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從瀋陽到北京竟要21小時21分

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竟要21小时21分

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竟要21小时21分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車輪上的生活跑得越來越快,正是40年來中國變化的一面鏡子。11月27日,京沈高鐵遼寧段開通前的最後一次大型施工——京沈高鐵引入瀋陽樞紐按本格開通施工順利完成,這標誌著京沈高鐵遼寧段正式具備開通條件,而京沈高鐵建成通車後,北京至瀋陽的旅行時間將縮短至2.5小時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100年前這段旅程要花多長時間嗎?今天,讓我們透過一本本塵封的列車時刻表感受中國鐵路滄桑史。

列車時刻表記錄歷史 百年前從瀋陽到北京要走京奉鐵路

著名歷史文獻收藏家、瀋陽晚報文史顧問詹洪閣從1987年開始收藏列車時刻表,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列車時刻圖表,到最新出版的《列車時刻表》,31年獲得數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車時刻表,從舊到新,薄厚不一,大小兼有。當數百本列車時刻表展現眼前時,透過時代痕跡的質地和封面,閱讀其中串串數字和分分秒秒,如同閱讀一部中國鐵路編年史。

詹洪閣介紹,早在100多年前,瀋陽到北京之間就通了鐵路,這條鐵路叫京奉鐵路,它的前身是我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而唐胥鐵路的建設也揭開了中國修建鐵路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退出歷史舞臺的皇姑屯站就曾是京奉鐵路的一個站點,原名“瀋陽站”。隨後,京奉鐵路延長,在奉天城根修一新站,起名為“瀋陽站”,原瀋陽站因在皇姑廟和皇姑墳附近,因此改名為“皇姑屯站”。

1916年出版的列車時刻表上標明,從北京到瀋陽800多公里路程,3時出發,直到次日零時10分到達瀋陽,足足需要花上21小時10分。

據瞭解,京奉鐵路從1877年始建,1930年隨著遼寧總站(瀋陽北站)的落成而竣工,前後經歷了53年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京奉鐵路更名為京沈鐵路,經過大規模的修繕與擴建,如今成為北京通往東北各地重要的鐵路動脈。

詹洪閣介紹,1927年,為了與日本人經營的瀋陽站抗衡,張作霖開始修建遼寧總站。1930年,遼寧總站竣工開通使用。遼寧總站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設計,總面積8485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小木格窗,綠色鐵瓦頂,是當時京奉鐵路上最大的車站建築,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站。“九·一八事變”後,遼寧總站更名為奉天總站。1934年,奉天總站更名為北奉天驛站。1934年9月,北奉天驛站改稱瀋陽北站,即原瀋陽北站。新中國成立後,為改變原瀋陽北站和瀋陽站各成體系、佈局零亂、設備陳舊等狀況,幾經擴建改造,終使原瀋陽北站成為東端連接哈大、沈吉、沈丹各線,西端與京沈、京廣、京滬、京包等鐵路線相通的重要車站。1988年6月25日,原瀋陽北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計劃修建新瀋陽北站。1990年12月22日,新瀋陽北站及其站房、機車折返段、客車技術作業站等設施竣工並投入使用,新瀋陽北站為當時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客運站,中國五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2012年,原瀋陽北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列車時刻表由薄變厚 鐵路車次多了,里程長了

詹洪閣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鐵路長期被軍閥和列強割據,鐵路建設雖經70多年的發展,營業總里程只有2.18萬公里,能運行的僅有1萬多公里。其中,1927年9月竣工的奉海鐵路作為我國東北第一條自建鐵路,填補了東北國有鐵路的空白,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據瞭解,張作霖主政東北後,籌劃在南滿鐵路東側鋪設奉天至海龍(今吉林省境內)的鐵路,以使鐵路運輸擺脫滿鐵的控制,爭取更多的資源流動和軍事運輸的自主權。如今的瀋陽東站就是奉海鐵路的始發站,所以當初的名字就是“奉海站”。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很快就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成昆、湘桂、貴昆、鷹廈、京包等一批幹線相繼動工建設,60多年來中國鐵路的骨架日益完備,火車通天山、抵海島、跨沙漠。翻開1959年鐵道部編制的列車時刻表,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只有100頁。到2006年10月,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列車時刻表已經有279頁。等到了2007年4月,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發行的新版列車時刻表厚達329頁,“D”“Z”“T”“K”等符號,令人眼花繚亂。

據瞭解,1997年到2007年,我國鐵路事業進入新的“快車道”。6次大提速,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車型不斷更新換代,主要鐵路幹線時速達到250公里,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動車組引領世界高鐵最高運營速度。而中國高鐵運營里程更是超過2.5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總里程的近七成,兩地千里一日還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之間變作現實。

詹洪閣向記者展示了一件有著特殊意義的藏品,那就是他和父親乘坐哈大高鐵的首發車票。哈大高鐵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新建高寒地區高鐵,標誌著中國高速鐵路已經成功破解速度、溫度兩大難題。

“哈大高鐵開通當天,我手持高鐵車票的照片被全國數百家網站轉載,用現在的時髦嗑兒來說,那就是當了一把網紅。”詹洪閣笑著說。而這兩張火車票在詹洪閣看來,不僅是一家人的記憶,也是東北一步步走向振興的見證。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高級記者 白昕 圖片由詹洪閣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