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誕生始末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氣勢豪邁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麻扶搖詞,周巍峙曲)曾鼓舞志願軍將士前赴後繼,鏖戰疆場,奪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勝利,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某炮兵1師26團開赴鴨綠江邊集結待命。為激發官兵的參戰熱情,5連召開表決心大會。會上有好幾個班的決心書上都寫到“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一些原本想回家結婚的戰士紛紛表示“勝利後再結婚”,有些剛結婚就參軍的戰士也表達了“援朝勝利再探家”的決心。全連群情激奮,鬥志昂揚,“打敗美國野心狼”的戰鬥口號不時在會場上空迴盪。

指導員麻扶搖為戰士的這種博大胸懷和昂揚鬥志所震撼,他連夜趴在被窩裡趕寫了這樣一首詩:“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的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以抒發內心激情。

起初,這首詩作為誓詞的前言抄在連隊黑板報上,又在營、團召開的誓師大會上進行了宣讀,後被團《群力報》和師《骨幹報》發現,刊登在顯要位置上,此詩便不脛而走,在志願軍中流傳開來。連隊的一位文化教員又為它譜上了曲,開始在全連教唱,取名為《抗美援朝歌》。麻扶搖所在連隊正是高唱這首戰歌,跨過鴨綠江走上了朝鮮戰場。

1950年11月,新華社戰地記者陳伯堅在前線採訪時發現了這首詩,滿腔熱情地給予了肯定,並建議把“橫渡”改為“跨過”,以表現英雄氣概,把“中華”改為“中國”,以增強讀音脆度。在他撰寫的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願軍幾位戰士的談話》中首次引用了此詩,並排在標題的前面,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上。

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周巍峙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了這首在戰地通訊上的誓詞,深為歌詞的精神氣勢所感動,靈感勃發,僅用半個小時就譜好曲,在《人民日報》發表後迅速在全國和朝鮮戰場廣為傳唱,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戰鬥熱情。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節奏鏗鏘有力,旋律高亢激越,飽含戰鬥激情,洋溢虎虎軍威,有著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1951年4月1日,《人民日報》再次刊發這首歌;在同年“五一”群眾遊行時,《國歌》和這首歌曲同時被確定為遊行演唱歌曲;1954年,該歌獲全國群眾歌曲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