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打我之前,能先聽我講兩句嗎?

“還不是把你養這麼大了!”

這是和父母探討過去一些負面記憶時,最容易得到的回答。在很多父母的自我辯護中,既然已經把你拉扯這麼大了,以前的事還提它做什麼?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狗十三》

隨著《狗十三》影片結束、燈光亮起,我聽著周圍默默哭泣的吸鼻涕聲,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成長路上的一切原本可以更好。這部電影歷經5年的塵封,終於得以公映,果殼影評AI也想跟大家聊聊這部片子。

我剛剛休完產假的同事遊識猷不久前還在微博上感慨,有些人覺得養娃不難,有些人覺得養娃難,是因為大家玩的遊戲難度不同。“還不是把你養這麼大了”就是對“保證娃存活”的主線任務高度重視,至於孩子的其他成長需求,常常是被忽略的。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 新浪微博:@遊識猷

就像《狗十三》裡的女孩,和奶奶爺爺生活在一起,衣食無憂,父親甚至會買條狗來討她的歡心——在很多傳統家庭中,這已經是主線任務完成的很好了。所以,影片中的父親才會不斷地要求女兒“該懂事了”,因為最重要的生存已經滿足,女兒理所應當安安靜靜地成長。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卻被完完全全地忽略了。

“孩子懂什麼?”

不應當被忽略的“獨立性”

“孩子懂什麼”似乎是所有中國家長的共識,類似的表達還有“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米都多”,孩子被當成一個不應當有自己想法的非獨立個體,一個需要被管教、被束縛、被指導,唯獨不需要自主的個體。既然“還沒到年紀”,有什麼資格做決定?然而,青少年的自主性,其實是至關重要的。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狗十三》

在影片《狗十三》的開頭,父親和女兒一同站在老師的辦公室,父母權威與孩子獨立性的矛盾就瞬間被激發。在老師的勸說下,父親要求女兒將“天文興趣班”改為“英文小組”,原因是英文是女兒唯一的短板,如果英文成績提升,她將可以獲得保送高中的機會。站在父親的立場上,這道選擇題再簡單不過了,可他唯獨忽略了女兒的意願。

當時的女兒正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孩子長到這個年齡,開始了對自主性(autonomy)的追求。這是一種把自己看作獨立的、自我管理的個體的意識。有意思的是:一方面,青少年自己努力不依靠父母長輩而是依靠自己做決定;另一方面,親子關係對於他們追求獨立性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女兒倔強地沉默中,父親終於爆發,他一把抓住女兒的脖子搡到一邊,代替女兒將報名表上的意願改成了英文班。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狗十三》

在各種族群中,父母-青少年子女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允許子女探索新想法和社會角色的,是溫暖的、支持性的,則有助於子女自主性的培養。《狗十三》中的女孩透露出了對於物理的濃厚興趣,捧著《時間簡史》讀個不停,但是,父親對於女兒的這一喜好沒有表現出支持,甚至將其視為“保送”道路上的絆腳石。女兒的喜好應當讓位於父親認為的“正確”,這才是“懂事”。

“你怎麼不聽話?”

尊重自主性,矛盾並不總是壞事

“青春期”是讓很多家長心有餘悸的三個字,那個時期的青少年似乎一夜之間不再乖巧,充滿著叛逆的想法。但實際上,在青少年追求獨立性的這個過程當中,矛盾並不總是壞事。它還能是一種信號,透露著青少年新的需要和期望在發生變化——以前你給我報個鋼琴班我就去學鋼琴了,但現在我只想學架子鼓;以前你給我買件外套我就穿了,但現在我嫌土。

如果親子間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並且不同意見還能被容忍,那麼輕微的摩擦會促進青少年的同一性和自主性。換言之,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的衝突非常常見,甚至說是不可避免。但是,一段良好的、有調解空間的、可互動並給予尊重的親子關係,是不應當視矛盾為洪水猛獸的。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狗十三》

《狗十三》中女孩丟失了愛犬愛因斯坦,四處奔跑找這隻狗,失控的她甚至推倒了爺爺。家人對這件事的處理是,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告訴女孩這就是愛因斯坦。在家長眼中,這是一個心照不宣的“臺階”,是“化解矛盾”的最好辦法。女孩認出這隻狗不是愛因斯坦,家人卻全然不顧,依舊堅稱女孩認得不對。在這種情況下,

女孩表達的權利被剝奪了,女孩提出的“如果找不到愛因斯坦沒關係,但我也不需要其他狗”的合理建議也被忽略。進而,在女孩持續的低迷之後,父親終於爆發了,打了她,並且讓她給家人道歉。

捱打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經歷,甚至一些已為父母的讀者也許已經揍過小孩。但是,當你真的坐在大熒幕前,看到那個十幾歲孩子的倔強在父親的掌摑之下土崩瓦解,看著她流著血的手無人問津,你會發現,這場面依舊驚心動魄。常見,並不代表正確。

親子關係的維護,需要付出的是耐心和智慧,這也許不易,但是絕對值得。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圖 |《狗十三》

影片的最後,女孩喜歡上了一句話:“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在順從和笑容背後,並不是一個青少年自主性的發展,而是一種無奈,一種妥協。強迫和心理控制的教養方式下,女孩褪去了鋒芒,不再像只暴躁的小野獸,但是同時被斬去的,還有影片開頭女孩身上敢想敢做的特質。

果殼影評AI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狗十三》在站在女孩的角度,描繪了“大人”世界的不合理時,也沒有淪為一場對家長的怨懟。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和關切,成人世界的沉重與不易,影片當中都有著細緻的表現。所以,果殼影評AI覺得你大可以帶著自己的家長一同觀影。不同的人,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看到真實的、未被符號化單一化的自己。我們不是壞人,但是在不和諧的相處中,我們都不快樂。影片結束,也許可以和家長聊聊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小事”。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殼

建議你關注一下

爸爸,打我之前,能先听我讲两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