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幕僚和幕賓有什麼區別嗎?陳平和雍正年間的鄔思道誰是幕賓?

嘉瑞728


幕僚一詞,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幕府。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幕僚最早代指將軍幕府中參謀、書記軍事輔助人員等,後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員。由於設於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種類繁多,有相當於近代參謀長、統帥司令部工作的“長史”;有參議軍機,幫助指揮軍事行動的“參軍”;有類似近代副官、秘書,管理文書及各類檔案的“主簿”、“記室”等。
一言以蔽之,幕僚一般都是晉身廟堂、蟒衣玉帶的身負官職的人。

幕賓,指官員手下的謀士和食客。又稱幕賓、幕友、幕客,到清朝才有師爺的稱謂他非官非吏,無品無位,只是受聘於幕主官員的佐治輔弼之人。養幕之風古已有之,戰國四公子之所以大名鼎鼎、流芳百世,與他手底下聚集的一大批能人異士、幕賓食客有直接關係。

所以,幕僚與幕賓的主要區別在於身份上的差別,而非職責功能的異同。但兩者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許多彪炳史冊的名臣良將一開始都是無職無位的白衣幕賓,但是切莫輕視這小小的水塘,淺淺的池水,一旦風雲際會,這些治世之才將像鯉魚般一躍幻化成麟龍,呼風喚雨、叱吒寰宇,左右歷史之輪運轉的軌道和方向。待到他們功成名就、錦衣日行的時候,爵位官銜就如同探囊取物,可以淡定從容獵取。

關於題主所提到的劉邦的謀士陳平、雍正的智囊鄔思道二人誰是幕賓的問題,看似是填空選擇題,其實是辨析材料題。

先來看陳平,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知道,陳平在投靠劉邦之前,一開始是跟著項羽混的,那時候就是個一般的謀士或者幕賓。陳平入夥時間雖然不長,但是能夠緊跟項羽鞍前馬後,所以破秦入關後論功行賞,被項羽賜予卿士的爵位,實現了由白衣到卿相的華麗轉身。後來因司馬卯背楚降漢之事,項羽遷怒於陳平,陳平自感失去信任前途無望,就偷印掛冠投靠了劉邦。憑著昔日故舊魏無知的關係,陳平得以面見劉邦。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陳平讓劉邦深感“千金易得,一才難求”,所以力排眾議破格提拔陳平為都尉,做自己的隨身機要參謀(即幕僚),直接跳過了升級打怪的幕賓小白階段。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陳平的起點也並不比別人高。如果沒有項羽身邊幕賓階段的歷練積澱,很難說他能否為日後仕途的N級跳積累足夠的衝勁動能。

再來看神鬼奇謀鄔思道,和老前輩陳平相比,鄔先生在處世智慧、權謀機變等諸多方面絲毫不落下風,甚至隱隱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味道。但是正如教父邁克柯里昂所喟嘆的那樣,時代不同了,在“逢進必考”的科舉取士體制下,鄔先生因為大鬧學潮被成為朝廷的通緝犯,業已取得的功名(舉人身份,可以做官)也被取消,所以進入仕途的正常途徑已經行不通了,

這也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鄔先生即便再滿腹經綸、天縱英才,也只能以幕賓的身份終其一生。但是凡事無絕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帝國時代,沒有多少事情是君王心想而事不成的。所以,假設雍正即位後真心想起用鄔先生、投桃報李的話,從幕賓到幕僚再到樞機重臣就根本不是事,就是幾句話的事。這話也不是胡吹亂侃,明成祖朱棣與謀士姚廣孝就是一對很好的先例。


全金屬鍋蓋頭


幕僚是具體參與到行政長官一切事務的考量,建議,出謀劃策,並付之於行動,不僅有話語權,更有殺伐決斷的,便宜行事之權。為行政長官心腹和智囊且享恩隆,其擅長於智謀用計為主人服務同時,並竭盡心智效盡於主人:蓋因其和主人生死榮辱息息相關。陳平屬之。

鄔思道僅為幕賓,一來其主子也為雄主,善謀。二來兩者尚未達真正相融,彼此不可或缺的境界。。。


A顧宇1


稱呼不同而已。就象現在的參謀與軍師,只是叫法不同。


厚德載物12261


想知道這個事情很簡單。一個是秘書,一個是法律顧問


冷降雪3


幕僚,有編制的下屬或隸員,協助主官承辦文案、刑名等工作。幕賓,主官的私人智囊,應該是沒有編制。陳平是幕僚,後者是幕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