應該是人們能辨識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說人要有人相,動物要有動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眾生有眾生的相,還包括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們狹隘的認為“色”就是指慾望,或者是顏色、美色、情色等。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虛無的,也就是說,剛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沒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為的認為它是空,如果認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麼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奧的心經啊,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所具有的都是執著。比如金錢、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們世間很多人為了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當,或不擇手段,這些都叫執著,如果人執著了,那麼就無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做善事,還是做惡事,都是一場空嘛,我自己內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並不是,這也叫執著,也是沒有達到“色即是空”的覺悟。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說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還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執著。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點點,偏了任一點,都不能說理解到了。

再深一點理解的話,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內在的。比如水,我們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層次的可能是氫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規則運動的。

也就是“色”是客觀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還是波浪的內在是水,總之色和空是分不開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正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能楊角風還是沒有解釋清楚,因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這裡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楊角風,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別忘右上角的關注哦!


楊角風發作


色代表所有的物質世界(也代表一些精神世界)與一切現象,即我們面臨的一切世界。空是無自性,遷流變化不停的意思!

色即是空是說萬事萬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處在變化當中(當然其變化是有其規律與因果的),不是我們主觀意願可以左右與把握的,不可以對其太過痴迷與執著,一旦痴迷與執著,就會自招煩惱,從而不得解脫與自在!只有看得破,放得下,(當然也不排除其因果如理如法的“求”),我們才能修行有成,圓融無礙,逐步邁向正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南無阿彌陀佛!


逍遙子三陽開泰


說到《心經》當中的那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許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麼做具體解釋。


當然,第一次讀到這個的時候,我也同樣像小時候讀詩一樣,心裡有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然而通常情況下,我們聽到有些人總會拿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相互顛來倒去的開玩笑。

想來不用說都能明白,他們是從字面上所理解的“空”和“色”:空,虛空虛無;色,慾望色彩甚至是情色。他們之所以會開玩笑,當然就會想到風塵和慾望,甚至是女人。因此當朋友聽到《少年包青天》中的小展昭被喊出法號“戒色”時,才會有大家的鬨堂大笑,更有其他同伴們的玩笑和小展昭的害羞。

當然這只是世俗中的空與色的關係。 然而對於心經中的“空”與“色”,佛語中的“色”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之一,是佛教對人類的生命形態的一種解釋。


“色”,是指人對外在的形象、音聲等,即是人從自己的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夠接受到得一切信息。

而“空”即是佛家表達的是一種觀照事物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並不能表示無或沒有,因為無或沒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存在狀態,表達不了佛教中對“空”的禪釋。

萬物因緣所聚,色也因緣所致,因此說色沒有定性,因人而異。根據相關解釋,正是因為因緣所致說明這色蘊沒有自性,這就是這裡說的的“空”。



所以我們說色即是空,並不表明色是虛無,而是說色的本性就是空。說的“色即是空”,歸根結底它就是一種狀態,那“萬物皆空,渾然無我”的修行境界。


夢歸秦淮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這個是沒有辦法說的,因為全是實際修行的境界與功效了!

先說五蘊,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又作五塵):色、身、香、味、觸。

受蘊:對境領納事物。粗淺的說,就是五根面對五塵的刺激,在第一時間、直接產生的感覺!

想蘊:對境想像事物。五根、五塵的刺激累積於心,心把這些刺激當成了真實不虛的東西,進行想象、加工,即是想蘊。

行蘊:除了色、受、想、識,其他一切行就叫行蘊。

識蘊:對境了別、認知事物。從嬰兒開始,持續不斷的各種刺激直到七八歲,從心分化出一種特殊的功用——即是我們普通人的所謂意識。這裡的識,不止包括意識,還包括心,更包括了那個無上的“本體”!

瞭解了上面的五蘊,然後我們再說,為什麼菩薩在功夫進行到“般若波羅密多”時,看空了五蘊,達成了“舍利子”狀態時,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打個比方:我們普通人,從看到色象,再到“色相”進入人心,那就好像傾國傾城的大美女,一個人跑進了光棍國一樣,那場面簡直不忍直視。這種情況下,這個“色象”能“清清白白、完好無損”的沿著“五蘊”的魔爪通道直達我們的心嗎?同時,心也由於宿世被迷惑,糊里糊塗,大權旁落,不但不能掌控身心,還被意識,被業力、被五蘊忽悠得團團轉!

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分辨什麼是色?(這裡色代指五蘊)什麼是“空”?(這裡空表示本體以及本體外在的一切的衍生物)

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是處在了無內、無外、無人、無我的無上境界。“一觀”,自然看穿了“五蘊”的各種歪門邪道,既已看清,則自然看破而不被迷了。

這時,即便有“色”,空還在,菩薩也空;即便看“空”,菩薩也空,色也還在。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們普通人眼裡呢?色就是色,空-也還不知什麼是空,兩者毫不相干!

以上淺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三教一家共華夏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顧名思義是一部般若類的經典。般若是一個音譯詞,它的意思是“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能夠體悟空性的智慧。因此般若類經典是大乘空宗所崇奉的經典。

《心經》雖然很短,就幾百個字,但是它闡述了般若類經典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皆空,空有相即。

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呢?其實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空”,於是拿中國哲學,特別是道教哲學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往上面套。直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位天才的佛學家——僧肇,才把“空”解釋清楚了。

僧肇說:不真即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一個不變的本質,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也就是空的。

因為一切事物都必須依靠其他事物才能存在,必須以其他事物為原因,這叫做“因緣”,因是直接原因,緣是間接原因。比如一個人,他是父母結合產生的,是父母用食物養育大的,父母就是他的因,食物就是他的緣。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地永恆地存在,是由因緣產生的,又隨著因緣在不停地變化。這就是不真實,是空。

但是空不是沒有,不是虛無,只是虛假,這叫做“假有真空”,假有也是有。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色就是有形的事物,因此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沒有真實的本性,這叫“色即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都存在著,這叫“空即是色”。



夢露居士


解釋“色即是空”,要把它放到心經的通篇中去考慮。
心經的開篇即點出:“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何為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色為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即物質世界;受想行識為我們能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即精神世界。
也就是說色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那空是什麼呢?
前文提到了色即是空,可是在後文中卻又說:空中無色!?不但無色,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總之一切都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捋一捋,“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但是“空中無色”,不但無色還無…………、無智亦無得。總之一無所有。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世界是“空”,但“空”中卻沒有這些。那空是到底什麼呢?
繼續上原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意思是因為一無所有,菩薩覺悟了。那覺悟到了什麼?繼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意思是因為依照心經的原因,心裡放下了一切,沒有牽掛了,也就是說心中一無所有了。

看到這兒明白了吧?空即是心!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世間萬物都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心中卻沒有這些!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意識是存在於大腦中的,其實不然,它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確切的說是存在我們的神識中,而神識藏在心中。說到這,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或許遇到一個“失心瘋”的人,能讓你更好的明白何為神識。

所謂的“空”就是心,也就是神識,世間萬物,皆唯心造。不然這部經文又怎會恰巧翻譯成《心經》呢?

你覺得呢?


百曉生曉天機


大家說了很多,卻忘了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此處行,指修。而照,指觀。說的是隻有在修行觀照得深入無上智慧時,才能觀照明瞭五蘊皆空。而色空即一、色空不異,受想行識皆同的意思是說:色為性空之用,為諸法無常。而性是真常!能生萬法。這些強說,只有在真正修行開悟後,才能真正明瞭,色空不二,一體本同之妙。而未證言說,實屬解悟,非是見性開悟之真實義!



無事相應



佛家的基本觀點是萬法唯心。

此“心”非生理解剖學中的肉團心,而是代指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源頭。佛家的“心”無形無相,又能變現出萬法。所謂真空生妙有,空有不二。



舉例來說,水為液態時稱為水,遇冷成為冰,溫度升高汽化為肉眼不可見的溼氣、氣遇冷又變回水——三種外形不一的東西全是一個、萬變不離其宗。水、冰為“有”,氣為“無”,空有不二,“空”中變現出諸多的“有”。



種子破土而出成為幼芽(種子消失此為“無”),幼芽長成小樹苗,樹苗長成參天大樹,樹開花結出果實。

樹苗、大樹、果實,全源於早已不存在的那顆種子,此為“空”中生妙有。芽、樹、果,外形不一,卻全是一個來源處——種子。有形的稱為“色”法,“空”指最初的源頭,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者不一不異。


菩提月滿西樓


色的梵文意義是: 泛指一切可以辨識的存在。在古代高僧翻譯漢文的時候 因為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 而用了“色”這個字來翻譯。

心經中所指的“色”,即是指眾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質,是眼睛能觸及的一切物質,能夠看得見具有“實物粒子結構”的東西。例如石頭、肉體、空氣、星球、電子、原子等等。決不是僅僅指女色,美色及各種美女色相。

“空”是佛學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學觀,在佛眼裡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佛祖所指的“空”,就是看不見的東西,具有量子化結構的東西,例如各種能量場、量子、時空等等。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被外在的色相迷惑,以至於自己的內心浮動,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經常的自我感悟、修行,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萬物,那麼就會一直生活在這個煩惱叢生的婆娑世界,終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穩定的,都是空無的,但是萬事萬物又都是誕生於空無之中。

此處空不是無、沒有,指的是性空。當你看一件事感到迷惘糊塗的時候,冷靜一下。把這件事一分為二,分成兩部份:對你有用的一部份和對你無用或有害的一部份。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整個過程,在活著的時候,是鮮活的,有生命的,當它結束的時候,一切就成為空了。

凡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質,都可以消失。凡一切可以得到的東西,也都會失去。

色既是空”一切都是虛妄,一切都會消失,消失了的就是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