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

綠銫地帶

王勃是中國第一神童,六歲時就會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認為錯位之處頗多,就寫了《指瑕》十多捲來批評它,“十歲包綜六經”,十一歲時曾去長安拜名醫曹元為師,學習《周易章句》、《素問》、《難經》等,學得既快,理解又深。


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當時年僅十六歲的王勃上書自陳,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得到了劉祥道的賞識,稱他為神童,加以表薦。乾封元年(666),十七歲的王勃應幽素科,考取後封為“朝散郎”,再被沛王聘為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名門,他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大儒,他的父親王福疇為州府參軍,由於王勃的早慧和門第,他早年的仕途一帆風順,然而好景不長,當時朝廷的鬥雞之戲成風,王勃在王府中看到貴族們鬥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的遊戲文章,被高宗看到了,認為“據此是交構之漸”,把他趕到四川去,他的父親也因為教子無方,被貶為交趾令,因此種下了王勃的死因,後來他渡海去看父親,在回程的路上,掉在水裡,溺水身亡,年僅二十七歲。

《滕王閣序》全稱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作為千古奇文,文采斐然,自古以來為人所稱頌,閣以文傳,建於公元653年的滕王閣也因此文而名滿天下,被譽為“四大名樓”之一。

有關《滕王閣序》的寫作時間,歷來說法不一,自五代以來有寫於王勃14歲、19歲、22歲、26歲等多種說法。上世紀80年代,滕王閣新建落成後,為了吸引遊客參觀,更是將王勃美化為神童,宣傳他13歲上下寫出了《滕王閣序》,以訛傳訛,頗多舛誤。

據劉汝霖編撰的《王子安年譜》和傅璇琮的《唐才子傳校箋》考證,《滕王閣序》的寫作時間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當時的王勃26歲。



王勃因殺人罪而被免職,在南下探望父親期間共寫了九篇詩文,從這九篇詩文中就可以看出《滕王閣序》的雛形。

例如他在《上疏》中寫道:“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言,故屈而終泰;忠臣不以窮困而喪志,故窮而必亨”,就接近於《滕王閣序》中的“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又如他在《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 》中寫道:“上元二載,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實淮南。海氣近而蒼山陰,天光秋而白雲晚。......憑勝地,列雄州,城池當要害之衝,寮寀盡鵷鸞之選。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窮愁;山曲淹留,屬群公之宴喜。披鶴霧,陟龍門。故人握手,新知滿目。飲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輪;慕郝氏之高風,還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駐旌棨於城隅。臨風雲而解帶,眄江山以揮涕。......”細讀之下,更是可以感覺到《滕王閣序》在此已經成型。



《滕王閣序》一文所表述的情感和內容在王勃去世前的九篇詩文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雛形,不能說是提前打好腹稿,只是他厚積薄發,結合當時的所感所想而創作出來的,雖然跟之前的文章有許多相同之處,也不失為千古名文。


煮酒君談史

《滕王閣序》創作經過大家都很瞭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當時還是中國領土)看望父親,經過南昌,剛好碰到當地太守即“閻公”重修好滕王閣,正在大宴賓客,王勃參與宴會。這時“閻公”想讓自已女婿寫篇序,就故意客氣請大家來寫,賓客知道其意,都推辭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氣,一氣呵成,寫就千古名篇。

題主的問題是基於現代人的認識。因為這篇《滕王閣序》實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過去了,讀起來依然令人叫絕。其實從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現在還有誰能夠出口成詩、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經常小小年紀通讀《四書》《五經》和各種經典,唐代許多人不到十歲,即能吟詩作賦,且流傳千年。但現代人不用說少兒,就是貫以各級作協稱號的“作家”,寫的東西能流傳百年嗎?即使獲得諾獎的大作也不覺如何。

其實不用說流傳百年,就是當下也讓人提不起興趣。要說比起《滕王閣序》這樣的名篇,簡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現代人寫的東西與古代散文詩歌的意境、遣詞根本不可同日語。題主難以想象,一篇即興寫的文章也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過去我們寫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幾個字,有人提筆一氣寫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門,自幼學貫古今,再加上天賦極高,寫出這樣的文章絕不奇怪。


華哥雜談

王勃寫作有個習慣,先喝酒,有時還要睡一覺!一覺醒來,上去就寫,寫完一個字都不帶改的,因為他的文章你壓根不用改。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靈感來的時候,那種文思如尿崩,誰與我爭鋒的感覺是根本停不下來。

——您來寫吧!

——吳大人,這個我真的不行,讓我寫你不是為難我嗎!

——那你來寫,你文采好!

——吳大人,你這可是難為我了,這個我確實寫不出來!

……

——這位兄弟,你來幫忙寫這個序!

——好!

全場瞬間寧靜了下來,都張大了嘴巴,看這個不懂規矩的傢伙!吳子章也騎虎難下,心中一萬個不樂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當真了!王勃當時只有23歲,論年齡、資歷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幹!當時筆墨伺候,吳子章氣的進內庭休息去了。

王勃開始寫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寫一句,人們給裡面閻都督送一句,閻公都督哼了一聲: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幾句,眾人才發現真的就該王勃寫;當送到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本來生氣的閻都督激動的拍岸叫絕,王勃中間不帶停歇的,一口氣寫完了滕王閣序,一字未改。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誇讚,兩隻眼睛驚得快要飛出來了。

這種寫作其實有很多,生物學的解釋是人進入了一種“湧流”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忘記一切,只專注事情本身,超常發揮。像這樣的事情還有王羲之趁著酒性寫de《蘭亭序》,天下第 一行書。王羲之醒來後,再寫蘭亭序,怎麼寫都不如第一稿(草稿),這就是在“湧流”狀態下的超級發揮。

給大家道個歉,昨天凌晨兩點聊完天,快睡著了的時候看到這個提問寫的,迷迷糊糊的穿越了;當時的都督是閻伯庾,是想讓他女婿寫的;感謝下面留言指正的兄弟!



嘟嘟讀讀

當然不是,畢竟王勃是六歲就會寫詩的小神童哇~


有這麼一個人:6歲寫詩,9歲標錯經典古籍《漢書》,16歲科考及第成為年齡最小的官員......

他的名字是王勃,別稱: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王勃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他不僅有個“別人家的大腦”,還有個“別人家的家世”。

祖父王通是隋唐之交出了名的文化教育家,“十五為人師”,桃李滿天下,他寫的研究論文十篇中的九篇都能登上權威報刊;

叔祖(祖父的弟弟)王績是無言律師的奠基人,少年成材,一首《野望》轟動全京城: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哥哥王勮更是破千軍敵萬馬,二十歲考中錄取率為5%的進士,而後各種官職加身,比如鳳閣舍人,比如弘文館學士,又比如天官侍郎。

有這樣的家庭氛圍,我們的王勃同學自然不會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甚至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6歲就“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分分秒秒寫下一篇篇文筆流暢的詩詞賦文;

9歲時讀顏師古大師標註的超級經典《漢書》,還能有理有據地寫出一籮筐錯誤之處;

14歲時直接給宰相劉祥道寫信,毛遂自薦,深得劉相歡心;

16歲時考試中標,奪得“朝散郎”一職,成為了當時年紀最小的朝廷命官......

生命不息,步履不停。年少成名的王勃同學,仕途之旅自然也像開麻花似的節節升高。

當上朝散郎沒幾天,神童光環加身的王勃就被王親貴胄挖到了自己的府上:

唐高宗第六子沛王請王勃來府上修書撰文。

從此,魚躍龍門,一群未成年人整天廝混在一起逛街喝酒鬥雞。

一次,沛王和弟弟英王照例開辦了一場王者家的鬥雞Party,為了渲染氣氛,沛王讓王勃寫篇文章來助威吶喊。於是,王勃大筆揮毫,分分鐘寫下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倘違雞塞之令,立正雞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復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

釋:沒有盡力戰鬥的雞要拉到雞坊行刑,表現懦弱如同母雞的雞要格殺無論,戰場投降認輸者更應斬盡殺絕。不能象其它對待其它家畜一樣可憐它們,它們的存在只能連累家族的禍根。

這原本只是富家子弟之間的調侃性戰書,可家長們的心眼往往多而敏感:

唐高宗李治看到文章以後,想起了自己父親李世民“弒兄殺弟”的玄武之變,怒罵王勃“歪才!”,還直接下令接觸王勃的一切職務。

自此之後,王勃小神童原有的一手好牌就慢慢地被翻爛了。

他神色黯然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漫步,用一次次“不得不走”的流浪來緩解自己抑鬱的心情,可終不得法。

他在旅途中寫下一首首寄情抒懷的詩詞,想以此發洩自己悲傷的心情,順便學習學習“姜太公釣魚”之法,卻越寫越愁。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別》

好不容易得到個小小的“虢州參軍”之職,可還沒捂熱就又出狀況了:他誤入圈套被人構陷,差點因為“殺死官奴”罪名送命。

官場太險惡,我要找粑粑!

劫後餘生之後,這位小天才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找被自己連累遭流放的父親來個溫暖的抱抱。他打點行囊,漂洋過海,卻在探望父親的途中渡海溺水,乘風歸去。

上元三年(676年)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不得不說的是,在探親路上,他還登上了天下聞名的滕王閣,寫出了一篇絕美的動態風景大片《滕王閣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文學突圍。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詩》

天妒英才。

年度爆文《滕王閣序》橫古絕今,耗盡了王勃一生的時運;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勃卻又因《滕王閣序》而永遠年輕,永遠存活。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免費借閱王勃瑰麗詩詞。


博庫圖書館


今天是2007年最後一天,本來是想不看手機,好好陪下家人的,倏然看到了這個題目,忍不住說上幾句,因為我也喜歡《滕王閣序》!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生於儒學世家,六歲能文,九歲時看大儒顏師古所注《漢書》,作《指瑕》十篇,指正書中錯漏;十二歲之前他學完了經、史、子、集,並博覽老莊及佛家眾學說,十二歲到十四歲那兩年他在長安跟隨一位醫學大家學習醫術,通研《易經》、《黃帝內經》丶《難經》等諸多醫學典籍;王勃十六歲科舉入仕任朝散郎,是當時最年輕的公務員。可以亳不誇張的說,王勃不僅僅是個人才,他還是像李白一樣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可惜天妒英才,這樣高拔俊朗的人物在二十六歲時去交趾(現越南河內西北部)看望貶謫到那裡當縣令的父親,次年歸途中海上溺水驚悸而亡,就近埋藏於今越南義安省蘭江左岸,當地人民仰其文釆,曾為王勃雕像修祠供奉,千年香火不斷,當地亦是文風漸盛,出過不少文人大家呢!可惜,1972年美越戰爭期間王勃墓和祠皆被美軍飛機炸燬,僅餘有點殘缺的雕像被當地人保護了起來。至今一代少年天才魂無所依,遊蕩於異國天地間,著實讓人思之淚盈,喟嘆不已!


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摟"之一,它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座落在江西南昌風景旖旎的贛江邊上,它的建造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嬰!

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竣工,於重陽日大宴社會名流以示慶祝,並在餞別酒宴上請大家留墨紀念。王勃是去交趾探父途中路過此地,正好趕上了這場浩大的盛會。



當時閻公是準備讓他的女婿在宴會上作秀一番揚名立萬的,沒想到竟為王勃所乘,也許這正是天意,在對的時間,讓對的人做了件特別對的事,不僅王勃揚名於天下,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駢文!


《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至於題中所問"王勃《滕王閣序》是事先準備好的嗎?從個人對王勃的認知而論,此文一定不會是事先準備好的,若如此,王勃也就稱不上天才了。試想即便在咱們今日頭條平臺,能夠不打草稿看到題目立馬作文者也是比比皆是,也配得上人才二字,不過,既便如些,若跟王勃比那可就差的不是一點點了,簡直就如燭炬之於日月。由上推斷,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王勃天才矣,絕對可以做到錦繡文章隨口而出,應無提前準備之理!


太晚了,算是簡單分享吧,祝大家2018大吉,笑囗長開!


翼飛隨筆

王勃的《滕王閣序》寫作確實有很多謎點,就連寫作的時間廣泛流傳後世的都有四中說法:“十三歲說”“十四歲說”“二十二歲說”“二十九歲說”,到底是王勃幾歲的時候寫的,後人也無法確定。


《滕王閣序》全文篇幅雖長,但行思縝密,緊扣題目,同時文筆不拘一格。所以這樣的作品才給後人帶來了很多揣測,其實到底是事先準備還是現場發揮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並沒有必要去刨根問底,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後世學習者的角度去誦讀和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習和欣賞作者的行文構思和寫作技巧才是重點。

就像是這篇文章是作者幾歲的時候寫的我們也沒必要弄清楚,十三歲的王勃寫的固然可以說是少年才俊、令人歎服,二十九歲的王勃寫的也同樣心性豁達、文筆暢達,都值得我們尊敬。無論有沒有事先準備,這樣的著作的問世,對於後人來說都留下了當場創作的驚歎。


蘭闍讀書

公園675年,王勃裝備好了行李,要去探望被自己牽連的父親。

在江西的一個村莊裡遇見人們都在討論閻都督要在滕王閣宴請眾人,於是王勃就在一個茶館裡聽了會,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來是閻都督最近剛得了一個女婿,這次宴請眾人,明面上是想召集有才之士來做客,以突顯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自己的愛才之心,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女婿在此時此地一鳴驚人!

王勃瞭解完之後,就決定去赴宴。

滕王閣是李元嬰為了滿足自己的觀賞需求而修建的,李元嬰何許人也,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不理政務。整日觀賞歌舞,落下個驕奢淫逸的罵名。李元嬰在滕王閣的整個修建過程中,整天燈紅酒綠逛舞廳,調戲良家婦女, 鬧得民怨極大,直到後來《滕王閣序》的橫空出世,人們才改變了對滕王閣的壞印象。

宴會當天,滿地都是文人騷客,風流才子,各種名媛遍地走,比起現在的海天盛筵有過之無不及。況且那個時代的藝人肚子裡都是有點筆墨的,不想今天靠臉吃飯。在滕王閣的最中心位置上有一個肚子微微鼓起的中年人正襟危坐著,不時地在與過往的人們打招呼。這個時候的王勃已經是名滿天下了,閻都督一眼就認出了王勃,於是就對王勃說道“早就聽聞王勃的詩文文采飛揚,一篇《檄英王雞》更是名震朝野,如今一件本人果真是名不虛傳!”

王勃答道“多謝閻都督抬舉,王勃實在是不敢當,說實話我也是與閻都督有緣,本來我南下探父,途徑寶地,聽說閻都督要在滕王閣宴請文人墨客,王勃一時沒能忍住詩文的誘惑,便不請自來了,望閻都督見諒才好。”

兩人相互客套寒暄了幾句後,對眾人說道“今天是九月九重陽節,我們在這重修的滕王閣上可暢所欲言,把酒言歡,今日誰的詩作奪魁,本都督將賞賜黃金百兩外加絲綢十匹,”說完,閻都督舉起一杯酒一飲而盡。

王勃想起自己剛經歷牢獄之災,前幾年又遊歷四方,早已囊中羞澀,次去探望老父親,必定又要花去大把盤纏,如果能贏取百兩黃金,則無疑解決了以後的出行這一大難題。

在王勃想著這些事情的時候,侍者已經把筆墨紙硯繞場一週,最後傳到了王勃面前,大家都沒有敢接筆,唯有王勃接過了紙筆,眾人當中有的說王勃怎麼如此不識抬舉局,虧得閻都督還這麼誇他,有的說慘了,王勃現場發揮的怎麼可能比得上人家精心準備的,可是王勃不管這些,也沒有理會閻都督的表情,他對閻都督說“閻都督,王勃現在略有靈感,想試一試,只是王勃需要小睡片刻才能做出文章,望閻都督體諒”。

“好,片刻之後,文章必須寫出,不得有誤!”

王勃還真的趴在桌在上開始小睡,閻都督的女婿看到岳父大人氣得走了之後,也跟上了腳步,閻都督邊走邊罵:“這個王勃,竟然喧賓奪主,跑到這來舞文弄墨,看本都督如何處罰他,你且去看看他寫了什麼,然後回來與我彙報。”

侍者看到王勃寫的文章開頭,趕緊跑到閻都督身邊跟他說“回都督,王勃第一句寫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哼,不過是老生常談,沒什麼稀奇的。”

侍者回去看了會又跑來說“回都督,王勃接下來寫的是‘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閻都督聽後沉默片刻,沒做評價,他對侍者說“去,接著看。”

侍者過了會又跑回來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閻都督此時終於坐不住了,心中暗道“王勃才學果然不假,女婿的才能是無法企及的”,閻都督於是來到王勃身邊看著王勃寫。

等整篇文能寫完,閻都督一個勁地讚歎道“好!好!好!”

“來人,快將黃金百兩贈與王公子。”

閻都督的女婿看不過去了,說“王勃你有什麼證據證明這是你自己寫的,我看這篇文章有點熟悉,我之前好像在哪看到過,不信我背給你聽”果然一字不漏的背完了,王勃說道“你說你看到過,那你可知道文章後面可還有一首詩,”吳子章聽到這馬上臉紅到了耳根子,他心想這麼短的時間內,你王勃再有文采也不可能寫出來,於是就說“我只看到這篇文章沒有看到詩,既然有那你寫出來吧。”

王勃輕挑眉梢,道:“我當然可以寫出。”他提筆便寫: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王勃寫完後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就說“鄙人還要趕路去看受牽連的老父,就在此先行一步。”說完,轉身便走。

終於有人發現最後一句少了一個字,於是就有人說少的肯定是“竟”,也有的說是“獨”,閻都督感嘆道“來人,快去將王勃找回來。”

王勃看到侍者說回去告訴你家都督,說一字千金

於是侍者回去告訴閻都督,都督怒道“真是不識好歹”可轉念一想也只有王勃能將這個字填寫的妥帖,於是讓侍者帶上銀兩去找王勃。

王勃說“將手攤開”,侍者十分配合地攤開了右手,王勃在他手上亂畫了幾筆說“你回去交差吧。”

侍者回去後,跟閻都督說寫手上了,攤開手一看什麼也沒有。

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空”字。

公元676年,王勃剛好26歲,這年8月,他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廣州,準備坐船到交趾去。不幸在南海翻了船,從此,初唐詩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隕落了。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這是滕王閣序裡我最喜歡的一句。


郭靖來了啊

  • 首先肯定地回答,不是。
  • 題主之所以這樣問,應該是對王勃年紀輕輕而寫出如此文章感到驚訝吧。我們且瞭解一下其人。
  • 王勃,字子安,唐代的文學家。出身望族,也是儒學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稱為“初唐四傑”。但是天妒英才,26歲便意外而亡。
  • 據傳,王勃6歲能文。14歲,高宗(李治)下詔開幽素科,王勃應考,對臺策,受到考官賞識,拜為朝散郎(七品),後入沛王府(李賢)。一次,李賢和李顯在鬥雞作樂,便拉上王勃一起,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卻被唐高宗李治過度解讀,影射到當年玄武門之變,遂被逐出府去,出遊巴蜀。此後,仕途黯淡。
  • 在其26歲之時,王勃前往交趾(越南)看望父親。路經洪州(今南昌),都督閻公閻伯嶼有一愛婿吳子章,年少才俊,下筆成章,自以為天下無敵,故而慶滕王閣新修而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王勃曾拜宇文均為師,便以賓客身份入會。會上,宇文均說,當年滕王李元嬰任刺史時,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建此閣。而今卻無一賢才為其作序於碑石。今天正好藉此機會,希望與會英才各展才華,以記其事,遂命人取來筆墨。諸賢明白其中意味,各各推辭。不料王勃卻提筆而作。閻公以“更衣”為名離席,專門派人窺探他寫文章。差人第一次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說:“也是老生常談!”第二次說:“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而不語。第三次又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後驚歎道:“這真是天才之作,當流傳不朽!”於是急忙請王勃宴飲,酣飲之後才作罷。
  • 由此可見,此序的確是王勃詩興大發而成。並非事先準備。

柏拉圖不是圖

王勃是我最喜歡的唐代詩人,不是因為他的祖籍是我的家鄉山西祁縣,而是因為這篇《滕王閣序》。王勃留存的詩作並不多,但篇篇經典。他的詩作暫時不表,單說這千古絕唱滕王閣序。


這篇姘文是我上大學函授時候遇到的,一見即稱之為天品、絕品。原來我們常用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從這裡來的啊。這個年紀輕輕的王勃,真是到了天妒英才的地步。至於說是不是事先準備的?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以我為例,寫這篇問答,需要事先準備嗎?不需要。信手拈來,大致通順。當然,我的水平有限。那麼,大才子王勃事先準備需要嗎?需要嗎?真的需要嗎?


最多臨時打個腹稿,畢竟前面有人寫了。我對於王勃的敬仰和喜歡程度超過李白杜甫王維蘇軾。原因就是這篇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容的《滕王閣序》。行文極其流暢,用詞華麗,無法形容之美。反正打死我也寫不出來,那會兒人家王勃才26歲,我26歲還在家抱孩子呢,一事無成。當然,現在的我也一事無成。呵呵。

人和人真的是不能比的。後面溺水早逝就不談了,可能上天覺得你王勃寫了滕王閣序,行了,任務完成,上天做神仙去吧。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才華可不是蓋的,寫的我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我是王勃王子安的鐵粉,雖然時間過去了1000多年,絲毫不能掩蓋這篇千古傳世之作的萬丈光芒。


下面,我把滕王閣序全文摘錄於此,以示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懷念與崇敬。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採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我心似乎已凌亂,不成文,望諸位見諒。有時間評論席再交流。


大俠來也

題主問這樣的話,大概是懷疑王勃的文采吧。

我們先看一下《滕王閣序》的發生始末吧。

王勃,字子安,天聰早慧,六歲能文,九歲時讀顏師古所注《漢書》,即能發現其中謬誤,並寫出《漢書注指瑕》十卷。


那寫出《滕王閣序》這樣的絕世之作,當時的王勃多大呢?

據《唐摭言》記載,王勃寫出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時,年僅十四歲。十四歲確實有點年輕,我個人也是不太信的。如果王勃十四歲就寫出這樣的文章,那太讓人驚歎了。

不過在《唐摭言》等的都記載王勃是十四歲,我們這裡就不多糾結了。

在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了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於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可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這孩子挺實在,提筆就作。

氣的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一開始聽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王勃接下來又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砸吧砸吧嘴,沉吟不言;結果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所以說《滕王閣序》不止流芳百世,就在當時也把很多人驚豔的不要不要的。



那問題是這麼厲害的文章有沒有可能是預先準備的呢?

說到這就得說一個有意思的事,我們都知道每次有演講或者面試的話,大都得準備點文稿,不然等上了臺說了這段忘了那段,結結巴巴肯定不好。那王勃也是不是玩了這麼一手呢?

這就得說道王勃一個稱號了,叫做“腹稿”,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用寫下來,就把整個文稿都理清楚了,所以這可以說是一種能力了。

那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看這件事的。

王勃所至,請託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說這王勃呢,少年出名,走到哪裡都有人請他寫文,而且出價不菲。別人就發現呢,這王勃每當遇到要寫文的時候,就先磨好墨,然後拿被子蓋好臉,當然不是準備睡覺,而是在思考。一旦靈感來了,他就突然起來,揮筆如雲,而且寫完了從不改一字一句。所以人們都說他在肚子裡打了腹稿。

按這麼講的話,王勃不可能每次都提前做好準備,然後再裝模作樣一番。畢竟誰也別把誰當傻子,他這樣只會更容易引起別人的好奇。


對於王勃腹稿之事,大概也算不上提前準備了吧。

如果要我說,只有一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所以,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