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崖山之後無中國?不,對趙家後人來說,是崖山之後再未言敗。

明亡之後無華夏?不,漢人亡國未亡族。

崖山海戰遺址

7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場慘烈的大海戰,起碼有十萬男女老幼被逼得跳海自殺。總之戰爭的結果是一方全軍覆沒,一方大獲全勝。這就是崖山海戰。

由於這是農耕文明頭一回被遊牧文明硬生生打敗和取代,所以有人哀嘆:崖山之後無中華。意思是說,中華文明從此血脈斷絕。

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是可以討論的。因為只要有人活下來,文明自然會得到繼承和發展。

當時的南宋軍隊,果然全軍覆沒了嗎?還真沒有。即使皇室後人,也沒有斷了血脈。

這其中,就有一個叫趙必迎的人,他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直系第十代子孫,當時則貴為建安郡王。本來,他正在廣東招兵買馬,準備勤王,不巧他父親病逝了,於是便按規矩守了三年孝。結果才守兩年,崖山海戰就爆發了。

趙氏宗祠

趙必迎在對幾百年祖宗家業毀於一旦深感悲憤和內疚的同時,卻又不能不深感慶幸。冥冥之中,他竟然躲過了一劫。於是他決定忍辱偷生,以圖將來。

不過,由於廣東當時還是蠻荒之地,元軍也還在追殺不止,要活下來並不容易。趙必迎當時已經50多歲了,卻也不得不隱姓埋名,整日在深山荒野間東躲西藏,與蛇蟲為伍。但他不怕吃苦,只怕夫人生不了兒子。果然,夫人一連生了三個都是女兒。更要命的是,在他60歲那年,夫人還乾脆撒手西去。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顧年老力弱,千方百計納了妾。不為別的,只為延續趙家香火。而夫人死了還叫納妾而不叫續絃,由此也可見他與夫人的感情之深。這個小妾叫陳氏,只有17歲。

在他62歲那年,年輕的陳氏總算生了個兒子。然後兒子生下來才4歲,趙必迎就去世了。

陳氏帶著兒子,繼續過著逃亡的日子。後來,孃兒倆在廣東新會一個叫三江的地方安定下來。這個獨子叫趙良韶,他又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從此,趙家的人丁又慢慢興旺起來。到了民國的時候,當地趙姓子孫已經達到1.2萬人。

岳飛號

趙良韶花很大精力,編了趙氏族譜,以便後人相認。所以,趙家後人能互通有無,十分團結。

抗戰時期,有個叫趙其休的後人,拉起了300人的抗日隊伍。這300人全都是趙家後人。出征儀式,就在趙家宗祠面前舉行。他們有條帆船,燒汽油,配佛郞機火炮,本為走私用,結果為抗日,把船改稱為“岳飛號”。該船曾與日軍炮艇交戰,結果日軍不敵,竟掉頭就逃。於是他們反攻過去,幹掉100多鬼子,還搶了一條日本船回來。有史可查,此船名叫“海岡號”。

由於當時我國各口岸均被日軍封鎖,急需的石油壓根進不來,於是他們自願擔任了為國走私的任務。僅1939年一年,就運進汽油180萬加侖,相當於當時全國消耗量的一半。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不,對趙家後人來說,是崖山之後再未言敗。

明亡之後無華夏?華夏是漢族的別稱,明亡了漢族也跟著滅了嗎?當然沒有。他們只是暫時失勢了而已。


秋心筆記


先說明一下,能大肆宣傳這句話的人非蠢即壞!沒有腦子!

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是南宋陸秀夫攜八歲的末帝不敵元朝大軍,跳海自盡,軍民相從者多達十萬人。從此華夏大地陷入蒙元人手中,漢人淪落為四等人,中華文化出現斷層。

據考證,最早說出類似話語的是明末時期的錢謙益,他在一首詩裡面講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錢謙益和柳如是

但是錢謙益是個什麼人呢?雖然文才很好、是東林黨的領袖,但是清兵壓境,破城在即,其愛妾柳如是說我們乾脆投水自盡,以保全氣節,結果錢謙益跑到水邊試了下水溫,說出了千古無恥之極的:“

今天水太涼,我看還是算了吧……”氣節都不如一個女子。

後來錢謙益主動投降清朝,多鐸下令漢人都要剃頭,結果沒人帶頭,多鐸很生氣,結果有一天,錢謙益忽然對下人說:‘頭皮癢得厲害",就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為他出去用篦子篦發。不一會兒,錢謙益剪了頭髮,留著辮子進來了。典故見於史敦的《慟餘雜記》。

錢謙益詩《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後來,日軍準備侵華,為了混淆中國傳統文化,離間中國各民族,並在文化道義上佔據上風,就炮製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口號,日本人的意思很明確,就是通過這句話告訴中國人:宋滅亡後,中國被夷狄佔據,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滅亡,目前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就在日本,現在日本士兵過來,不是侵略,是幫助中國人打敗夷狄,恢復中華正統!

因為宋、明兩代漢族政權都為蒙、滿少數民族政權所取代,有好事者在“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後又加了一句明亡以後無華夏”,來故意抹黑中華文明。

誠然元、清兩個朝代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元清兩代依然採用儒生治國,大封孔子,採取科舉,雜劇、小說、戲劇這些不是中華文化的延續嗎?這兩個朝代不算是中國歷史嗎?

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

元、清接納了華夏文明,他們也就成為了華夏的一份子;而一些中國人,跑到國外,接受了外國的理念,那他們就不是華夏的一份子了。

比如誰敢說駱家輝、李光耀、李顯龍是中國人?

頭條號以史為鑑建議,以後誰要是再說這樣的話,就回復他:是水太涼,還是頭皮癢?

最後附一段來自網絡的打油詩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日本!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臺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什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今天我們來看這句話感覺是危言聳聽,但是你看問題要回到歷史的角度,假如你回到明末或者宋末,我覺得這句話就沒錯。

為什麼沒錯,崖山一戰南宋最後一支軍隊十多萬人幾乎全部陣亡,所謂的陣亡我覺得不一定都是戰死,而是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看到理想破滅,覺得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所以很多人是主動投海自盡的,所以歷史上才有這一戰之後海上全部是屍體。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明末,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東道滘…這樣的例子太多,比如揚州和嘉定為什麼最後換來屠殺,那就是全城軍民誓死不降,老幼婦孺同仇敵愾,所以才惹怒了征服者。這樣的例子在明末太多了,假如你去翻開明末的歷史,每一頁紙你都能痛哭一場,確實是太傷感了,我們的華夏的最後一群有骨氣的人太可愛了,也太可敬了,他們只是不想低頭活著,所以選擇不要頭了…

所以我覺得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何錯之有?因為我們民族最有骨氣最可愛的那一群人已經在抵抗中死去,或者是因為看不到希望而自己了卻了自己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中華、夷狄之辯可謂貫穿了中華文化的始終,除了這句話之外,還有另外兩句類似的話,“入夷則夷入夏則夏”、“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三句話看起來貌似很像,我們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看看它們說的都是什麼意思!

首先必須得說一個觀點,同樣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說出來意思可能會有極大的差異。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夠遇到,所以解釋上面三句話時我都多少帶一點時代背景來說。

先說最後一句,“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句話,據說是孔子說的寫在《春秋》之中,可我並沒有找到確實出處,不過在韓愈《原道》一文中,引用過這句話,“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以韓愈的詩文人品當不至作偽。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禮”,而不是所謂華夷之別。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遵守了“周禮”的思想,夷狄也可是中華,而不守“禮”的話,中華(諸侯)也可以變成夷狄。有此也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思想中,“禮”是我們幾千年來,糾纏不休的華夷之別的基礎。

不過近年來,有人把孔子這句話範疇延展了一下,解釋為在夷狄應該遵守夷狄的禮(風俗和法律),夷狄在中國也要遵守中國的禮。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雖然可能不太符合孔子最初的想法,但邏輯上沒有問題,至少保證了互相之間的尊重。

再來看第二句話,“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很多人都誤以為這句是孔子的原話,其實不對。這句話是金末元初理學家許衡說的,因為他在元朝為官的經歷,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偽儒,說難聽點就是漢奸。

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夷狄進入了華夏,就是華夏。不管是不是在文化上融入了華夏,只要在中原掌握了統治地位,那他就是中華了。

因為從中剔除了“禮”的概念,導致很多人都認為,許衡是在為蒙古人的統治尋找藉口,也就說我們經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

我個人覺得許衡之言確有偏頗,因為華夏之所以能夠傳承數千年,而綿綿不絕,既不是因為我們軍事上有多強勢,也不是因為我們多有錢,同樣不是因為我們的制度有多先進。

恰恰相反,中原王朝在軍事上,長期處於弱勢,一直都對來源北方的遊牧民族沒有什麼好辦法,否則我們也不用歷代維修長城,來進行防禦了。

真正讓我們能夠薪火相傳的恰恰是文化上的強勢地位,不管東方、南方那幾個國家如何詆譭、抹黑,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中華文化的輻射範圍,在歷史上這些國家都是中華的學生,這一點毋庸置疑。漢語、漢字在歷史上幾乎是東亞地區的通用語,很多國家的史書都是用漢字書寫的,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所以,許衡剔除了文化特徵,來談論華夷之別的言論,確實不足取。

最後,我們來說題主問的這句話,“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這句話上半句的原型出自,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原詩為: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的身世、經歷我就不贅敘了,此詩是他感懷崖山之戰而做,說的明明是崖山之戰後,即便是崖山這樣偏僻的海角也不屬於中國了,藉以指代南宋已亡而已。

要注意,這兩句中“不屬中華”“無中華”,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指代地理概念和朝代更迭,而另一句則直指中華文化出現了斷層,不能為續。

至於“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句話的後半句,不知道是那個好事者加上去的,找不到出處。

不論這句話是誰說的,顯然是別有用心。首先,中華文化斷了嗎?顯然是沒有,即便是元、清兩代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原,但他們依舊不得不遵從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孔子口中的“禮”。在這兩個朝代,依舊尊孔子、用漢文、行科舉(元朝也有科舉,只不過是次數少而已),如果真如此言所說,中華文化中斷了,那試問一句,元雜劇、清小說、京劇,都算那個文化的產物?能算蒙古人和滿族的文化嗎?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會認同這一點。

另外,我們長久以來保持的風俗習慣,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現在不但中國境內過春節、吃餃子、貼窗花,就連外國都開始出現了過中國節的情況了,甚至外國都開始發行十二生肖的紀念郵票,你能說中華文化中斷了嗎?那外國人是從哪兒來的這種習俗?

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積貧積弱長期被外國人欺負,導致我們自己對本民族的文化沒了自信,總覺得外國什麼都比我們好,可現在隨著國家富裕程度的提升,中華文化明顯開始復興了,越來越多的開始喜歡書法、國畫、古曲,這不也是中華文化從未中斷的標誌嗎?要是南宋就已經無中華了,明末就無華夏了,這些古代藝術的傳承又是哪裡來的呢?

最後,送給那些人一句話,全盤接受別人的東西,只能代表你弱勢,苟延殘喘而已,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為你解讀紛繁歷史事件,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歡迎關注。

如果您喜歡這個瞭解這個問題,還可以去看看我回答的另一個問題《元朝屬於中國嗎?》。在那個回答裡,我說了這件事的另一個側面。


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利,請告知作者更換。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不講那些高深的哲理,簡單分析一下。說這句話的人,大多是對歷史一知半解,又想賣弄一下自己學問的人。如果你再深入的問他這是哪兩場戰役?是誰的故事?為何流傳下來?他肯定答不上來。


崖山海戰,南宋在經歷了152年用錢買和平的歲月之後,好戰的蒙古人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南宋終於失去了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的機會。二十萬大軍,千餘艘戰船敗給了元軍兩萬大軍,五十艘戰船。南宋全軍覆沒,皇帝投海自盡。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便是有些文人為了博人眼球,說出的謬論。蒙古奪得政權,只是替代了漢人政權,本質上還是一箇中國。這句話被日軍廣泛用於抗日戰爭時期,打擊國民的民族自信心。今天還有人相信,實在是一種悲哀。

滿清入關,與崖山海戰一樣,明朝後期,自崇禎自殺,吳三桂投降之後,滿清的政權替代了明代的政權。這只是一個少數民族掌權的封建帝國,說到底五十六個民族都屬於華夏兒女,而且,漢族的文化和思想依然被傳承。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文明斷層的國家。這句話,便是攻破這些捕風捉影的謠言最好的回應!


歷史密探


南宋最後的皇帝曾在中山南區居住過。中山百姓將南宋最後皇帝的居所遺址,建成一個小廟。傳承了上千年了。請看近日拍的小廟圖像:


廟門。


文官辦公室。


武官指揮中心


祭拜南宋末皇帝的跪拜墊。


南宋最後的皇



帝塑像。此人是個軟蛋,投降後還是被毒殺了,沒弄個好死。故塑像很矮小。(攝於中山南區南宋帝遺址。)


煙臺蠍子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實際上是錢謙益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鼓吹的歷史虛無主義,目的是通過滅其史達到滅其國的目的。

所謂中國,在古代沒有這個叫法,這是孫中山的發明,意為“中央之國”,是對天下秩序的一種追溯,旨在激發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和國族精神。華夏,既是華夏民族,又是華夏文化,這是儒家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詞可以通約,中國也好,華夏也好,既講的是地域,又講的是民族,還講的是文化。

的確,從政權的更迭中,元滅宋和清代明,的確是少數民族完成對漢族政權的更替。但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還在,中華民族還在。除了元朝短暫的黑暗,在大多數歷史時期,華夏文化始終是中國大地的主流,即使是在元朝和清朝政權的上層建築中,中華文化始終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華夏文化的血統未曾斷絕,所以說無中國,無華夏,都是無稽之談了。


青年史學家


這句話十分的諷刺的是:出自一個明朝末年一個“漢奸”嘴裡——錢謙益,東林黨名士。現在還信的人,大肆宣揚的人,不是腦殘就是肚子裡憋著壞水。

題主這句話的原型,出自明末重臣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為了奴役中國人,日本侵略者如是說:宋滅亡後,中國被夷狄佔據,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滅亡,目前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就在日本,現在日本士兵過來,不是侵略,是幫助中國人打敗夷狄,恢復中華正統!然後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就開始了。日本人宣傳套用的話,你也當真理?

這是日本人的宣傳工具,洗腦用的!洗腦用的!洗腦用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中華文明就在中國,中國也一直在!日本人這麼說,是為了給自己侵略中國找個藉口!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在日本?中國人可沒日本人那麼殘忍,中國人可沒有日本人那麼不要臉的AV文化!就好比你家裡窮的時候,別人跑到你家說!你爺爺把他的思想傳給我了,所以我才是你爺爺的正統,然後要把你趕出去!結果你特麼真的信了。

日本侵華時期弄的宣傳畫

說一下崖山是怎麼回事:崖山是叫崖山之戰。蒙古軍隊攻打南宋,最後南宋丞相和小皇帝被逼到崖山,眼看戰敗。陸秀夫跪拜小皇帝:國家蒙難至此,陛下當為國家。小皇帝說:愛卿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然後,陸秀夫揹著小皇帝 投海自殺。崖山之戰南宋軍民投海自殺的有十五萬,南宋滅亡,蒙古成為第統治中原王朝的統治者。

崖山之戰後,蒙古統治中國,定都北京;把漢人劃分為第四等人。從此開始了90年的統治。直到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三百年後,清軍再一次入關。

《明史》記載錢謙益主要講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對於他對歷史社會的事蹟很少評價。

給大家講一講錢謙益的光輝事蹟:

首先,明朝不是滅亡於閹黨,而是亡於東林黨。錢謙益身為東林領袖,是士人的模範和代表;身為禮部尚書,是朝廷的核心和臉面。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時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內的明朝大臣們,大體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榮。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曾力勸錢以身殉國,錢也同意了,大張旗鼓地對外聲明後,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可是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涼了,怎麼辦呢?”終究沒有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後被人救起。

從湖邊回來沒幾日,清朝的多鐸實行剃髮令,遭到了漢人的抵抗。有一天,錢謙益對家人說:頭皮好癢,出去一下。家人也奇怪,頭髮癢拿篦子梳一梳不就好了。過了一段時間,錢謙益從外面回來,柳如是發現他竟剃掉了額髮,把腦後的頭髮梳成了辮子,這不是降清之舉嗎?柳如是氣憤得說不出話來,錢謙益卻抽著光光的腦門,解嘲道:“這不也很舒服嗎?”柳如是氣得衝回了臥室。其實,錢謙益不但是剃了發,甚至還已經答應了清廷召他入京為官的意圖。

更不讓人尊重的,錢老師還將投降的責任“倒打一耙”推給真想殉國的柳如是。面對人們的斥責,他說:“我本欲殉國,奈小妾不與可?”柳如是嫁了這麼個老活寶,真是瞎了一雙才女眼。什麼玩藝兒?一丁點的骨氣都沒有,成天還嗶嗶嗶!

錢氏食明祿食了60多年,大清劍指南明首府南京城那會兒,錢謙益還當著南明政府的禮部尚書加宮保,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明朝對他是“皇恩似海”。可是清軍兵尚未臨城,錢氏卻被大清統戰了,一統就休戰,不統也休戰了。他以明清一代文壇領袖相號召,率領一班文臣投靠清政府,併到處寫信,到各地勸降,再以投降勸降有功,求乞新主子,跑官要官去了。本來想弄個宰相當一當的,未能如願,級別不比在明朝高,他當得沒多少味道,當了三五年就不當了,反過來再去當晚明遺民,老死蒿萊。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對滿清夙敵袁崇煥恩遇有加,他對曾經被統戰成功而成其滿清功臣的錢謙益,是怎麼對待的呢?敵不是敵來,友不再是友,乾隆把袁崇煥請入神榜,卻把錢謙益打入另冊。他首先是把錢謙益的著作全部查封,並親自起草了查封文件:“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在前明時身躋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順,洊陟列卿。大節有虧,實不足齒人類。”當年滿清政府敲鑼打鼓拍掌歡迎的識時務之俊傑,到了乾隆這裡卻是個禽獸不如的人了。及將“盛世修史”,乾隆始終不忘這個錢謙益,特地破了史記體例,增立《貳臣傳》,將錢謙益與洪承疇同列貳臣,列為最末等,“錢謙益應列入乙編,俾斧鉞凜然,合於《春秋》之義焉”。又特地作詩,把錢謙益鬥垮批臭,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為孟八郎。”嬉笑怒罵,極盡嘲諷,置錢謙益大不堪

文人假大空居多,包括所謂的名士們,也都是把說話著文當小兒遊戲,以博眾人喝彩而已。中華文明的傳承,一直就在中國!雖然有的時候處於低谷,但是從沒有斷過,更不存在崖山之後沒有中國這個情況。錢謙益的這句話應該是“清朝要入關了,我的富貴生活不在了”;為的不是這個國家,為的是他一己私利。

現如今,把這段話拿出來重新炒作的,不是腦殘就是肚子裡憋著一股子壞水。


嘟嘟讀讀


“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之後與華夏”,是我聽過的最悲慘論調。有人說這兩句話出自日本人之口,不足以信,居心叵測。那麼退一步講,如果出自美國人之口呢?我們又將如何看待?

這其實是關於兩個朝代歷史觀點問題,這兩個朝代就是“元”和“清”。元朝通過崖山海戰,擊敗了南宋,統治中國百年,清軍入關,擊敗崇禎和闖王,統治中國200多年,在此期間沒有漢族政權。那麼怎麼定義元和清呢?



有兩個觀點,第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元和清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認為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都是中國人。主要的依據是,蒙古族和女真人都是黃帝的後裔,本屬一家;從現在地理版圖上講,蒙古黃金家族在內蒙,女真在東北都在國家版圖之內;無論蒙古族還是滿族當皇帝,都崇尚中華文明,以中華文明繼承者自居,且而今基本被中華文明所融合。

矛盾的地方是,岳飛、文天祥還是不是民族英雄,吳三桂還是不是漢奸?蒙古有四大汗國,包括俄羅斯,伊朗和中亞諸國,他們是不是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俄羅斯,伊朗,中亞國家是不是也可以說成吉思汗是俄羅斯人,伊朗人,中亞人?



第二個觀點就是,沒有元,也沒有清。元和清都是一段殖民史。這種觀點的人理由也很充分,從元和清的意識形態上來說,他們並不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喜歡稱自己為外來之主;元清時期人是分等級的,漢人的等級最低;元清接受漢文化是便於統治,其統治階層並沒有漢化。

乾隆說過,朕以外來之君主中國之事;慈禧對待土地割讓的態度是,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孫中山也說過,幾千年來,中國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亡國,已經有兩次了,一次是元,一次是清。



那麼我們現在再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中華文明到底斷了沒有?我認為沒有,我們可以承認曾經亡國了,但那是政治上的失敗,文明上的失利,文明並沒有絕種。如果真的絕種了,孫中山何以能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至於文明純不純我覺得不是問題,既然是文明融合,那肯定是參雜的,好比你把一粒鹽放進一碗水裡,你說水是淡的,但它裡面有鹽,你說水是鹹的,但又感覺不出來。我們要有博大的胸懷,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誰堅持,誰認可,都可以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沒有唯一,只有先後。



徐徐成翔


首先,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是出自日本學者之口!其初衷是打擊中國人對華夏民族的認同,進而滅亡中國!


其次,中華民族的存在,不止是血統的表達,更是一種精神內涵的延續和傳承。

世界上唯有中華文明是完整延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明的表達,可以是一種口頭傳承,更是一種精神延續。


中華文明的核心之一,是對家的認同。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就在於“齊家”——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比如,西方發達國家流行租房,而中國流行購房,因為中國人在乎的就是家——家不止是物化的形式,更具有精神內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只有家的存在,才能有精神寄託,才能有家的牽掛,才能有家的感覺!

中華文明的核心之二,是道的存在,比如人道、孝道、婦道、商道和國道等,這已經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骨髓,並不會因形式的改變而有任何變化。


中華文明的核心之三,在於對祖宗的認同。所謂認祖歸宗,落葉歸根,就是這種對祖宗認同的集中表現。所以,無論華人到了哪裡,都會銘記於心自己是中國人,屬於中華民族的子孫!可以說,世界上很少有一個能夠擁有像中華民族這樣根深蒂固的民族認同——每次中華民族遇到大的天災人禍,特別是事關民族存亡關頭,分佈於世界各地的中華民族子孫絕大多數都願意出錢出力支援自己的民族,甚至於拋頭顱灑熱血!日本侵略中國時,世界各地的華人捐錢捐物,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支援自己的民族,就是最好的明證!


可以說,中華文明自誕生成型以來,這種文明精髓就一直與中華民族如影隨形,深入中華民族血脈骨髓,絕沒有也不會一個朝代更替就會消亡!

所以,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只不過是一種用心險惡的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