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0年代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都願意下海創業,而現在的大學生會拼命考公務員?

天道酬勤2039958530685


個人覺得提問者說的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偽命題。

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總得吃喝拉撒吧,至少得會獨立生活,無論進企業還是考公務員都是一種謀生的方式,當然也不排除少部分極有理想的畢業大學生勵志服務於人民!而90年代的離職創業的公職人員首先都是有一定的經濟和人脈基礎以及社會閱歷之後,主動或被動離職創業,當然最後也有很大一部分創業失敗或無力可圖、無功而返而回歸體制之內,但也有像馬雲等創業成功的大咖,為國家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家還鼓勵事業單位人員停薪留職下海創業。

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情況下,對於社會創業的閱歷、資金的原始積累都處於起步階段,如果直接讓剛畢業大學生或是條件不成熟的大學生去創業,個人覺得是有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初衷,而且對於剛走上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也是殘酷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平平淡淡3464287518623


首先講,國家鼓勵“下海經商"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各省區結合實際出臺的政策,是對有一定年齡、文化優勢本人也願去商海中“淘金"的人給予的特殊政策,其最大的促動和誘惑是“停薪留職",若在商海中游不通可在一定年限內回原單位上班,還照樣計算連續工齡。當然,據我瞭解的局部情況是:多數下海者幾年後都回單位上班了,只有少數人,因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只有少數人因有人緣、有相應條件、靠山的,一句話一一一可以拿到緊俏物資計劃指標的堅持下來也發了財,甚至不斷髮展壯大成了當今的企業家、大老闆。

另外講,要弄清楚當時下海經商者前提是無論公務員還事業崗,都是有公職的,且條件“停薪但保留工職",這就是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包括研究生)為什麼要拼命考公務員、事業崗的主要原因;其次,當今若沒有一定的資本和其他好的條件,盲目經商、辦企業是難以謀生的。

理想和現實存在很大差距,選擇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應該說是現實中的一種積極穩妥的選擇。

以上是我就此問的兩點看法。




怡然24674040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哪個地方有好處,自然就往哪個地方流動,天天說三農重要,也沒見幾個跑會農村,天天說大城市不好,人人削尖腦袋去大城市,說歸說,哪兒對自己有利,自己心裡最清楚。


90年代,那時候是改革大潮剛剛起來,體制內壓力很大,因為動不動就要轉變思路,轉變的自己都沒有思路了,事業編大國企也很慘,動不動就成建制的下崗,也就說整個單位說沒就沒了。


90年代,體制外可以說遍地是黃金,活躍在舞臺的堪稱最成功的那一批企業家,要麼是在90年代發展壯大的,要麼是在90年代下海的,因為那時候海里是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只要膽子大,幹啥都行,而且需求旺旺的。


現在呢?先說海里吧,各種條條框框已經非常完備了,完備到讓你崩潰,如果在這些條條框框裡折騰,光成本就搞死你了,大企業都開始裁員了,小企業遍地屍體,在下海,保證你走不到海里,就被吃掉了。


而公務員呢,反而非常穩定,不像90年代那樣搞思路改變,要做什麼怎麼做,清清楚楚的,而且把各種潛規則清理的差不多了,說白了就是這工作比以前好乾多了,但是穩定收入跟以前一樣好,誰不拼命往裡衝啊!


所以,90年代行政事業單位下海,現在的人賣命考公務員,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利益。現在有些人天天說公務員多辛苦,多慘;感情你以為985/211大學生賣命考公務員,這些從小高智商拼成績出來的都是傻子嗎?

500強經理,二十年老職場,不搞大道理彎彎繞,只講讓你升職加薪的實在話,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謝謝!

職場再出發



-47111625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出現這兩種不同的生活奮鬥觀或價值觀,主要原因有 方面:

一是90年代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奮鬥精神動力比出在年輕人強,能吃苦耐勞,而現在年輕人在這方面可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現有過去創業容易成功,現在創業成功難度增加了很多倍。

二是90年代各種機會相對比較多,尤其是不少產業處於萌芽期、成長期,那時進入創業相對容易得多。而現在空缺的產業,競爭都相當充分,加之目前實體企業不景氣,要自我創業不是件容易之事。

三是90年代各種營商環境雖然沒有現在好,但那個時代人們的信用觀念普遍要高,各種欺詐事件相對要少,而現在雖然法律不斷完善,且環境環境也不斷優化,但現在創業的人群短期利益嚴懲,很多人信用觀念淡薄,下海創業經商如履薄冰,缺乏安全感和優越感。

四是社會環境已發生了變化,90年代物質相對匱乏,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不高,“窮則思變”,改變落後經濟處境的動力比現在的年輕人強烈得多。而現在年輕人大都生活在比較穩定、條件不錯的家庭環境裡,不缺衣少吃,他們追求的是比較安逸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所以公務員相對來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財經深思


首先假設這個問題是真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九十年代中國剛剛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刺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極大,給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國內相關管理對創業者的制約也相對較小,再加上改革開放初期見到有一部分人因為下海而發家致富很多人也跟風而起!

二:當時的大學生相對較少

當時還未進行大學擴招,大學生還很少,很多還包分配,對大學生而言當上公務員還很容易,如果創業失敗再去考去公務員也不是很難!

三:當時環境下工作好找

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用工市場的大量需求,當時的環境下,在私企工作待遇遠遠比公務員好!


旺財是汪


1.不同於前一陣子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當代大學生,普遍有了中年人才該有的“佛繫心態”。

國家發展之快,其實每個人都是能感受到的,現在很多大學生家裡的物質條件比上個年代的人來說是好了太多,再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讓大家足不出戶就體味了世間百態。短平快的碎片化閱讀讓大學生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知。很多大學生覺得:“旅行”“打拼”“闖一闖”這些都不太適合自己的生活步調了。最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想法是:兩個人、一隻貓、一隻狗,一個小小的房間和一份安穩的工作。



2.大學生想法更加成熟,想要在工作之餘,有自己的生活。

不同於上個年代的人,工作幾乎就是生活的全部。現在人的普遍想法便是:“生活”不能只是“活著”而已。時代節奏很快,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存在的意義,便要有自己“獨處”的時光。並不是說公務員輕鬆,只是公務員工作時間比較固定,可以在閒暇安排自己的生活,可能大學生們想把生活過得溫柔一些,想把生活過成一首詩。



齊創公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市場經濟放開搞活,商海大潮波瀾壯闊,第一批敢於吃螃蟹的人已發家致富,許多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早己厭煩了枯燥單調、收入又低的工作,耐不住商海的誘惑,停薪留職,投入商海,成為商海的弄潮兒。

由於那時信息不發達,商品流通慢,只要能吃苦,肯動腦子,幹啥都掙錢,這些下海經商者經過打拼,大部分都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當然也有一些水性不好的,或在商海里沉沒或及早上岸,又返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但那時,下海經商是一種潮流,年輕人個個躊躇滿志,南下深圳,北上新疆,似乎一夜之間,處處都是“倒爺”,那種情景,至今想起來,還讓人心潮澎湃。

時間進入到今天,大交通、大物流、大數據,讓信息傳播輕而易舉,倒買倒賣己經失去市場,再加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生意已經不象原來那樣簡單,創業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特別是我國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年輕人不願意承擔創業的風險和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壓力,擠破頭也要進入機關事業單位,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應出了中國實體經濟在泡沫經濟的擠壓下,生存越來越困難。房價的節節攀升,也讓小生意者的租房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增加,許多經商者都是在為房東打工,辛苦一年,除了房租、工人工資,自已所剩無已,許多人發出做生意還不如打工的感嘆,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創業經商的積極性。





一縷情絲飛揚


我聽說那會有個制度叫停薪留職,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那個時間點,現在如果還施行這個制度,實際走的人會比那時候多,年輕人的脫離能讓機關直接半癱瘓。


胡說幾句250


因為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不久,百業待興,到處都是機遇,做生意基本都能掙錢,而且比那會兒單位職工的工資高多了。現在各行各業幾乎都形成壟斷了,產生了很多獨角獸企業,比如電商和物流的發展,對實體的衝擊,不是像以前擺個攤子,或者開個店子賣點衣服鞋子就能掙錢買車買房的,加上現在利潤比較透明瞭,做生意不那麼好賺錢了,甚至在高租金的壓力下許多做生意的都只能勉強維繫收支平衡,現在如果沒有很好的家業作為基礎或者沒有比較具有競爭力的技能,下海無異於資產變負債,而現在國家的理念是高薪養廉,並且對輕罪重罰,職工待遇相比之前有了較大提高,所以現在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是普通人較好的選擇之一,考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