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民族?

專注於優秀


匈奴這個民族早已經不存在了,不僅沒有匈奴這個民族,匈奴以後出現的強大部族如鮮卑、突厥、契丹等,都不存在了。這些部族在歷史上早已滅亡,或融入了其他各族。

匈奴在歷史上不是突然出現,也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經過了長達幾百年的的跨度。曾經對中原王朝產生過巨大的威脅,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非常大。

匈奴按照史記的記載是夏人後裔,尊大禹為祖。如果這個說法是準確的話,那麼匈奴其實和華夏原本還是同根同源的。只不過,匈奴活躍於北方,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生。因地處惡劣之地,養成了匈奴強悍、殘忍的習性。一旦水草不濟,則必然南下劫掠中原。幾百年來,中原深受其患。

在戰國時候,匈奴曾短暫崛起。不過,由於秦國和趙國的強勢,匈奴南下的行動非常艱難。隨著秦國奪取了河套之地,匈奴被迫向北遷徙,不敢南下爭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秦末漢初。

秦朝建立以來,秦軍陳兵北地,匈奴依然不敢南下,轉而向西擴張。西域各地、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盡入匈奴之手。漢朝初年,匈奴終於強勢崛起,成為漢朝大患,並曾一度逼迫得漢朝沒有招架之力。

後來,漢朝對匈奴先後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反擊,時間跨度長達200年。從漢武帝反擊匈奴開始,匈奴威脅才得到遏制;漢宣帝漢朝時初步解決了匈奴問題;到了東漢和帝時期,大將竇憲遠征破匈奴,匈奴問題才徹底解決。

經過兩漢數代人的打擊,匈奴一蹶不振,曾數次分裂。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匈奴勢力已經非常衰微了。漢末曹操正式取消匈奴單于的王號,將匈奴劃入漢地由漢官管理,匈奴國家從此瓦解。

西晉以後,匈奴最後一次露面。但是此時的匈奴已經是南遷的匈奴後裔,以漢朝親戚自居,習漢禮,和曾經的匈奴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匈奴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後滅亡了西晉,並先後由不同宗族建立過漢趙、北涼、胡夏等小國。不過匈奴這幾個小國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在十六國時期先後消亡於北方的長期動亂中。

匈奴建立的小朝廷滅亡以後,匈奴人也隨之消失於歷史上。到了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的時候,匈奴已經在中華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蘇綻


提到匈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破壞者或者野蠻人,不僅僅是我們這麼認為,就連歐洲人對匈奴的印象也是如此,那麼匈奴從建立第一個遊牧政權直到滅亡,他們的後裔都是哪些民族呢?其實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有的人說現在的山東人是匈奴的後裔,也有的說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後裔,我們不妨來看看匈奴從興起到鼎盛再到滅亡的過程。

一:匈奴的興盛衰弱

自西周起,匈奴就開始威脅中原王朝了,再到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大敗匈奴,秦始皇統一後派蒙恬出戰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自此匈奴不敢來犯。

後冒頓單于繼位後,匈奴迅速崛起,劉邦採取親和政策,然而匈奴卻並不滿足,後漢武帝劉徹派衛青、霍去病迎戰匈奴,大敗匈奴,從此匈奴一蹶不振。

漢朝控制西域後,匈奴實力大減,加上天災,內部矛盾不斷,導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漢稱臣,從此漢化,而北匈奴留居漠北。

東漢時期,漢軍聯合南匈奴一起出戰北匈奴,之後北匈奴大敗,降於南匈奴,奈何北匈奴不服南匈奴單于師子立,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河套地區,後來因為“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元1世紀,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改變了歐洲歷史。

二:匈奴的後裔猜測

1、匈牙利人

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

2、山東人

“山東豪傑”或“山東大漢”之來源完全是300、400年間的胡人內遷、混血變種的結果。李濟對山東、江蘇和安徽人做了測量和對比,很有比較價值。由此可見,山東人之高大確為事實。這一高大體形中雜糅著濃厚的外族血液。

匈奴最後完全和其他民族融合了。西遷的北匈奴,邊走邊融合,融入了歐亞大陸多個民族之中。留在漠北的,基本融入或投降了鮮卑,亦有少數融入了室韋、丁零和西域。南匈奴不用多說了吧,幾乎完全融入漢族或被徹底同化。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郡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幾點。

第一,匈奴其實像哥薩克一樣,並不是某個民族,更多是認同匈奴生活方式的部落聯盟。

第二,匈奴曾經囂張了幾百年,最終被重創消滅。

中國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竇憲,通過艱苦的作戰,將和大漢為敵的北匈奴幾乎消滅。

北匈奴的殘部逃到西域,主力被漢軍和後起之秀鮮卑人打垮,徹底亡國。

一般認為,西域的部分匈奴人向西遷移,期間不斷和當地人混血。

幾百年後,公元400年,這股匈奴人殺入歐洲,差點把白人殺盡,這就是匈奴大帝阿提拉的魔鬼軍團。

第三,歸屬中國的南匈奴也滅亡

北匈奴和大漢作對,被族滅。

而南匈奴則歸屬大漢,得到一定的獨立地位。

南匈奴直到漢朝末年,還是有一定實力。

他們的領袖劉淵乘著西晉中央政府的衰敗,一度東山再起,建立了前趙政權。

後羯族反叛,將衰敗的前趙政權打垮,對已經不多的匈奴人進行種族屠殺。

僥倖逃脫的匈奴人恐懼羯族的繼續屠殺,被迫向中國四處逃竄,大部分隱姓埋名生存下來。

幾百年以後,匈奴這個民族也就實際上消亡了,融入了漢民族。

自然,隋唐時期還有自稱匈奴的一些勢力出現,但都已經不成氣候。

總體來說,和大漢作對的野蠻民族,自然不會有好下場。


薩沙


有網友問:古代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民族? 有人說是匈牙利人,也有人說匈奴血統已經消失了。其實,現在還遺留著很多著名的匈奴墓地,比如在外蒙古靠近南西伯利亞的額金河發現的巨大的匈奴墓地。

科學家也正是從一系列的匈奴墓地當中,提取了古代匈奴人的人類分子基因。再通過對照現代民族的基因,其實就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匈奴人現在正隱藏在哪裡?

在外蒙古後杭愛省恩都爾烏蘭蘇木縣發現的匈奴墓地,就是著名的呼尼河畔墓地,科學家在這裡發現了面積超過2500平米的大墓,毫無疑問,這裡埋葬著匈奴的高級首領,生前級別非常之高。

因為在墓地當中發現了十多輛馬車,玉器,銅鏡,玻璃碗等等精美藝術品,還有其他很多陪葬品。經過檢測發現,這裡的墓主人基因是R1,說明他是來自中亞的印歐語系人群。

科學家還在匈牙利發現了至少1500年前的匈人墓地,從裡面的骸骨當中提取了基因。現在這些遺骨,還保存在匈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墓地在匈牙利的喀爾巴阡盆地,在2014年,科學家對這些匈人遺骨進行了檢測。

最後發現他屬於高加索-蒙古混合人種特徵。這個墓主人生前,身高不高,只有160釐米,但是卻陪葬著一匹馬,墓主人穿著帶有黃金的衣服,而馬匹也佩戴著名貴的馬具。應該生前在匈人當中的地位不低。而且整個墓葬形式,完全是阿爾泰風格,也就是說來自北亞地區。

那麼從外蒙額金河這些埋葬著更多匈奴人的墓地,發現的基因類型就更多了,包括了M117,Q1,R1,N1和C2等等基因。

從基因來看,古代匈奴人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聯盟,整個北亞,中亞南部,東亞,東北亞等等地區的遊牧和漁獵部落,都曾經是匈奴大家庭的一員。而且,也證明突然出現在歐洲的匈人,就是北遷的匈奴人。

從匈牙利發現的匈奴人基因的標記來看,這些來自亞洲的匈奴人一路西進,也一路與當地部落結盟混血,結婚生子。最後真正到達歐洲的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中亞高加索人和亞洲遊牧人的混合血統。

所以在1700年前,在中亞就有白匈奴,紅匈奴和艾肯匈奴的說法。因為各個匈奴部落來源不同,混血程度不同,膚色和外貌也有區別。與蒙古人西征一樣,匈奴人在南俄羅斯大草原上與當地的高加索部落完成了大融合,並且以匈奴人為首領,開始了向歐洲的大進軍。

楚瓦什突厥人,匈牙利馬扎爾人,保加利亞人都有當年的匈奴血統。而遺留下來的南匈奴呢?從基因來看察哈爾蒙古和喀喇沁蒙古具有與南匈奴最接近的基因,在中國北方也同樣有這種基因的留存。


深度軍事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匈奴已經消失了,但是自從分子人類學興起以後,陸續在新疆,外蒙古,匈牙利,還有內蒙古發現了諸多匈奴墓地。

首先,可以證實的是匈奴是一個部落大聯盟,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因為在額金河,在呼尼河畔墓地,在匈牙利發現的匈奴墓地,提取的人類基因,發現包括了至少幾種基因。

從來自中亞,波斯的R1白種人基因,一直到東亞類型的M117基因,從東北亞的C2,C3基因一直到極北地區的Q1和老亞洲的N1基因,都在匈奴墓地被發現。這也就符合了草原遊民民族的一個習性。

永遠都跟著能夠找到奶和肉的頭領走,隨著匈奴的興起,四周眾多部落也都加入匈奴帝國,成為了這個草原帝國的一部分。在北匈奴離開以後,留下的南匈奴加入到了宇文鮮卑,隨後宇文鮮卑失敗以後,部分部眾變成了契丹。

而契丹人在金朝滅亡的時候,集體加入蒙古軍隊,參加反對金朝的戰爭。元朝建立,契丹人留在關內為漢人,留在草原為蒙古。所以,察哈爾蒙古,喀喇沁蒙古有大量的M117北支基因,M117北支基因其實是漢藏民族比較多的一種基因,在漢族當中也有很高比例,在6-8%。並且在藏族當中比例更是達到了最高的50%。

所以說匈奴人沒有消失,只是融合在了各個民族當中。匈奴基因比較多的,還是蒙古和楚瓦什突厥人。


烽火觀察


匈奴族到今天已經融入世界各民族了,但來源去向不可能完全說清楚,只能大體說說。

匈奴最早應該是北方草原一個遊牧部落,首領是頭曼單于。之後冒頓單于滅亡東胡、林胡、樓煩等,統一蒙古草原。這個時候的匈奴,實際上就包含了多個部族。然後匈奴不斷有人南遷,比如金日磾,這些人一旦脫離氏族組織,基本上都被漢化了。五胡十六國時代,南遷的匈奴大部分也都被漢化,也有一部分當時被鮮卑化(比如北周),但是到隋唐時期基本都融入了華夏。

另外一支匈奴在漢朝和鮮卑的壓迫下西遷進入歐洲東部,當時歐洲東部的匈奴部落也比較零散,有時聯合對付敵人,有時各自為政,甚至有時單獨遷徙或者與敵人聯合。公元445年“上帝之鞭”阿提拉成為歐洲匈奴帝國的統治者,王庭建在今天的匈牙利境內。所以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代,但證據不太充分,應該是融入了今天東歐多個民族中。

除了南遷融入漢族,和西遷進入歐洲這兩大支外,可能還有一部分留在蒙古草原,先後被回鶻、突厥、蒙古統治,到今天可能融入了蒙古族及東北少數民族等。


林屋公子


匈奴,是曾經遊蕩在北方廣袤的土地上的草原遊牧民族。

他們勇猛彪悍,驍勇善戰,像狼群一樣。他們從草原崛起,他們與強大的秦漢對峙,稱雄數百年。他們以鐵騎征服土地,他們的牛羊吃草到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疆域。

那麼這個曾經強悍的名貫中西方的馬背民族,如今為什麼不見蹤跡了呢?首先,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足跡,來追溯一下這個民族的發展史。

根據中國古籍中的講述,古代的匈奴人,其來歷無據可考。有人說是夏朝移民,也有人說是中亞白種人。

匈奴的興衰發展,則直接影響了我國古代政局的變化。

從戰國時起,我國北方的燕趙等國就飽受匈奴侵犯之苦。

《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中,都有關於匈奴的記載。

當時的戰國大將李牧,前半生的赫赫戰功,基本就是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書寫的;秦國名將蒙恬,在秦統一後,曾率三十萬大軍北上抗擊匈奴。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大軍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卻匈奴七百餘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馬”。

到了西漢時期,經過十幾年休養生息,匈奴已經發展的十分強大,他們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造成威脅。至漢武帝時期,因不甘心一邊被勒索一邊被騷擾,漢武帝興兵主動出擊,跟匈奴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對決戰。

“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都是當時抗擊匈奴著名的將領。經過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匈奴終於被瓦解,再也無力挑起與中原的大規模戰爭。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三次率眾降漢,主動與漢朝和親。漢元帝將王昭君嫁於呼韓邪單于,此後60年,邊塞相安無事。

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他們和漢人,鮮卑,契丹等民族通婚,並逐漸融合。

公元89年,漢和帝劉肇派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記功。後來這一部分匈奴人因在蒙古高原無法立足而西遷。

公元406年,在歐洲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據說就是西遷的北匈奴人後裔。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可以推斷出,西漢初年,匈奴作為一個完整的民族,是他的鼎盛時期。

經過漢武帝時期的主動出擊,匈奴逐漸瓦解。

瓦解後的匈奴基本分為三部分:

1.南匈奴進入山西河北一帶,歸附並慢慢融入了漢族。

2.留居在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被鮮卑族兼併,匈奴古國被鮮卑族政權取代,曾有觀點認為,匈奴是現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3.北匈奴人另一支西遷到歐洲。西羅馬帝國的匈人即是他們的後裔。因阿提拉的出現,他們創造了短暫的榮耀,公元453年,隨著阿提拉之死,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再次消失。

這個神秘的草原部落,他們曾經雄踞一方,而如今散落世界各地,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民族。但是,因為他們的強大,世界上有了萬里長城;也因為他們的強大,成就了秦漢時期眾多名將的豐功偉績。

歷史總是無情,昔日備受侵略的民族至今仍然繁榮昌盛,而彪悍馳騁的匈奴卻早已難覓蹤影。可見,靠武力和劫掠獲得的強大,永遠不可能是長久和可持續的。


有書博物館


當談起匈奴,學過歷史的同學都知道,那就是一個自帶侵略性質的民族。可是幾千年過去了,曾經那麼厲害的匈奴,現在已經演變成何種民族了呢?



都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匈奴”這一倔強的民族最終還是以分離結束。為了更好的瞭解匈奴。有書君從以下兩部分來分析:


一、匈奴的起源


關於匈奴的早期記載:夏王朝末期,夏桀的兒子燻育在其父死後,為了躲避商湯的討伐,自己攜帶了父親的妾室,來到了北蠻荒野生活。在北方紛紛與山戎、獫狁、葷粥互通,他們均以放牧為生。後來,人們統稱他們為匈奴。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匈奴之前有三種稱呼,夏稱葷粥、商稱鬼方和周稱獫狁、獯鬻。戰國後才統一稱為為匈奴,不管如何稱呼,他們都屬於北方的遊牧民族。


另外,一些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匈奴就是北方一群喜歡利用馬來征戰的民族,一種以遊牧為主的族群而已。不過,有書君覺得他們這個族群真挺能作的。待我細細道來:


二、匈奴的前世今生


“匈奴,光聽名字就很霸氣,”是的,西漢初期,他們就不斷的侵擾漢朝邊境,這可惹惱了漢武帝,要知道那時的漢朝已經用幾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國力大增,已經不再懼怕匈奴。漢武帝第一時間就派大將霍去病去討伐匈奴,沒想到一舉打敗匈奴。最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難道匈奴這樣就搞定了?不,後面還有他的戲。



因為戰爭與天災,邊境生活也越發困難,匈奴政權內部矛盾激化,匈奴開始分裂。其中,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而呼韓邪單于帶領的南匈奴投降漢朝,在他的努力下,迎來了歷史上的“昭君出塞。”此後的60年,漢朝和匈奴交好。


本來他們還過著平淡的生活,後來出現了王莽專政。王莽建立新朝後,直接削弱匈奴的勢力,他把匈奴遣散成15部,這又激起了匈奴的不滿,他們又開始侵擾北方邊塞與西域諸多國家。


隨後東漢建立且國力越來越強。這時,匈奴雖也有起色,但是匈奴內部又開始爭權,繼而又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北匈奴暫時居住漠北。


不久因戰亂和蝗災,北匈奴面臨生存的大難題,人們開始紛紛降漢,再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康居國,也就是哈薩克斯坦境內。


其實,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也將面臨巨大的災難,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更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南匈奴的官員不斷被迫害。到後來南匈奴首領歸附曹操,曹操又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匈奴王朝又各自分散。



到後來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又稱為鐵弗。

因此,在這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除去北逃西遷的少數北匈奴不知去向外,東漢末年,南匈奴一直在中原轉悠,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他們早已在茫茫人流中逐漸漢化。血緣、基因、民族早已融合分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經過歷史的不斷洗滌,匈奴這個曾經對中原農耕文明造成巨大威脅的彪悍民族,不斷遷徙、融合,已經基本上消失了。至於西遷匈奴的具體去向,在歷史研究中成了不解之謎。

有說法是西遷匈奴戰力卓著,橫掃歐洲,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但是一直得不到有力的佐證。

以我個人見解,威震歐洲有上帝之鞭稱謂的匈奴王阿提拉很有可能就是被漢朝逐出漠北的匈奴族後裔。有兩點讓我堅定這個想法:

一、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巧合,中國西遷匈奴是在公元350年被漢朝沉重打擊,無法立足而離開東方西遷的,而西方記載的匈奴是370年侵入歐洲南部,匈奴王生於406年,436年以後開始嶄露頭角。



二、他們的作戰模式雷同於中國遊牧民族匈奴的特徵,按照西方記載匈奴人是一個歷史的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不善農耕,常年在馬背上生活。歐亞大陸北部廣袤的草原是他們的故鄉。他們自公元370年侵入歐洲東南部,在七十餘年間以旋風般的速度劫掠了幾乎整個歐洲,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軍事政權。


雖然現代史學家質疑東西方匈奴是一家,而且中國漢朝後失去了對西遷匈奴的記載,以我估計,匈奴脫離漢朝力量範圍後一直不停的西遷,與漢朝徹底失聯,漢朝本來是定居型的農耕文明,少了這些騷擾,也就懶得再去關注,所以失去了對匈奴動向的追蹤和記載。

其二,匈奴作為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本身就不具有文字記錄習慣,也不具有文書保存條件。其在橫掃歐洲時對自己在東方的慘敗是羞於啟齒的,那段悲慘往事既影響他們的民族驕傲更降低了他們在歐洲人面前的威武形象,所以他們人為的故意抹掉了關於漢匈作戰記憶。



在當時信息閉塞的情況下,東西方匈奴聯繫的所有紐帶都徹底斷裂。而且匈奴的民族性兇悍嗜殺,他們西遷的路途中遭遇的知道他們來歷的民族在他們的劫掠、屠戮中早已遭遇滅頂之災,被一一滅絕,以至於歐洲迄今無法弄清楚這個旋風一樣的民族從何而來。


最後只好歸結於是歐洲人自身罪孽深重,上帝故意釋放出匈奴這麼一個彪悍的旋風民族來懲罰他們的罪孽,以至於被稱為“上帝之鞭”。

無論真相是怎樣的,曾經橫掃歐洲,撬動了西方的驕傲羅馬帝國的遊牧民族匈奴,經過歷史的不斷洗滌演進,以及通婚混血,已經永久、徹底的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了……


謝金澎


史書記載:“漢朝人和匈奴人並沒有語言溝通障礙”,說明他們文化同源,起源於共同族群。匈奴和漢族共祖時期在夏朝。首先,弄清楚夏朝地理位置?從而知道匈奴人與漢族人分手時間、地點?。在眾所周知,夏朝是具有典籍、檔案的文明古國,他具有成熟的文字系統。而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成熟文字系統的僅有安陽殷墟,年代測定距今只有3300年。縱觀世界符合夏朝起止時間、建築特定、青銅規制、文字特色、農作物、天文曆法等等。(關於青銅器哈拉帕青銅器稀有元素錫、鉛、鋅等和戰國、秦、漢青銅器配比驚人一致。)


他只有存在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摩亨約.達羅城。下圖:夏朝邦國分佈圖,下圖:巴基斯坦:哈拉帕遺址,摩亨約.達羅城遺址。下圖:四川羌寨與哈拉帕城址多相似,有傳承關係。






碳十四測定他們具有青銅、文字時間從公元前2224至公元前1766年。在公元前1766年前後,這些散落印度河流域的城邦國變廢墟。考古測定時間與北宋哲學家、理學家邵雍所著〈皇極經世〉紀年表:夏朝起止458年時間驚人的一致性。哈拉帕、摩亨約.達羅的印章文字經我國著名古文字家亞布.斯力二十多年破譯終於得出他就是夏朝文字,和我國水族水書一致性。

而水書屬於比甲骨文更為古老文字,許多學者把水書稱夏書。下圖為印章文字與水族水書比較圖!


〈山海經〉、〈穆天子傳〉、〈詩經〉等著“赫赫我祖,來自崑崙”,“崑崙墟”,等等論斷中將夏墟(崑崙墟)指向哈拉帕、摩亨約.達羅城方位。另外在新疆南疆莎車縣蘭幹、新疆孔雀河太陽墓(3750多年曆史)、北疆溫泉縣和甘肅玉門大燒溝,上述四地均發現公元前1750年左右的青銅村落遺址,從而確定了夏朝遷移中原的路線圖。





從白沙瓦至喀什、莎車至敦煌線路圖! 上圖:莎車縣蘭幹遺址。 上圖:新疆孔雀河太陽墓。 上圖:溫泉縣青銅遺址。

公元前1766年左右,夏王率領民們從印度河流域哈拉帕等十多個邦國整體遷移。他們從白沙瓦附近出發翻越喀拉崑崙山到達南疆喀什,這是到達新疆距近的一條路線。從喀什至莎車、孔雀河轉向東北到玉門關、敦煌,這是絲綢之路南線,從河西走廊就能直達中原地區。這條遷徙路線是夏、商之交的“青銅之路”或曰“文明之路”。

所謂“文明之路”是因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生產生活方式和生產工具。他們牽趕著六畜、帶著典籍、生產工具東移。需要說明的在商朝之前或者說公元前1750年前,無論在黃河、長江流域還是中國境內其他地方,均未發現飼養六畜蹤跡。六畜指:‘牛、羊、豬、馬、狗、雞’為主,牛、羊、馬也是遊牧民族生產、生活工具。具有六畜為生的都是夏朝子民,如苗族牛崇拜,羌族以羊生,匈奴以羊馬為生,延伸至大月氏也是以牛、羊為生,他們建立強大貴霜帝國和大食帝國、古羅馬帝國、兩漢帝國當時世界四大帝國之一,存續四百多年。其後裔賈特人在印度8200萬,可稱為世界上最多的華夏族群。

這些東遷的夏朝移民大軍,大部分夏人直奔中原而去。部分遷到河西走廊就停頓下來,如羌族繼續在走廊放羊,還有部分從河西走廊折回向南定居至青藏高原形成現代藏族。有部分放牧族群從河西走廊向北遷移尋求牧場,最終停留在蒙古高原,定格在蒙古高原的就是匈奴族的先祖,因而匈奴夏朝遺民,華夏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