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什麼是心性?

明連道道


一、什麼是心?

答:對於什麼是心,對這個問題,我從漢語語義及心在佛教中的語義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心”的漢語釋義

心,名詞,象形字,據甲骨文和小篆,中間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絡。本義:心臟。其引申義主要有三種:

1、指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臟”)。

2、中央,樞紐,主要的。如:心腹。中心。

3、古代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

(二)“心”在佛學中的含義

“心”之一詞,在佛典中,依派別或經論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謂。

1、心,是梵語hr!d或 hr!daya 的義譯,音譯作汗慄馱、肝慄大、幹慄多、幹慄陀多、訖利馱耶、紇哩陀耶、紇哩娜耶、紇伐耶,或意譯作肉團心、真實心、堅實心。原語乃具有心、精神、心臟等義之中性名詞。

其含義如下:

①指事物的中心之“心”,猶如樹木之心,即處中者。

②如《大日經疏》卷四之說,指肉團心,即人體或動物體之器官——心臟。

③指般若心經所說之“心”, 真如理亦名為心故,即意謂五蘊皆空之般若心髓精要。

④指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具足萬法的真如法性真實心,即如來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緣慮心)。我們這種真實心,是超越時間,不落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法爾如是,迷為眾生,悟則成佛的自性第一義之心。於密教,謂觀想凡夫之汗慄馱(肉團心、心臟)為八葉蓮華(即心蓮),而教人開顯自己之佛身,故眾生之自性真實心稱為汗慄馱。《勝鬘經》雲自性清淨真實心,彼名幹慄多心。

2、心,是梵語citta(巴語同梵語)、藏語sems之義譯,音譯作“質多”,本義為緣慮、積集、集起,“集”,是指阿賴耶識中所積集的善惡種子,“起”是指這些善惡種子遇到緣就會起作用,生起現行。

譯成漢語又作心法、心事其含義如下

(1)心,是心王及心所法的總稱。泛指一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包括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亦即不分心王、心所,泛指能緣慮覺知之法,系相對於色(物質)、身(肉體)而言,相當於五蘊中之受、想、行、識等四蘊。

(2)心,相對於“心所法”而言,指心王,為統一心之主體。即指第六“意識”或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將心之主體與從屬作用分開時,前者稱心王,後者稱為心所。

①小乘說一切有部認為心王僅有一種,即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皆為心王意識所攝,而不是六個獨立個體。此中,眼等前五識係指與五種感官相應之識,第六識──意識則對於一切事理都有思慮分別之作用。

②大乘瑜伽行派則謂心王有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皆稱為心王,是精神作用的根本主體,相當於五蘊中之識蘊。隨之而生起的心理作用或心理現象(亦即細微之精神作用),稱為“心所”。“心所”相當於五蘊中的“受、想、行”等三蘊。其中,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又以第八識為所攀緣對境,不斷地進行思維度量,執為自內我相。第八識之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能含藏一切現象之種子,並由種子顯現行起(現行)而變現出一切現象。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第三章認為:“‘心’有種種統一的意義,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學者的解說,傾向於心的統一。(1)如阿毗達磨論者的‘心王’說:人心有或善或惡,或受或想或思等無數的作用,在分別的論究中,受、想等被分離出來,稱為“從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稱為心(王)──六識。分離了‘心所有法’的心,近於現代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從種種心所而論到所依的一心(六識中的一識:意識),也會被誤解為心體與心用。好在阿毗達磨論者不這麼說,認為心與心所是同樣的,只是總相知(是心)與種種別相知(是心所)的差別。 (2)如一心論者:引用‘心遍行獨行’,而以為不同的六識(注:‘不同的六識’,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中任一者),只是一心的差別。 (3)如心性本淨論者:經上說:‘心極光淨,客塵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說為‘性淨而相染’。心是內在的一心雜染或離染,而心體是清淨的。佛教界傾於內在的統一,是與世間心境相應的。一般人的見解,總是這樣的:說到生死相續,就想到有一貫通前死後生者的存在,否則就不能說前後延續。說到從雜染到清淨,從繫縛到解脫,就設想為必有一貫通染與淨,貫通縛與脫的存在。這是世間的知見,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識根源。心染而有煩惱,煩惱除了而心還清淨,‘心”就是貫通染淨的所依自體,正如洗衣的衣,磨鏡的鏡,鍊金的金一樣。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淨’,確是適合於世間一般的見識而富有啟發人心向善的作用。”

(3)對心、意、識三者而言,“心”專指第八阿賴耶識,為第八阿賴耶識的別名。相對於此,第七識名為意,前六識稱為識。

①小乘說一切有部等主張“心、意、識”三者為同物之異名。《品類足論》一卷一頁雲:“心云何?謂心、意、識。此復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②心者,謂蘊、處、界習氣所燻一切種子。大乘唯識宗於《唯識述記》與《唯識樞要》舉質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識)之三心。“心”則指第八阿賴耶識,為阿賴耶識之別名,此乃以心含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有積集種子之義,為集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乃諸法產生之根本體,故特以心為其別名,亦稱“集起心”,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起現行之意。對此,第七末那識稱為“意”,即思惟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稱為“識”,即起了別、認識作用。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而名之。“習氣”,謂由現行的蘊等令阿賴耶識種子皆得增益;同時,阿賴耶識一切種子識,也能生蘊等諸法種子,並積集諸法種子。阿賴耶識能攝藏諸法種子,又將諸情識種子執取為“我”。“異熟識”,即由先前的業識種子積集所生,在將來業力成熟時現行,故而名之。阿陀那識,謂能數數令生相續,執持諸根等令不壞,故而名之。阿陀那識又稱作心者,因為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

(三)從各種情形所作有關心之分類

1、真心與妄心二心:“真心”, 指本來清淨之心,即自性清淨心,即《大日經疏》所舉之幹慄馱心、四卷《楞伽經注》所舉之汗慄太、H&rdotblw;d H&rdotblw;daya(自性清淨心);“妄心”,指煩惱汙染之心,即《大日經疏》及四卷《楞伽經注》所舉之質多心(慮知心)。

2、相應心與不相應心:“相應心”,指與煩惱相應之心。

3、定心與散心:“定心”,指靜止了妄念雜想的統一心、修定善之心;“散心”,指散亂心、修散善之心。

4、《摩訶止觀》舉有質多心、汗慄馱心、矣慄馱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

(1)質多心:①“質多”為集起之義,係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心王。②法相宗立心意識,三者各為別體,常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其他諸宗以之為諸識之通名。③質多指有情之慮知心,而相對於非情草木之心(即汗慄馱)或自性第一義之心。

(2)汗慄馱心,意譯作肉團心,指心臟。又譯作真實心、堅實心、為自性第一義之心、猶如樹木之心,而非為念慮之質多心。《秘藏記》曰:“幹慄多以處中名,非常等之心也。”即事物的中心。

《摩訶止觀》卷一(上)亦云(大正46•4a):“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慄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即謂質多繫有情之念慮。

(3)矣慄馱:梵語音譯,漢語義譯為“心”,指事物之中心要點或精要之處。《摩訶止觀》一譯之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慄馱,此方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慄馱,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矣即牟字乎。

5、《大日經疏》舉出幹慄馱心、質多心與之二心。幹慄馱心附肉團心與真實心之二義。肉團心:指身體器官——心臟。

5、貪心、嗔心、痴心。指貪心、嗔心、痴心,等心四心。“等心”,即三毒並起之心。

6、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堅實心等四心:此說初見於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一,其後子璇之《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一、師會之《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捲上等、《宗鏡錄》皆承其說,至華嚴宗則人人多沿用此說。

(1)“肉團心”,梵語音譯幹慄馱,即肉體中之心臟。

(2)“緣慮心”,梵語音譯“質多”心,即取對象加以思考之心,指具有緣慮作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識,共通於八識;

(3)“集起心”,指第八阿賴耶識,以其能積集種子而生起現行,故稱之為集起心。

(4)“堅實心”, 梵語音譯幹慄馱,義譯又名“真實心”,指真如心。

7、卒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等所謂“五心”:即意識觸對外境時,順次而起的五種作用。

(1)率爾心:即始對外境所起之心,詳稱率爾墮心,即能緣的心初墮所緣境之意,指心識初緣對境那一剎那的心。此時,心還未有任何分別,只不過忽然現起能緣的作用而已。

(2)尋求心:即欲知之心,謂率爾心一轉,思尋推求,審細了知所緣境為何。

(3)決定心:即決斷之心,謂尋求心一轉,了知決定所緣境。

(4)染淨心:即持續念念相續而前後無異之心,生染汙、清淨念之心,謂決定心一轉,根據對境的差別,對有怨者起噁心,對親者生善心,對怨親共無者住舍心。

(5)等流心:即染淨心相續等流。

《佛教大辭彙》中載:“此五心,率爾心只是一剎那,其餘綿亙多念。五念具生是在因位新接一境的情況,若是舊境,則只有後三心、後二心或一心發生。又,尋求心必有率爾心。在前五識,有率爾心必有尋求心;第八識則不然。八地已上至佛果得任運決定,故無尋求心,只有四心。若就八識論五心的有無,前六識具五心,七、八二識僅有四心。但前六識中,第六識雖具有五心,前五識的因位無染淨心,因勢力劣弱無可分之故,至果位方有五心。第七識中,未轉依位缺率爾、尋求二心;初轉依位有可稱為率爾心者,故具四心。第八識不與欲心所俱起,故無尋求心,只有四心。又有一說認為前五識只有率爾與尋求二心。以上是依《法苑義林章》之意。《宗鏡錄》主張前五識沒有尋求心,唯第六識具有五心,第七、第八二識缺率爾、尋求二心,僅有三心。此外,《法苑義林章》在自他識上論亂不亂之義,立自他俱不亂、他亂自不亂、自亂心不亂、他亂自亦亂、自亂心亦亂五門。”

8、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載,有善心次第成熟過程之八心,即:種子心、芽種心、皰種心、葉種心、敷華心、成果心、受用種子心與嬰童心等。

9、據《大日經》卷一之分類,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貪心等六十心。

二、什麼是心性?

答:(一)心性在漢語中的含義

含義有在漢語中有兩重含義:1、指性情、性格。2、在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門派林立,各家解說亦不一:程頤﹑朱熹等認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心""性"有別,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後人以"心性之學"稱宋明理學。 陸九淵主張"心即理也",認為"心""性"無別。③清初王夫之和後來的戴震等人對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義的闡說。

(二)心性在佛學中的含義

心性,梵語citta-prakr!ti,巴利語 citta-pakati。指心之本性——本明覺性,又稱作自性。關於心之本性,有清淨、染汙,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說,於佛教思想史上為經常論議之事,而以心性本淨說為其主流。心性本淨說認為: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即你、我、他皆本來具足萬法、自性清淨、永恆不變的心體。心性空無本體,卻具有力用,能於一切法中自然顯現,故能周遍輪迴和涅槃界諸法界。因此,本體雖空,而相與用則宛然具在。是故,就心性而言,即不落諸邊際。例如,若就相用而言可說為有生,但其本體空是故不生;若就相用言可說為有滅,但其本體力用遍時空,是故不滅。如是,心性即不落邊際,一落,若非忽視了本體,便是忽視了力用。

原始佛教之心性說,在增支部經典中雖僅言心(梵語citta,巴語相同),然就其意義而言已關乎心之本性問題,也就是說主張心之本性清淨。所以,原始佛教之心性問題,以心性清淨說為其主。至部派佛教時代,大眾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破之,立心性淨不淨各異說。據《異部宗輪論》載,大眾部主張心性本淨,雖以客塵隨煩惱之雜染,然非為心之本體。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說是原始佛教以來的心性本淨說的發展,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並可由此心性本淨說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只有心性本淨說在大乘佛教的初期、中期及後期的經論中都提及並多方述了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思想,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形成並發展了大乘佛教思想,故佛教大乘經論“心性說”之特色,與部派佛教諸論書中所言心之本性是淨是染之心理問題有異,從而成為解釋、闡明成佛之可能性、開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質等諸問題的思想依據。

《圓覺經》曰:“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大乘起信論義記》中本曰:“所謂心性不生不滅。”《法華玄義》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識論》二曰:“眾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觀大意》曰:“不變隨緣故為心,隨緣不變故為性。”

天台宗所立四教中別教以下,以心性立為真空,圓教立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天台宗認為,吾人之心中具有地獄、餓鬼等十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重法界,共有百法界;每一界又具有三十種之世間,故共具三千種世間;凡夫即於當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之諸法性相。

又,“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解說不同。惟禪宗則毫無區別。《黃檗傳心法要》曰:“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曰:經雲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雲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我們身體裡面的心臟,佛學稱為肉團心,只是人身體一個器官。佛學裡面什麼是心?

法性圓寂,本無生滅;因有生念,遂有生緣,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謂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轉而為意識,意識之用,散而為六根,六根各有分別,中有總持者,是故謂之心。

佛說“眾生皆是佛”,為什麼我們還在六道中輪迴,就是因為這個“心”。我們本性無生亦無滅,因為一念無明對境升起念頭,這種念頭就是意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能看、能聽、能嗅,能嚐出味道,能有觸覺,能思考,就是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映射的影子,叫六塵緣影。這種種心念的集合就是“心”。

有“心”就有自我意識,有意識則聚“四大”(地水火風四大種因)而成形遂有眾生。眾生對外境執著,有了取捨,所以一直在六道輪迴。

什麼是心性?把上面的心分開來講:心為妄想,性為本源。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一切行為都是自性的作用,就像太陽光芒普照萬物,無有分別,有分別的只是我們的妄心。

六祖大師:悟則眾生是佛,不悟則佛是眾生。我們心是凡聖一體的,去除妄想分別心則即心是佛。


猴子撈月3410


心或心性,是中國古代提出的概念,與西方人對心的理解不同。西方人認為,心只是一種人體器官,即心臟。\r中國古人認為,心不僅僅是一種人體器官,還是一種思維器官。所謂「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r同時,中國古人認為,心與性是相通的,心能感知性,性則影響心,所謂「明心見性」,性善則心善,性惡則情惡,情惡則心知。所以,做人首先要明明德,即彰顯善的本性和善心,永遠保持住自己的良心、良知,要憑良心說話,憑良知做事,隨時注意克服惡念,這就是修心養性。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心: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性是說:我們永恆不變的心體,亦即是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了。謝謝,感恩,阿彌陀佛,合什。



大乘不共淨土


單一個心字簡單解釋為生命體的一個臟器也說得過去,但加了一個性字就複雜多了。心性受國家、宗教、基因遺傳、個人社會閱歷等諸多因素影響,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不一樣,這是正常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雖說都是人,血液都也都是鮮紅的,但血型的不完全一樣,就使人的心性發生了變化,這才使社會大舞臺演繹出許多精彩故事,有生、旦、淨、醜,有八仙過海個顯其能,才編織了繽紛多彩世界。所以我覺得心性應該是個性,所以世間有一種評論說:“這個人個性太強,聽不進人話。但再聽不進人話他也是人,聽不進人話與聽得進人話都是正常人的心性,不可強求。


金橋小黑河


心是因緣關係的主宰臟腑;具有意識能力的原始能力和發生。心具有生理心臟實體的對應存在,同時具有看不見的行為意識功能。心具有心、法、識、性、相主體能力存在。

可以這麼說,心具有父母遺傳本性的心存在,上上直至祖先;心具有因緣條件關係的集合,所有心臟的造型基本相似,其中包括了動物,但是因為父母是人而具體;心臟具有生存的附著能力,並建立以心為核心的意識組織機構,體現於心識,心量,心性,心思,心相。

心性,因心生!心性是因為因緣關係具體而具體的心的行為表象。是心所建立的慣性意識能力的存在,心性由於人的個性存在而具體,因為人的意識智慧的獲得而體現於一種固有的性質,可以說是心性具有因緣的物質性的同時,具有現實社會物質性存在,以及共同物質性存在要求的心性存在。由此可以看見心性有因緣增加的趨勢!

心性指的是心的色彩境界指標,甚至是情緒指標,是非法度性,內心生態個性,以及針對心識的個性條件主動加載的性質指標。

就說這些吧!願能為你提供幫助!吉祥快樂


聖劍17


心是用,

性是體,

心性本一體。

即心即性,無心無性。

體用相合出妙有,性空妙有顯心用。


凡轉如是


1、心,兩種說法,一是本體,據甲骨文和小篆記載,中間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絡,即心臟,心臟參與整個身體的運行;二是指心的意識功能,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化其實就是心的文化。心作為哺乳動物,從受精卵發育出來的第一個器官,心臟是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同時,心臟是接收外界信息繼而做出相應意識調整的最重要器官。心有這幾種常見的解釋,(1)具體存的實物,屬於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器官,如心臟。(2)主要的,如心腹。(3)思想上的,屬於非物質活體。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表達。

2、心性 兩種釋義,(1)性情;性格。如《紅樓夢》中寫到周瑞家的心性乖滑。秦兆陽 在《選舉》中說:“她是知道兒子的心性的。(2)中國古典哲學範指“心”和“性”。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孔子“有性相近,習相遠”之說。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而後佛教各宗盛談心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宋代文人雅士亦趨勢之,喜談心性,但解說不一。 程頤,朱熹,陸九淵對心性的說法頗為不同,卻逃不開唯心主義的枷鎖。清初的一些學者也對心性做了一些唯物主義的禪闡釋。


三亞學院人文學院宣傳


心是舞臺上演戲。

心性(性)是演戲的舞臺。

人不修心,天天看戲天天入戲,忘了舞臺。

人若修心,守著舞臺天天看戲,卻不入戲。

後來你發現,原來你就是舞臺。


柒道友


見即是心,心,性,見,一體,言說角度不同,故而有三,其實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