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這些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罹患抑鬱症,任何年齡段都不能倖免。

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的首要致殘原因,也是導致全球總體疾病負擔的重大因素。

女性抑鬱症患者的數量多於男性。

極端情況下,抑鬱症可導致自殺。

概述

抑鬱症是全球範圍內的常見疾病,超過3億人患病。抑鬱與日常的心境波動及針對日常生活挑戰的一過性情緒反應不同;尤其是當抑鬱長期存在,程度達中度或重度時,抑鬱可能構成嚴重的健康問題: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學習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損害。極端情況下,抑鬱可導致自殺;後者每年奪走近80萬人的生命,已成為15-29歲年齡段個體的第二大死因。

目前已有療效確鑿的抗抑鬱治療手段,但全球僅有不到一半(很多國家低於10%)的患者接受了這些治療。阻礙包括缺乏資源,缺乏受過培訓的醫務工作者,以及與精神障礙相關的社會偏見。另一大阻礙在於診斷評估的不準確:在各個收入水平的國家,抑鬱患者均常常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而其他並無此疾病的患者卻常被誤診,並被處方抗抑鬱藥。

全球範圍內,抑鬱及其他精神健康問題所造成的負擔正在逐漸上升。2013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決議,號召在國家層面針對精神障礙進行全面、協作性的應答。

類型和症狀

基於抑鬱症狀的數量及嚴重程度,抑鬱發作可分為輕、中、重度。

抑鬱患者的另一個關鍵鑑別點在於既往是否曾有躁狂發作。兩種類型的抑鬱(單相和雙相抑鬱)均可遷延為慢性,伴有復發,尤其是在未得到治療的情況下。

▲ 複發性抑鬱障礙:患者可經歷多次抑鬱發作。發作期間,患者可體驗到心境低落,失去興趣和樂趣,精力下降,上述症狀導致活動減少,持續至少2周。很多抑鬱患者還飽受焦慮症狀、睡眠/食慾紊亂的折磨,可能存在自罪感,或缺乏自我價值感,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可能出現一些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

基於抑鬱症狀的數量及嚴重度,抑鬱發作可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輕度抑鬱患者在維持常規工作或社交活動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功能通常保存較好。重度抑鬱發作期間,患者幾乎不可能維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及家庭活動,或功能極度受限。

▲ 雙相情感障礙:這一情形下,患者除抑鬱發作外,一般還經歷過躁狂發作,發作間期心境正常。躁狂發作的表現包括心境高漲或易激惹,活動過度,言語迫促,自大及睡眠需求減少。

致病因素及預防

抑鬱源自社會、心理及生物學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當個體經歷負性生活事件(如失業、喪親之痛、心理創傷)時,罹患抑鬱的風險升高;反過來,抑鬱也可導致更多的壓力及功能紊亂,進一步惡化患者的生活境遇及抑鬱本身。

抑鬱與軀體疾病之間具有內在聯繫。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導致抑鬱,反之亦然。

已有證據顯示,抑鬱預防項目有助於減輕抑鬱。有效的社區預防手段包括以學校為基礎的、強化兒童青少年正性思維模式的項目。針對存在行為問題的兒童的父母開展干預,有助於減輕這些父母的抑鬱症狀及改善兒童的轉歸。針對老年個體的鍛鍊項目同樣有助於預防老年抑鬱。

目前已有針對中重度抑鬱的有效治療手段,包括心理治療(如行為激活、認知行為治療[CBT]及人際治療[IPT]),以及藥物治療(如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及三環類抗抑鬱藥[TCAs])。醫務工作者需留意抗抑鬱藥的副作用,實施治療的能力(如專業性和/或治療能否獲得),以及患者個人喜好。心理治療包括個人及團體面對面形式,由專業人士或受到督導的業餘治療師開展。

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同樣有效。抗抑鬱藥是中重度抑鬱的有效治療形式,但並非輕度抑鬱患者的一線治療手段。此類藥物不應被用於治療兒童抑鬱,也並非青少年抑鬱的一線治療,須慎用。

關於抑鬱,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