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機器人進入外骨骼時代,「傑曼智能」要講一個如何降低成本的故事

對於脊髓損傷患者而言,能夠獨立站立行走似乎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醫療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區別於功能單一、以固定式為主的康復器械,它一般採用小型動力系統,能運用安全可靠的柔性控制來實現外骨骼機器人穩定的步態,將康復效果最大化。

目前,康復機器人外骨骼化似乎已成為一種行業趨勢。國外標杆企業Rewalk Robotics一度被媒體捧到“下一個特斯拉”的高度,並在 2014 年通過美國FDA許可獲批上市;國內近年來也湧現出了大量初創公司,包括傅利葉智能、尖叫科技、大艾、邁步、司羿智能、程天科技等。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僅有大艾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獲得CFDA二類器械註冊證。

不過,也因為價格昂貴(50萬元以上),Rewalk Robotics的市場表現並不好。如何有效降低成本佔領國內市場,成為國內創業公司的共同目標,36氪近期接觸到的傑曼智能也是如此。

據聯合創始人劉啟軍介紹,傑曼智能的產品主要用於對下骨骼癱瘓的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原理與主流外骨骼機器人類似,即通過傳感器收集患者的步態數據,在雲端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患者提供專屬康復訓練計劃,並通過行走訓練促進其神經康復。據悉,該產品採用剛性設計,重量在15KG以內,續航時間超過6個小時。

康复机器人进入外骨骼时代,「杰曼智能」要讲一个如何降低成本的故事

劉啟軍告訴36氪,考核外骨骼機器人性能的關鍵指標在於人機交互的舒適性,目前市面上的公司多是採用變剛度關節設計、力控制方法,SEA柔性驅動、肌電信號意圖識別等技術來提高這一性能;而傑曼智能則是利用AI步態軌跡規劃算法來理解穿戴者運動意圖實現合理交互

另外,區別於主流的多源傳感器融合技術,傑曼智能只是選用了核心的IMU傳感器及壓力傳感器,基於機器學習對有限數量傳感器數據進行融合處理與解析,來得到步態軌跡規劃參數,讓設備更輕量並降低成本。劉啟軍表示,傑曼智能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款中國老百姓都用得起的外骨骼機器人”。

那如何實現呢?要知道,外骨骼機器人技術一度被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壟斷,國內企業在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也嚴重依賴國外。劉啟軍解釋到,傑曼智能和德國novomotec公司聯合自主研發了電機減速器控制集成系統,價格只有maxon的四分之一,來降低生產成本;其它核心器件都是自主研發。據悉,公司圍繞算法、傳感器識別等方面已獲得11項國家專利, “待產品上市時,其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30%,大概是15萬人民幣”

在研發端,傑曼智能依託於浙大機器人研究院全方面開展技術合作,聯合開展課題研究,並導入人才、技術與資本資源。公司目前正在搭建軟件服務平臺,以針對不同病人開發不同的產品。

在商業化進展方面,劉啟軍告訴36氪,其外骨骼機器人樣機已經打磨完畢,即將申報國家醫療產品檢測機構認證,並已進入浙江多家三甲醫院進行測試,處於臨床前準備階段。據他介紹,該產品未來不僅會在醫院和家庭等銷售,還會在社區醫院以產品共享的方式收取租金,主要的市場推廣策略會是通過醫院等專業機構向終端用戶滲透。

至於目標市場,劉啟軍表示,這款產品主要面向腦卒中、截癱、中風、術後等群體。根據團隊給出的數據,我國殘疾人總數達8502萬,其中肢體殘疾2472萬;另外,我國已有腦中風患者超過千萬,並以每年8.1%的速度增加;另外,我國的失能老人也接近4000萬。粗略估算,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的需求量超過300萬臺,對應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人民幣。

最後介紹一下團隊,聯合創始人&運營總監劉啟軍為浙江大學MBA,曾先後創辦餘姚市福萊達模塑廠和餘姚市歐泰電器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扶建輝為釜山大學智能製造系統專業博士,曾任韓國LG電子研究員、新松機器人設計工程師;設計研發R&D鄭濤為韓國釜山國立大學電子電氣專業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後,曾在韓國江原廣域經濟圈產業研究團、韓國基礎研究團、釜山大學產學聯合、韓國大林科技公司等機構擔任設計研發R&D。

據悉,傑曼智能的天使投資已接近Close,融資金額600萬元。劉啟軍表示,公司預計會在明年10月啟動A輪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