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為什麼需要火化?

人死後為什麼需要火化?

傳說,瑤族的祖先國王有一條龍犬,由於它咬死入侵之國敵方的首領,得到國王的重賞,國王將公主十三妹許配他為妻。

外人都取笑公主,可公主有自己的主見,不因他是一隻狗而歧視他,反而更尊敬他。夫妻恩恩愛愛,和睦共處,日子過得比蜜甜。後來,他們生育了五男五女。

為了避開饒舌者的閒話,也為了不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公主決定不告訴孩子們,他們的父親是龍犬的真相。孩子長大後,每問及父親之事,母親都以父親出遠門來搪塞。孩子們看到母親有難言之隱,也不便多問。

龍犬像所有父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兒女。每當孩子們出遠門,他都尾隨護送孩子,當遇到野獸時,他便是孩子的保護神。

一天,大兒子去燒磚,他又陪著兒子去。窯火燒得正旺時,他在窯邊轉來轉去。兒子看到他身瘦毛長,越看越不順眼,就用柴塊一棒將他打入磚窯裡。

兒子回家後,母親不見龍犬回來,就問兒子:“跟你去的龍犬呢?”

兒子答道:“我在燒磚時,它在窯邊轉來轉去,我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覺得他醜陋,就一棒把它打入磚窯燒死了。

母親聽後,只覺得天旋地轉,血直往上湧,眼前一黑,頓時不省人事了。兒女們看著母親的反常舉動,慌了手腳,忙把母親抬上床去。待母親醒來時,問母親是怎麼回事?母親才流著淚把龍犬是他們的父親說了出來。孩子們聽了後,都驚得目瞪口呆,哭聲震撼著整個山林,林中的百鳥也停止了歌唱。大兒子哭著責備母親不該隱瞞真相,使他們做出傷天害理的蠢事。

兒女們哭著抬水去把窯火澆滅,可無情的火留給他們的只有父親的骨灰。他們懷著內疚和悔恨的心情,將父親的骨灰拿回來,裝進棺材,又請來道公師父超度亡靈,為父親舉行隆重的葬禮。

後來,大兒子為王,下令天下瑤家人死後,都先火化,再埋葬,以此表示他們對父親在天之靈的懺悔。

故事到此結束,但是現實生活中死去的人為什麼需要進行火化呢?真的如上述故事說的一樣嗎?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火化又稱為火葬,是一種將遺體分解為骨灰和煙氣的葬式。據瞭解,火葬源於商代,興起於唐代。當時由於佛教的傳入,受到佛教的影響,火葬開始盛行。而到了當今時代的中國,由於人民多受到傳統觀念“入土為安”的影響,農村地區還是主要以土葬為主,而大城市居民一般火葬或者強制性火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其次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越來越不夠用了,強制性火葬能夠解放一部分土地。此外,遺體火化後,僅用一個小盒裝骨灰,骨灰盒可以寄存,也可以埋入公墓中,給人類帶來便利,還節約了木材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