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真的保險嗎?

分個手吧


保險,是不是真的保險,要看自己買的是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保險,那是真的保險。

1、首先,人壽保險又大致分為健康類(重疾、醫療、意外等)和儲蓄類(養老金、教育金)等等。

2、重疾、醫療等保險,只要是針對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畢竟現在的醫療費用支出是一筆大數字,用保險保100萬,遠比自己努力掙100萬要容易,這樣的險種,在身體發生健康問題時是一大筆資金,平時那就是一份合同(銀行可以用來貸款),剩下的沒啥。

3、儲蓄類的,有點投資的性質在,要的是未來的收益。專款專用,通過一定的時間成本,在未來某一天積累出一筆可觀的資金,用於可預見的特定的事情,比如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等。這樣的險種,可以強調能不能回本的事,如果投入沒有回報多,那就太冤了。

4、就保險本身而已,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保存好合同。除非保險公司倒閉或者發生其他情況,一般保險公司不會賴賬,從這點來說,保險本身是靠譜的。


所以,保險究竟保不保險,要看買的是什麼類型的,同時還要看自己是什麼情況下用到保險的。購買的和自己需要的一致,那就是保險的,反之那就是不保險。



我是北漂的90後,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請一定留言哦。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北漂的90後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曾經被問到為什麼要買保險,他這麼回答:“汽車、飛機為什麼有安全帶,不是因為肯定會出事,但必須有安全帶,這是一個道理,買保險,就是不想出事。買保險不單是買保險還和理財結合起來,既是保險還是投資品種,一舉兩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一提起保險兩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騙人”,但是近年來,保險業強勢增長。2010年,中國的保費收入是1.3萬億元;2015年,保費收入是2.4萬億元;2017年,保費收入將近3.7萬億元。從這些數據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大家對保險行業的態度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對風險有了意識,當然,像王石這樣的企業家或者(超)高淨值人群更不例外。

胡適先生曾談過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

保險本身是保險的,可以對未知的意外狀況帶來的可能傷害降到可接受的範圍內,換句話說,就是加強可控性。


家族企業雜誌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所幫助。


購買保險產品時不要買人情單,而是買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保險界的投訴確實很多,這也與大環境下公司的業績要求、後續無保障等相關。

很多保險代理人的行為與騙子無異,為了業績沒有下限,包括故意向客戶隱瞞保險條款裡的免責條款,對自己賣的產品的保障內容不清楚卻胡亂給客戶許諾,明知客戶投保健康狀況存在問題卻建議客戶向保險公司隱瞞……

這個隱瞞是指消費者已有疾病既往症,如高血壓、各種慢性病、曾患某疾病做過治療等等,保險公司會在客戶申請理賠時調查客戶的病例情況,有些重疾產品的健康告知是非常嚴格的。

所以請各位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社保卡拿去給家裡老人買什麼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藥。否則,自己在之後的投保中會很麻煩。

通常健康險都會在保險合同里約定一個等待期,例如重疾險90天等待期,在這個等待期內,如果消費者在醫療機構檢查出了保障責任裡的疾病,保險公司只返還已交保費而不承擔保障責任。

但同時,有很多專業的代理人是真的用心在為身邊的人做保險規劃,業績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做得時間長了會贏得很好的口碑,獲得更多人的信任。


保險代理工作和其他銷售工作一樣,業務員品質參差不齊,大家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不能礙於人情而隨便下保單,而是要買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正商參閱


我和家裡人都辦了保險,後來聽人說保險到期了有可能本金都拿不回來,是真的嗎?


您的這個問題不是很詳盡。以來答案只是推斷,如果能解答你的疑惑,那就更好了。


首先,感覺你投保的應該是壽險。因為財產保險,比如車險都是消費型的,幾乎沒有本一說。接著往下推,個人估計你買的是 理財類保險(比如萬能險、年金險)


保障類的保險也有提供儲蓄功能的,到期返本的功能都是寫進條款的,所以這點沒有太大的爭議。目前比較熱賣的產品,即使不帶儲蓄返本功能,現金價值也比較高,如果後期退保大多數情況下也能領取多於所交保費的這麼一筆錢,所以爭議性不是很大。


我身邊有好多客戶經常向我諮詢這樣的問題,只要涉及到 ‘

到期了能不能把本領出來’ 這種問題,80%都是理財險。


理財類的保險,交滿期能不能回本呢?


咱們以近年來比較熱門的年金保險為例:0歲的孩子,15年交,每年交1萬元保費,15年累計交費15萬,什麼時候才能最快的領回本來呢?


這就涉及到年金保險所返還生存金的頻率和額度,簡單來講,年金保險就是按照合同約定的日期、額度,有規律或定期的向投保者返還生存金的保險。


目前很多保險公司都在售這種保險,一般返還的額度還算可以,有些保險能從0歲返到99歲,有些能返到105歲;而且這種返還的期限很快,有過了10天猶豫期就返的,也有過一年返的,還有過三年才開始返的;部分公司的返還比較很高,首年交1萬,最高能返到接近6000塊錢。


返的這些錢去哪了?這又涉及到專屬的理財帳戶這麼一說。目前比較火的年金保險還有分紅的功能,這些返的生存金和分紅,如果不領取自動進入理財帳戶進行復利增值。大多數的年金保險還設定了理財帳戶的最低利率(比如1.75%、2.5%、3%),現行的年化利率也是比較高的,4%到6%因公司而定。


許多消費者在買保險的時候,聽代理人講利息很高,指的就是這種折算後的年化利率。他們覺得這種保險比存在銀行利息高,頭腦一熱就買了。其實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這裡有很多人存在誤解。


並不是說你交的保費自動進入理財帳戶升值,而是返還的生存金和分紅進入帳戶。好多消費者都以為是,我年交1萬塊錢,每年按4%或6%的息在增值,其實不是這樣。


咱們再舉例,年交保費1萬,對應一個額度,比如第一年返還6000,第二年到99歲都返3000。那麼第一年的話只是6000塊錢的生存金加分紅進入理財帳戶,按照現行的利率4%或6%進行生值的。並不是說你的保費進入理財帳戶升值,那樣的話就厲害了。


你想啊,15年你交了15萬的保費,即使是按每年返6000塊錢來算,15年才90000塊錢。理財帳戶雖然可以生值,但是很少有這種帳戶在交費期滿的時候裡面就有累計所交的保費了。(多年前的一些優秀萬能險也能做到,但是很少)


我所接觸的年金險當中,年交1萬這種的,最快大約在孩子17歲的時候,也就是交費期滿再往後2年,帳戶裡才能累計出來本金。大多數情況下的年金險,升值還是比較慢的。


即使到期就回本,那麼應該不應該領取?


保險和存銀行不一樣啊,雖然都能為資產保值增值,可是幅度和年限不一樣,兩者對於資產的規劃也是不一樣的。


銀行存款靈活,關鍵時刻直接領了就走了。然後錢領乾淨,在銀行的這筆業務也就結束了。


保險是種零存整取,專款專用的設定。大多數人買理財險是把家庭支產劃出一塊來留在保險公司,等到孩子教育啦、婚嫁啦、自己的養老啦這種時候再拿出來用。


所以交費期滿就把帳戶裡的錢一次性取出來就沒有什麼意義,除非你那個時候特別需要錢。經過17年左右的累計,帳戶裡的錢終於多了起來,本金越多升值的越快,把本金都領走了,利率再高也沒有什麼卵用啊。


所以我的建議是,你都存這麼多年了,如果沒有什麼急用,就放在帳戶裡面就是了。這種帳戶還是比較好的,有保底的利率,現行利率也蠻高的。


到孩子婚嫁、教育的時候,看看帳戶裡有多少錢,可以部分領取,留一部分繼續生息。或者一次性領取乾淨也行,反正即使帳戶裡面沒有錢,未來該怎麼返生存金還是一樣返的,直到99或者約定的保險期限。


很多客戶有意思,交滿期了一定要把本金拿出來,有的甚至會去退保。還是對理財保險不瞭解,所以才會有這種做法。而且提問者看來對於理財險瞭解的也不是很深,所以才會問這種問題吧。


扯的比較遠,因為理財險本身就較為複雜,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看的懂。如果覺得回答對您有用,就給點個贊吧。如果覺得說的不對,也歡迎各位同仁前來探討。


—— 讓保險更簡單、更安心、更便捷(保險狼)


保險狼


說個故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實故事。

我有一個春節時候結婚了,那時候事多人趕,本來打算等同學接回新娘子之後粘粘喜氣再走的。可是,可能是春節車多,十點半左右新娘子還沒接回來,只能是上了人情就離開了。

後來,我和這個結婚的朋友聊天,說要在一起出來吃飯,順便認識下新娘子。然後就開始吐槽模式了,說我們保險是騙子,他結婚時候差幾萬塊錢,本來算著正好保險到期,可以把錢拿出來頂大用的,結果去保險公司一問,居然拿不了,又急著拿錢,只能退保。

所以,這裡要和你明確“保險到期"的概念。

  1. 保險繳費期滿了,這是代表不用繼續交費了;

  2. 保險保障期滿了,在這個時候持有儲蓄類保險的投保人可以拿回本金和相應的分紅。

所以,請你一定要明確期滿到底是指什麼意思。

周圈外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首先,我們來明確下,什麼是保險?

保險就是風險的轉移

我們生活中有些開支是可控制和可預期的,如日常生活成本、子女教育費用等,但還有些支出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疾病、意外醫療、對他人造成的責任賠償(交通事故)等,這些支出我們不知道它會不會發生、何時會發生、造成的金錢損失額度可能很少也可能很多,我們可以通過小額確定的支出將這些不可預期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這就是保險。

保險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我們現在手裡的閒錢為將來的生活做好萬全的準備,如準備好子女未來的教育金,為以後的養老做好補充。保險只是眾多理財工具中的一種,但是保險能將生活中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變為可控因素。

其次保險真的保險嗎?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身邊的人說保險是騙人,在這裡需要糾正一下。首先,在保險公司,保險分為,裸險(不死不給錢),半裸險(發生重大疾病,或者身故給錢),最後一個是全險(涵蓋意外,重大疾病,輕度重疾,住院醫療,住院費用,住院日額,定壽等),在發生風險的,首先要明確你購買的產品的保險責任,以及保險條款,是否涵蓋了此次風險要求,在卻定能否理賠。

很多人認為我買了保險,就應該什麼都管,那麼請問各位,你買的空調能當洗衣機用嗎?肯定是各管各的,保險也是這樣,你購買的什麼保障,就只管相應的風險,不涵蓋在合同內的肯定是不管的。

在一個保險分為,定期限,終身險。在這裡面又包含了理財產品,保障產品,以及意外。有的保險產品可以到指定年領取生存金,或者滿期金,或者理財類的二次增值。也有滿期返本的,你說的問題沒說明確,無法具體分析。

建議你可以打保險合同上的客服電話,或者到當地營業網店諮詢下!注意,需投保人查詢,有權限操作!


奔放小馬達


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讓我更明白保險的重要性。 在我9歲的時候,父母被保險經紀推銷了,最後心不甘情不願全家5口都買了份保險。當時保險沒有太多種類,全家都只買了供20年的人壽,當時只流行這類的。說什麼有人壽,也能當儲蓄的。每年一到交保險的時候,媽媽都話怨那保險經紀,說如果不用交這些費用,我們生活不知過得多好。所以從小對保險的認知就不是好的印象。 直到2002年,當年我14歲,突然一個電話,我媽哭了。舅舅在2000年患了血癌,醫了2年,最終走了。當年記得舅母和表姐表哥來了香港,我陪他們去了銀行開戶,當時他們是存了一張100多萬港幣的支票。瞭解後才知,當時舅舅也被那位保險經紀推銷了,也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因為身故了,最終賠了100多萬,那時表姐表哥還是學生,舅母是家庭主婦,家庭沒有了支柱沒有了收入,最後舅母就拿著這筆錢開了家店。之後沒有再聽到媽媽埋怨那經紀人了,有時還多謝他,說不然舅母帶著3個表姐表哥一定垮掉的。 2017年,大伯的兒子,才32歲,正在計劃2018年結婚的,沒想到被驗到鼻咽癌。一個病打亂了所有計劃,手術費,化療費,藥物費,這一年大伯說把所有的儲蓄都用了,婚也結不了了。但很幸運,未來嫂子沒有離開過,表哥也慢慢的康復中。很記得不止一位親戚都說過這句話:[如果有買保險就好了,就沒那麼辛苦了。] 最近很火的一套電影,我不是藥神。這一套說出病了,為了活下去 卻支付不了昂貴的費用。當然這電影很感人,哭得我唏哩嘩啦的,但我很想大家都明白,保險你沒用到時真的會覺得沒用,但一旦發生了,你會特想感謝說服你買保險的那位。我經歷過,體驗過,所以我懂。 重疾險是我個人覺得必須要有一份的。現今這社會,太多的化學食品,基因改造食物,加工食品,防腐劑,無良的商家,連疫苗都有假了。多少的兒童被這些假疫苗毀了一生。經這幾年的統計,4個人當中就有1人患上癌症。所以在出社會工作後,有了收人,第一件事是幫自己買了份重疾險,當時的想法是我怕死,我不想拖累家人。 但至從表哥事件後,我想身邊所有親戚朋友都能買份重疾險旁身。所以我去學了保險,去了解那細節,那苛刻的條款。

說一下什麼是保險。有買保險和沒買有什麼差?誰最需要保險? 保險是什麼?為什麼買香港保險? 保險很簡單,三種 重疾,醫療,儲蓄 1. 重疾 患上重大的疾病後,無論醫不醫,只要醫生證明已患病,就能賠理。(這一款也是個人覺得最需要的) 現今太多的化學食物,而患癌症的機率也不斷地上升。公司每年都有統計重疾保理賠數據,超過60%以上是癌症,第二心臟疾病,第三中風。



重疾險能保障超100種的重疾,能多次理賠,還有分紅增值。這也是最多人買的產品,也是我呼籲大家必買的。 2.醫療 所有住院費用都可以實銷的醫療保險,花了多少,公司就賠多少,實報實銷,消費型產品。 醫療產品,能終生賠償5000萬,全球看病住院都能報銷。 3.儲蓄 美金儲蓄計劃,為未來做好準備,增值率高,利息高於銀行,沒有股票高風險,保障價值。特別適合為寶寶👶買的。加上外匯管制,有了美元儲蓄,美元利息高,寶寶長大想出國都不怕外匯管制每年只對換5萬美金了。或者長大後的教育基金還是結婚費用還是創業,這都能幫寶寶預早計劃的。



以上三種我會先呼籲客先買好了保障型,1.重疾和2.醫療後,再買3.儲蓄。 一個金字塔,要有了底部穩固了,再發展上去,這金字塔才不會倒。 舉個例,當你一味不停的儲蓄,但一個突發而擊的病症,醫療費,不能工作,沒收入,辛辛苦苦的儲蓄就一下發光了😫 從業保險這塊,真心是想幫助客戶做好財富分配,而不是一味說服客戶什麼都買。這是無良經紀的手法。


Ailsaaaaa364


很保險。

但是,得看你投保的是哪種類型的保險了。

我就說說你說的到期連本都拿不回來的幾個類型險種的利弊吧。

一,意外險,主流的意外險都是一年期消費型,年年交,年年扔。一年200元左右,30萬元意外傷害保額,還有意外住院醫療和意外住院津貼理賠。如此高的槓桿比,如果你再要求保險公司到期返還,保險公司會虧到褲子都沒得穿。又如何能保證保險公司萬一客戶出險能有錢理賠呢?

當然,我們常見返還型的意外險也有,比如各公司主推的“百萬交通意外險”,十年交費的話,每年大約都在1500左右,有一些公司甚至高到2000多。保險期間出險了,公司可能賠一倆百萬。不出險,退還保費。你再算算這個槓桿比,還有出險率和賠付標準。

可能返還型你所交保費每年的利息都要超過消費型的保費的。

二,住院醫療保險,這個我們是很少能看到有返還型的。如果我們把各年齡段的年交保費平均一下的話。年交費大概在1000元左右。小病醫療險,中端醫療險都買的話,算它平均年交保費2000元,每年保額高達五六百萬。0免賠額的條件下,理賠率必然會增加。保險公司要保證盈利,還要保證有錢理賠,你如何再去要求它返還保費?

三,重疾險,我們今天只拿終身重疾險舉例。有終身消費的,有終身返保費的,也有身故賠保額的。

數字化或許更直觀,我們就具體點舉例說明一下。

我們就以市面上比較優秀的一款重疾險“復星聯合康樂e生”分別做倆種方案來比較一下。

30歲男性,30萬保額,20年交費,保終身。

一,終身消費型,年交保費4700元。

二,身故賠付型,年交保費6200元。

同樣的條款,同樣的保障,多了個身故賠付,年交保費多出來1500元。

然而,身故賠付條款中,重疾賠付和身故賠付只賠一項,不可兼得。也就是說如果中途發生重疾理賠,合同隨即終止,不會再賠身故金的。也就是說發生身故或重疾最多可以獲得30萬賠付。

但是如果另外投保至80歲的定期壽險,20萬的保額年交費也就1600元左右。

這樣消費型重疾和壽險分開做的話,保費差不多,但有可能獲得50萬的理賠。

你認為哪種投保方式更合適呢?是返還型的好還是消費型的好呢?

至於理財型保險,是不會存在合同到期回不了本的問題的,只是有盈利高低之分。

我是庖丁解險,正確解讀保險是我的責任。



庖丁解險


我在與自己的朋友進行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被問道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做保險行業呢,我聽好多人說保險公司就是個騙子公司,別人買了保險以後不給賠,就賺這錢,你為啥做這個啊!或許我朋友的想法可以代表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他們都認為買保險就是上當受騙,賣保險的就是搞傳銷,為什麼國家還不去打擊。那在這裡,作為一名保險從業者,我來為保險伸個冤,如果有哪裡不對的,還請各位在下方評論留言。

我們為什麼會認為保險是騙子呢?或許我們對保險都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我周邊的人都說保險是騙人的

其實社會上就80%的人認為保險是騙人的基本上都是聽別人說的。我們有句古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保險真的是把這句話的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實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保險真是騙人的話,為什麼市面上還存在那麼多保險呢?另外,中國人壽公佈2017年報:淨利潤322.53億元 同比增長68.6%。所以加入保險公司真是騙人的,那我們都不會那麼傻去給保險公司送錢,那人壽公佈的這條年報就必定是作假的。可事實與我們想象的相反。除此之外,保險也是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所以也可以想象保險在我國的地位。

誤區二:掏的錢和保障差不多

這種保險僅限於長期交的重疾險中。因為我們也知道,重疾險基本上一交都是幾十年的,每年的保費也都在9000元左右,最後交完的保費基本上都是在200000元,最終的保額其實也就300000元的樣子,跟自己交的保費差不多。但我們陷入的誤區就是時間誤區,買重疾險的話,我不提倡大家選擇躉交或者選擇10年交之類的,我的建議就是分20年甚至是30年交,重疾險是個以小博大的險種,特別是其槓桿效應,如果交了十年我們突然出了意外,那你就是拿10年的保費去得到了30年的保額。所以重疾險的真正價值體現在這裡。另外,現在重疾險基本上都帶有身故責任金,意思就是當你這一輩子都沒有發生意外的時候,在身故的同時會領取一份責任金,其實就是你的保額,將這個責任金傳給下代,也算是個財富傳承,至少我們給下代留了一些東西了。

誤區三:錢放在保險公司沒有放在銀行划算

這一點或許也是很多人的疑問點,我在保險公司放了錢,就算最後我會領到一筆,但是領到的利息還沒我直接存銀行得到的利息多,所以買保險沒用。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個事情,保險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我們人身與財產的安全,說白了,保險就是個保障的作用,保險其實是消費品,不是投資品,升值什麼的只是保險的一個分支罷了。所以指望著在保險裡賺大錢的小夥伴們最好不要這麼想了,畢竟保險的精算師可不是吃素的。

誤區四:保險公司等我買了保險以後就拒保,不是騙子是什麼

這一點,或許在之前非常的普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之前,我們的保險代理人其實只要是個人都能做保險的,賣菜的大媽,修車的師傅等,都可以去賣保險,這也就導致了保險從業者的整體專業水平不高,他們連自己賣的保險是什麼都不清楚,怎麼指望著他們給客戶講清楚呢?所以他們就認為,買了保險以後什麼都保,當然客戶也認為是這樣的,結果自己買了意外險,得了重疾以後拿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給承保,客戶就認為保險公司是騙子,就是騙我們的保費的。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只聽了代理人的一面之詞,自己沒有好好的看保險合同,就相信了他的話。所以各位小夥伴,保險公司給我們設置了10天的猶豫期,就是讓我們好好的看看合同是怎麼寫的,覺得這個保險對自己不合適,那就在猶豫期內趕緊退保,是沒有費用的,否則過了猶豫期想退保就不容易。

對了,我這裡得到一個諮資訊,說的是國家現在正在大力的監察保險從業人員,包括保險從業人員的基礎知識,是否有從業資格證等這些方面。所以以後的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會非常高,專業知識也非常厲害,再也不會出現之前那種人人都能賣保險的局面了。所以這點大家不需要再擔心,國家就幫我們搞定了。

誤區五:保險公司萬一倒閉怎麼辦?

其實我之前也在別的文章中說過了,如果看過我文章的都應該知道,《保險法》中明確規定了,人壽保險公司是不允許倒閉的。對,是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還是可以倒閉的。所以這個問題就來了,財產保險公司倒閉了怎麼辦呢?其實每家保險公司都在成立的時候交了保證金,這個保證金就是怕保險公司突然資不抵債的時候,拿這個來補償的。另外,保險公司在每年的盈利以後,也要拿出一部分盈利作為公積金,交給國家,公積金加上保證金,足夠抵禦資不抵債的情況了。當然,國家還怕保險公司會出什麼事,於是給保險公司也上了一個保險,也就是我們說的“再保險公司”,這種公司專門保保險公司的,就是怕保險公司出現賠不起的情況,然後他們來賠。如果還賠不起,沒關係,保監會把保單分到其他保險公司,讓其他保險公司賠,全國那麼多保險公司,怎麼可能還賠不起?總之就是一句話,就算保險公司清算了,你的保單仍然不會受到一絲的影響,該拿多少錢還拿多少錢,高枕無憂就行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來影響我們的想法,但是隨著現在金融市場的監管越來越嚴格,金融市場也越來越有序化,我相信今後我們的保險市場也會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正規。


花淺漓


這個問題很多人關心!我家人就是做保險行業的。以我自己對保險行業的認知和了解給你簡單的回答一下、可能我不專業說得不對歡迎指正。

保險這個行業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了。有保險意識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很好這是進步。保險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也慢慢得到很大的改善,個人感覺越來越規範了。

保險分幾種:有消費性、投資理財分紅性、保障性、還分保意外,保大病重疾的。買的時候選擇適合自己的。

保險保不保險和銷售業務員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合格的保險銷售是會根據你的經濟能力家庭情況做出合適你的產品計劃。必須明確告知客戶你買的保險到底能保什麼,不保什麼。這些問題解決了那就沒有問題了。


記得前幾年某保險公司業務員下鄉推銷了一款理財分紅型的產品。後來客戶真的得了大病了,找到保險公司結果不予理賠。然後保險不保險的說法就出來了,這個就是銷售的問題。沒有讓客戶清楚明白的瞭解自己所買的產品造成的。

所以保險這個東西,買不買看自己經濟能力,買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買的什麼產品,他能給你什麼保障。選擇一個好的公司和好的銷售非常重要!

歡迎關注:逍遙店小二。專注於超市、便利店、小本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