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那麼反感慈禧?

青少年成長驛站


英國女王多,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維多利亞,她生於1819年,死於1901年,享年82歲,在位64年。而與維多利亞同時代的,中國也有一位“女王”,就是孝欽顯皇后,俗稱慈禧太后。慈禧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享年73歲,實際統治47年(含與慈安兩宮垂簾時期)。

換言之,從1861年至1901年,兩個強勢的女人在歷史的時空中交錯了整整四十年。

但是,時至今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世界範圍內享有非常高的聲譽,很多地方都以“維多利亞”命名。非洲有維多利亞湖,香港有維多利亞灣,塞舌爾維多利亞,南極洲有維多利亞海灣,等等。總之,維多利亞女王的歷史形象非常正面。

而慈禧呢?幾乎沒有正面形象可言,或稱之禍國殃民,或貶之一代妖后。慈禧陵墓在1928年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盜發後,叫好聲顯然更大。

同時代的兩個女主,為什麼影響力有如此差異?

這麼說吧,兩個女人雖然同時代,但她們所在的帝國,卻明顯處在兩個不同的時代。英國早已完成工業化,工業化的成就已讓普通市民在生活中得到便利,比如鐵路,汙水排放,照明燈,甚至包括初級免費義務教育。維多利亞繼位後,對英國原來的政策不但沒有收緊,反而更加開明(當然是站在英國利益角度的)。對於英國在海外的殖民,維多利亞是持支持態度的。維多利亞於1837年繼位,三年後,英國就控制了太平上的新西蘭。也在這一年,即公元1840年,英國針對清朝的鴉片戰爭打響。腐朽落後的清朝落花流水般慘敗,維多利亞逼迫清朝割讓香港並賠款。

然後就是1857年,維多利亞治下的英國控制了戰略地位極端重要的蘇伊士運河,從此英國在國際大棋盤上佔有先機。1857年,英屬印度有點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次年廢除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改設印度總督,對印象的控制力加強。可以說這麼說,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很大程度上是最終形成於維多利亞時代。

再看看慈禧。她所處的時代,固步自封,自以為天朝大國,拒絕一切變革。把西方引進的科技斥之奇技淫巧,不知道浪費了多少讓古老的中國進入近現代化的機會。這種保守到了乾隆時期空間加強,到了慈禧的公公道光時期,讓中國吃夠了苦頭。而咸豐時的內外交困,都是這種保守化的惡果。

當然,這些災難並非慈禧造成。但慈禧本質上是個和乾隆一樣的守舊人物,她控制實際權力,所造成的歷史惡果,絲毫不比乾隆、道光少。甚至可以說,慈禧的守舊之罪要大於乾隆。乾隆時,西方還沒有完全工業化,勉強可以說乾隆看不到工業化的好處。但慈禧懂事後,以及上臺後,西方的工業化徹底完成。她難道不知道工業化對清朝的好處嗎?至少洋務運動中的那些人,包括恭親王奕等人都願意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化。但是,慈禧的內心始終把工業化當成洪水猛獸,她沒有進行巨大變革的動力,這不符合她的利益,以及她的價值觀。

她的價值觀,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愚民”,和乾隆一樣。只不過乾隆可以通過高壓手段完成這一目標,而慈禧時已不具備這種外部條件(漢人地主勢力崛起)。乾隆和慈禧都知道,如果放開民智,那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就將必然推翻統治人口只佔極少數的清朝,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為了他們一小部分的利益,自然就會拒絕這種並不符合他們利益的變革。

有人說慈禧支持光緒戊戌變法了啊,沒錯,但結果呢。當變法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時,甚至連光緒都動搖了家法萬年不變的想法,相對程度上認可君主立憲。慈禧要的是窮天下奉她一人,怎麼可能願意失去最高權力?再加上光緒追求現代化的步伐邁的太化,超過了慈禧所能接受的界限,所以變法失敗了。

尤其是到了慈禧末年,對當時的中國造成了極大災難。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慈禧的狂妄,導致八國聯軍進京,進而庚子賠款,把清朝已不多的家底喪送個精光。

慈禧越老越自大,經常自比觀世音菩薩下凡。但客觀的說,並不知道菩薩為何人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而更像是觀世音菩薩,至少她讓本國臣民過上好日子。而慈禧,專坑本國臣民,害怕鐵路稱之怪物,不讓司機坐著開汽車,腐朽透頂。

也有觀點認是慈禧不應該為腐朽的封建制度背鍋。但不能否認的是,正是慈禧,加重了這種封建制度的腐朽性。當然,你如果認為封建制度不加重腐朽,又怎麼將之推翻,也未嘗不可。可是,算過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少嗎?


地圖帝


說句實在話,反感慈禧的人真的是數不勝數,但是可以負責任的說,在這些討厭慈禧的人中,沒有幾個讀過歷史。他們只是看到了文人刻畫出的慈禧的形象,因此非常討厭這個女人,如果問這些人慈禧的一生幹過什麼?他們恐怕是一問三不知,最多說慈禧讓中國喪失顏面,讓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

那麼文人們為什麼要不停的說慈禧呢?原因很簡單,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男子掌握大權,後宮亂政本就是大忌,慈禧作為一個女人,一直掌控著大清朝,這些文人們能不氣嗎?自然是要大肆的謾罵,甚至無中生有。

這就好比秦始皇焚書坑儒被罵了幾千年了,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個暴君的形象,實際上秦始皇殺的全是儒生嗎?真實的歷史中只是殺了一批禍國殃民的方術罷了,最多里面有幾個儒生而已,這些人的言論影響統治,換誰都是殺。

當然了這也不是在為慈禧洗白,慈禧的奢侈生活確實是有目共睹,如果是一個男性帝王做這些會不會被刻意拿出來罵呢?又有誰知道慈禧也是有功績的呢?慈禧是支持洋務運動的,還派人去西方求學,造就了第一批高級知識分子,洋務運動推動中國的近代化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並且她也是進行了一切的改革。這還只是大的方面的,小的點就更不用說了,比如禁止纏足,辦學堂之類的。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能夠統治大清如此之久,她會沒有能力嗎?換句話說了,如果男人們真的這麼不服,怎麼無法推翻人家的統治呢?況且慈禧統治的大清落後於西方世界,這可不是她導致的,這是歷史問題,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真的換一個人,會比慈禧做的更好嗎?這可不一定。

因此總結下來,這麼多人討厭慈禧,都是文人的筆桿子的作用,這些人從來不會去說慈禧的功勞,只說過錯,人們自然看到的也是她做的錯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大家”肯定不包括我。

或者這樣說,我也有自己反感的地方,但是,我想,我與大家反感的原因,可能並不一致。

先推測一下大家反感的原因?

第一,統治者嘛。中國的教科書中,49年以前的統治者,哪有好的?都是萬惡的舊社會,萬惡的統治者嘛。

第二,統治者也罷,居然還是末代統治者。中國的教科書中,49年以前的末代統治者,哪個不是孬貨?夏桀商紂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可能真孬,也可能不孬,眾所周知,不把你末代統治者宣傳得孬點,下個朝代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何在?何況史書都是後任——勝利者這一朝寫的。慈禧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末代統治者,後面還有一個小溥儀,但是,誰不知道,她一死,就意味著大清的天下完了?

第三,國事方面,若說具體的罪狀,慈禧乃是一嘟嚕一串的。有人拿她與武則天作比,可是武則天至少佔了兩大便宜。一是大唐胡風嚴重,沒有啥男尊女卑,所以武皇可以公開稱帝,可以公開豢養男寵,老孃願意幸誰就幸誰,只要老孃高興;二是大清面對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傳統的治亂循環的中國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異質文明與異質敵人。大清之前,傳統中國王朝遭遇的衝突,不外是生意的衝突,生存的衝突,武力的衝突,地盤的衝突。大清中晚期,西方文明叩門,大清面對的是文明的衝突。全新的文明面前,再英明的統治者,其應對也是笨拙的。這個就跟你第一次遇到日本智能馬桶蓋一樣,一鍵摁下去,屁屁受驚,臉面也受驚。所以,慈禧所有的罪狀,除了傳統統治者的頑固腐化,還得再加上,她應對外來文明時的愚昧無知。

第四,家事方面,她也是一嘟嚕一串的罪狀。教子不良,頑劣無能的同治就是她親手調教出來的,至於嗣子光緒,雖然少年聰慧,但是,又在她的高壓下,走向另一極端,懦弱無能。還有就是同治婚姻不幸,光緒也婚姻不幸,都是她攪和出來的,導致大清無嗣。

當然,我們在看到她敗壞一面的同時,還應該看到,肯定的一面。第一,辛酉政變,把頑固的老粉紅勢力,肅順集團幹掉,與恭親王聯手,開啟大清王朝的改革開放——洋務運動。同光新政由此啟動。第二,啟動晚清新政。庚子事件之後,痛定思痛的情況下,慈禧太后開啟了晚清新政,1905年受日俄戰爭的啟示,又轉向了晚清憲政。

外電對慈禧評價挺高的。認為她代表著經驗與穩健。相形之下,外電雖然同情光緒,但是普遍認為,光緒有點弱智,連個康有為都看不穿、玩不轉,更別提像太后那樣,可以把滿漢所有的老司機,包括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老奸巨滑的漢人大吏玩弄於股掌之上,政治平衡搞得那叫一個穩。

若要批評慈禧,我認為她的短板如下:

第一,接班人問題始終搞得不好。不是培養得不夠,比如同治與光緒,就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為了個人的權益與情趣而挑選稚童。和平時期,或者自己生命依然健在的時期,可以考慮。非常時期,自己垂垂老去的時候,依然挑選尿褲子的接班人,也太不把祖宗的江山當回事了。

第二,換接班人的時候,比如想拿溥雋替代光緒,也是隻想自己的偏好與情緒,沒有考慮臣民的感情與外間的輿論。總之國內外的普遍反對,激起了她非理智的、老寡婦獨斷專行的一面,於是啟動義和團,去出這一口惡氣,最後是搬起別人的石頭,砸自己的腳,讓大清國元氣大傷。

第三,庚子事變後,慈禧終於清醒了,啟動晚清新政,並且於1905年轉型為晚清立憲。可惜,歷史老人已不想給她機會,她呢,既不想給光緒機會,也不給大清機會,臨死前,又把光緒給滅了(不管光緒是誰下的砒霜,總之你死前沒有保護好光緒,反而讓他死在了自己的前一天,就是嚴重的瀆職),意味著大清將要徹底玩兒完。眾所周知,越是激烈的社會轉型,越是需要威權人物的存在,否則轉型最終會走向失控,改良終會被革命取代。

總之,晚清半個世紀,成也太后,敗也太后。


端木賜香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即我們所熟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作為晚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其一生充滿巨大爭議!

有人說她是維繫晚清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當政期間確也做了不少挽救清王朝的努力,比如支持洋務運動,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停止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預備立憲……

但慈禧給後人留的卻是過遠大於功。給後世中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反感印象!直到現在一提起她還是讓人怒火中燒,恨的是咬牙切齒。

(慈禧太后)

這是因為慈禧太后一生確實做了許多讓後人無法原諒的過錯。比如她視權如命,為人心狠手辣,還有人說她是禍國殃民。由於她的保守,不思進取,導致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一步步加深,致使割對外地賠款愈演愈烈,大好河山拱手讓西方列強竊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限的恥辱與苦難。還有人說她是殘酷鎮壓百姓的劊子手,她統治晚清的近五十年時間內,社會制度日子腐朽。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整個社會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廣大窮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慈禧當政的幾十年時間裡,圍繞大清朝對外所發生的幾件大事有: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由於慈禧太后示弱,最終中國不敗而敗,法軍不勝而勝。最終被迫簽訂《中法新約》;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慈禧太后竟忙著自己過生日,最終清廷被近領日本大敗。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島給日本。給臺灣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又一次大敗,最終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清末時局圖)

連年的對外戰爭,清廷是一次次戰敗,割地賠款越來越多。對內,清廷面對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嚴加鎮壓。無論是對外戰爭還是對內鎮壓,鉅額的軍費開支都嚴重消耗了清廷的財政。從而不得不得將對列強的賠款及國內鎮壓農民起義的費用轉嫁到廣大老百姓當中。導致中國廣大勞苦大眾生活更是難以為繼,雪上加霜。

此外慈禧太后本人生活驕奢淫逸,有記載說她每頓飯必有108道菜,而此時的中國老百姓卻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甲午戰爭開始之前,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凡此種種皆讓後人對她恨之入骨!

慈禧太后生逢晚清亂世,此時的清帝國猶如一艘行駛在汪洋大海中的破船,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孤兒寡母臨朝聽政,慈禧太后接手的一個內憂外患的大清,一個危機四伏爛攤子。雖然說造成這些局面的原因不能全部加罪於她,但是她當政後的這四十多年時間內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痛苦!無論如何,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柱上應該有慈禧的名字!

結語:無論從那個角度看,慈禧太后都是晚清禍國殃民的第一歷史罪人!是不能被歷史遺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