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1

前幾天,和大學時候的室友老戴在外面吃大排檔,大排檔一般都是在鬧市旁的一條骯髒小街區,一溜串的小店,家家在門前開出那麼一盤地,擺出幾張桌子,人聲鼎沸,抬眼就是燈光璀璨的高樓,耳邊是綿綿不絕的喧鬧聲。

老戴開玩笑的隨便指著一幢高樓說,這得幾十個億吧。我望著身邊的老戴,沒有回應。

許久未見的他,似乎又滄桑了許多。我們畢業之後,老戴直接參加了工作,到今年5年多,馬上就30了,去年為了跟女朋友結婚,好不容易攢了個首付,現在每個月都被房貸、家庭開支壓得喘不過氣來。

“以前以為有房幸福,真有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真的累啊,被房貸壓的真是和乞丐一樣,有錢的乞丐也還是乞丐,連喝一杯星巴克都是奢侈。”

年輕時,我們都以為青春就是資本,自由大過天,嚮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幹得不開心就“裸辭”,但在生活的重壓下,我們卻可以放棄尊嚴,只為守住那份工資。

如果我們不用守著一份死工資,也可以活的不差,那該多好啊。可工作後,我也慢慢明白一個道理,生活不是童話,或許你永遠也等不來大團圓的結局。

2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學時的某個下午,我陪爺爺奶奶去縣城看病。醫生說讓他們做一次核磁共振查查看,奶奶湊近了醫生,壓低了聲音問:“做一次多少錢?”

醫生極其不耐煩地說:“一千。”

那時候我才十幾歲,對錢沒有什麼概念,只看到奶奶在聽到價格後,眼裡的光消失了。

她和爺爺走到醫院的角落商量著,奶奶眉頭緊鎖,從懷裡掏出一張手帕,左一層右一層的掀開,一張張百元大鈔顯露出來,奶奶咂咂嘴角數了2遍,眉頭皺的更緊了,顯然是沒帶夠錢。

“哎,還是不做了吧,都是小病,忍忍就過去了,查還不一定能查出來哩。”爺爺嘆了口氣。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我也覺得不做了,太貴了”奶奶也附和著。

我終於忍不住開口說道:“才一千啊,真的不做了麼?我們還大老遠跑過來,我告訴爸爸去,讓他帶你們來做!”

“不許告訴你爸爸!”奶奶立馬呵斥道。

雖然最後,爸爸還是帶著他們來做了檢查,但是奶奶一遍遍數錢的樣子,還有聽到價格後黯淡的眼神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3

錢真的有那麼難賺麼?

是的,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拼命為錢奔波?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出身草根,也可以逆襲,買房買車,走上人生巔峰呢?

有些是實力,有些看機遇,更多的還是憑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巴菲特、比爾蓋茨,但每個人都有機會,過上中產的生活。

經常聽人說,賺錢分為3個等級:用體力賺錢,用腦力賺錢,用錢賺錢。

用體力賺錢最辛苦,賺的也最少。用錢賺錢,最舒服,也賺的最多,這就是投資理財。

普通人把錢看成“勞動成就”,而富有者將錢看成“生產工具”,這就是思維差距。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有些人認為投資理財沒有必要,認為只要自己節約點,不會每月花光光,每年年底還能剩一點錢夠零花就可以。

“乍一聽”,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費心去投資理財,錢夠花,但這種“自由”是有代價的!

它會讓你在缺乏有效防禦的前提下,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遭受挫折或損失。

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就是最好的例子,拳擊20年,獲得鉅額財富,2003年申請破產。顯然坐吃山空不是好的出路。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投資理財其實不是有錢人的專屬,管理金錢的習慣比擁有多少金錢重要得多。

“想當年剛上班一月掙四千多塊的時候,一年攢了一萬多。現在收入翻倍了,一年一萬都攢不了了……”這樣的話我聽到過很多。

面對生活的壓力,如果有了養老的意識和擔憂,就更應該更早學會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最核心的,不是選擇某一種產品,而是養成一種關注自身財富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