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以學論教,教師教的怎麼樣要以學生學得怎麼樣來評價。教師講的再好,而學生沒有學會,其教學結果也是失敗的。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關於教師“講”與“不講”討論了很久,曾一度出現限制教師課堂上“講”的時間,還有人提出不讓教師“講”的論斷。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要我說,這些都是極端主義傾向。從要求教師少講,到要求教師不講,再到完全由學生自學,教師與學生成了不相干的兩個獨立體。

關於教與學的問題,我們的確有必要再次重新思考。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在教學中,教師是否該講?講什麼?怎麼講?講到什麼程度?這是需要理性思考的問題。

推行課改後,不知道是從哪裡生成的“課改心法”“權威理念”“橫空理論”。總之,課堂中教師的“講”得到了強行武斷的限制。這到底是不是科學合理的做法?符合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辯證法?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就教與學的關係而言,應該是相互對立又相對統一的。教服務於學是正確的。 在學生學不會時教師要講,在學生學有困難時教師要講。但講什麼,怎麼講,講多少,這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學生學情而定。比如,就語文學科特點而言,永遠都不要盲目否定教師講解這個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的知識水平,價值觀念,人生經歷,邏輯深度、廣度都有很大的差別。老師對文本的語言、思想、情感的把握要遠遠高於學生。有些東西必須通過老師的精彩講解,才能實現更深的感悟和更好的理解。關鍵是講什麼,怎麼講,什麼情況下講,什麼時候講。我這裡提到的講,並非霸佔講臺的滿堂灌,而是“精講”。有兩層含義:一是抓住核心,講重點、難點,要講得準確、透徹,要簡潔流暢,不拖泥帶水;二是講精要處、精彩處,進行精彩的講。

課堂上強行限制老師的“講”是極端主義傾向

因此上,不應過於誇大學生自學,而排斥了教師的“講”。如果過於突出學生的自學,而限制教師必要的“講”,就和傳統教學中過於突出教師的教,而淡化了學生的學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