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要獨尊儒術?

寇亞君


要說漢武帝獨尊儒術是片面的。李少君是一名道士,甚至是一名可惡的騙子,但李少君騙術太高,因此漢武帝對他的道術也是很佩服。具體說下李少君是怎麼騙倒漢武帝的經過吧:

李少君出山前,身上少錢。家裡也很窮。為了弄到錢,他想到了漢武帝。於是,他對弟子說,“在先秦時代著名方士安期先生那裡得到了煉丹的秘方,但是我又老又窮,湊不上買藥煉丹的錢。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喜好道術,我要煉丹給皇上,皇上一定會給我買金石原料的錢。”

首先,李少君把自已打扮得和常人不同,而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出身情況,以免有人揭發。於是他對外隱瞞自己的年齡、籍貫、平生經歷,常自稱七十歲。

接著,他要宣傳他的異術,為自已打造聲勢。李少君接近武安侯後,常接受他的宴請。有一次,座上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就故意問老人的姓名。老人說了姓名後,李少君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一起夜裡遊玩宴飲過,那時你很小,跟你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認識你。”在座的人聽了李少君這番話都很驚奇。而這老人不過是他的一個“託”。

有一次,李少君看見漢武帝有一件舊銅器,就對武帝說,“我見過這件銅器。春秋戰國時的齊桓公把它擺在自己的床頭。”漢武聽李少君這麼一說,就細看銅器上刻的字,果然是春秋時齊國的銅器。眾人看他只有五十來歲,臉色紅潤皮膚很光滑,牙齒像少年人那樣整齊。於是相信他能懂得長生之道。而情況很可能,是他懂得一點古玩知識。

李少君的明顯“假想敵”是漢武帝,要騙倒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想到拉籠漢武帝身邊的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於是他認真考察了,找到文成將軍,收他為徒弟,把他的行騙技術教給他,並和他一起行騙。

此外,他還要讓人宣傳他的“靈丹妙藥”。傳說他是用戊巳年間生長的草、一種植物出產的油脂、黃精的根和野獸的脂膏,秋天先枯死的根、春天百花的膏汁合放在銅器中熬成“靈丹妙藥”。猜測,其中有“罌粟”(製作鴉片的植物)之類。為他宣傳的關鍵人物是任朝議郎的董仲躬。董仲躬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剛開始不信他的話,不吃他的藥,還經常嘲笑服丹藥學道術的人,常常上書給漢武帝,認為人壽天定,衰老是正常的,人不可能長生不老。後來因病重,請來的郎中都沒能看好,於是抱著“死馬當成活馬醫”的想法,吃試著服那藥,只吃了半副,就覺得身輕體壯。服完一副藥之後,就覺得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病好像好了,這使他相信真的有長生不死的道術。於是大家徹底相信了他。

後來,李少君又為漢武帝招魂,讓他與李夫人相見。晉代王嘉在《拾遺記·前漢上》對此招魂術,有記載:“漢代方士李少君自稱能召致亡魂,曾用石刻漢武帝所愛李夫人的像,放在輕紗幕裡,遠遠看去,形如生時”。但是,當時,李少君已經徹底征服了漢武帝。於是,後來有了李少群花不完的錢,生活過得得非常奢侈的一幕。


多知事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漢王朝在當時面臨的困局,黃老無為之術難以化解。

學習秦漢史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是“非張楚不能滅秦,非承秦不能立漢”,這後半句可謂是對漢初政治局勢最準確的概述,雖然漢王朝取代了秦王朝,但無論是用人還是制度上漢代都是承秦而立的,陳蘇鎮先生將其總結為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這也就意味著漢王朝在某種程度面臨著與秦朝一樣的困境,都存在著文化統一的問題。

對此,漢初的解決方式是東西異制、郡國並行。黃老無為之術之所以能夠被確立為漢初的統治方略,也是因為這種思想是符合漢初的這種解決方案的。但是,這種局面在漢武帝時期走到了末路,中央集權與地方王國特權之間的矛盾以及進行文化統一的歷史必然性使得東西方的文化衝突再次產生,黃老之術難以滿足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現大一統的需要,這給了儒家學說興起的條件。

其次,我們還要看到儒家學者為儒術興起所做的努力。

一方面、漢初統治者對儒學並不“感冒”,劉邦甚至憎儒服(見《史記·劉敬 列傳第三十九》),秦代的《挾書律》在漢初也依然存在,儒術的生存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秦始皇焚書坑儒也使得許多典籍受損,這些都給儒術的復興帶來了困難。而漢初的儒生們從未放棄對儒學的復興,不僅針對秦政和法家學說進行批判,並不斷完善儒家本身的學說,創造性的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等學說,使得儒學符合時代需要,也成為漢武帝選擇獨尊儒術的背景。


國家人文歷史


儒家是春秋百家中的重要一家,也可以說是一門顯學,雖然孔孟等人周遊列國,竭力弘揚,以求可以用於治國安邦,但在漢朝之前的幾百年中,一直未能登堂入室,成為國學。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儒家是一門適用於和平時代的治國之學,而不是亂世之時的強國或禦敵之術;是一門化民治國的長治久安之道,而不是能夠迅速克敵制勝發家致富之術。而春秋至秦,中國一直處於爭霸戰亂之中,列國需要的是強國之術,克敵之技,而非治國安民之道。

始皇一統天下後,在表層的治國安邦上創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包括書同文,車同軌,郡縣制等,而在深層次長效益的思想、教育、禮儀等方面則未能顧及。漢高祖出身底層,能登上大位已經史上罕見,文景二代忙於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只有到了武帝才有能力考慮更深層的思想、教育和禮儀等問題。



如果說法家長於律人強國,那麼儒家志在育人化人,創萬世太平。漢朝經過三世積累,立國已穩,基業已固,已經到了為千秋萬代建立主流思想,培養子孫後代,以及注重禮義廉恥培養的時候。當然有了前提條件,還需要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雄才大略,志在千秋萬代的帝王,一個是有識有勢有話語權的大學者。幸運的是在武帝登基之後,這兩個不可或缺的歷史人物就風雲際會了。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得到漢武帝的讚許。董仲舒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更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儒家思想體系,成為漢代及其以後兩千年的主流思想,為之後兩千年的思想統一、社會穩定和培育人才等建立了穩定的模式和架構。



而同期的歐洲,雖然基督教在統一思想等方面扮演了類似的角色,但缺少一個類似的俗世主流思想,因此在過去兩千年的絕大多數時間中,歐洲要麼處於整體愚昧的中世紀,要麼處於四分五裂的紛亂和戰爭中。



以此而論,董仲舒應該是三千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史上,尤其是中華帝國思想史上,最為關鍵的兩個人之一。孔子建立了造福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體系,而董仲舒則成功地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主流官方思想,併為中華帝國保駕護航兩千年,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輝煌,也成就了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無中生有hz


是為了更好的統治人的思想,特別是在當時道家盛行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對武帝想要求的中央集權政治理念相背。而儒家的忠孝仁義恰好迎和這一理念。所以獨尊儒術也就好理解了,也確實對中國二千年文明延續還到很大作用。但獨尊儒術打壓其它諸子百家也造就了中國社會的很多缺點,這也是讓人遺憾的。


如香流


因為政治的統一必然需要思想的統一,諸候時代過去了,諸子時代也必然過去,諸候爭霸有個絕勝的國家政治皇帝,諸子爭鳴也必然有個勝出的思想王者,國家融合為一了,思想也要融合一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