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難點在“醫”不在“養”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醫養結合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中國特色的問題,國際上鮮有這種提法。

“醫養結合”難點在“醫”不在“養”

養老照護行業發展不足,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致。但失能半失能老人,無論是入住養老機構,還是居家抑或依託社區照護,難以獲得方便有效的醫療服務,根子卻在我們的醫療服務體系上。

問題所在

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務院已經明確提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養老照護的主體,前者滿足90%的老人養老照護需求、後者滿足6%的老人養老照護需求,機構養老僅服務於4%的老人。因此,居家和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是這個工作的主體部分,但恰恰這個方面問題最大。居家的老人,難以在社區獲得方便有效的醫療服務,更遑論上門的醫療服務?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醫養結合”中的“醫”基本不指“住院”問題,否則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看病難”問題了,沒有必要專門提出“醫養結合”這個概念。況且老人尤其是退休職工住院並不難。因此,“醫養結合”難題的核心和實質來自於國內門診機構的羸弱,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難以方便地獲得門診服務和上門服務。所以說醫養結合的痛點在“醫”不在“養”,不能也無法避開醫療服務體制問題談醫養結合,否則等於迴避了醫養結合問題。簡言之,不談醫療服務體系,醫養結合根本無從談起。

說來問題很簡單,居家照護和依託社區照護的老人,要方便有效地獲得醫療服務,要求社區醫療機構有能力、有動力就近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包括上門服務。但目前的困境是,壟斷了社區醫療服務供給的公立社區醫療機構,在“幹多幹少一個樣”的鐵飯碗制度下,已無能力、也無動力提供有效的社區醫療服務,更不要說上門服務。

“醫養結合”難點在“醫”不在“養”

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萎縮:從醫生數量看,基層執業醫師佔比已經由2009年的33.7%,下降到了2015年的29.2%。醫生比重下降,嚴重依靠醫生的社區醫療服務能力自然也就相對下降。而圖2和圖3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不管是門急診人次佔比,還是出院人次佔比,2015年都比2008年有明顯下降,其中住院服務的下降幅度很大,下降了13個百分點,表明社區醫療機構的醫療照護能力明顯萎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