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隨著人工智能熱潮的到來,整個社會都蔓延著一種焦慮情緒:人工智能焦慮。每個人都在談論人工智能,思考自己的職業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會不會威脅人類。從去年開始,人工智能教育逐漸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從高中教材到小學教育,甚至幼兒編程都可以看到 AI 的身影。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大潮流中,AI 教育的低齡化彷彿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情,但是給字都還沒認全的娃娃們開展複雜的 AI 編程培訓,真的好嗎?

幼兒園學生設計的AI教材曝光,人工智能已悄然滲入低齡教育


最近,網上流傳一組為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們設計的《人工智能實驗教材》的圖片,引得網友驚呼。經查,這套《人工智能實驗教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7月中旬舉行首發儀式,號稱是“首套K12全學段全系列”教材。整套教材覆蓋從幼兒園至高中全階段範圍,共計33門。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人工智能實驗教材》並不是今年唯一一套K12階段的AI教材。日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近期出版了“AI上未來智造者”叢書,計劃出版10冊,目前已出版6冊,全套圖書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出版完畢。另外,今年4月,商湯還聯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機構發佈《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教材。今年6月,蘇州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小學人工智能系列叢書”,叢書一套共8冊。

而在今年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中,全場最小的一對參賽選手年僅6歲。他們小小的身軀在會場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他們從容自若的神情絲毫不遜訓練有素的青年選手。一位小選手的媽媽表示,沒想著孩子拿什麼名次,只是孩子喜歡,家裡也全力支持,她認為這樣的付出非常值得。另一位小選手的爸爸也認為,“未來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孩子喜歡編程,他就讓孩子每週練習編程。

政策引導,促使AI早教市場壯大


2017年7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特別強調“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文件要求:“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這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今年4月10日,教育部網站發佈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行動計劃》提出,未來將形成“人工智能+X”的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對中小學、高校等多層次教育體系的要求,並計劃在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美國時間今年5月15日,AAAI聯合CSTA(美國計算機科學教師聯合會)、AI4ALL(由李飛飛發起的非盈利項目)共同發佈“AI for K-12”項目,三者將共同為面向K12 學生(將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育合在一起的統稱)的 AI 教育制定一套標準指南。這項工作受到了CSTA的K12計算機教育國家指南的啟發,“AI for K-12”指南將定義不同年級的學生關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應該瞭解哪些內容。聯合小組的領導,CMU 的AI專家David Touretzky 教授表示:“如今公眾對 AI 抱有強烈的興趣。成年人對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助手的前景感到非常興奮,但同時他們也對未來 AI 技術可能對人類工作崗位產生的影響感到擔憂。我們的孩子應該獲得關於 AI 的準確信息,這樣他們才能明白這項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這一點非常重要。”

而在美國的一家名為:http://keras4kindergartners

.com/ 的網站上,製作者赫然寫道:現如今,學樂器這種事情已經對孩子的未來木有任何幫助了!如果想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麼就讓孩子來學深度學習吧!該網站裡這樣宣傳深度學習早教對孩子的重要性:深度學習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一切都是深度學習:金融、人力資源、天氣預報、數學和醫療保健等等,而更多的行業已經做好了被取代的準備。如果你還沒有跟上深度學習的腳步,無論你是高級管理人員還是自由撰稿人,只有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目前,已有不少教育機構針對低齡兒童推出了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已有行業人士估算,截至目前少兒編程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0-40億元,用戶規模約1550萬。未來隨著宏觀利好政策的不斷出現,行業規模將在5年內達到300億。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AI早教快速發展,但評價卻褒貶不一


隨著人工智能的熱度不斷攀升,更加低齡化的編程教育走進了不少小學的課堂。不過,對低齡兒童進行編程教育的舉動,卻迎來了意見不同的看法。

反對的人認為:編程,尤其是人工智能編程的複雜性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受,過早灌輸對孩子反而是不利的。

有部分家長指出,對於目前已揹負繁重課業負擔的低齡兒童來說,過早學習人工智能編程,孩子童年樂趣有可能被剝奪。編程技能學習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程序,幾歲的孩子還不具備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本無法理解程序背後的邏輯關係。如果硬是要孩子坐下來學習編程,恐怕也只是勉為其難,還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與自由。童年對於孩子本該快樂無憂,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倡導要解放孩子的天性,真正為孩子減負。然而讓小孩學習編程無異於給孩子施壓,可能這並不是孩子的興趣,更多時候只是家長一廂情願,沒有好好考慮孩子的感受。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部分專業人士也提出,低齡兒童學習人工智能,門檻問題難以解決。孩子需要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數學根底和閱讀能力,才能理解編程的基本概念。目前的編程教學程序大多是英文界面。對於絕大部分孩子來說,來到這個頁面之後都會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因為這是全英文操作環境。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而言,5-12歲年齡段的孩子有多少精通英語的呢?有的恐怕連漢字都認不全,又怎能奢望孩子在全英文操作環境中進行編程學習呢?同時,國內有些培訓機構將編程培訓的年齡門檻設置過低,學齡前的孩子無法理解其中的理論,過早地參與其中,不僅難以達到編程教育的效果,還可能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

在贊成的人看來:讓孩子提前培養開創性思維,可訓練邏輯能力和專注力,就算將來不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對孩子來說也是有幫助的。

一部分家長指出,現在的孩子大都調皮貪玩。平時帶孩子外出,小孩要麼跑來跑去,要麼不停吵鬧。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一部手機或遊戲機,讓孩子上網或者玩遊戲,孩子很快就會沉醉其中。當孩子熱衷於某一樣事物時,他們會表現出更好的的專注度。學習少兒編程的過程,就是針對孩子的這種特性,有點像玩遊戲那樣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編程能夠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學會和計算機打交道的方式,孩子不僅能玩到遊戲,還能瞭解這個遊戲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從而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對編程的實踐應用能力。

一部分專業人士指出,編程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難。目前有很多針對非專業的人士,甚至小朋友可以快速地去做的編程項目。像麻省理工大學推出的Scratch編程平臺甚至不需要敲代碼,只要用鼠標拖一拖圖標就可以實現編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必須思考如何把代碼合理地安排在整個程序中,才能讓程序流暢的處理輸入、演算、直到輸出,這對孩子的邏輯分析能力是一個極大的鍛鍊和提升。在美國,兒童編程已經成為孩子繼閱讀、寫作、算術這三項基本能力外所需要掌握的第四項必備技能。通過編程學習,不僅能開發少兒的潛能,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助於促進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比如數學、英語等,對於孩子的智力開發也是一個有益的鍛鍊。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AI早期教育市場火熱,但需正確引導


目前看來,人工智能教育的低齡走向已經是全球化的趨勢,在一些歐美國家,尤其北美,相關的選修課已經早早地進入了當地中學課堂。甚至連業界大牛吳恩達也為兒童編程站臺,在問答平臺Quora上,他表示人人應該學編程,孩子識字後就應該立馬教他寫代碼。

STEAM教育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議,即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s(數學),該倡議為加強美國K12關於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教育,並鼓勵學科融合。雖然國內開始引入先進的STEAM教育,且已經發布了面向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但是從整體來看,尚處在AI教育的劣勢。據專業人士測算,美國K12階段約有67.5%的孩子已接受在線編程教育。以全球最主要的少兒編程語言Scratch的統計數據為例,美國市場的滲透率最高,達44.80%,英國為9.31%,中國僅為0.96%。相比國外,我國編程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較低。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從目前國內外教育機構啟動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來看,所謂面向K12人群的人工智能教育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課程,而是更為涉及面更廣、普適性更強的計算機科學。而計算機科學課程的設置,最終目的應該是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能力,並更好地銜接大學課程。

而且即便大部分參與討論的網友都同意中小學開展AI教育的說法,但是仍然有幾個嚴肅的問題面臨解決:

  • 第一,教育不平等問題。目前的AI專業教師人才稀缺和教材昂貴,如何保證偏遠地區兒童的AI教育公平是一個難題。
  • 第二,專業化和標準化問題。在美國,少兒STEAM教育和計算機教育正在快速接近標準化,比如美國成立了CSTA。而國內雖然已經引入了STEAM教育,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相關的標準以及規則,如何防止教育企業內的亂象,同時保證相關教育人員的專業素質,同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第三,教育產品問題。目前我國的 AI 教育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幾乎很少有專門面向教育的編程產品,大部分老師也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一些理論教育,學生本身參與甚少,實踐內容也大多是演示,對於人工智能這樣實踐為主的學科,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很難培養出能夠真正的“人才”。

AI人才培養之路任重道遠


就在幾天前,一則《AI應屆博士年薪80萬》新聞登上了各大熱搜榜。報道稱,“今年AI領域應屆畢業生薪資行情火熱上漲。去年,應屆碩士能拿到30萬年薪,博士生能拿到50萬元的年薪,而今年薪水則漲到80萬元,薪水提高10-20%。”該則新聞雖然有片面誇大之嫌,但是卻真實的反應了當前AI行業人才短缺,供不應求的現狀。

據《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約30萬,而市場需求卻在百萬量級,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畢業AI領域的學生約2萬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2018年7月,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中心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佔到了全球的60%,同時也是全球人工智能行業專利最多的國家,但是人才佔比卻相對較低。據瞭解,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已經達到了百萬級。


人工智能時代的焦慮是什麼?


隨著AI行業的持續火熱和廣泛應用,未來AI人才短缺現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同時我國政府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改變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嚴重不平衡的現狀,就需要在政府、企業、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夠實現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三步走”的目標。AI早教的市場的出現為國內未來AI人才儲備提供可極大的便利,對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當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人工智能教育更是如此,我們已經看到了國家和政府在各個方面進行的努力,但是我們更期待看到愈發完善、詳細的規章政策出臺,規範整個市場。對於孩子而言,人工智能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夠為他們帶來樂趣,讓他們學習計算機思維,越早為他們打開知識傳輸的大門,就能越早地讓知識在一代人中取得成果。

— 完 —

關注清華-青島數據科學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THU數據派”及姊妹號“數據派THU”獲取更多講座福利及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