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

甲殼蟲1


有網友問:為啥不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 實戰當中,不僅僅有炮火覆蓋排雷,就是機槍排雷都有。

比如就有專門的火箭炮掃雷車,我國的81式253毫米火箭掃雷車。裝備有10根火箭發射管,可以發射10枚253毫米火箭彈。這種武器首先在兩山輪戰戰場投入了實戰使用。一枚火箭彈全重74公斤,可以引爆爆炸點42米距離內地雷。

10枚火箭彈可以清除10乘60米雷場,成功率為95%。後來,還研發出了24管火箭掃雷車,效率可以得到成倍提高。在實戰當中,幾分鐘就在密密麻麻的雷場裡開闢了一條寬30米的安全通道。

一舉清除越軍賴以成名的地雷陣。但是,真正的實戰,也不能全靠火箭掃雷車,畢竟在複雜山區,城市等等地形。火箭炮轟擊也不能完全,沒有遺漏的掃清所有地雷。同時,地雷種類很多,也不是所有地雷,都可以用這種辦法引爆。

最後,火炮覆蓋掃雷,是戰爭時期緊急使用的臨時辦法。方便的是裝甲突擊部隊通過。在平時則很難使用,畢竟猛烈的炮擊,會導致,雷場情況更加複雜,會有未引爆地雷被泥土覆蓋,或者處於接近爆炸,但沒有爆炸狀態….

而且,一旦清除過的雷場,再次發生爆炸傷人的事情,則會引發恐慌。為此,在和平時期掃雷,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和精確設備進行仔細的排查和清除。


深度軍事


作為一名老工兵,我來說一下。

炮火覆蓋式排雷,一是成本高,炮火排雷其實就是一種笨辦法,無非是一種對疑似埋雷區採取片甲不留的方式,全面轟炸一遍而已,耗費彈藥,破壞地形地物;其實工兵部隊都有一種機械排雷方法,就是火箭掃雷車,其原理就是炮火覆蓋式排雷。但不適宜類似狹窄地區或者山區使用,只能用於相對平整的大片面積區。

二是精確度低,除非全面炸個底朝天,不然就有遺漏,還需要人工二次摸排,浪費兵力。

目前國際上的通用排雷方式基本還是採取人工掃雷方式。

也許大家不瞭解,其實我軍的所有兵種中,在國際上佔據前沿地位就是工兵,完全能達到一線的水平,像位於長沙的某工程兵學院,就有專門的外軍學員隊。而像我國派出的維和部隊中,基本都是工程兵部隊。


元芳有看法


在一些影視劇或報道中可以看見,幾乎都是用工兵進行人工排雷,或者是用掃雷車進行排雷,有的人就問了,人工排雷太複雜和麻煩,為什麼不用炮火覆蓋的方式排雷呢?這樣不是更方便嗎?

其實,用炮火覆蓋雷區,這種方法是很天真的,用炮火對雷區進行覆蓋,真的就能把雷排完了麼?肯定不行,相反這種方式是最愚蠢的。爆破管和手工掃描排雷的方式所遺留的後患要更少,目前的爆破管的組裝時間以及工兵掃描的時間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但是相比打完仗後的掃除行動而言明顯要更加方便。

畢竟排除新埋的地雷要比已經被歲月偽裝的舊雷要簡單的多,並且需要提及的是,排雷時最忌諱的就是將雷場的土地翻亂,所以很容易造成彈坑增加排雷難度的火炮式排雷並不是很受到歡迎,即使是目前的排雷管也僅限於利用爆炸壓力觸發地雷而非是直接將地雷直接翻出來炸碎的方式來摧毀地雷。

用炮火覆蓋排雷這種方式太不科學了,如果在戰爭時期,用這種極度不科學的方法進行掃雷,其後果是,絕對會出現掃雷區排雷排得不乾淨的問題,實際上還是一個有安全隱患的雷區,這樣的話還是無法保證我軍地面部隊的安全了,所以,這樣做反而多此一舉。最後還是得靠人工的方式排雷,這種傳統的方式仍然是現今世界上最安全、高效的排雷方式。


諸葛小徹


這也是有的。

在世界各國的掃雷車以往採用的掃雷方式主要有3種。

(1)壓輥式:將雷壓爆;

(2)犁刀式:將雷犁出並推出通路兩旁;

(3)打擊式:將雷擊爆。

採用上述3種掃雷方式的掃雷車一般都是以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而成的,也有的是在坦克底盤上加裝掃雷裝置改裝而成的。如蘇、美、英等國部隊和我國部隊均裝備有上述類型的掃雷車。

與上述3種掃雷方式不同,GSL111掃雷車的掃雷方式是在通用底盤上裝備專門設計的一種火箭發射架,通過它發射火箭掃雷彈去完成掃雷任務。

火箭掃雷彈由戰鬥部、火箭部、引信和穩定裝置組成。戰鬥部主要由32個,每個重12kg的炸藥包和頭、尾引信組成。引信具有多向著發、自炸和延期功能。火箭部由19根單孔管狀發射藥和噴管組成。火箭發動機與戰鬥部用爆炸螺栓連接。穩定裝置由4片直尾翼與彈體連接,翼展直徑為860mm。

火箭掃雷彈由火箭發射架發射。該發射架由左右定向器、桁架、發火機構、瞄準裝置和高低舉升油缸組成。左右定向器固定在桁架上。定向器上有發射架導軌、兩套抱夾機構和擋彈器,在油缸推動下將火箭彈抱緊,並閉鎖在發射架上。在桁架前下方有2套行軍固定器,可在油缸作用下實現固定和解脫。中部有2個高低舉升油缸。瞄準裝置和發火機構均安裝於炮塔內。發射架由操縱檯操縱,當搬動操縱檯後,抱夾機構打開,擋彈器和行軍固定器均被解脫,舉升油缸將發射架升起。瞄準具由2套4連桿傳動,當完成裝定、瞄準操作後,由發火機構向火箭掃雷彈進行(電)點火。

該車在有事先偵察的條件下(含對雷場的偵察,對發射陣地的偵察選擇),一般用時3min~5min即可完成一次掃雷任務,也可以完成一次掃雷連發兩枚掃雷彈任務。


總說裝甲


利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是戰爭時期使用的排雷方法,或者說是在戰場上使用的排雷方式。為的是節省時間,使作戰部隊能夠快速通過疑似雷區,儘早到達指定目標地,以免貽誤戰機。題主的問題實際上存在著一個誤區:炮火覆蓋式排雷,只是在和平時期不使用而已。打起仗來,仍然可能會用——根據戰場需要而定。



採用炮火覆蓋式排雷,現在都有專用的裝備,比如說掃雷車、破障車、掃雷坦克等。這些裝備的威力大、速度快、效能高,可大大縮短排雷、除障的時間,確保部隊不致於貽誤戰機——在雷區中強行開闢出一條通道,使部隊能夠快速、安全通過。我軍也不缺這種專業的特種裝甲車輛,比如說:1989年批量生產的國產GSL111履帶式火箭掃雷車,還有2011年裝備我軍部隊的第二代兩棲裝甲破障車等等。


美軍裝備的兩輛突擊破障車(ABV),也是集破障、掃雷功能於一身。俄羅斯也有類似的裝甲車輛,這已經是機械化陸軍的標配了。現在的排雷方式除了機械排雷(炮火覆蓋式排雷)、人工排雷之外,還有就是利用智能機器人排雷、爆破管排雷等。無論是採用哪種排雷方式,都需要二次摸排,以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二次摸排還是得由人工來完成。如果雷區是在從林、崎嶇的山地等複雜地域,那就只能人工排雷了,其它那幾種方式根本派不上用場。

炮火覆蓋式排雷有這麼幾個缺點:一、排雷並不徹底,容易有所遺漏。利用炮火覆蓋式排雷,有些地雷會被炮火掀起的泥土覆蓋,使之不能被引爆,造成排雷不徹底,有所遺漏。必須要進行二次人工排雷,而且炸翻的泥土給二次人工排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危險——雷區狀況變得更復雜。二、對地形地物的破壞更為嚴重。三、炮火覆蓋式排雷適合於地形較為平坦、開闊區,地形複雜的山區等地並不適用,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在和平時期進行排雷作業,與戰場上是不一樣的,要求不能有任何遺漏,確保安全是唯一指標,以免傷及百姓。戰場上瞬息萬變,沒有敵人會在那等著你排雷,戰機稍縱即逝。和平時期,人工排雷就成為了首選,再輔以其它手段。戰時,還是先把這一仗打完再說吧。靠人工排完雷?要麼敵人早溜了,要麼就是己方被敵方“包了餃子”。





結束語,儒道之主認為:很多人說“炮火覆蓋式排雷耗費彈藥,浪費錢,所以才不用”,這種說法實際上並不成立。現在的裝備確實很先進,包括排雷的智能機器人在內,我國也並不缺這類的裝備,但有一點需要清楚:機械排雷等手段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受限制較大。我國境內的地雷都是二戰時期留下來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想要把這些地雷排淨,最可靠的方式就是人工排雷,其它方式做為輔助的手段。人工排雷為主,其它方式為輔,國際通用,更安全可靠。


儒道之主


主要有兩個原因:

1.炮火覆蓋排雷不完全。

看起來很厲害,其實有相當多的盲點是沒有打到的,絕對沒有人工搜尋的仔細。例如一顆炮彈它的殺傷半徑是40米,但所翻的泥土,能夠排的雷的半徑,可能還不到5米。所以,除非是在戰爭中的緊急情況,一般不會用炮火排雷。

2.成本。

別以為人命有多值錢,有些雷區非常大,即使炮火能夠排雷,非緊急情況下也不用炮來轟炸的,因為成本太高了。這些錢簡直是天文數字,與其用來排雷,還不如用在其它方面,例如經濟建設。至於死亡的士兵,一是可以練兵,二是死亡的數量和省下來的金錢在上位者看來是非常值得的。


小李大叔愛吃雞


首先,目前已經有了更方便且效果更好的爆破管式排雷,而火炮覆蓋排雷的方式相對爆破管來說,不僅排雷編制動用過大,且為了達到較好的排雷效果往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以及時間,所以目前已經很少有國家使用炮火覆蓋的方式進行排雷了,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並不排除火箭彈利用鋼雨排雷迅速的開闢出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讓排雷坦克帶頭趟過去。

圖為美軍在使用爆破管進行開闢訓練

而在小規模的排雷行動以及有計劃有規劃的排雷行動中,作戰部隊還是喜歡用爆破管以及手工進行排雷的。其一,爆破管和手工掃描排雷的方式所遺留的後患要更少,目前的爆破管的組裝時間以及工兵掃描的時間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但是相比打完仗後的掃除行動而言明顯要更加方便。

圖為中國的工兵部隊

畢竟排除新埋的地雷要比已經被歲月偽裝的舊雷要簡單的多,並且需要提及的是,排雷時最忌諱的就是將雷場的土地翻亂,所以很容易造成彈坑增加排雷難度的火炮式排雷並不是很受到歡迎,即使是目前的排雷管也僅限於利用爆炸壓力觸發地雷而非是直接將地雷直接翻出來炸碎的方式來摧毀地雷。

圖為機器人進行排雷作業

而在很多的局部戰爭中,這種排雷方式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工智能排雷的挑戰,目前美國已經在駐伊拉克的美軍部隊大量配發了排雷機器人,這種排雷機器人體重輕不會觸爆地雷,且操作過程中即使發生爆炸的問題,所遺留的也頂多是廢鐵的清理問題,且生產價格比死亡士兵或者是傷殘士兵的撫卹金少得多,最關鍵是士兵生命無價,減少士兵傷亡才是目的。


軍事新觀察


而現實中排雷一般都是現將土層清理,確定地雷類型和型號後再做具體排雷措施。最後說到為什麼要排雷不直接引爆。地雷是防禦性武器 多是部署在敵人的勢力範圍附近戰時因為敵情複雜 隨意引爆會暴露自己引來敵人的攻擊 隨意引爆也會帶來局面不可控 不清楚雷區的範圍和密度的情況下 只是引爆眼前發現的地雷也不能保證安全。

因為不知道還有沒有剩下的 而且引爆地雷後會破壞原有的地形造成更加複雜的情況 為剩下的排雷工作造成難題。所以,轟炸並不是排雷的好選擇,雖然可以解一時之需,但卻不能解決雷區存在的根本問題。轟炸雷區更多是為了開路,為了通過,而不是徹底解決。徹底解決隱患其實還是需要專業的排雷人員或者智能機器人,炸藥更多時候是應急選擇罷了。


貞觀防務


炮火排雷是排雷的重要手段之一。進攻戰鬥中,通過敵前沿雷區和障礙物,首先是炮火開闢通路。當炮火向敵前沿轉移的時候,步兵下車在根據雷場清除情況或導爆索排雷或機械,或人工排雷。

進攻戰鬥中,當聽到開始進攻的口令後,最先投入戰鬥的是炮兵,而最先解決的就是前沿前的雷區和障礙物,在主攻和主攻方向至少要開闢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通路,如果進攻正面狹長根據炮火準備條件,可全覆蓋敵雷場。炮兵的火力準備的效果越充分,步兵在進攻時清除殘存雷和障礙物的用時越短,完成衝擊的準備越充分。

因此,炮火準備是清楚雷場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ZHAOFEi1965


79年跨境打擊我軍打仗是靠不是槍,為了勝利不用炮火延伸覆蓋排雷用什麼,犯傻,工兵常用拋引線引爆320排雷器,簡單又好用,工兵跑在坦克前要是遇上峽谷用引爆會有塌方堵塞通道,才用人去排雷,經典在進攻諒山外圍時我副班長個人排了17個反坦克地雷,但說明兩邊峽山頂等步兵清理散兵後,才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