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博學多才,為何說在官場上還不如他的弟子?

WCD666888


還是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孔子大約3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去世,孔母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因此後來他說: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很多粗活。)

孔子大約20歲左右做過魯國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委吏”,委吏主管倉庫委職之事,實際上就是倉庫管理員,職位很低,但職責也很重,需要承擔保管、會計、出納等事務,對個人能力要求不低,之後升遷為“乘田 ”,這個職位主管牛羊的飼養、放牧、蕃息等事務,類似牧場的經理。這些如果還都只算小吏不算官,那麼後來他在齊國擔任高昭子家臣,勉強算是成了一個官,但因為晏殊對其不認同而在齊國國君面前進言,孔子在齊國最終沒有得到重用。

孔子擔任比較重要的官職,還是在自己的母國魯國。在魯國,他先後擔任過“中都宰”(魯國中都即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大致相當於現在縣長、市長)、

“司空”(類似建設部部長)、“大司寇”(類似法務部部長)等職,甚至攝行魯相之職。

孔子為人,注重為政者本身的道德修養和倫理實踐,在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時代顯得特立獨行、不合時宜,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孔子迂腐不通世務,事實上,雖然或許因為很多原因孔子一生總體上棲皇終日,席不暇暖,在官場上算不得很得意,但在擔任許多職位的時候,他的博學多才的能力和踏實踐履的作風,仍然為他贏得了美譽,也取得了實際的政績。

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在官場上不見得不如冉求、子路這些他為官的弟子。

補充一句,孔子繼承了其父親叔梁紇的魁偉和英勇,身高九尺三寸折算下來達到現在的一米九,而他教學生的所謂「孔門六藝」中包括「御(駕車)」和「射(射箭)」,可以想見他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大高個,絕非溫室中的文弱書生。

總之,孔子博學多才(用其弟子子貢的話來說就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再加上他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是積極用世的典型,一貫主張“學而優則仕”、“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而

從上述孔子仕途中的實際表現來看,他在官場上絕沒有不如他的弟子;但是我們也看到,另一方面,孔子堅持“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做不做官、如何做官,在他看來是需要遵循很多原則和底線的,因而,在孔子“棲棲皇皇”的奔走裡,我們看到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沒有任何立場譏笑他。


談古論金


孔子一生多才、有智也有謀。

但想做個千古聖人,必會心慈守義,所以心不狠,只有靠禮義仁德來感動別人,就不適應在官場上混,即使在官場上混,如果保持自己的仁德良心,也很難做到高官。

中國的官場是最能改變人的品性行為的,為了權力的掌控於高升,大多在風平浪靜之下多是風起風勇,驚濤駭浪。


所以古時候的才子多都是做個小官,而一身清貧,但有受失亦必有所得。

雖很多人官位當得很大,在當時是風光無限,權勢熏天,但歷史後人又有幾人能知道他們是誰?祖籍哪裡?叫什麼名字?而文人才子在當時多難困潦倒,但他們的作品卻是後人郎朗上口,而且他們的豔遇都與仙妖有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也是讚揚文人才子的品德情操,以祝福前人的行為,及對他們當時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不滿而憤怒。


即然孔子當時自己做不了大官,也必會把平生所學知識經驗教授與學生,並指導他們該怎麼做,這時孔子的學生有了名師啟蒙和指導,在官場上混便如魚得水了。

所以孔子的弟子多能做上很大的高官。


武夷山獨行俠


影響太大,弟子眾多,且都各有專長!雖然孔子無心專政擅權,但同時代雄才偉略,心胸開闊,知人善用的君主沒有,平庸的執政者焉敢不防!還不要說君主身邊一大群怕孔子及其弟子取代的小人及庸臣在那兒拼命抹黑與阻攔!事關原則,孔子又不願變通!器大難為用,就成了夫子必然的宿命!

但不用為夫子悲傷!夫子不遇,於孔子是不幸的,無法實現其濟世之抱負!於同時代百姓也是不幸的,聖人恩澤無法廣濟一時!但於後世是大幸!若孔子大用,糾纏於案牘之間,應付於諸侯之際,勢必無法抽出太多時間著書立說,廣教弟子,聖人之道也許無法傳之久遠,影響廣大!

歲寒知松柏,一切皆因緣!

聖人心中事,代代有傳承!









逍遙子三陽開泰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博學多才的人為什麼官運很差?

中國的《易經》術數文化科學精密,博大精深,是演繹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中的天干地支、五行陰陽是基礎也是精髓,我們試著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制化、刑衝合害的運算方法來對問作出答案。

一、孔子博學多才

這個結論沒有錯,我們可以詳細的來羅列如下

1、《論語》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

2、《十翼》是孔子對《周易》的補充、闡述性質的著作,為世所重 ,奉為精典。其中的《易大傳》是研究《八卦》、《易經》的密匙,孔子並不否定《易經》占筮的性質,這可以從他留下來的占卜案例就可見一斑。

二、尷尬文人做官

文人在做官的路上坎坷曲折、命運多舛,柳宗元、徐渭、蘇東坡、楊瘋子、楊慎等等歷史上著名的文人,都有做官失敗的經歷,被孫中山讚頌為近代改革第一人的龔自珍感慨萬端:“文章憎命達”,通俗的解釋就是精通文藝的人與官無緣。

1、仰天大笑出西門:詩仙李白才高八斗自然不必細講,然而在皇宮中的表現一塌糊塗,所謂高處不勝寒,最後只能委曲求全、寄人籬下,稱呼八輩子都不沾邊的李陽冰為伯伯大爺,竟為一日三餐,文人敗相,非奇窮,必有大禍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表現積極,風餐露宿,隨駕有功,得了個左樸射的官職,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該說的時候亂說,終於被踢出衙門,所以他的詩句“獨恥事幹謁”,許多人不理解,加以諷刺挖苦:既然感到最可恥的是拿了文章去求官,為什麼自己做的正好相反?實際上詩聖的本意是:

“我最感到可恥的,是曾經做過干謁求的一官,最終罷官的事情”

3、立根原在破巖中:謝秩柳批評鄭板橋的蘭竹畫,認為屬於下品,實際上他自己的竹類國畫,屬於匠的範疇,而板橋的蘭竹國畫屬於逸品,是典型的文人畫,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板橋雖然在維縣、範縣任上深得民心,但是終於“杵大官,罷歸”,掙個“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名聲。

孔子在晚年得了官迷病,原創禮樂程序,組成遊說團隊,結果:”走六國,去忽悠,要官當,四處碰壁把家還“,不但沒有尋得一官半職,更多的是受到嘲笑和戲弄,陳、蔡被困,糧盡水絕;鄭國失態,喪家之犬,灰眉土眼,狼狽不堪,落得千古笑談。

三、此中原理分析

中國的陰陽五行是一門演繹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孔子即然是《易經》專家,我們也用《易經》和他共同探討悟空問答:博學多才,官運失敗的原因吧!

文人屬於木火的五行屬性,邵偉華《四柱預測學》《官運》一章中”木火通明,文章成名“的斷語,《四柱》、《六壬》等等術數學也把火作為文化的類象,而把水作為官的類象水火相剋,水火不容,所以文人不宜當官,溼木不能生火,文人在偶然的機會有了官運,多數丟官罷職,回家閉門覓句。



貴龍時空學


有文曰:“孔子十五志於學”,孔子是一個從小就愛學習,喜歡研究文化的人,所以他一個博學多才,弟子眾多的大學問之人。而且,他還大力的倡導“仁”、“知”,還主張“學而優則仕”的學說。

但是,他自己一直活到“四十而不惑”的年齡,雖然有“克己復禮”、復興周公禮法的宏願,但在仕途之中卻始終沒獲得過一官半職。

當時有一個叫“陽貨”的人,他是春秋時代季氏的家臣。他覺得孔子確有治國興天下的才能,便一直想勸他出來做官。

不過,在他第一次見到孔子,剛想說話時,不料,孔子卻擺起架子,避而拒之。

陽貨無奈,只好打馬回府。

過了些時日,陽貨又專程登門拜訪孔子。不巧,這次孔子真的不在家裡,陽貨只好留下禮品,怏怏而回。

不過,孔子回來後,見到陽貨送的禮品,心裡便有些不安,認為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他就想回訪陽貨,但內心深處卻又不想如此。怎麼辦呢?經過思慮再三,孔子終於想出一條妙策:趁陽貨出門時再回訪,一來盡了禮,二來又避免見到他。

於是,孔子打聽到陽貨的行跡後,便虛情假意回訪陽貨一次。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正當孔子得意地坐車而歸時,路上突然遇到陽貨從外面回來。於是,兩個人終於不期而遇,孔子無法迴避了。

陽貨一見孔子,稍事寒暄,便進入正題,展開了對孔子的遊說。

“來,我跟你說幾句話。”陽貨拉著孔子說。

孔子見陽貨講話有居高臨下之勢,覺得反感,又不便發作,只好隨陽貨去。

“胸懷奇才卻不為國效力,可謂仁乎?”陽貨說。

孔子無語。

“不可!”陽貨見孔子沒反應,自己徑直斷言道。

“有克己復禮的弘願,而且倡導學而優則仕,自己卻不去做官,可謂知乎?”陽貨又說。

 孔子還是無語。

 “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陽貨依舊說。

 孔子仍是無語。

 “喏,吾將仕矣!”過了一會兒,孔子左手扶著車,右手搔了搔花白的頭髮,說了這麼一句。

陽貨勸孔子入仕這個故事,大約發生的時間在魯定公五年前,當時孔子已經四十七歲了,這時他的聲氣大盛,可謂天下人皆知。那麼,陽貨勸孔子做官呢?

原來,他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因為當年六月的時候,魯定公病死了,便季桓子接班。可是,到了九月的時候,陽貨不但囚禁了季桓子,並且還誅殺魯國大夫,因為他想乘機擅權,為了陰謀達成,他便想拉孔子入夥。

不過,以孔子德行與才識,自然識透了陽貨是何居心,也不可能與他為伍。可是,陽貨不死心,一直死纏爛打;對此,孔子一邊憂心忡忡,一邊氣憤不已,最後在無法脫之下,便決心從政,以一己之力,去挽救一片混亂的魯國。

於是,孔子入仕後,只四年的時間,便出任魯國中都宰;再一年後,又升為司空,又升大司寇,最後又“攝相事”,當上了代理宰相。

可以說,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個千古聖人,心懷天下,仁慈守義,這以一位大賢人,又怎麼能輕易混跡於官場之上呢?

所以,孔子雖然弟子眾多,雖然官場上不如他的弟子,但在才學、涵養、貢獻、聲望等一世名節之方面,弟子們卻沒有一個能超越他!


超能博士



哎!關於該問題,其實孔子自己在晚年曾說過的流傳至今的三句(三條)話已給出了答案!即:

一、時也,命也

――意時機決定命運

二、慎始,善終

――意選對了就要堅持下去

三、盡人事,聽天命

――意你只要努力去做事,其他的就交給老天爺好了!

尤其是第一條:時也,命也,更已說明回答了這個問題!換言之,孔子他老人家生不逢時,他的學說、他的思想核心至少(不是全部)是不適用於他處的那個時代的!

為何這樣說?請看: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計294年乃是史稱春秋時期。

即是說,孔子生、逢(處)於春秋時期。

那麼,孔子所處春秋時期的社會(歷史)大背景又是怎樣一種情況?


西周末年,那位曾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其子姬宜臼繼位,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洛陽),是為周平王,史稱平王東遷。自該年至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自此之後,周王室日漸衰微,日甚衰微,無所作為。各路諸侯逐漸開始公開違反制度,因為沒啥懲罰,自己還可以更好的享受,感覺特好!感覺酷斃了!帥呆了!

因此,諸侯兼併土地、強大諸侯吞併弱小諸侯的爭霸戰爭愈演愈烈,日益頻繁。此時期正如孔子所云:“禮崩樂壞”!

周王室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諸侯之間弱肉強食,誰是霸主誰來主持社會政局,維持社會制度,相繼出現了春秋五霸,而政由方伯。

而爭霸靠什麼?或謂是什麼?

爭霸就靠戰爭,爭霸就是戰爭!或者說爭霸離不開戰爭!

還有重要一點,欲稱霸諸侯未爭霸之前首先要自強自富,即先要使自己的諸侯國先國富民強起來!用老百姓常說的一句俗語白話即是:打鐵先得自身硬!

而那個時期,欲使國富民強更需要哪類人才?或謂哪種學說(學派、學術)在那個時代更適於國強民富?

那麼,我們先分別來看看以下這幾類學派的核心思想:

法家

――主要研究國家治理方式,提出富國強兵,以法制國的思想。法家的政治口號(或謂政治綱領)是:

緣法而治

――相當於現在的“有法可依”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法不阿貴,繩不繩曲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以上三條,意相當於現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公正執法。



再看看兵家:

兵家

――其很多主張與法家有相同(或謂交集)點,即都是主張重視戰爭,贏得戰爭,所謂“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孫臏兵法》)



還有著名的、智計萬變、深不可測的:

縱橫家

――其特點:審時度勢,陳明利害,權衡利弊。主要主張: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以達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自注:縱橫家乃現在外交家鼻祖而又勝於現今外交家,因他們大都具兵家之才之能)。



那麼!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所倡導的核心思想(或謂核心價值觀)又是什麼?

孔子儒家的思想核心即是“仁”和“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的私心、慾望),使自己符合“禮”。

他反對法制,主張“君君臣醫,父父子子”,這合乎“禮”的等級制度。

他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論語.子路》)

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若欲之,必先施之”。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對比看出: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期,在那個野心家慾望滋生、膨脹的時期,在那個王權、上層秩序隨時重新洗牌的時期,無疑!那些迫切希望達到目的,希望自己方國富兵強,然後再圖謀稱霸、兼併它國的諸侯們更歡迎、最歡迎象法家、兵家、縱橫家諸如象管仲、張儀、蘇秦、範睢、孫武、樂毅、吳起等之類可操作性的人物!而孔子的那些主張與他們的主張很多(中雖也有交集部分)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那麼,自然,在那個時代孔子不受各諸侯國當政者待見、任用(先任用方能談重用嘛)也就不奇怪了!因為,當時那些諸多各國諸侯認為,孔子的那套主張是不適用的、不實用的、不現實的!如果按孔子的主張去作,既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周王室永遠就是名符其實的實權老大,各諸侯只能父位傳長兄,老二、老三、老五、老六永遠靠邊…………

既然象孔子主張的什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看者別的國家礦產豐富、土地肥沃,想讓自己的地盤再大一些,更大一些,更更大一些…………又有何理由去發動戰爭,兼併它國?

所以,孔子在那個時期,雖周遊列國,但不得一處諸侯任用,毫不奇怪!

所以,又回到本文開篇,正如孔子他老人家自己所說:

“時也,命也”!

雖然如此,但他己

“盡人事,聽天命了”!

因而,他至死也無悔了,因為,他作到了

“慎始,善終”!



尚清子實用易學


孔子的學問都是些舊學,周朝之前的六經、六藝已經不合於時,法治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禮治,他的經歷明顯的告訴我們,在他所在的時代,他沒有成就是必然的。

有朋友說是孔子沒有遇到識貨的君王,這實在是經不起推敲。首先說,春秋時期已經到了一個百家爭鳴布衣馳騖的時代,許多比孔子地位還低的人都有機會一展才華,他們許多人都在多個國家間來回的跳槽。這些例子到處都是,何況孔子本人不也是周遊列國上下求索嗎?一個國家不重用他也許是偶然,那麼多國家都不用他,就能說明問題了!

話說回來,孔子也曾經在魯國受過重用,大司寇起碼頂一個公安廳長的職務吧,他在做官的時候不可謂不轟轟烈烈,第一是在一次魯、齊兩國君主會盟的時候,席間跳舞的矮人、小丑跳了一段比較不嚴肅的舞蹈,孔子很不滿意,認為這輕浮的表演侮辱了尊貴的國君,竟然叫人把舞蹈的人拉下去砍去手腳,這是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第二件事是殺少正卯,這位處處講究仁愛的聖人,給出的理由是五個莫須有的罪名,具體是 ——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是什麼意思不值得贅言了,總而言之都是誅心之說,當官可以如此隨心所欲~我也是無言以對了。而第三件事倒是不無道理的,就是所謂的墜三都事件,之前孔子在會盟宴席(就是砍人手腳那次)之上據理力爭,說的齊國國君理屈詞窮,主動歸還了齊國霸佔的魯國四個城邑,這次孔子更是躊躇滿志,要三個把握重權的上大夫拆除城牆,以顯示對魯國君主的孝忠。但是這次他徹底失敗了,在我看來也是個必然,如果認為就憑一臉的正義凜然,可以跟真刀真槍對抗,那就太天真了。

從事實來看,孔子不是沒有機會,只不過他的理論不適合那個時代,但是秦朝建立以後,他的思想是肯定有機會的,只不過秦始皇是完全不會用他的理論來治國的。


大秦魂的微博


如題主所言,在官場上孔夫子一度不如自己的學生這確實是實情,如在《論語》中就曾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子路第十三》

有一天,孔夫子的學生冉求退朝回來晚了,老師就問他:“怎麼今天回來這麼晚啊?”冉求回答道:“因為有國家大政要商議。”孔夫子就說:“那是大夫家的私事吧?如果真的有國家大政要商議,雖然現在我不在朝堂中為官了,但一定會有機會參與其中的。”

從這段對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兩點:

一就是孔夫子在官場上確實混的不如自己的學生;二就是孔夫子對學生的作為不大以為然。這裡面的情由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你看,連學生每天“公務”都那麼繁忙,而作為老師的自己卻連個一官半職都混不到,每天只能在家裡“無所事事”,看學生回來的晚了吧,說那話還給人感覺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可是,事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非也,孔夫子當時不僅在魯國,即使在各個諸侯國之間聲望也是很大的,不只是道德學問方面,更包括實際的治國理政方面。因為在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僅兩三年時間,孔夫子就讓魯國達到“大治”的狀態,令當時各諸侯國側目!後來臨近的齊國出於擔心魯國強大起來對自己不利,便使用美人計(饋送美麗女樂)來離間魯國君臣,魯國國君與高層大夫欣然接受女樂開始疏遠孔子,孔夫子這才不得不流落他鄉,開始“周遊列國”的歷程。

可見從才能上說孔夫子並非不夠,而是絕對、完全夠,但他在魯國要做的是“強公室、弱私家”,在天下來講呢?則是要恢復周禮,遏制諸侯們殺伐掠奪之私慾,建立仁道的政治與大同世界。這對當時各國諸侯來講,好不容易到了沒人管可以放任自我享受與慾望的時候了,這時候你跟我說還要遏制自己的慾望?我是要爭做天下老大的豈能聽你呢?何況聽你的還非得給自己安上個上級——周天子不可!所以,不聽不聽。故不論後來孔夫子走到哪裡,都難以得到重用。

反過來說孔夫子和自己學生的這場對話也是如此。孔夫子那是站在魯國國君這一邊的,他是要想辦法讓魯國公室強大起來的,而當時魯國的實際大權又掌握在誰手裡呢?不在國君手裡,而是在“季孫、孟孫、叔孫氏”這三家大夫手裡,這就像當時天下的大權也不在周天子手裡,而是在各國諸侯手裡一樣。那麼這三大家族時不時來個以下犯上什麼的在當時的魯國來講實在是家常便飯,而對於當時的天下,各國諸侯時不時“欺負”一下週天子那也是家常便飯。

這種情況下,孔夫子在魯國當然難以做到什麼大官了,別說大官,一般的小官也難以出任,三家大夫後來對孔子的態度就是“尊而不用”,一如夫子一生的遭遇。

而孔夫子的學生冉求呢?他很聽話,不是聽老師的話,是聽領導的話。他就是為當時三家裡面最具實力的季孫氏家族服務的,而且是季孫氏極為器重的一位家臣!所以他所謂的“上朝回來晚了”,實際上去得就是季孫氏家族的私朝,而非公室的公朝,那麼在朝上討論的都是些什麼內容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了,無非又是些怎樣為自己家族謀福利的事情罷了。所以孔夫子當時聽說後很不以為然。

這段話是一個縮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孔夫子一生在官場上不得志的際遇。


一騎凌崖


前面的回答都非常好,這裡說下個人淺見。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共同探討。

從兩個方面說起吧,第一,哲人不王,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哲學講道理,政治不講道理,所以哲學家當不了“王”。

孔子一生追求能夠復周禮,但當時的天下已不是一個周天子的天下,霸主們之間比的是拳頭而不是文化。

第二,孔子很講究“君君臣臣”,不過,他的忠君跟後世只有一個皇帝可供效忠不同,君臣之間是“雙向選擇”,此處不得明君不妨換一處試試。所以孔子仕途上的不得志,並不能說明他政治不正確或者是不擅權術,可能他在當時一直沒有找到他認為自己可以輔佐的那個君主。

所以,不是孔子比不上他的弟子們,而實在是孔子追求的目標太遠大、太完美。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啊。



前面右拐直走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後世讀書人尊稱大成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著《春秋》。這裡說一下,《論語》是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及再再再傳弟子等編寫的,一部孔子及其弟子語錄。各人認為,《論語》並不能準確代表孔子思想,畢竟在這個轉訴及回憶的過程,會有偏頗,更何況我們現在看到的,也並非最初編寫的模樣。

孔子這一生,過得並不舒坦,當然好像這也是所有哲學家的經歷。眾所周知,官場講究的是八面玲瓏,逢上迎下。而一名哲學家的品質是什麼?臭脾氣!脾氣好能當的了哲學家?就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琢磨,鑽牛角尖,想要把自己思考的東西解決了,才有了現在政治語文要背的一堆經典。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官場混得好?君可見蘇格拉底,恩格斯,馬克思,巴赫這些人做的了官?

還有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允許。在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戰國!儒家思想在當時顯得有點非主流,這也是為什麼在當時百家或多或少都有君主採納接受,而儒家混得這麼慘了。孔子官場不如意這是註定的,要是孔子官場得意,可能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他這個人了,儒家思想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人提出了。

而題主所說孔子弟子做官的問題,個人認為政治成就最高的就是宰予了,任臨菑大夫。而他被孔子評價為“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這個評價,夠爛了吧?

至於儒家後世被推崇,孔子封聖。個人認為是執政者在歷史背景下所衍生的國策,符合國情,利於統治,善於蠱惑。而現在有很多什麼大家註解或是什麼磚家叫獸研究,個人認為,小題大做了。其實,按字面意思,按個人理解去理解孔儒思想即可。畢竟,這玩意,都能在幾千年前教導大字不識的奴隸,難不成作為現代知識青年的你需要那麼多人去給你解釋?

很多東西說著說著就變樣了,傳著傳著就偉大了。現在的春秋就是孔子寫的那個春秋?歷史都是勝利者編寫的,謠言都是愚昧者散播的。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看待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