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葉聖陶眼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習慣是指個體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後天獲得的趨於穩定的動力定型。

習慣形成的原因是由於一定的刺激情景與個體的某些動作在大腦皮層上形成了穩固的暫時神經聯繫——條件反射鏈索系統。

當個體在同樣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時,條件反射的鏈索系統就會自動地出現,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或自動地進行同樣的有關動作。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所以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

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兒童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比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習慣。

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定型,如果以後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改進。

日本心理學家調查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結果表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

因此應該從小關注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確的坐姿,與人友好交往;學會傾聽、主動自覺補水、文明用餐與接打電話,公共場合舉止文明等習慣。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規律生活很重要

調查發現:小學裡第一批加入少先隊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的聰明、智商高,而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很有規律,下課後先去洗手間,再去飲水,上課聽講也認真,作業寫得也整潔。

在校時吃零食、亂買小食品的孩子的家長往往工作忙,自己睡懶覺,不給孩子做早餐,才養成一日三餐沒規律和愛吃零食的壞習慣。

積極參與熱情高

今天誰來講故事?我背的詩歌快又多!七彩畫廊展才藝,我們一起來唱歌。

老師和家長都要去鼓勵孩子大膽參與,積極參與,鍛鍊孩子的自信心。

在家庭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小事應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去做,如:洗手、漱口、洗腳、洗手絹和襪子,整理床鋪,收拾玩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孩子手腳麻利、眼明手快的個人素養。

漸漸地要讓孩子明白:你是家庭的成員,這個家也有你的一部分,你要學會為家庭建設做些什麼。

獨立完成少煩惱

現代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要培養“我的事情我做主”的自主能力。

孩子上學以後在學校裡會面對很多自己拿主張、做決定的事情,不要讓孩子太依賴,讓他自己根據情況作出正確得選擇,這樣學習寫作業時也不會非要大人“陪太子讀書”、“陪公主寫作業”,自己寫完作業後能獨立檢查,漸漸學會自理、自立。

幾個想當天使的孩子,分別得到了上帝賜給他們每個人一個燭臺,讓他們要保持燭臺的光亮。

幾天過去了,上帝沒來,孩子們有些急躁,很敷衍地擦拭著燭臺,幾個月過去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擦拭燭臺。一天,上帝突然造訪,每個孩子的燭臺上皆蒙上了厚厚的灰塵。

但有一個被大家稱“笨笨”的男孩,堅持每天擦拭,獨立完成著上帝的使命。他成了天使,得到了上帝的寵愛和青睞!

其實當天使很簡單,實實在在做就足夠了。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文明禮貌重在教

人生活在社會里,必須與他人打交道,“不學禮無以立”,和諧的集體生活靠每個人去相互營造。

要教育孩子如何與人交流談話,進門前敲門但不粗暴猛烈,進門後隨手關門、向成人問好,主動換鞋等。

告訴孩子這世界很美好,好人多,壞人少,學會向陌生人友好微笑,善待每一個擦肩而過的人。在公共場所管住自己的嘴巴,只有做到我愛人人,那麼人人才會愛我。

電話是孩子生活中常常接觸的,而6歲孩子應學會正常的接聽和撥打電話,如:“您好”、“請問您找誰?”、“需要我幫助嗎?”、“我可以幫您轉告”、“再見”等禮貌用語。

避免“你誰呀?”、“他早走啦”、“去上班了”、“真煩人”等粗俗語言。

清潔衛生自己搞

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優良的個人衛生習慣,個人衛生與己有利於健康、與人出於尊重他人。

生活中注意幫助孩子克服吃手指、摳鼻孔、揉眼、撓頭等不雅觀的小動作。

同時還要教育孩子公共場合的衛生問題。有一個人去應聘工作,隨手將走廊上的紙片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被路過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這份工作。

原來獲得賞識很簡單,只要養成好習慣就行了。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收拾整齊能做到

孩子上學後有許多收拾課桌、準備下節課的活動,這些都需要平時在家中養成良好的收拾習慣,每做完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回頭看看留什麼“尾巴”沒有。

生活細節有很多,教育孩子別光說;言傳身教樹楷模。要有規律去生活,遵守常規記清楚,積極參與會切磋,獨立完成能協作,文明禮貌要穩妥,與人合作心要和,收拾整齊盡心做。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裡,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說,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

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

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薰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特別提醒,關注好習慣的同時,也要防止壞習慣。

比如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遊戲、做事磨磨蹭蹭、說話含糊吞吐、父母喊他不動、玩完玩具不收、公共場合聲大、邋遢不愛乾淨等。

當然,還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1

“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

什麼叫做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舉例來說,容易明白。

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與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

但是這些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要用一些強制功夫,自己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直到“習慣成自然”,不待強制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地做去,這些就是終身受用的習慣了。

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麼習慣也養不成。而這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倒反成為一種習慣,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

這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為什麼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話回答:這種習慣是與其他種種習慣衝突的,養成了這種習慣,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2

妨害他人的習慣

什麼叫做妨害他人的習慣?也可以舉例來說。

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湧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都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是很關緊要,因為這些習慣都將妨害他人。屋子裡若有人在那裡做事看書,他們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聲,他們的心思擾亂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

你的痰裡倘若有些傳染病菌,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病菌就有傳染給張三或李四的可能,他們因而害起病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

所以這種習慣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最要不得。在“習慣成自然”之後,砰的一聲與撲的一聲將會行所無事,也就是說,妨害他人將會行所無事。

一個人如果明瞭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願意妨害他人,給他人不好的影響,就該隨時強制,隨時警覺,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不問屋子裡有沒有人,你推門進去總是輕輕的,不問你的痰裡有沒有傳染病菌,你總是把它吐在手絹或紙片上,這樣“習慣成自然”,你就在推門與吐痰兩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

推廣開來說,凡是為非作歹的人,他們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許多,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包括,他們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

他們不明瞭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他們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們就成了惡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軍閥,是頭等的惡人,其他如貪官、汙吏、惡霸、奸商,也都是惡人中的代表角色。這些惡人向來為人們所痛恨,今後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許他們立足。

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