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咎莫大於欲得

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

①王弼本作:“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郭店簡本為:“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與下文之:“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讀起來比較連貫,故從郭店簡本。

46章:天下有道-講解

【講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侯王用道來治理天下,戰馬退回去耕田。

天下,指的是周朝的天下。而在現代,有各種高速快捷的交通工具,如高鐵、飛機等,地球變小了,天下就完全可以指這個地球村。

天下有道,指的是治理國家的侯王有道、守住道,那麼,戰馬會退回去耕田。卻,是退卻的意思,從戰馬退卻回去當耕馬;糞,是耕田的意思。這類似西方人講的,鑄劍為犁。

天下有道的關鍵,在於管理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否內心有道。有道,自然有無形的感染。現在社會是個扁平化的網絡信息社會,就會相互感染傳遞,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天下人人淳樸,內心向道,不再陷於或者因貪婪於物質享受而導致的利益之爭,或者因思想不同帶來的紛爭,那麼世界自然一片祥和,沒有戰爭。這就凸顯出在今時學習經典,尤其是《道德經》的意義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侯王沒有用道來治理天下,母馬也用來作戰,在郊外生出小馬。

能發動戰爭的當然是侯王,其原因自然是侯王的慾望太大,不滿足於目前的人口、土地、財富,因此發動戰爭。所以這一章是規勸當時的諸侯的,不要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導致國家昏亂,民不聊生。

咎莫大於欲得: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過失了。

咎,一般就解讀為過失。這裡的欲,不是指的我們現在人一般意義上的慾望,而是超出需要的才是慾望。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是統治者必須要讓百姓享受的。侯王們不該因為自己的慾望而發動戰爭,讓百姓生活痛苦,這是咎。

禍莫大於不知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禍害了。

也就是說,侯王們吃好喝好玩好住好,還有啥不知足的?不懂得知足,貿然發動戰爭,給百姓,也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懂得滿足的這種滿足,就能做到永恆的滿足。

這句話有點拗口。老子想要表達幾個意思?

第一個知足的意思是,要懂得知足,珍惜現在所有。

第二個足,是要“足夠”、徹底懂得知足的道理,知道目前雖然或許不那麼盡如人意,但是,已經值得珍惜;而要是不懂得知足這個道理,內心充滿焦慮、緊張、失落、矛盾、痛苦等等負面的情緒,那麼,或許連現在已經擁有的財富、物質和健康,也將失去。

第三個足,意思是徹底明白了“知足”的道理,內心就會總是處於平和,也自然懂得:不急不躁、不斷積累、謙下柔弱、道術並進、不爭不辯,知行合一,行於大道等等;那麼,就會身心健康、家庭和諧、事業順利、受人尊重,帶來永恆的滿足。

這章老子講的是侯王要知足,我們可以思索,對於普通人,有何指導意義?在生活之中,什麼情況下要知足?什麼情況下要精進?

我認為,物質上要知足,道術上要精進。永遠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精氣神(道行)和專業技能(術),那麼自然就會做到:物質上不會匱乏,而精神上始終是充實的、滿足的、愉悅的。

【旁通】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