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相聲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luohui67


有些全國都沒幾個人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還想著去保護和傳承,怎麼相聲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在各大晚會上,語言類節目首推小品,其次就是相聲了。《歡樂喜劇人》我們都看過,也是小品老大,相聲第二。今年又出了一檔專門的節目叫《相聲有新人》,並且還舉辦了《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德雲社、青曲社事業做得有聲有色,高曉攀、相聲新勢力、張康賈旭明、郭陽兄弟等後起之秀也被全國廣大觀眾所熟知。

德雲社一派更是人才濟濟,出走的曹雲金、李菁等人就不說了,如今岳雲鵬、郭麒麟、張雲雷等人也很成功。《相聲有新人》裡北大博士、交大博士夫妻也都來說相聲了,相聲不但後繼有人,人還很多、很雜呢。《笑禮相迎》雖說影響不大,但姜昆、常貴田、姜寶林、楊少華 、苗阜、何雲偉、高曉攀、方清平等人齊聚一堂,也算是盛事了。

如今喜歡聽相聲的人也多,對相聲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了,比如應運而生的《五環之歌》,張雲雷的小曲等。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就好像你當街抓住一個人,然後高聲問大家:這個人還有活著的必要嗎?周圍的人一頭霧水,心想:他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罪?還是二人有深仇大恨?被抓的人更是一臉懵逼:我怎麼了我?這是咋了?


上頭派掌門


有存在的必要。不僅是相聲,還有梆子,評劇,大鼓,京劇,快板等眾多傳統曲藝都有存在的必要。

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講究說學逗唱,這是我們常說聽到的相聲演員的話佐料。目前存在兩種形式,以郭德綱為首的民間商業相聲,以及以姜昆為首的政治相聲。相聲的作用就是娛樂大眾,只有有需求,那麼就有市場,就有人花錢聽相聲,所以就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某一種曲藝沒有人聽了,那麼也有存在的必要,比如皮影戲,即使沒人聽,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你能說這沒有意義和存在的必要嗎?



相聲目的是娛樂大眾,給大眾帶來歡樂,目前中國人生活節奏很快,心理浮躁,需要聽聽相聲去放鬆心情。中國相聲在八九十年代,主要在廣播和電視上出現,遇上了低迷期,而在05年後郭德綱讓相聲又好像好笑起來了,讓更多人關注郭德綱,關注了相聲。


所以只有有人聽,可以作為商業用途,如果沒人聽,那麼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傳承。


相也聲也


相聲存在還有必要嗎?

這問題提的挺讓人心酸的,本來好好的藝術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明什麼?

相聲不景氣,幾百年的傳統,發展到今天,特別是舞臺小品形式的出現,相聲明顯出於弱勢。再加上其他娛樂節目的鋪天蓋地,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歌曲,遊戲,各種社交軟件微信等出現,還有多少人能靜下來心來好好欣賞一段相聲?寧可搜不認識的人瞎聊打發時間!

還有,一提到相聲,很多人就想到當下比較活躍的相聲團體,有人表示喜歡他們的相聲,喜歡相聲是相聲的榮幸,說明這百年藝術還沒有被徹底冷落,可是,很不幸,現在的相聲那能叫相聲嘛?充其量只是段子,笑話集錦,笑過之後,值得回味嗎?

真正聽相聲還是聽傳統相聲,真的不想提起一些老藝術家,雖然他們還健在,可是有些觀眾連聽都沒聽過,別說作品,可能連人都不認識,就否認,不喜歡,因為有些人骨子裡只認現代所謂相聲。

知道李伯祥嗎,如果不知道還是不要發表評論,也不勸您。如果想知道那就聽聽他的作品,多聽幾遍,就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相聲。如果已經非常瞭解,那很高興,知音難覓,勞駕點個贊,太難得!盡在不言中!

李伯祥和杜國芝是老搭檔,推薦幾部作品《報菜名》、《財迷回家》、《醋點燈》、《看紅巖》《白事會》,記住,多聽幾遍!!






蝸牛悟語


相聲起源於民間,也必然紮根於民間。它是大文藝中的一個分支,歸類於曲藝雜談,可以說就是一朵奇葩,當然有必要生存下去,而且會活得越來越好。


這是相聲泰斗馬三立的單口相聲《逗你玩》
這是相聲大師馬季在春晚表演的《宇宙牌香菸》,這段相聲成為馬季的代表作。
這是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唐傑忠合說的相聲《虎口遐想》。

這是馮鞏、牛群表演的相聲《兩個弄潮兒》,《小偷公司》,《坐享其成》等。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于謙表演相聲就更多了,《大伽說》、《全家福》、《我要幸福》等等……

這是岳雲鵬、孫越在歡樂喜劇人表演的相聲《看病》、《我是歌手》、《迷一樣的男人》等。

相聲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己深深紮根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腦海裡,上到領袖精英,下到平民百姓,人們在一天的工作勞累後,放鬆心情,到劇場或在家觀看聽相聲,哈哈一笑,一天的疲憊頓感消失。睡個好覺,做個好夢,一覺醒來,精力充沛,更好的投入工作。


周阿繁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他主要以說學逗唱的形式。人們在看相聲的時候,不妨欣賞一下中華人民的相聲文化藝術。

我覺得相聲還是很有必要必要存在的。著名相聲界著名的演員有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這些都還是很厲害的,他們的相聲作品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再看看我們如今郭德綱的德雲社也是非常厲害。紅遍大江南北。

回頭我們在看看馮鞏這絕對能看出來相聲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了,馮鞏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牛,紅遍全中國成為春晚釘子戶,年年安排他的相聲節目。

相聲主要用笑話、滑稽的問答方式展示問題的原因,相聲是一種曲藝形式,他是用笑話形式來引起觀眾關注,多用於諷刺社會人和事,現在也用來歌頌新人新事。

綜合以上我覺得相聲很有必要存在。

你有不同看法嗎?歡迎評論區討論,如果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深圳資訊


相聲在清朝就已經出現,距今已經好兩三百年的歷史了,而且現在是相聲發展的鼎盛時期,不知道為什麼會提這樣的一個問題。

相聲是我國戲曲曲藝的一種,是民間說唱形式,開始的時候是模仿別人說話,後來經過慢慢的發展,變成了三種表演模式,即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

相聲作為平時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與傳統的戲曲不同,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逗人笑,只要你開心了,那它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估計吶,題主有這個疑問,估計是對相聲演員們,經常挖苦諷刺,說一些黃段子,相互揭短,就像兩個人相互開吐槽大會一樣,甚至有時候說的話還不尊重人等方面上有所不滿。

的確,相聲是有這麼一方面的缺點,但是我相信,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相聲行業的發展需求,這些缺點最終一定會被淘汰掉。

當然,單是我相信這樣的說辭是不足以服眾的,我的依據就是我國古代有很多地方劇種,剛興起的時候也是依靠黃段子為主的,因為這樣才能吸引觀眾。

民間人大部分不喜歡過於高雅的東西,相反,對於那些很俗套的東西,倒是趨之若鶩。

相聲作為娛樂大家的一種曲藝,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


魏青衣


這題問的我有點懵,相聲存在的好好的,怎麼討論起存在的必要性了?題主你是沒睡好覺吧。

相聲存在二三百年了,在當代應該是最輝煌的時代吧。一個說相聲的,影響力會超過歌星、影星、主持人,可以證明相聲作為一種表演形式絕對沒有過時,更別說有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曾經有一檔喜劇綜藝節目,名字居然叫《難得一笑》,可以看出來笑有時候也是不容易的。

我出生那年是文革元年,之後文藝界被樣板戲所佔據,其他藝術都凋零了,相聲也一樣,除了幾個鳳毛麟角的作品之外都被封存了。文革之後又迎來了文藝界百花齊放的局面,我還記得第一次聽侯寶林《夜行記》的時候那種激動,後來的《醉酒》、《釣魚》、《扔靴子》、《歪批三國》等相聲作品的復出,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相聲。這個時代還有楊振華的《下象棋》等等新的段子。這個時代可以稱為收音機時代。

電視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相聲有過繁榮也有過低谷。比如馬季的《宇宙牌香菸》、《五官爭功》,姜昆的《虎口脫險》等,後來相聲受到了小品的衝擊,長時間處於低潮,像侯耀文這樣的大師也曾經轉去演小品。這個時代是電視機時代。

後來有個人叫郭德綱,他帶領于謙以及於謙的家人們又重新振興了傳統的相聲,幾乎以一己之力帶領著相聲走進了小劇場,緊接著走向大舞臺。這個時代是網絡時代。

相聲還會經歷低谷,比如脫口秀、吐槽之類的快節奏的喜劇會衝擊這些老的藝術形式,但是我相信相聲會頑強地存在,還會再次走出低谷重現輝煌。


河畔一壺酒


相聲在中國說是隻有兩百年的歷史,其實這種逗人發笑的行當很早就有,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罷了。這是一種社會的客觀需求,生活在滿大街都是孔孟馬列的社會中實在不輕鬆,再沒有幾種舒心的藝術的話,這人就沒法活了。相聲、評彈、二人轉、評劇、豫劇、大鼓書等等,就是中國人能夠活著的精神力量。

相聲的高峰是解放後到文革前,再加上文革後的30年。不過,這並非由於相聲自身的規律,而是相聲具有了為官聲喉的特點,由此也導出來官方相聲和民間相聲兩種流派。

官方重視至高至雅,民間依舊插科打諢。侯寶林的貢獻大概就在於官方相聲的創建。一時間,民間相聲幾乎銷聲匿跡,而那時卻正是相聲的“高峰期”,換言之,這個高峰是官方用國帑烘托出來的。

改革開放和科技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也使得相聲“為官喉舌”的功能大大衰退,因此,相聲發生裂變。官派則根據官家的需求動態分裂為小品、脫口秀等形式,民派則根據社會的需求從形式到內容迎合觀眾。於是乎,兩派對立日趨尖銳,傳出了很多軼聞。

其實,無論官派也好,民派也好,他們都有自己的市場需要,而且也沒有絕對的官民之分,雙方無所謂孰正孰斜,誰俗誰雅,他們存在,就是因為社會(包括官方)有這個需求。

姜昆老了,而且功夫也很少放在業務上了,他敗給郭德綱是必然的事,但官派民派的勝負還早,相聲的生命也還長呢。


追求一句中的


相聲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組成部分,曲藝雜談認為,相聲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並且非常必要。


從相聲鼻祖朱紹文創立相聲這個藝術門類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得這門藝術門類保存至今,是所有相聲粉絲的福音,相聲帶給我們的歡樂我們不會忘記。

雖然相聲在發展過程中有過這樣那樣的不順心,但是虔誠的相聲人真的為了相聲的發展嘔心瀝血。德雲社班主老郭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相聲夢,不惜讓媳婦把車賣了來維持生計。在這兒可以看出老郭是真心喜歡相聲,否則,吃飯都成問題了早改行了。正是有像老郭這樣的相聲人的堅持,才有了今天相聲的繁榮。



再者說,相聲是一門藝術門類,搞笑逗樂是它的底色,在搞笑逗樂方面其他藝術形式沒法和它相提並論。相聲現在比以前火,不僅火遍了全國,還火到了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大陸。

市場環境這麼好,作為中華文化一組成部分的相聲,非常有存在的必要。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曲藝雜談!


曲藝雜談


題主這個問題有些籠統了,相聲從剛開始到現在已經經歷近兩百年的時間,從發展規律來看,他是呈現出越來越好的姿態的,從最開始的撂地一個人的演出,到現在佔據中國曲藝的主導地位,門派紛呈,這是一門正在成長中的藝術,當然是有必要存在的。

就算是現在沒有人聽沒有人說相聲,那她也是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何況在中國現存曲藝中,相聲可以說是活的最好的一種了。

江湖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萬象歸春”,這個春,就是指的相聲。

以前耍雜技的,不是掄起大錘就往胸口上碎大石,不是拎起水缸就往頭上頂。他們在雜耍之前也要說一套開場白,這裡面跟相聲一樣,是由小笑話組成的,不然誰聽他的。

相聲第一個存在的理由是,相聲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藝術,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習能力特別強,不斷吸收姊妹曲種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發展成現在主流和非主流的對立,這是相聲的內部矛盾,主流和非主流之爭就像華山派劍宗和氣宗之爭一樣。主流劍宗認為應該說新段子,應該百花齊放,傳統的那些段子應該被淘汰了。如果題主是站在這個立場覺得傳統的相聲沒有存在的理由了,那麼我就要提反對意見了。相聲非主流氣宗這派認為說相聲的首先要基本功紮實。能逗人開心的笑料都在基本功裡面包含著了。


相聲第二個存在的理由,就是基本功紮實。相聲裡面有一門基本功叫做貫口,就是背大段大段的東西,比如報菜名,地理圖之類的。背這些東西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是掌握氣口。這是氣宗的專長啊,作為劍宗的掌門,姜昆就曾公開表明他沒有演過《報菜名》。

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也會練貫口,這一套就是當初侯寶林在大學演講當客座教授的時候傳過去的。

相聲演員是天生的主持人,像以前趕堂會,主持紅白喜事,婚禮司儀,一般都找相聲演員。

基本功紮實的相聲演員幽默感和砸現掛的能力,都是主持人不可多得的能力,就看郭德綱主持的幾個節目,主持人比節目本身都好看就知道了。

如果題主還是覺得,既然相聲演員主持功力這麼好,乾脆直接去當主持人就好了,相聲也沒有存在必要了。那我就不同意了,因為我還有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理由。

相聲第三個存在的理由,就是她的群眾基礎,通過早些年馬季的世界巡迴演出,和近些年郭德綱的世界巡迴演出,可以看出來,在全世界的華語區,相聲都受到了群眾的喜愛,你可能不喜歡郭德綱,你可能不喜歡姜昆,你可能不喜歡任何人,但是,你一定是喜歡相聲的。

所以,結論是,相聲應該存在。

我是小涯子,一個相聲界的小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