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這是一本雖經歷歲月但保存完好的《內蒙古自治區個體開業醫生聯合醫療機構行醫許可證》(副本),封皮紅色,字呈金色,由自治區衛生廳制、原巴盟衛生處審批和發證。

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該許可證是1992年2月18日頒發的,它的珍貴之處不在歷史悠久,而是“001”的證號,這意味著,這個當時位於“臨河市東門北”的“巴盟殘聯防盲治盲康復醫院”,是巴彥淖爾地區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

“從遊醫到小診所,再到取得許可贏得認同,直至如今三級專科醫院,我的發展和改革開放40年提供的好政策、好條件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我的事業。”許可證的主人、現旭東殘聯眼科醫院院長張旭東飽含深情地說。

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張旭東▲

“最開始開診所只要口頭批准就行”

行醫40餘年的張旭東,和改革開放進程基本同步前行。

1978年,出身醫學世家、時年25歲的張旭東,入職鄂爾多斯杭錦旗兵團醫院,正式成為眼科醫生。

在兵團醫院工作了3年後,1981年,張旭東來到中旗德嶺山,當起了個體醫生。他介紹,那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每個人都充滿幹勁,他覺得個體醫生髮揮空間大,所以毅然離開集體,開始單幹。

當了2年多個體醫生,張旭東積累了一定資金,便盤算著建立個固定場所,更好地開展診療活動。最終,張旭東將場所位置選在了五原的隆興昌鎮。

1983年,張旭東花了1萬多元,在隆興昌蓋了5間平房,僱了四五個員工,買了醫療設備,掛起了“張旭東個體眼科診所”的牌子,開始營業了。

張旭東介紹,據他了解,他的診所是河套地區第一家開辦的個體診所,這得益於改革開放後,對個體行醫政策的放開。“當時,只需衛生部門口頭批准,每個月再給工商部門交20元管理費,診所就能開了。”張旭東說。

起步階段,張旭東的診所過了一段苦日子,因為資金都投入到蓋房和買設備上了,所以“缺錢”成了大問題,所有藥品都是賒的。還有,個體診所是個新興事物,人們懷有“這兒能看好病了”的疑問,導致就診者較少。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張旭東憑藉優良的技術和服務,逐漸闖出了名號,就診者也從每天一兩個發展到每天五六十個,最後,小小的診所已無法滿足患者需求,張旭東又有了“搬到更大地方”的計劃。

“行醫許可證讓個體醫療機構發展走上正軌”

1990年,張旭東將診所整體搬遷至臨河,並升級為“醫院”,醫護人員10人,病床30張,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家、自治區開始規範個體醫療機構,要求取得資質才能行醫。張旭東為此積極申報,於1992年獲批編號為“001”號的個體行醫許可證,成了本地第一家取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

對於此事,張旭東時至今日仍難掩激動,他認為,這是國家對個體醫療機構的肯定和支持,也是改革開放深入的體現,從此,個體醫療機構走上了正軌。“當我第一次拿到許可證的時候,我高興得都快哭了。”張旭東還記得26年前的情景。雖然後來相關證照換過多次,可這張許可證一直被張旭東妥善保管著,沒有折損,也沒有汙漬,因為它的意義實在太大了。

再往後,個體醫療機構得到的政策紅利就更多了,尤其2013年開始,可以和公立醫院一樣參評等級,同時從業技術人員可以參加職稱評審,得到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因此,從2013年起,我市成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據市衛計委統計,目前全市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民營醫療機構有38家。

現在,張旭東的醫院面積5300平方米,有醫護人員83人,病床80張,年門診量達3萬人次,年手術量1800多例,年收住院2100多人,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張旭東總結,改革開放讓本地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尤其民營醫療機構受益很多。他的醫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傑/文

巴彥淖爾市第一家獲得行醫許可證的個體醫療機構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