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第一個陪都是哪裡?

摩利支天MLZT


何謂陪都:是指一個國家除了首都以外,另外建設的副都城,也被稱為輔都。

一般情況下,設置一個陪都,也有多個陪都的情況。這種制度被稱為“兩京制度”或者陪都制度。叫陪都制度更確切些,畢竟有時候多於一個陪都。
最早的陪都應該是炎黃時期。

1.黃帝時期。居於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

2.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

3.夏朝都陽城,而別都安邑。

4.商朝前期有三亳:北亳,南亳,西亳。

真正完全意義上的陪都成周(洛陽)

一、以上時期都建設有陪都制度,但是不完善,到了西周初年設立了雒邑。(現在的洛陽附近)



二、周公旦將雒邑建設為新都,是為成周(洛陽),主要是為了監視商朝諸侯貴族。(古洛陽城區圖)

洛陽作為都城發展由西周初年開始發端。


三、注意一下,雖然都是洛陽,但每個時期的洛陽城具體地址不是太一樣。見下圖。



附註:

1.隋唐時期都城長安和陪都洛陽。

2.明朝有都城北京和陪都南京。

3.清朝有都城北京和陪都盛京。

4.民國時期首都南京和陪都重慶。


老旺民俗傳說


中國歷史上的都城制度伴隨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在各個時代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現。

首先夏商周三代,都是經常遷都比如著名的“殷人五遷”先後產生了“商丘,洛陽,鄭州,安陽”等商朝都城,而西周時期都城也是從洛陽到南鄭(華縣),再到犬丘(興平)最後到鎬京(西安)。對於當時的國家來說,遷都之後的都城往往就可以說的陪都了!

而到了秦朝以後,有一定特殊地位的城市會被設置為陪都,比如東漢時長安是西漢陵寢所在地,西晉時洛陽淪陷而逃亡長安,唐朝的龍興之地太原,宋朝的龍興之地商丘和陵寢所在地洛陽,明朝舊都南京,這些地方被視為陪都。

但是也有特例比如隋唐兩代實行兩京制,皇帝在洛陽長安兩地往來居住,總不能說皇帝搬一次家就是遷一次都,所以長安不因朝廷搬到洛陽而算陪都,洛陽也不因皇帝住在長安而算陪都。這也是為什麼唐朝明明有四個常設都城(長安,洛陽,太原和成都),史學家仍然稱唐朝為兩京制而非四京或者一首都三陪都(鳳翔成為西京僅兩年,荊州成為南京僅一年不論)!

不過說到底在中國古代從未有過“陪都”

中國第一座陪都出現在近代,也就是1932年中華民國遷都洛陽時,以洛陽為戰時首都,西安為西京陪都。由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命名為“陪都”的城市誕生!

這件事今天在西安市的官網中也有記載!

民國二十一年(1932)3月5日,國民黨確定長安為陪都,定名西京,併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

這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實的陪都,也會是我國史書中第一座一陪都出現的城市!

歷史沿革

http://www.xa.gov.cn/ptl/def/def/index_1121_6774_ci_trid_1145725.html

所以中國的第一個陪都應該是西安,其他即使有陪都之實也無陪都之名!


雲星午夜


陪都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備胎。要說在世界歷史上,什麼人最聰明有才智,我們的老祖宗絕對算上一號。早在新石器時代,距離我們五千年前的炎黃時期就有了陪都一說。史料記載:炎帝時期,都城在陳,另外設陪都曲阜,也是孔子的家鄉。黃帝都城在軒轅丘(河南新鄭),另設陪都涿鹿。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后,“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

炎黃時期條件還不是很好,所建陪都也十分簡陋。真正的高大上的陪都,是西周陪都洛陽。(當時西周都城是鎬京),這是由周公主持建的,歷時約一年基本建成。這也是第一座由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可想而知它的規模是多麼的宏大。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臺、玄閫”等不同的通道。同時,陪都裡駐守著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師,每師有二千五百人,共兩萬人,用以鎮懾東方。象徵著王權的九鼎也放在城裡的明堂當中,用以震懾天下。

西周建陪都主要是鞏固周初政權,達到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的目的,尤其是便於控制東方廣大的領土。樣子做出來了,後世也紛紛模仿西周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陪都。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秦朝和西漢等極少數朝代沒有陪都外,大多數王朝都有陪都,包括民國時期的重慶。而把陪都的作用發揮最好的是明清時期的陪都。明朝早期定都南京,自永樂皇帝起幾經更革,確立了南京的陪都地位。曾經是首都後來是陪都的南京,建制非常成熟,有完整的六部衙門和精銳軍隊,更依託富庶的江南大地,理論上說,是與首都不相上下的。清朝的陪都是盛京,早年也建設的極用心,甚至長期限制了中原漢人進入,直到清末才有了大批內地漢人“闖關東”。應該說,單從作用上講,這個陪都確實起到了作用。


東白啟明


“陪都制”與“兩京制”是分不開的。

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兩京制”的國家是誰呢,答案可能大家想不到,這個國家就是吐蕃。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吐蕃當時是兩京制,吐蕃國都一個在拉薩,一個是陪都在西安(長安)。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那麼就需要和親。


用戶67724358697


根據《史記》記載,我國最早的陪都出現在炎黃時期,就有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大禹都陽城,而別都安邑;啟居陽翟,亦重視安邑;商朝前期有三亳,後期有殷和成湯。

因此陪都的發展歷史是:最早出現炎黃時期,夏朝繼承,商朝發展,西周趨於完善,後世遵從之。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設的第二都城(副都),也是輔助性都城(輔都)。都城的設置補充首都部分功能的缺失,形成互相協調,各有側重的格局。陪都劃分十大類型為兩京制、多京制、平衡型、軍鎮型、留都型、聖都型、守望型、 霸府型、市集型、未就型。

陪都是中國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創舉,成為影響中國和東亞幾千年的都城制度,朝鮮、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有類似的制度。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內也有設置多個首都的情況。


安定郡潛夫





梁釋言的頭顱傳首九邊




天地憑指一揮間


說起歷史上第一個陪都,這個估計大多數人說不上來,但好像又各個朝代都有,比如唐朝的首都長安,陪都就是東都洛陽;大明朝首都北京,陪都南京。

中國的陪都有出現到成熟大約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時期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陪都應該是從黃帝時期設置,但當時沒有首都和陪都這一說法。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來往無恆,夏朝大禹都陽城,而別都安邑,啟居陽翟,亦重視安邑,商朝前期有三亳(北亳、南亳、西亳),後期的殷和成湯之故都。此後西周初年設立雒邑,當時周公旦將東方的雒邑建為新都成周,用來集中監視叛心不定的前商朝貴族,此後,這一習慣被不少朝代沿用。東周敬王時成周和王城分庭抗禮,有東西都之稱。這就是中國陪都最早出現的雛形。

2.成長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齊、趙、魏、燕都有陪都或別都。西漢時期劉邦定都長安,西漢後期洛陽也已發展起來,成為一定意義上陪都。西漢被王莽滅亡後,王莽設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定都洛陽城,長安為西京,並在劉秀老家南陽設立南都。後來,三國中的曹魏首都設在洛陽,稱中都又,設譙縣、長安、鄴城、許昌四個陪都,其他以方位定京號。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以洛陽為南都,後再設長安為西京,胡夏以統萬城為北京,長安為南臺(都),代國以盛樂為北都、平城為南都,東魏北齊時期,高歡自洛陽遷都於鄴,稱上都,又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下都、別都。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3.成熟時期

大唐定都長安,洛陽為東都(武周時期將洛陽稱為神都,並在武則天當政時期設晉陽為北都)。安史之亂後,蜀郡和鳳翔又被封為南京和西京。

唐朝末年至宋朝初年這段混亂的五代十國其實,各國也分設首都和陪都。五代十國時期,後梁以開封為首都,稱東都開封府,以洛陽為西都河南府。後唐定都洛陽,稱洛京,旋改東都,後晉、後漢、後周定都開封,稱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其後的五代朝代中不少都沿襲如此。在這期間,魏州、真定、太原、西安等也曾當過陪都。十國中的南唐定都江寧府,號西都,以江都府為東都,吳越以西府杭州為首都,又以東府越州為陪都。北宋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立洛陽為西京河南府,應天府為南京(今河南商丘),大名府為北京。南宋時期,臨安稱行在,建康則為陪都。西夏以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首都,稱為東京興慶府,立靈武為西京西平府。遼朝以上京臨潢為首都,又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後改為析津府;以雲州為西京大同府;以東平郡為東京遼陽府。統和廿五年又建中京大定府為首都。金朝最初以會寧府為首都,稱上京;臨潢府為北京;遼陽府為南京;大定府為中京;大同府為西京。貞元元年遷都燕京,即今北京市,稱中都大興府。並改原南京為東京,廢去臨潢府北京名號,改原中京大定府為北京,立開封為南京。金朝末年,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府,又立洛陽為中京金昌府。

4.完善時期

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定都北京,稱為大都,陪都開平為上都。朱元璋時期的大明首都為南京(應天府),陪都是朱元璋老家中都鳳陽。朱棣繼位後遷都北京,但南京是陪都,和北京一樣的兩套班子,北京有的部門,南京都有!大清入關後定都北京,金人的舊都盛京(瀋陽)作為陪都。清朝滅亡後,民國初期洛陽為首都,西安為陪都,後期民國設立南京為首都,重慶為陪都,直到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後,陪都一說幾乎銷聲匿跡。

可以說陪都的歷史與中華文明基本等長,陪都在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個別朝代兩都都可以直接替換。

至於中國第一個陪都具體是哪朝哪代,已經不可考,但陪都一直在中國和世界都有出現。






由來富貴三更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陪都應是西周初年設立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



Mran史說天下


最大玄機:

北京作為一個古都,有很多名字,也廣為人知:燕京、幽州等等,北京最鮮為人知的名字就是遼朝的析津府。

事實上北京歷史上真正的崛起就是在遼朝:先有遼陪都南京析津府,才有金朝在北京的建都。北京城,尤其北京城西南的部分的起源,實際上早在遼朝就開始了,距今已經將近千年。

也就是說,北京當首都到了不到900年,但是當陪讀已經超過了千年。

遼朝北京城的歷史

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幽州定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後來在金代經過修繕擴建成為中都。

實際上,遼朝的行政區劃是五京制度,全國行政區劃分為五個道,分別為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這也是遼朝的首都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在今遼寧省遼陽市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在今北京市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省大同

北京就是當年的遼南京道的治地,北京本身稱之為析津府。遼朝的北京地區的地圖如下所說。

遼朝的北京地區

遼朝承襲了唐朝的行政區劃,採用道作為以及行政區劃,北京所在的南京道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省,北京析津府相當於現在的省會。

北京就是遼朝的陪讀南京,當時的城市結構如圖所示。

遼朝南京城的結構

根據一般的歷史知識,現在的北京城是明清北京城,與元朝的北京城也比較接近,而北京的建都時間實在金朝。遼朝的北京城面積比它們都要小,但是與明清的北京城臨近,如下圖所示。

遼金元明清時候的北京城

遼朝的南京析津府(北京)位於現在北京的廣安門地區,其基礎就是唐朝的幽州城的舊址。

遼朝的南京析津府(北京)城呈矩形,有八個城門:

東部為安東、迎春

西部為顯西、清晉

南部為開陽、丹鳳

北部為通天、拱辰

遼朝的南京析津府(北京)城內西南角修建子城,又稱大內,有四個城門:

東門為宣和門

西門為顯西門(與大城城門相同)

北門為子北門

南門為南端門(又稱啟夏門)

北京作為析津府的遺蹟:燕角樓

遼朝的南京析津府(北京)的子城的西南、西北、東南三個角都與城牆相交,只有東北角獨立,所以建立了角樓,稱燕角樓。

現在北京燕角樓的位置位於北京廣安門內大街,在南線閣街、北線閣街附近地圖如下所示。

遼南京燕角樓故址紀念牌樓就豎在了南線閣北口東南角。

據說這個牌樓是中央美院王悝的獲獎作品。

遼南京燕角樓故址的幾個照片如下所示。

北京燕角樓遺址

紀念牌樓由白色大理石構建。牌樓頂部正脊飾有唐式鴟吻,牌樓上段兩門柱之間懸掛一個青銅的雲紋圖案圓環,圓環中間鑲鏤空的“燕角”二字,據說“燕”字是璽文體,“角”字是金文體。石牌樓整體造型優美,古樸渾厚。

北京燕角樓遺址

北京燕角樓遺址

在遼南京燕角樓故址紀念牌樓臺基左右兩側還鑲有兩塊石碑:左側一塊是宣武區政府2004年10月1日立的“遼燕角樓故址”碑;右側一塊是“遼燕角樓故址”介紹,分別如圖所示。

北京燕角樓遺址

北京燕角樓遺址

值得注意的是:燕角樓又稱為燕閣,由燕閣音諧音為“線閣”,於是貫通這裡的南北走向的南線閣路(街)、北線閣路(街)地名也由此而來。

起源於遼代的南線閣街、北線街路是北京最古老的衚衕之一。

北京作為析津府的遺蹟:天寧寺古塔

北京作為析津府的另外一個著名的遺蹟就是天寧寺古塔。位於目前北京的廣安門外,也就是當時遼朝析津府南京城的西北部。

天寧寺建設年代久遠,建於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天寧寺中的古塔為遼代時所建,是最高的密簷式磚塔。天寧寺裡面的古塔57.8米,情況如下所示。

天寧寺古塔

綜上所述,北京城的歷史其實起源於唐朝,在遼朝興盛賠都,在金朝建都,元明清三朝其實繼承了遼金兩朝的北京,在臨近的地方重建城市。

遼朝畢竟是統治中國半壁江山的大王朝,從遼朝陪都算起,北京也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