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見面有多難?為何說即使不打美國日軍也不可能和德軍會師?

靜夜史


當時日本的情況,打美國確實是找死,但不打美國就是等死。

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在侵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日本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佔領了一大片領土,但同時也深陷戰爭泥潭,物資和人員被一天天消耗。日本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後來採用了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這個策略最大的成果就是汪精衛當了漢奸,但是對日本來說,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戰爭依然在持續。當時日本跟美英的關係還維持著,日本內部有一批人主張跟英美緩和關係。當德國在歐洲取得輝煌戰果的時候,日本決定倒向軸心國,並確定了南進的策略。1940年9月,日本跟德國和意大利在柏林簽訂了《同盟條約》,三國軸心正式成立。而當時美國的反應是立即對日本實施廢鐵禁運,日美關係變得非常緊張。1941年9月,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的反應是實施石油禁運。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我們會發現,1940年日本加入軸心國與1941年的進駐印支南部是很關鍵的兩個時間節點,我們可以結合當時日本的具體情況以及世界局勢來談談如果不打美國,日本有什麼結局?

一、如果1941年日本不偷襲珍珠港會怎麼樣?

應該說,1941年的美國石油禁運直接刺激了日本的行動。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它的石油主要來自美國和荷屬東印度。日本之所以還能在中國繼續作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美國進口了大量物資,包括廢鐵和石油。當日軍開到印度支那南部的時候,其意圖就很明顯了,就是想要攻佔東南亞,搶佔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當美國宣佈對日本禁運石油之後,日本除了攻打美國,還能做什麼呢?其實什麼也做不了,如果不打,就等著有限的石油儲備消耗殆盡,然後軍艦、飛機、坦克就成為一堆廢鐵,日軍在中國戰場也就很被動了。

那麼日本是不是可以向美國妥協,退出印度支那南部呢?這也不可能,因為1941年的美國態度越來越強硬,當時租借法案已經通過,美國已經開始支援國民政府。這次石油禁運表面上看是因為日軍的行動,實際上只是一個藉口,美國很早就對日本不爽了,只是受到國內孤立主義的制約,無法採取更多的行動。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機會,美國怎麼可能放過?對於日本來說,妥協也是不可能的,日本已經是全國上下都軍國主義綁架,要是有人妥協的話,估計簽字的人別想看到第二天的太陽了。因此,日本只能冒險賭一把。事實上日軍在馬拉西亞的行動比珍珠港空襲還早了半小時。

那麼是不是可以不打珍珠港,而是隻打荷屬東印度,搶奪石油呢?從戰爭角度來講,這種做法沒有意義。荷屬東印度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旁邊就是英國控制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控制的菲律賓。荷蘭跟英國是盟友,當時荷蘭還在英國流亡呢,英國不可能坐視不理,而美國已經決定要幫助英國,這就意味著駐菲律賓的美軍不會坐視日軍進佔荷屬東印度。日軍要進攻荷屬東印度,要越過馬來西亞去攻擊,這在軍事上做不到突襲的效果。

二、如果1940年日本不加入軸心國會怎麼樣?

如果日本1940年不加人軸心國,當然就不存在所謂的與德軍會師了。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假設一下,日本如果沒有加入軸心國,它能夠繼續從美國那裡得到戰略物資來維持戰爭,那麼日本能夠走多遠呢?其實這種情況更加糟糕,雖然日本能從美國那裡繼續得到戰略物資,但是中國也能得到援助啊。1940年日本雖然切斷了滇越鐵路,但當時蘇聯還在支持中國抗戰呀。也即是說,1940年的時候,如果日本繼續保持原樣,就只能繼續跟中國耗。而一直耗下去,對日本顯然是不利的。物資雖然可以花錢買,或者搶,但是消耗掉的人力可不好補充啊。這種情形《論持久戰》裡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最終結果只能是日本被拖死。

實際上日本之所以要加入軸心國,就是因為無法從中國戰場脫身。而且日本受到了德國西線戰果的刺激,還有蘇德條約的簽訂。日本覺得可以利用英法被削弱的時機去佔領東南亞,佔領東南亞,除了獲取資源,還能切斷國際上對中國的援助,最終可能迫使其投降。而蘇德條約的簽訂,以及之前諾門戶戰役的慘痛教訓,也讓日本覺得與其跟蘇聯為敵,還不如把蘇聯也拉進軸心國,這個想法當然也是德國外交部所想的。

三、日本能跟英美緩和關係嗎?

日本決定加入軸心國之前,內閣其實是傾向於跟英美緩和關係的。但是沒什麼效果,因為最關鍵的還是中國問題。美國的底線是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的狀態,這個要求日本是不可能答應的,已經佔領的大片地方怎麼可能吐出來呢?

那麼美國有沒有可能放棄這個底線呢?其實也不太可能,因為這個底線是英國的底線。如果美國完全放棄中國,放任日本佔領,這對英國非常不利。英國的東南亞殖民地會受到嚴重威脅。而此前英國在歐洲已經吞下了綏靖主義的苦果,在亞洲,它絕對不會讓那一幕再次上演。美國無論從遏制日本擴張的角度,還是維護英美同盟的角度,都不可能不顧英國的想法。

因此,最終日本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跟英美開戰。當時日本其實推演了戰爭結果,結果是很悲觀的,但是他們的世界觀決定了一切,也就是必須要擴張,即使“玉碎”,也不能妥協。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德日本來是打算在中東會師的,畢竟本子打不打得過毛子不說,吃撐了才會去花費那麼多寶貴的油料和補給去佔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然後跨個幾千公里去和德棍在毛子那邊會師。

所以方便實施的計劃就是,德國敲死毛子,然後轉入土耳其,佔了蘇伊士,繼續南下拿下敘利亞,伊朗。最後進攻英屬印度。

而日本方面則是穩固東南亞,打下緬甸,然後以緬甸為據點進攻印度,最後德國和日本在印度東經70度線會師。

計劃成功的話,世界格局差不多是這樣的,黃色日本,灰色德國,棕色意呆利

當然,日本不招惹美國這也不可能...先不說這個計劃的前提是按死毛子先,即使美國沒有介入,日本一定在東南亞和美國吃得開得打個問號。

我看過一本《活著回來的男人》,講述一個普通日本兵在戰前到戰中到戰後,日本在戰時經濟的舉步維艱,即使美國不封鎖日本,日本也拿不出足夠的外匯和產品去購買戰爭物資。全部的國力產能全部被我們將士用生命和國土的空間,換取了時間活活把日軍拖垮在我們土地上。


瘋狗的輕武


見不著是哥們兒,見著就開打!

二戰時,德國憑藉閃電戰橫掃了大半個歐洲,日本則靠著優勢的裝備和扭曲的武士道精神掃蕩了大半個亞洲。看似兩大軍事集團的戰鬥力旗鼓相當。


德、日在當時的戰爭狀態下是一種軸心同盟的關係,互相為對方提供著戰略協同和軍事牽制,以助力彼此的戰略擴張。

但是,德、日的擴張都會直接涉及到傳統的軍事大國英、法和新興的軍事強國美、蘇的最根本的利益,就算突破了一半個強國但是美、蘇卻是德、日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個已經是經過事實證明了的,因為德、日的國力相對於英、美、蘇來說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跨越不了傳統大國和新興的軍事強國,那麼,德、日怎麼會師?

退一萬步講,就算德、日橫掃了東西部亞歐版塊兒,但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野心勃勃想稱雄世界,並且希特勒就日、蘇一系列紛爭等問題壓根兒就瞧不上日本,那麼,見面的開打是不可避免的,會師的聯歡是不可能的。


鏟史倌


不可能不打,日本海軍深知一旦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他們很難在太平洋稱霸,所以日本海軍希望偷襲珍珠港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先發制人(有點像競技遊戲裡面的出大招一樣,呵呵),但不知是巧合還是羅斯福的安排,當時珍珠港裡面沒有一艘美國航母,所以說太平洋艦隊並沒有傷到元氣。

如果航母沒了,那美國西海岸就完全暴露在聯合艦隊面前了,那樣結果就很難說了,至少美國不會那麼早加入歐洲戰場。

如果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海軍會有很多航空母艦等大小戰艦,這些戰艦載著大量美國士兵到亞洲來,到時日本肯定完蛋,日本完蛋了,德國也就完了,意大利也就完了,日本只有偷襲珍珠港,才有機會打敗美國,這是唯一方法。


生活聽事兒


日軍不打美國,也不會實現與德軍會師。

一個巴掌拍不響,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被阻礙兩個法西斯會師的唯一對手蘇聯打怕了,不敢出兵蘇聯遠東地區,給希特勒以有力支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就騷擾過蘇聯,但被蘇聯在張鼓峰和諾門坎狠狠打了兩記耳光,軍事上完敗,使吃軟怕硬的日本法西斯徹底認識到蘇俄不是沙俄,想法很瘋狂,現實很鬱悶,。日本惹不起蘇聯,乾脆放棄了侵襲蘇聯的企圖 。

第二,德國被阻礙兩個法西斯的唯一對手蘇聯打疲了。希特勒本來想通過閃電戰和大規模、大集團的把蘇聯打暈了,但蘇聯人民的頑強,蘇聯領導斯大林的堅強,蘇聯統帥朱可夫的智強,加上希特勒的固執和排斥古德里安等將領的軍事戰略意見 硬是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兩次把德軍拖到冬天,後勤上不去,士氣卻下去了 ,始終沒有跨越莫斯科和伏爾加,只會被蘇聯紅軍整塊殲滅。失去了會師日軍的軍事基礎。


中冀張宣李俊


日本之所以南下就是為了爭奪資源,北上必須陸軍與空軍,但以當時日本的資源不足以進攻蘇聯,日本的小丁丁坦克T34一炮估計能穿兩。


中國名字A


當時的列強英法都捲入了德國發動的西線戰場自己都難保別說對抗別人了。如果美國不捲入,日本的太平洋艦隊和航母飛機都沒損失的話哪最後的結局絕不是日本迫不得已投降。世界格局也不會是當時哪樣了


華梅6


日本不打美國,世界格局就改寫了。


楊147607481


歐洲戰略與亞洲戰略,決定了各自的軍事目標。"三國軸心"也只是對付共同敵人,並未要求聯合作戰,象英美一樣。不過,當徳軍兵臨莫斯科時,日軍從背後一擊,勝利有可能在軸心國。


楓丹白露211735932


沒那麼大的後勤資源保障!特別是日本,有中國的牽制,物資兵員都達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