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後是怎麼免得殺身之禍的?

鄉村播報橙二狗


古代歷史來看,功高震主的結局都不是怎麼好,要麼是功臣被殺,要麼就是皇帝被殺,比如南朝和五代時期,就是如此,那我們來看看一些功高震主卻沒事的人,看看他們用了哪些辦法,很好的解決這個事情。

一,范蠡,勾踐之所以能復仇成功,顯然范蠡功不可沒,另外一名是文種,當勾踐成功之後,范蠡就知道勾踐是一個能共患難,但是不能共享福之人,所以就勸文種一起逃走,可是文種不聽,最後被殺。

范蠡離開了,遊玩山水之間,(據說還帶著西施)後來又三次擁有鉅富,但又散家財,自號為陶朱公,被尊稱為商聖,所以范蠡的方法,就是選擇離開。

二,蕭何,蕭何因為與呂后設計誅殺了韓信,被加封了五千戶,還給配了五百人的護衛,蕭何在召平的提醒下,趕緊把這五千戶和五百人的護衛給退了,還拿出很多家財入國庫,用做軍需。

劉邦在外征戰,派人一直打聽蕭何的近況,蕭何在他的門客的提醒下,就採取了自毀名節的辦法,佔了很多百姓的田地,還建議劉邦把上林苑給老百姓,劉邦一怒之下就將蕭何給關了起來,不過沒幾天後,又把蕭何放出來,也沒在猜忌蕭何了。

三,張良,是漢初三傑,但在漢初列侯排名卻是在六十二名,其實張良本來是能排在第一的,因為劉邦想要給張良齊地三萬戶,那可是遠超過蕭何與曹參這兩個萬戶侯,畢竟他們才剛到萬戶。

但是張良,卻只要一個小小的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而這個留縣就是劉邦與張良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張良在劉邦稱帝之後,就退隱山林,不問世事了。

四,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當他率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之前,就一直向秦王趙政索要房屋田舍,在打敗楚國之後,王翦也退隱了。


歷史簡單說


“功高震主”從字面意思即“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詞出自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更深層次說,所謂功高,並非單純指功勞業績,本質上還是兵權,及對軍隊和政局的影響力。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創業階段”互相包容度非常強,“成功上市了”股權及決策權的爭端也就來了。大多王朝是“狡兔死走狗烹”,即使開國君主能夠制約這些功臣,一般第二代就不行了,所以只好下狠手。以兩個平民起家的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最為代表。而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很溫和的方式了。

功高震主避免殺身之禍的,的確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很少,每個人情形也不一樣。也要取決於“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王翦與蒙恬功勞最大。老將軍王翦選擇了“自黑”。在後期帶兵出征的階段,不斷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大宅,以一個“貪財”字來表白“胸無大志”。

諸葛亮是典型的功高震主,從白帝城託孤到去世,他是事實上的蜀漢決策者。難得後主劉禪與他相安無事,死後也未被清算。諸葛亮的成功在於“形象與佈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之下,蔣琬費禕姜維都是他的薪火傳人。東晉的王導、謝安與之很像,背後是兩個家族勢力。這三位也有共同社會背景特徵,就是天下不太平。

唐代李靖、徐懋功被稱為戰神,在處理與皇帝的關係的時候,都選擇了“隱”,只管打仗,少問朝政,明哲保身。另一位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也是如此。當然也必須肯定唐太宗、唐高宗、唐代宗的胸襟。

相反的例子。明代張居正、清代多爾袞,都是功高震主的“攝政”,情勢很相似,都是小皇帝,孃親主事,一個是活太師張先生、一個是皇父攝政王,剛死極盡哀榮,很快被清算打倒。萬曆和順治都是心胸狹窄放蕩不羈的人,被壓抑了很多年的爆發。

歷史有規律可循,但也經常出意外。


幾葦渡


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我國古代,將軍們誰不想替皇帝平定宇內開疆擴土?

但是,他們又非常擔心,萬一哪一天,自己“功高震主”,其結局只有兩種,一是被皇帝找個由頭殺了,二是黃袍加身。

而歷數古代的那些大將,選擇後者並且成功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都被皇帝鈍刀子割了。

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這3個武將,是怎麼活下來的?

1.王翦

王翦是秦朝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

因為王翦滅燕、趙、楚三國,而他兒子王賁滅魏、齊兩國,所以王翦頓時成為秦朝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然後很顯然,他的功勞,足以讓秦始皇寢食難安。

但是好在秦始皇這人不殺功臣,所以解甲歸田的王翦得以安享晚年。

2.李靖

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效力李唐後,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世更有人將他與殺神白起、戰神韓信相提並論,足見李靖之牛逼。

但李靖喜歡寫兵書,所以唐朝建立後,他馬上歸隱,還好遇到了不怎麼殺功臣的李世民,後半生才安穩度過。

3.郭子儀

郭子儀憑藉平定安史之亂,瞬間躋身到中唐的權力巔峰。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的郭子儀不僅是功高震主這麼簡單了,他要是有不軌之心,唐朝估計早已改姓!

而他之所以能夠壽終正寢,最主要的還是當時唐朝式微,自顧不暇,只有留著他李家江山才能保得住!

4.姜子牙,傳說飛昇了哈哈

喜歡更多野文雜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我,謝謝


鄉村播報橙二狗


有幾個老師回答事成就跑路,例如張良例如范蠡,這些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屬於帝王最待見的類型,但前提是這時候老大已經不需要你了,你走就走吧,但是有的時候老大還需要你,你又不能讓老大懷疑,這該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愛好金錢與美女,讓老大覺得你就是一個貪財好色之徒,你打仗不為別的,就為這些。

這方面最早的有王翦。

秦王嬴政討伐楚國,第一次派人失敗,第二次請老將王翦出征。

秦始皇可是傾盡全國兵力交給了這個老將軍,只要王翦有二心,他的皇位可就沒跑了。

王翦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當兵,見過武安侯白起功勞那麼大,說讓你死就讓你死。

知道這些當老大的都什麼德行。

為了保全自己,他怎麼做得呢?

出兵沒走多遠,他自己一個人跑回來了,見到秦始皇說:“您看我都老了,這一去不知道是不是還能活著回來,希望您能給點田地。”

嬴政哈哈大笑:“陝西西邊的一萬良田就是你的了。”

王翦放心去了。

過了幾天,王翦的兒子又回來了,給秦始皇說:“我爹還是覺得您的賞賜有點少了,要不您再給幾套房子,五套就行。”

這就像個拆遷戶給開發商要錢。

秦始皇這個開發商高興的說:”給你們八套。”

王翦兒子趕回去告訴王翦,王翦笑了。

可是沒多久,王翦又派了一個代表回來了。

又提了一個條件:“光給房子太小了,把周圍的五十里土地都給了我們把。將來我老了,好在那裡打打獵,開開趴體什麼的。”

秦始皇有點看不起王翦了:“只要王將軍有業績,要什麼給什麼。”專門下詔,給你一百里的土地。

這哪裡是個將軍,這不就是個精明的商人嗎,你這不是在要挾秦始皇嗎?

有人就責怪王翦:“您做得太過了。”他兒子都看不下去了。

王翦說:“你們知道個屁,我帶著這麼多人,萬一我打贏了楚國,直接自己在楚國稱王怎麼辦?或者不在楚國稱王,回頭帶兵把老大給幹掉了。只要有小人進點讒言,老大就得弄我,我呢主動要這個,要那個,老大就會知道哦,這個老王沒啥野心,就為了點好處唄。試想想,如果我有野心,還用跟他要嗎?”

大家一聽服了。

實際上還真的如此。

當年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殺岳飛,其中一個原因嶽武穆一心迎回二聖,皇帝說咱歇歇吧,我給您大官做,什麼少保,什麼儀同三司,什麼太尉都給了你做。

岳飛說不,我還要去打仗。

他還不貪財,不好色,有人送給他兩個美女,他還給還了回去。

趙老大當然不放心了,那你要什麼,看上我的位置了?

韓世忠就吸取了岳飛的教訓,辭去所有職務,給皇帝要田地,在西湖邊了卻一生。

他有兩首詞寫得好:

《臨江山》:“冬看山林蕭疏淨,春來地潤花濃。少年衰老與山同。世間爭名利,富貴與貧窮。榮貴非幹長生藥,清閒是不死門風。勸君識取主人公。單方只一味,盡在不言中。”

《南鄉子》:“人有幾何般。富貴榮華總是閒。自古英雄都如夢,為官。寶玉妻男宿業纏。年邁衷殘。鬢髮蒼浪骨髓幹。不道山林有好處,貪歡。只恐痴迷誤了賢。”

富貴榮華總是閒。自古英雄都如夢——這一句寫盡了天下英雄的心寒。


錦翼


歷代功高震主者,多會惹上殺身之禍,最好的結果也是官位被罷免,後半生悽慘度過。

但事無絕對,總有幾個成功利用bug,避開殺身之禍得以善終的人。

唐朝功臣郭子儀,就是這麼一位居九霄之巔還穩如泰山的大佬。

(郭子儀畫像)


打仗像開掛,情願做“備胎”


安史之亂時,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擁有主角光環的他吊打各路豪傑,收復眾多失地,最終奪回了長安。當時在位的唐肅宗對他大加讚賞,給他加官封爵。然而這個唐肅宗的腦瓜並不是很靈光,對宦官進獻的讒言總是深信不疑。

(唐肅宗李亨)


758年鄴城之戰,唐軍戰敗,魚朝恩把這口鍋乾淨利落地甩給了郭子儀,在唐肅宗面前說盡了壞話後,成功地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無辜背鍋,心中窩火,但也只能遵旨,回家做個閒官。


762年相州之戰,朝中無人能抵抗叛軍,唐肅宗此時想起了郭子儀,請他來鎮壓叛軍。忠心耿耿的郭子儀二話不說,立刻接旨。可就在出徵前一天,程元振誣陷郭子儀和叛軍有所勾結,唐肅宗又傻傻地相信了他的鬼話......


這次倒好,人都還沒出發,兵權又沒了。郭子儀牢記老同事遭猜忌後反叛朝廷的悲慘下場,再次壓住心中奔騰的一萬匹羊駝,回了家去。

表面老實人,內心老油條

如果說唐肅宗是郭子儀的權力威脅,那麼他的兒子唐代宗就是郭子儀的生命威脅了。但郭子儀經歷了宦官的兩次陷害,也長了智慧。

(唐代宗李豫)


吐蕃進攻長安時,唐代宗再度啟用郭子儀,結果又雙叒叕遭到了宦官的誣陷。郭子儀得知後心想:“唐代宗可不是省油的燈,我不能走已故同僚們的老路。”於是郭子儀連夜趕回朝中,見到皇帝后立刻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


唐代宗還指望他打仗呢,哪裡能同意?郭子儀就反覆上書請求辭職,並說了一句至今仍然好用的裝逼話:

“其實我並不想領兵討伐吐蕃,只是我不忍心看到國家受難,勉為其難地擔了這個重任!”一通辭職操作秀得唐代宗頭皮發麻,無奈之下答應他打完仗後卸任。


可正當郭子儀在靈州暴打吐蕃軍時,他父親在長安的墳被人掘了。這種事情誰能忍得了?但郭子儀明白,肯定是朝中有人指使,此時一定不能衝動,否則就會沒命。他從前線回到朝中,見了皇帝立刻跪拜,老淚縱橫地說:“都怪臣沒有約束好自己的手下,軍中士兵肯定有人挖了別人家的祖墳,老天這才降下天譴懲罰我,絕對不是誰跟我有仇!”


滿朝文武包括唐代宗,都被他這番話驚呆了,皇帝覺得他遭受如此大的打擊和侮辱還能忠心依舊,對他更加信任。

(郭子儀的關係圖譜)


開啟演技爆棚的腹黑模式

戰爭結束後,唐代宗仍然沒有停下對他的試探。先是以郭子儀戰功顯赫為由,要封他做尚書令,這個職位可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過此職。郭子儀聽罷,馬上擺出一副腿都嚇軟了的樣子,拼了命地拒絕掉了。


而後唐代宗又故意不批覆郭子儀提交的報請審批,引得他的部下說朝廷壞話,郭子儀立刻解釋:“皇上這是沒把我當成有威脅的軍閥看待,是信任我的表現啊!”贏得了滿座喝彩。


這還沒完,他故意把皇帝賞給自己的大宅子打通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出入,為的就是讓皇帝知道他一清二白,沒有任何圖謀逆反之心。

(郭子儀福祿壽齊全的生活)


這下唐代宗想懷疑他都懷疑不起來了,索性賞賜了他大把的財物、侍從和美女。這次郭子儀倒沒有拒絕,欣然接受了。


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郭子儀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


從此他開始了自己奢靡的私生活:花天酒地,妻妾成林,時不時還要開個耗資數十萬的大party。此情此景被皇帝得知,皇帝認為他沉迷享受,胸無大志,是個窩囊廢了,於是對他完全放了心。


唐代宗的兒子唐德宗即位後,還給了他“尚父”的尊號,享受至高的榮譽,但是沒有任何權力。如此一來,郭子儀便過上了身居高位,還能安然自得的晚年生活,以85歲的高齡得以善終。唐德宗在他去世後,甚至還為他罷朝五天,追封他為宰相。

(唐德宗李適)


郭子儀的官場生存之道,在當今社會仍然是極其重要的技能。但是郭子儀的種種行為,也並非每一個人都能認可。你是否對他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


Allhistory


飛鳥盡,良弓藏,一般用來形容帝王與臣子的一種微妙關係。君王覺得用不上你了,但是你仍然掌握力量,具有一定威脅,那麼,他們就必須想辦法。

當然,如果需要君王想辦法,那麼基本上只有兩個結局,一是被殺,一是罷官或者流放。

我們看漢初劉邦所分封的異姓王,他們皆是跟隨劉邦打下江山的人,個個立有戰功,但這些人,除了盧綰逃往匈奴,其他人皆死於非命。

朱元璋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那是一批批的殺。

罷官的,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這種都算結局好的。一般交出權力,皇帝多少都會厚待,讓他們好好的歸鄉養老。

主動一點的,如范蠡,乾脆就歸隱了,這種識時務,皇帝一般也懶得計較。

又如蕭何,自汙名聲,以表示沒有什麼野心,最後蕭何也保住了官位。

所以總的來說,就是要讓皇帝覺得你沒有威脅,只有這些,才可以保住性命,安全從權力巔峰退下來。


浮沉於史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了韓信,韓信是功高震主而 獲得殺身之禍的典型。

但是,也有很多人功高震主卻免了殺人之禍。列舉三個不同的人來說明他們的辦法。

王翦

王翦是秦名將,也是秦統一六國的脊柱之一,破趙,滅燕,敗楚。和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是,我們遺憾看到,四名將之中,唯有王翦善終。

秦李信攻楚失敗之後,秦王政十分震驚,親自出馬,邀請王翦出山攻楚。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出發之前,就不斷上書嬴政 "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帥兵出關之後,又連續五次上書要求賜美田,這個時候,連他老部下都看不下去了。

而王翦才說,嬴政多疑,現在秦國幾乎全國士兵都給了他,他只有多求金錢,才能讓秦王感覺他不會擁兵自立。

後來王翦大破楚軍,殺項燕,虜楚王,平楚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北滅趙燕,之後迅即上表告老,同時向秦王推薦其他年輕將領。秦王雖然多次規勸,但是王翦還是堅持已老邁不堪,請求歸隱。最後王翦榮華福富貴,得以善終。

郭子儀

郭子儀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平安史之亂,克兩京中興。權傾天下、功蓋一世。

但是郭子儀洞悉世情,他的郡王府大門一直洞開,販夫走卒都能隨便進入。有一次,他的一個部下來看他,看到他堂堂的王爺正在為夫人端洗臉水,且郭子儀的兒子也感覺很丟人,就勸說郭子儀自重。

而郭子儀說,我們家立下了太多功勞,如果築起高牆,不與外面來往,難免有人猜忌,而我廣開大門,隨意生活,又有人會誣陷我貪戀權力,圖謀不軌呢。

就這樣,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威澤天下,德享全國,年八十五壽終。

諸葛亮

諸葛大名垂宇宙,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位高權重,可以成為權臣,也可以成為能臣,歷史評價很多。但是,得以善終,且全民敬仰。

這來源於諸葛亮的“鞠躬盡粹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已經做成了品牌,不由得任何人猜忌。阿斗有猜忌,但是見了諸葛,立刻“戰戰兢兢不敢言”。如果能做到這高度,功高震主又有何妨?

寫到這裡,又想起了袁崇煥、岳飛、檀道濟這些人,不可謂不忠,不可謂不能,不可謂不功,但是由於他們沒有正確估計自己的時代,尤其自己的頂頭皇帝,而惜死,真是可惜。


歡迎大家關注桃花一簇開無主,於地理中尋覓歷史,於歷史中沉澱人生。


桃花一簇開無竹


曾國蕃曾經說過,歷史上將領功績超過君主,最後可以善終的人,只有郭子儀一個。所以,曾國蕃吸取了歷史教訓,韜光養晦,主動向滿勤朝廷示弱。他的策略就是自削兵權,主動裁撤湘軍兵勇,為的是向朝廷表態,我這個人可沒有一點野心。天津教案發生後,曾國蕃名望大跌,被活活氣死,不知道算得上是壽終正寢不?曾國蕃死後,朝廷對他的評價還是很好的,給他一個"文正"的溢號。曾國蕃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一眼就看穿了朝廷與將領之間的矛盾,而不是驕傲自滿。雍正時代,年大將軍威震天下,權勢恩寵不亞於曾國蕃,甚至尤有過之。那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身敗名裂,三尺白綾送他去見了康熙爺?曾國蕃深刻的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千萬不要把將權凌駕到皇權之上。古代皇帝最怕聽見一句話,那就是"行伊霍之事",伊尹、霍光,雖然功勞蓋世,畢竟也是臣子,他們廢黜皇帝雖然打著匡扶社稷的旗號,但依然觸犯了大忌。臣子廢黜皇帝,豈不是大忌?我相信,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皇帝,如果有一個臣子理直氣壯的對這個皇帝說,我要"行伊霍之事",這個皇帝必定要氣的口吐三升獻血。如果這個臣子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對皇帝說出這番話來,皇帝聽了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

同樣,一個將領再有功勞,他始終是一個臣子,功勞再大,那也是"賴聖上恩德",功勞都是皇帝的。假設你對皇帝有一絲一毫的不恭敬,那麼你的末日就要到了。古代皇權至上,權利就是皇帝的命根子。你動搖了皇帝的命根子,不管你是不是多麼有功勞的將領,都不會被皇帝容忍。


懷疑探索者


張良肯定算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模範代表人物了。大家都知道,他被劉邦說成是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蕭何,一個是韓信。

但是,漢初三傑之中,就數張良的命運最好了。原因就是他懂得帝王之術,知道什麼時候該退,什麼時候該讓。

蕭何和韓信在這方面就差多了,下面我們具體說下,張良為何能全身而退,蕭何和韓信就坎坷重重?

劉邦在統一全國,當上天子,這時候他就開始對韓信,張良和蕭何逐一封賞了。

韓信是第一個被封賞的人,當然他的功勞最大,也是封賞最豐厚的一個,他被封賞的是王,先是當了齊王,然後在被遷到楚地當楚王。

劉邦給的韓信就要了,但是,韓信是不能令劉邦放心的,這一點韓信不知道。所以,再後來韓信給劉邦捉到長安去,貶為了淮陰侯,然後軟禁在了都城,再也不讓他到處去遊逛了。

韓信這種被主子惦記上的人,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他最後是被呂后和蕭何設了一個局,然後,被俘滅族的。

韓信死的時候僅僅只有三十多歲,可以說韓信敗就敗子自己功高蓋主上了。下面我們看看同樣是功高蓋主的張良,為何他能全身而退的?

劉邦封賞張良的時候,對他的出手可是很大方的。劉邦究竟對張良有多大方呢?

他竟然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要知道齊地在漢初的時候,是整個國家最富庶的地方。

張良面對這樣好的待遇,並沒有昏了頭腦,他很清楚劉邦是什麼人,劉邦這個人猜疑心很大,若是張良在齊地真的自擇三萬戶,那才是他災難的開始。

所以張良告訴劉邦,自己才疏德薄,三萬戶自己不敢要,若是陛下非要賞賜給自己土地,那就把留縣的一萬戶人家給我吧。這也就是為什麼張良被稱為留侯的原因。

劉邦見張良選了比較貧困的留縣,當然很開心了。

那麼問題來了,全國這麼大,張良為何選擇比較貧瘠的留縣呢?

因為留縣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見的地方,這個地方對張良和劉邦來說比較有紀念意義,所以張良選擇了留縣。

張良不但選擇了不好的地盤,他還婉拒了劉邦讓他入朝當官的好意。他說自己身體有病,還是生活在深山裡比較好。

其實張良說有病只是藉口而已,他明白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因為和劉邦沒有了利益糾紛,所以,張良最終躲過了被殺的命運。

蕭何同樣是文官,功勞和張良相仿,但是,他的命運比張良要坎坷的多。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得天下後,蕭何被封為了第一功臣,食邑先是八千戶,然後又追加到一萬戶。就這樣蕭何也算是個萬戶侯了。

蕭何被封侯之後,就到了朝中做了宰相,他把國家治理的有井有條,也算是大功一件。但是,蕭何畢竟名聲太好,威望又高,在劉邦晚年,他還是被劉邦算計了。

在劉邦算計蕭何的時候,蕭何的謀士給他出主意,讓他自毀名節,蕭何就花大量的錢財,買農民的土地,農民對蕭何意見很大,就把狀告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看到蕭何的名聲毀了,還是很高興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過蕭何,而是把他給抓進了監獄。

這次劉邦是想整死蕭何的,當時文武百官也沒有敢為蕭何求情的,因為他們都明白劉邦的意思。看來這次蕭何必死無疑了。

就在蕭何最為無助的時候,還是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找到劉邦,冒著生命危險,為蕭何求情了。

他告訴劉邦,蕭何沒有罪,你是知道的,即使他對百姓徵收土地,那也是被你逼的,你若是這樣把蕭何處死,天下人不服呀。

劉邦是個能聽進意見的人,他覺得人家說的不錯,就放了蕭何一馬。

蕭何也真是不容易,死裡逃生,趕緊跪下來給劉邦求情。

劉邦告訴蕭何,我為什麼抓你,我只不過是想告訴天下人,你是一個好丞相,我是一個壞皇帝。你看劉邦這臉邊的真的是比翻書還快吧。

所以說功高蓋主者,還是多學學張良吧,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退隱江湖。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


史學達人


說實話,這個主要看主公是誰,其次才是臣子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年過二十就做了皇帝,有大把的時間震懾和耗死功高臣子,並且可以輕鬆佈局培養皇儲,而且皇帝心胸寬廣,功高震主的臣子只要不越界就可以安度晚年。

如果運氣不好,遇到明太祖朱元璋年過四十稱帝,而且太子早亡立皇太孫為儲君,為了在自己有限生命中替兒子和孫子消滅威脅,以他狠辣果決斬草除根的性格,你不用功高震主,就算有一點點威脅的也會被弄死。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都是幾萬人的殺頭,有免死金牌的都死光了(除了他從小到大的鐵哥們湯和半身不遂眼看快死了,留了條命),你就不用想活下來了。

如果說自己非得做點什麼,儘量保善終,那麼立下大功之後,交出兵權辭職回鄉,隱姓埋名最好,最次也得天天聲色犬馬吃喝玩樂,或者裝個半身不遂苟延殘喘,然後聽天由命吧,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