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麼?

我是笑顏如花的小仙女


本人也讀過心經,嘗試解過其義,略有心得,在此做一二說。

因為心經是禪宗經典,禪宗講的是緣起性空,真空生妙有,空有不二。

色就是有,即我們認為的一切存在,為啥佛家講的是空門呢?就是佛法認為一切都是從空到有又歸於空,是成住壞空的過程。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住,因緣而壞,因緣而空,就是所謂的緣生緣滅。

杯子本來沒有,泥料,工藝,大師還有需求就是推動杯子產生的因緣,杯子做好了放在那,就是住,我們可以用他喝茶發揮它的最大價值,但是不小心碎了,就是壞,壞了不能做杯子之用了,就無所謂杯子的存在了。

那麼請問杯子呢?來過了在哪?壞了還是嗎?所以心經那個色就是杯子,空就是本來沒有杯子,不存在杯子,所以色即是空。

也是告訴我們存在時就好好享用,不必想它有一天會失去,當真正失去了也不必強留或是難過,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如此態度便不會有執著之痛。

那是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心境!

字面意思大概就是這意思,歡迎大家一起交流,願聽高見!



茶入真知


特別想分享一下我的淺見!

心經我念了一年半,能感受到的很多,比如,晚上經常會夢到第二天要發生的事情;碰到的客戶越來越多與佛有緣的~

前一段時間一個朋友推薦看一下,劉豐老師講的心經,我認真學習完,再念心經的時候感覺每個字非常的沉重,這種感覺也諮詢了,修佛的前輩,說:如露亦如電~

我自己的體悟是,色指的是有形萬物,能被看到的。我們能感受的、能有變化的、能走向不同方向的,只有現在,即當下!過去和未來的萬物應該是什麼樣子呢?過去記憶裡的,已經去掉了時間的刻度,我們一念即到;未來也是如此!那色指何物呢?

我們的空間的維度,一定不是三維的,起碼是一個過程,用電影形容簡單理解一些,影片中的畫面是否真實?是被修飾過嗎?每個人在每一時刻都在美化自己的外表,我們如何知道世界萬物的本來面目。簡單的講可以忽略,關注自己內心與當下,萬物皆空,善不空!

為你祈福,願你成佛!


全球部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很多人對這段佛語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此中真意。甚至於很多人望文生義,把“色”解釋成美色,“空”解釋成啥都沒有,成為一句調侃的話。

其實,佛語中的“色”是指得是我們能用我們的身體看見和感知的物質存在方式,而“空”指的是所有物質原本模樣的原本之狀態。

所有的物質最終都是能量,也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一切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物,其實原本都是一樣的,一切皆空。正如佛語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一切跟宇宙跟歷史比起來,都是稍縱即逝的,而讓物質循環不息的原始能量卻是永恆存在的。

佛教講六根清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講六塵不染,六塵就色、聲、香、味、觸、法。

這些說明我們也和萬物一樣,都是暫時因緣和合,沒有必要主觀上常常執著一個我,佛教更多注重自我高度修養方法達到無我境界,釋迦牟尼用生命變化、物質運動的宇宙觀來告訴人類,不要有過多的執著自我,不要有過多的主觀思想,超越這些,你就不會有痛苦折磨,這就是緣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佛學智慧告訴我們,對於人生、活著,我們不能過於執著於“色”,不能過分沉迷於塵世之“表象”,因為那樣不僅會把自己弄的心胸狹小、痛苦不堪,更會讓我們遠離事物的全貌和本質,做不到“明心見性”。

我們應該在一種很高的層次或境界上去認識“色即是空”,去了解人生的無常,生死的起滅,在這個認識或修為的過程中,我們將會獲得一種善的真知,一種對人的大慈大悲上的情感關懷,也許這才是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所在。

一江清碧,千里孤舟,自此相忘於江湖。有的風景在人生中,只是一剎那便驚豔了時光,讓人一生難忘。然而,這只是人生旅途中一閃而過的一道風景,人生列車,無法停留在風景的地方,要繼續前行。

因為這裡沒有站臺,只得揮揮衣袖,作別那份眷戀、那份感動,把那份難捨的情懷收藏在歲月的書中,等經年過後,再慢慢細讀那份美好的時光,再慢慢品味流年的旖旎風光。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卻不知我執我念,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世間萬物皆如夢幻泡影,依緣而生,緣盡則散。只因一個執著,苦苦抓著不肯放手,可抓得越緊,消散得越快,執念越深,越倍覺痛苦。

欲擺脫苦難困境,就必須認識到世間的諸法實相,明白一切的痛苦,皆因我執我念而起。要有少欲知足的良好心態,不要有貪求,內心平等無所分別、無所執著。放下執念,痛苦自然消除。


刀墓手札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顧名思義是一部般若類的經典。般若是一個音譯詞,它的意思是“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能夠體悟空性的智慧。因此般若類經典是大乘空宗所崇奉的經典。

《心經》雖然很短,就幾百個字,但是它闡述了般若類經典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皆空,空有相即。

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呢?其實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空”,於是拿中國哲學,特別是道教哲學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往上面套。直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位天才的佛學家——僧肇,才把“空”解釋清楚了。

僧肇說:不真即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一個不變的本質,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也就是空的。

因為一切事物都必須依靠其他事物才能存在,必須以其他事物為原因,這叫做“因緣”,因是直接原因,緣是間接原因。比如一個人,他是父母結合產生的,是父母用食物養育大的,父母就是他的因,食物就是他的緣。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地永恆地存在,是由因緣產生的,又隨著因緣在不停地變化。這就是不真實,是空。

但是空不是沒有,不是虛無,只是虛假,這叫做“假有真空”,假有也是有。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色就是有形的事物,因此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沒有真實的本性,這叫“色即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都存在著,這叫“空即是色”。



夢露居士


先要弄清兩個關鍵概念:什麼是色?什麼是空?

色——物質,肉眼能看見的一切物質,統稱為色。

空——虛假,有人把空解釋為不存在,這是錯的。

色即是空——肉眼能看見的一切物質,都是虛假的存在。

接著釐清一個佛教的教義:

《金剛經》雲:人生如夢幻泡影。

釋迦摩尼他老人家認為:我們看見世間萬物,都是泡影,都是虛假的存在。

就好比我們做夢,夢裡夢見有個小日本拿著刀追你,你嚇出了一身冷汗,結果你驚醒後發現是在做夢,夢裡那位拿刀的小日本是虛假的,是泡影。而釋迦摩尼老人家認為,你看見世間萬物和你夢裡面拿刀的小日本一樣,也是虛假的,也是泡影。

那你就要問了,若白天看見的一切都是夢,那晚上做那個該叫啥?答曰:夢中之夢。就如電影《盜夢空間》描述的境界一樣,是夢裡面的夢。


屯元國學文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非思維,非人心理解,而是需要實證。開悟後,才能通達的。

孔子在周易繫辭裡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有人就問了,啥叫成性?怎麼存存?怎麼是道義之門。其實,有時候根本無法通過文字解釋,就能傳法,就能弘道。其實孔子說的是明心見性,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對比起來,揣摩。領悟。體悟。

《金剛經》佛祖又說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年六祖惠能一聽到這,就知道了,明白了。這是開悟的心,都是相通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也一樣,懂得人,一看就懂。不懂的,任憑你解釋八萬年,都無法懂。

《清淨經》裡又說了,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又是如何?歸到哪裡去?這個怎麼理解呢?

其實,文字描述境界,有時候不好使,聖人絕學,真的很難通過文字書籍傳承,所以,問來問去,結果還是不懂。就算再來問八萬年,還是不懂。怎麼辦呢?

孔子說了,六合之內,存而不論。別沒事就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啥意思?應無所住生其心,到底怎麼生?無善無噁心之體,到底是啥體?

這些很難通過問答,就能獲得。只有隨緣。不可妄求。機緣到了。自然成。慢慢來!當然發心也很重要!今生不了道,被毛戴角還!多努力!





豐富多彩談國學


心經可謂是佛教中的“博士論文”,讀透心經,便對佛教的理解八九不離十。

一、首先理解何謂色。佛教中的“色”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女色,並非一個概念,所以很多人用這句話來戒色,不免有些啼笑皆非。佛教中的色,可以理解為眼睛所看到的現象,進一步可以理解為眾生對世界的觀察。

二、其次要理解空的內涵。很多學佛者談空,要麼就是當作一切都放下,要麼就是當作內心乾乾淨淨的。這其實都沒有很好地理解空的含義。下面,先森我嘗試給讀者做一番推演。

三、我們先說愛。你愛鮮花,一朵鮮花的成長,要陽光,要雨露,要土壤,還可能要園丁。你既然要愛花,也應該要愛陽光、雨露、土壤、園丁。換言之,這朵花,是因陽光、雨露、土壤、園丁的緣而成,只是因為我們人的眼光短淺,我們只執著於鮮花美麗的形象,也就是鮮花的“色”,卻看不到“色”的背後,是緣。

四、再說恨。人之初,性本善,可為什麼有一些人到後面慢慢變壞了?基本上都是受到了一些心靈上的傷害。就像如果父母都是賭博醺酒,孩子就很容易變壞。所以你要恨一個人,就要恨對他造成傷害的人。而對他造成傷害的人,同樣也是因受別人傷害而變壞。那你又要恨因受傷而傷害別人的人……恨到最後,你就必須恨自己,因為只要你將負面情緒釋放到別人身上,就造成了恨的根源。

五、那我們現在再看這自然界的一切,有哪一個“色”,不是種種因素加之在一起形成的,不是因各種各樣的緣而形成?如果看破了這一層,一念之間,所有的色,都可以是空,都是因緣而生。一念之間,所有的空,也都可以是色,緣至此時此處,自成種種色。是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六、我們人類的眼睛,執著於色,是有界限的。只有通過不斷地修行,才能理解萬法,進而看破萬法,這也就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而不是說,撇開一切修行,說“我要空”,色都看不透,如何談空?

所以,一些不瞭解佛教的,聽到佛教說空,就嘲笑佛教徒避世、不作為,是不太負責任的行為。佛經的內涵,博大精深!


初未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麼?在這個問題之前,我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簡單的說這就是一個境界和層次的展示。色即是空還是空即是色,就如同一個公理吧。或者類似牛頓的三大定律。假如那朵奇葩就盛開在高山頂端。那麼你艱苦攀緣到達頂峰就能眼見為實。否則任誰說也是道聽途說。行深般若蜜多時,方照見五蘊皆空。重點在行深。在照字。有迴光返照的能力的人並不多見。能關照深處的人也不多見。《心經》裡有句話卻要記牢:真實不虛。

再者我們來看看網絡上總在追究色空不二到底是怎麼回事?成、住、壞、空,循環往復。明明白白告訴你什麼是色、什麼是空.你到底相信與否?信又有何用?不信則不解,不解則不行,不行則不悟。追求知識的慾望在人類來 說總是一個高級別的慾望。假使把一個原子看作一個宇宙也無不可,或者就是如今我們的太陽系。化學變化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就是非常激烈的變化,那麼如果跟核聚變和裂變來比較也許都不算什麼。在太陽的中心點的劇烈能量釋放,元素在瞬息萬變。

時代在進步,與時俱進,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理解先賢的說法。就如同理論研究永遠走在實驗科學之前一個道理。知識從來不姓儒、釋、道,也不姓其他什麼宗教。不論你從事什麼,在哪個領域,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品質。用聰明才智來造福當下,就是最大的慈悲。色是什麼?空是什麼?還不是那麼淺顯,就如同一棵野草,一枯一榮。希望在這一枯一榮的時刻,你能更燦爛。在這色空之間能更有意義.

一家之言,臨近新春,凡事漸多,文中多有偏頗,萬望海涵。如果贊同,望關注轉發。


晨曦小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這幾句話都記不住,但是最後兩句話記憶尤深,尤其是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鏡頭中,很多人家房間也會掛這麼一副字。

那麼我們經常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以下是在下楊角風的理解,當然,我本凡人,絕對沒有菩薩的覺悟,所以能悟到哪一層,就算哪一層吧,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指出!

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我們首先解釋清楚一個字,那就是“色”字。這個字是不是大家心裡想的那個“色”的意思呢?

在《心經》中,色字其實最貼切的意思應該是人們能辨識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說人要有人相,動物要有動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眾生有眾生的相,還包括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們狹隘的認為“色”就是指慾望,或者是顏色、美色、情色等。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虛無的,也就是說,剛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沒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為的認為它是空,如果認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麼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奧的心經啊,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所具有的都是執著。比如金錢、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們世間很多人為了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當,或不擇手段,這些都叫執著,如果人執著了,那麼就無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做善事,還是做惡事,都是一場空嘛,我自己內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並不是,這也叫執著,也是沒有達到“色即是空”的覺悟。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說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還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執著。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點點,偏了任一點,都不能說理解到了。

再深一點理解的話,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內在的。比如水,我們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層次的可能是氫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規則運動的。

也就是“色”是客觀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還是波浪的內在是水,總之色和空是分不開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正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能楊角風還是沒有解釋清楚,因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這裡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楊角風,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別忘右上角的關注哦!


楊角風發作


解釋“色即是空”,要把它放到心經的通篇中去考慮。
心經的開篇即點出:“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何為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色為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即物質世界;受想行識為我們能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即精神世界。
也就是說色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那空是什麼呢?
前文提到了色即是空,可是在後文中卻又說:空中無色!?不但無色,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總之一切都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捋一捋,“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但是“空中無色”,不但無色還無…………、無智亦無得。總之一無所有。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世界是“空”,但“空”中卻沒有這些。那空是到底什麼呢?
繼續上原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意思是因為一無所有,菩薩覺悟了。那覺悟到了什麼?繼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意思是因為依照心經的原因,心裡放下了一切,沒有牽掛了,也就是說心中一無所有了。

看到這兒明白了吧?空即是心!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世間萬物都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心中卻沒有這些!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意識是存在於大腦中的,其實不然,它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確切的說是存在我們的神識中,而神識藏在心中。說到這,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或許遇到一個“失心瘋”的人,能讓你更好的明白何為神識。

所謂的“空”就是心,也就是神識,世間萬物,皆唯心造。不然這部經文又怎會恰巧翻譯成《心經》呢?

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