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谁不说俺家乡好。儿不嫌母丑,你不嫌其穷。游子归来。告锦还乡。落叶归根。怀着对故乡的感恩,深深的爱着故里乡土。

在这里初唐王室两位王子,先后落魄郧阳,在这里深造过命臣名相。

今日,万古郧阳,福星高照。修来了一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穷山僻壤沸腾了,郧阳获得了新生,迎来新世纪,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江清水送北京,东风骄子奔向世界,这里山清水秀,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郧十相接,百里车城,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

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这里已不再是洪荒的鄂西北,行政区域扩大。经济腾飞。一轮一轮官员升迁,一波一波人事更替,一茬一茬上岗换位,造就了百万人的就业机会,这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向着小康,向着更高水准,向着美好未来。

是苍天赋予的恩惠,是诸神赋予了这片风水宝地,是这里勤劳淳朴的人民,逢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1955年十堰被三线建设框定。

回看解放初期,冷战时期两大国际敌对阵营的抗衡对垒,以及对新生中国的咄咄逼人之势,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同盟,还有尚在海上积极准备,叫器反攻大陆的台湾,这黑云压顶的局势,对于一个响当当的红色中国来说,能不进行战争准备吗?不能被动,不能做战争准备就会挨打。在国际国内大背景趋势下,为应对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而准备,于是,国防有了三线的战略部署。三线把全中国的中部、西北部、西南部、按应敌区位不同层面明确标注了出来。湖北在中国的版图心脏,在三线湖北的十堰更在三线,正在由中向西北山区延伸的隐蔽线上。这是国际恶劣环境的逼势,造就了十堰,使之被推向了三线建设的重要位置,还有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一步步把这个机遇推给了十堰。

1964年末,中央再次决定在内地建设第二汽车厂。1965年初,国务院安排有关部委在鄂西北一带选厂址。1966年7月17日至26日,在老营召开了二汽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厂址会议,这次会议由一机部领导主持,二期5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有武汉军区军代表各有关设计院,国家计委、建委、包建厂成员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那万里山河一片红的年代,一手拿毛主席语录,一首拿方案,小心翼翼对照着最高最新指示,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在老营会议上,由于受靠山、分散、隐蔽所谓符合战略要求的六字方针。此间,一机部,国家计委,建委领导提出新的观点,意在均县草店至郧县鲍峡一带的选址定位,朝更深,更山的白河,安康一线引入,并明确指出目前选址有问题,要找那种厂址打不烂,运输炸不断的后方去建厂。强调对空隐蔽还要搞伪装,车间面积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说什么铸造冲天炉,烟囱要做成延山坡度往上爬,短线设备要进洞等等。这完全是为了战备而战而准备,这些貌似积极的防御,实为一种消极防御左的错误观念。对此,邓小平曾明确表达想法,他说“建汽车厂要想让人家看不见不可能,关键是要积极防控”。

是的,属于战争可能隐蔽的目标谁都知道,实际战争中的后方,尤其是准备着重要设施的军事后方,就是敌人首先攻击的地方,当时最早进山的知识青年以及二期的建设者积极抵制,认为鲍峡至白河沟小路窄,没有位置布厂,铁路进不去,也无法组织大量流水生产,基建周期长,投资高,不符合路线多快好省的原则,经过长达20余天的商讨,最终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十堰茅坪梁家沟至花果陈家沟东线方案上。

1967年3月29日至4月25日,在郧阳军分区召开了厂址调整会,对二期总体方针做了一些调整,1968年2月文革中的三个群众组织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富春写信,建议将二期建到石花谷城一带,说那里地理条件优越,是备战的好地方,当年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就是在那里驻军,修养生息达数年。一个曾被否定的建议又提到桌面,群众意见高于一切。1968年6月在张湾又一次召开厂址调整会,非常时期,只有民主没有集中制,代表集中制的权威领导,在被冲击中,谁也不敢担责,就这样大局已定的二汽建厂在革命群众的呼声中又暂行搁下,重新坐下来召开座谈会,再拟出以石花街为基点的东方案和十堰为基点的西方案供大家讨论。专业厂领导成员几乎全部参加了会议,并分批查看了石化谷城,盛口庙滩等地。建工部谢北一,带领两委四部,省军区省委部分人做了实地考察,国家建委提出谷城,十堰两个方案都做,进行比较,此事后来称之为东西之争。

这次会议群众面广,议论纷纭,两个方案艰难的磋商中,后来二汽主要领导认为,谷城的问题是仙人渡大桥目标太大,占好田好地建厂不符合多快好省,因此二汽厂址按,基本不动,适当调整。仍然布置在十堰地区,面对优劣十分明确的两个方案,1968年11月19日晚,还是中流砥柱的周总理发话了,二汽厂址可以确定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进行建设,从此厂址问题,画上了再无争议的句号。实际,高层决策者着实费了一番苦心,经过多少次周折,耗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和无以价的人力和物力,无数亲身经历那个选址马拉松战的二汽人依然感慨万千。

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二汽落定十堰,十堰成为城市,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随机而偶遇然,十堰人自己没跑没要想都不敢想的去争取,可人家送上门来了,你知道这背后是多大的人物,多少次呕心沥血的争辩!你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人们知道,时任副统帅的林彪,主席让他去主持抗美援朝,他推说有病,什么大跃进,人民公社,国防建设,他一概不怎么关心,文革期间,却关心其汽车工业。

深挖洞,筑高墙,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三线建设要抓紧,二汽的第一辆政治车终于下线了。群情振奋,二汽厂志,把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定在了1970年3月20日,哪一天恢复工作不久的饶斌,他心情自然极不平静,距1959年7月13日,他所经手的一汽第一辆车下线,已时隔14年,14年间亲手托起两个国字号大企业。

随着第一辆军车的诞生,战备车的任务随着下达,按照当时林副主席的旨意,在湖北的党羽、刘丰给二汽下达了年产3000两的指标,作为战备之需,这就难到了二汽领导人饶斌,只能据实陈情,后来不得已降到年产1200辆,结果年末仅下线120辆,是起初下达任务的1/10,这个数字对于落户刚满三年的二汽来说,已经是个奇迹,不过被迫造出来的车发动机寿命短,漏油,漏水,上路颠簸,爬坡无力,问题成堆,在此期间林彪外逃覆灭,不切合实际的任务迅速打住,有人说林彪不懂工业没有错,造汽车,不同征兵买马、烧陶器、捏泥人,林彪充当娘家人,即便是做了好事,也不能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操之过急,暴露出许多问题。随后,二汽狠抓质量,对越野车,具体问题逐一攻关,推进新工艺运用新材料,装备新设备,拿下一个个瓶颈,攻下一道道难关,质量提高了,产量上来了,从年产千两,到万辆,十万辆、到百万辆,直到把这个贫穷的山沟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汽车城,东风汽车从中国走向世界。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十堰因军备而兴,为战而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的强盛,外交的策略,军备因素逐步淡出,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才是十堰的主要载体。

借以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挖洞,筑高墙”,备战备荒为人民,哪里山重重,沟深深,屏障多多,周围有武当山又有大秦岭,大巴山,以及重叠的江汉河谷,强大的外围屏障,就是扔来两个原子弹,辐射波尚未散开就被那崇山叠峰给屏蔽了,边说边画了一个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苏区老区的扶贫做了很大努力,均都分得一份可观的蛋糕,当然关于二汽落户郧阳十堰,只有当时高层决策者清楚,后来参与二汽建设的前辈们或传或书或记事或回忆录,风风雨雨波澜壮阔,史诗般的记录了二汽建厂的传奇,历史沉淀,时光跳跃。

当年花果大队建厂前后情况调查,铸造一厂编辑室资料,花果原是个山峦层叠的山区,属武当山系。花果大队有15个小队,550户人家,2500余口人,由于建厂,原居住在铁路线和厂区的稀落民房,经征购后,全搬迁集中在厂区东北角,另在新居。民房层次栉比,形成村庄,现为七队。

建厂前以务工为主,粮食作物以苞谷、小麦、水稻、红薯为主。其他豌豆、绿豆已有生产,经济作物有少数棉花、芝麻,单位面积产量都很低,经济林木、有油桐、木子、漆树等等,遍山还生长着用途广泛的龙须草。

在生产生活上靠毛驴推磨,连枷打场,土榨打油等粗放保守的生产生活方式。运输主要是被篓、肩挑。全大队有为数甚少的手工业者,如木匠、铁匠、石匠、蔑匠、烧瓦、烧石灰等。

社员生活水平低下,一个劳动力一年收入仅100元上下,一个工在3角钱左右,家大口阔的,还得指望国家救济粮款。多数农户早餐固定吃苞谷糊,中晚餐吃红薯,包谷糊带菜和少数细粮米面。穿戴简朴住的都是四垛干打垒屋,厨房没有烟囱,住房中无蚊帐,暖瓶也很少见到,由于生活习惯落后,卫生条件差,此地有烂眼或甲状腺肿大等常见病,甚至还有痴呆病。文盲较多,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多数在家从事农业活。

二汽建厂时占用三、四、五、六、七队的土地,这些队的农民于1971年转为菜农,改吃商品粮后收入猛增。1983年社员除留成外,每个劳动力每天纯收入高达2元5角,相当于二汽厂职工四级工水平。较建厂前提高收入7--8倍,在男女衣着同工人几无差别,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像样的家具,购买力大大提高,大多数户都有收音机、手表,暖瓶,自行车不少户还有电视机。

全大队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有汽车六辆,拖拉机八辆,还建立了砖场,煤粉厂场,旅店、商店、饭店、建筑队等十几个生产服务项目,他们对建设二汽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援是很大的。1983年二汽厂在花果大队招收大集体职工250人左右,一个新型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模式就在这里出现了,花果大队的转身是整个十堰村民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邻里之间(人和)不过是一碗黄豆换一碗豌豆。

上世纪60年代这里乡风乡月,乡里乡亲,乡民们守着那三份地,推着转辘,围着磨盘转,这边山沟沟的女子嫁到了那边山洼洼。十堰在当地人眼里就是极平凡的一块贪地,再过300年,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原来那个郧阳管辖的十堰。简而言之,如果,或是假如没有原子弹,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的车城十堰,二汽建在十堰改变了这个贫穷山沟沟。

家乡文化印记追寻60年代的穷山沟十堰,建汽车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