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達用戶、降低成本,企業如何站在雲計算的肩膀上

觸達用戶、降低成本,企業如何站在雲計算的肩膀上

在個體意識充分覺醒、意見表達肆意氾濫的今天,要達成共識似乎並不容易。但基本上沒人會反對的觀點是:互聯網改變日常生活,並且這種改變是徹頭徹尾的。

尼采說,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生活方式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生活方式。至於互聯網時代的活法,就是人類通過所發明的技術,將理想的生活落地的過程。而在這些技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雲技術。

01

前不久,馬化騰出了本書叫《指尖上的中國》,整本書用例子講述中國作為移動互聯網大國的社會變遷過程。書的起點在“指尖”,也就是你現在正在戳手機的手指;而落點在日常生活,涵蓋了社交、購物、飲食、出行、金融、公益等多個方面。

其實,你也可以把這本書叫做:《移動互聯網如何改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這個命題太過龐大,具體一點,談到移動互聯網,就離不開社交,談到社交,就繞不開微信。一個典型微信用戶的一天是這樣的:其平均每天要在微信上待47.7分鐘,發送74條消息和至少1個紅包,記錄下5900步。微信已經不僅僅是隨身攜帶的移動場景,更成為了中國人的“在世存有”。

互聯網時代的餐飲發生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外賣。在中國,每十個人就有3個吃外賣,其中一半的人每週叫外賣的次數在三次以上。外賣小哥每天送出的外賣超過2000萬份。

至於出行,共享單車這種小尺度的、開放式的交通工具,改變了我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方式。截至2017年4月,摩拜單車全國騎行總距離超過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當然,數字背後,騎行的意義不止是共享經濟、節能減排,還有文化層面上的探索和體驗城市。

類似的例子無法窮盡。關於互聯網如何影響生活,相比於具象的事例,也有人的思維更抽象一點。比如美國一家風投公司的合夥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就把面收窄,他歸納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是SoLoMo,即social+local+mobile。

也就是說,通過社會關係(social)、基於位置和本地的服務(local)以及移動和移動終端(mobile)這三種方式,互聯網得以介入我們的生活。而這三點的實現,都離不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也就是ABC技術的支撐。

ABC,聽起來有些縹緲。落到實際生活,我們可以看廣義上的雲技術是如何應用到商業領域和非商業領域的。

02

站在企業的角度,SoLoMo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想要充分觸達用戶,實現商業價值,就必須利用互聯網來滲入用戶的社會關係、獲取用戶的實時位置、滿足用戶在移動端的使用需求。

以旅遊為例,在滲入社會關係上,旅遊產品推薦是個典型的例子。以前旅行社刊登在報紙上或者發佈在電視上的廣告,都是撒播式的,所有的觀眾接受到的信息都一樣。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內容完全可以因人而異,從而能更加精準的匹配到每一個節點。

前幾天,驢媽媽總裁方騰飛在廣東電視臺的《社會縱橫》欄目上也提到了千人千面智能運營的問題。基於騰訊雲計算、大數據能力,驢媽媽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喜好推薦更適合的產品。

嵌入節點以外,企業想要最大程度上觸達用戶還需要獲取實時位置信息。這裡的位置,既可以是“此時此地所在”,也可以是未來的目的地。

在此地,智能導覽、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大規模運用,解放了成千上萬的客服人員,減少了企業的運維成本。而在未到達的目的地,通過雲計算和大數據,可以幫助個人做好旅行決策,避開人流高峰。

最後就要呼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操作便捷化的需要。前不久,騰訊雲的智慧酒店方案正式落地。當你入住智慧酒店,就可以體驗到前臺“刷臉”進入。在本人到場的情況下,終於不需要再用證件來證明“我是我”了。類似於實時遠程控制空調溫度等等在科幻片裡才能見到的場景也已經出現在智慧酒店裡。

03

除了可以幫助企業擁抱用戶,作為基礎設施而存在的雲計算,還能夠讓企業以最少的成本享有最適配的服務。而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因為相比於購買設備,他們更想要購買服務。

之所以能降低成本,是因為雲計算在本質上是基於規模效應的共享經濟。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共享,創業公司買一個服務器至少也要幾萬元,託管一年也要幾萬元,還要負擔網費。

專注做企業直播的初創公司“微贊直播”曾經自己搭建服務器,而在接入騰訊雲之後,公司的IT成本下降了70%。對很多和“微贊”一樣以IT為主要開支的創業企業來說,這70%也許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初創企業在接入雲計算以後,享受的服務主要有三個:一是彈性擴容,二是按需分配的自主服務;三是雲服務商積累的人才和技術。

鹿晗在公佈戀情的時候,新浪微博曾因用戶大量湧入而瞬間癱瘓。和新浪微博一樣,直播平臺的流量也是極度不穩定,有時候突發流量甚至比正常流量大100倍。對於面臨流量不確定性的企業來說,雲計算的彈性擴容服務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等於心臟病突發時的速效救心丸。

所謂的彈性擴容,就是在企業購買的基礎流量之外,當遇到流量突發的時候,可以實現帶寬成本還有云服務系統的動態擴容。當資源不夠的時候,系統會自動申請更多的資源,等到使用完畢,可以馬上釋放,並且停止付費。

按需分配的自主服務,就是無需走冗長的申請流程, 直接從雲計算平臺申請資源,期間不需要與銷售人員或者客服人員互動。

接入雲計算也可以彌補創業企業在算法人才上的缺失,相應也降低了創業公司創業團隊對於高精尖技術獲取的成本。雲服務商就相當於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巨頭們積累的人才和他們的勞動成果,得以輸出給創業公司。

除了降低成本、享受彈性擴容和技術積累這兩種基本服務之外,還有一些差異性的服務,根據企業所選擇的雲服務商不同而不同。比如“微贊直播”就依託於騰訊雲和整個微信,這一點從其名字裡的“微”就可見端倪。

和微信生態無縫連接,意味著微贊至少不用去擔心四個基礎問題,一是支付;二是註冊,因為微信ID本身就是天然的身份入口;三是用戶位置,四是多媒體傳輸。這四大支柱撐起了一條平穩的高速公路,企業所要做的,就是在跑道上加快速度,講好自己的商業故事。

04

當然,雲技術對生活的改變不止停留在上文所講的商業層面,包括政務、教育、醫療、公益在內的公共事業,也正在並將全面受益於“上雲”。就拿政務來說,基於雲計算模式,政務雲與服務資源、技術服務、服務制度等頂層設計相結合,實現政府組織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充分解決傳統電子政務重複建設、信息孤島等問題。對老百姓來說,辦證辦事兒也許再也不用四處奔波了。

在公益方面,騰訊雲曾經和政府一起搭建了一個走失兒童追回平臺,這個平臺目前已經成功幫助600多個家庭通過平臺找到了走失的家人,實現了久違的團圓。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一是依賴騰訊人臉識別、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儲備,二是QQ空間相冊和朋友圈所積累的大量照片數據。

不管是商業還是非商業領域,雲計算介入其中的方式,一靠技術,二靠數據。而云計算廠商在這兩個指標上的表現,也基本決定了其在雲計算市場的最終表現。

先看技術,雲計算的技術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某項技術,而是多個技術的集成。雲計算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甚至通信等技術都密不可分。而數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雲服務商本身的業務廣度和深度。

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當前的雲計算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四股勢力:以阿里雲、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系雲,以華為為代表的傳統IT雲,以電信、聯通為代表的傳統運營商雲,和以Ucloud為代表的創業雲。其中,互聯網系雲會成為當之無愧的主流。

而在互聯網系雲中,AT兩級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兩軍在技術實力上不相上下。騰訊的特點是其業務的多元性。目前,騰訊的業務版圖涵蓋社交、遊戲、視頻、音樂、K歌等領域,雖然沒有直接涉足電商,但是也和拼多多、京東等達成了合作。

這一龐大的業務版圖一方面能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不同行業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另一方面,其沉澱出一個巨大的數據池,這在未來的競爭中,也許會是騰訊雲不可比擬的優勢。

我們有理由相信,all in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之後,那些我們曾設想的美好生活,也會一步步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