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古稀老嫗張雲霞 悉心照料三至親

位於峨嵋嶺上的夏縣胡張鄉小李村,有位78歲的老人名叫張雲霞,是革命前輩裴立生的侄孫女。她13年來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地照料癱瘓兒子,伺候婆婆,服侍病夫,用真誠與摯愛演繹了一段令人感動的人間真情。

幸福家庭 突遭大難

張雲霞,聰明能幹,知書達禮,賢惠善良,任勞任怨,在小李村連任二十年的婦聯主任,深受廣大村民的好評和愛戴。

她有三個兒子,長子是鄉政府幹部,次子就職於夏縣信用聯社,三子在部隊任營職工作,子孝媳賢,兒孫滿堂,其樂融融,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大家庭。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5年11月21日,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張雲霞半天回不過神來——在信用社上班的二兒子翟銳軍突然昏倒,經胡張中心醫院現場救治,初步診斷為腦出血,單位同事已把他送往縣醫院急診科進行搶救。

四處求醫 保住生命

在夏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看著兒子蒼白的臉,雙目緊閉、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張雲霞淚流滿面,心如刀絞,八九天來吃不下喝不下,整夜無眠,真是度日如年。

經過九天的搶救,兒子依然昏迷不醒,醫生建議放棄治療或者轉院。張雲霞不願放棄一線希望,東借西湊,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先後到運城市中心醫院、西京醫院、北京和河南的大醫院求醫,想盡一切辦法給兒子治病。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和張雲霞的日夜照顧下,兒子的眼睛終於慢慢地睜開,性命保住了,卻成了沒有意識、不會說話、不會動彈的植物人。

悉心照料 奇蹟出現

保住孩子的生命不是張雲霞的目的,她的願望是希望兒子能夠好起來,能夠叫她一聲媽媽。兒子不會吃飯,張雲霞就把飯用豆漿機打成糊糊,由丈夫扶著兒子,她一勺一勺地喂;兒子大小便失禁,她不嫌髒臭,一遍一遍地為他換洗;怕兒子不活動,她在醫院學習穴位按摩,每天給兒子按摩全身;一有空,她就和兒子聊天,雖然,很多時候都是她一個人在自言自語,但她從沒有放棄對兒子的呼喚;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她總會用輪椅推著兒子到處散心,讓他對生活充滿希望。

張雲霞每天早上5點多鐘起床做飯,飯後給兒子按摩一個小時,上午10點多給他喂水果汁。之後每隔兩個小時就給兒子翻身並按摩,中間還要幹家務或農活,直到晚上十一點多兒子睡著,張雲霞才能休息。這是她每天都要重複做的必修課程和護理程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餘年裡4000多個日日夜夜幾乎從未間斷。

也許是她的堅持不懈和母愛親情感動了上蒼,終於,真情喚醒了“沉睡兒”。如今,兒子銳軍嘴巴會自己咀嚼了,有了吞嚥能力,有了喜怒的表情,手指能伸開合住了。張雲霞高興地對筆者說:“家裡如果有客人來,他還會用手勢和客人說‘再見’呢。”

婆婆病倒 精心侍候

2011年,80歲的婆婆又病倒了,經過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張雲霞把婆婆接回家,擔負起照料婆婆的工作。

婆婆生病期間,張雲霞為了不讓兄弟姊妹耽誤工作和農活,自己主動挑起重擔,洗衣餵飯,端屎端尿,洗臉梳頭,擦洗身子,換衣喂藥,天天如此,從不厭煩,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的真善美。婆婆逢人便說:“有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媳婦,我家雲霞待我比親閨女還親。”

2012年秋天,婆婆安詳地離開人世,從婆婆生病到去世的一年多時間裡,張雲霞天天守候在病床前,噓寒問暖,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感動得兄弟姊妹和鄰里鄉親都讚不絕口。

厄運再襲 無怨無悔

2017年11月7日,張雲霞的丈夫跌了一跤便不省人事,醫院診斷為腦出血。手術後,在醫院搶救了一個多月,硬是把丈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回到家丈夫躺在床上不能活動。為了讓孩子們安心上班,讓銳軍媳婦打工掙錢,張雲霞把兒子和丈夫安排在一個房間,她一人擔負著兩個重病人的日常照料。每天她先給丈夫喂藥、捶背、伸腿、搓胳膊,一切做完了,然後再給兒子按摩鍛鍊;一日三餐她不僅要做飯,還要幫他們按摩、排便和搞家務。每個環節都得小心翼翼。就說吃飯吧,涼了不行,熱了不行,硬了不行,太軟了也不行,一頓飯有時要熱三五次,吃上一兩個小時。有時正在喂這個吃飯,那個喊要方便,讓人手忙腳亂,又不能發脾氣,因為怕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每天晚上,當丈夫和兒子睡著後,她又開始拆洗被褥,整理房間,從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長年累月,她總是把父子倆收拾得妥妥當當,身上穿的衣服乾乾淨淨,屋子裡收拾得井井有條,看不到一點凌亂,街坊四鄰每次進屋來,聞不到一點異味。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現在可以扶著柺杖走路,生活也基本能自理。

13年來,張雲霞伺候三位至親病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們無法盡知。但她無怨無梅,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連續13年照顧了身邊的3名至親,用瘦弱之軀承擔著自己的責任,使這個家庭處處充滿著溫情與和諧,除了讓人敬佩,更多的是讓人感動。

微信搜索【導報運城】關注瞭解運城新鮮事、有趣事、感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