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鐘一鏡到底,《地球最後的夜晚》幕後揭祕|乾貨

本文闡述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的拍攝過程,包括拍攝難點、技術、設備及方法等。

雖然《地球最後的夜晚》還未上映,但片中近60分鐘的一鏡到底拍攝早已引起了廣泛關注。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除姚宏易、董勁松、David CHIZALLET等攝影師,航拍團隊志翔航拍也參與了該片的一鏡到底拍攝,並獨家闡述了一鏡到底的拍攝過程,包括拍攝難點、技術及方法等。《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由蕩麥影業出品的劇情片,由青年導演畢贛自編自導,將於12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不可思議!挑戰60分鐘一鏡到底

2017年5月,志翔團隊接到劇組製片老師的電話,瞭解到畢贛導演《地球最後的夜晚》即將開機。由於電話中製片老師表示情況比較複雜,因此志翔團隊直接安排了技術人員進組開會。

在技術總監李毅進組後,得知此次拍攝《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近60分鐘一鏡到底的實拍任務後,李毅表示這個想法很令人不可思議。“畢導上部作品《路邊野餐》中的長鏡頭才只有四十多分鐘,可想而知,這次近一小時的長鏡頭難度係數有多大。”

李毅介紹,拍攝中需要實現從手持→車載→手持→索道→手持→航拍→手持多種器材的技術接力。對於此次拍攝任務,導演畢贛表示將會實現多種場景的切換,同時在不適用任何特效的情況下,鏡頭可以無縫銜接來實現這個長鏡頭。

會議結束後,李毅及團隊的技術人員開始著手準備一套完整的系統改裝及測試的方案。“這次參與《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拍攝,志翔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航拍服務者,而是一套完整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需要研發鏈接整個場景無縫連接的方案以及器材。”

整體拍攝過程中,志翔團隊先後共進組三次。第一次主要是做初步測試。在首次測試的一週時間中,發現了電子快拆模塊吸力不夠的問題,後續進行了設備升級。第二、三次進組是完成進一步的測試和實拍工作。

其中,第二次進組主要是完成索道拍攝的任務。索道拍攝鏡頭設計相對飛行接力來講難度較小,兩個飛手間距上下132米的直線距離,雙方能夠互相看得見,且飛行軌跡也相對簡單。第三次進組則是因為導演修改了劇本,因此需要重新設計鏡頭,修改拍攝路線。修改後,航拍被放在了第二、三個接力節點上,飛手間的距離也增大到200多米,路線變的更復雜。

另外,由於圖傳無線控制隨時有可能丟失信號,因此拍攝難度也隨之增加。不過,最後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過增加功效、嫁接天線等多個方案,實現了這個魔幻的長鏡頭的拍攝!《地球最後的夜晚》獲得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就是對所有電影幕後工作者最大的支持與肯定!

手持、車載、索道、航拍

——多種器材如何無縫銜接?

首先介紹幾個使用的器材名詞及其使用原因:

(1)快拆模塊:需要重量輕,利於減輕整套手持設備的重量。同時能夠實時切換收放功能,並且具有極強的負載能力。此外還不能干擾其他設備,對此,志翔根據磁力吸附後機械鎖鎖緊加防磁屏蔽層的原理,進行了自主研發及全負載電磁鐵吸附功能測試。

(2)圖傳與監視器:主要用於一發多收高清圖傳,完成無延時實時傳輸,畫面秒連,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畫面監控。此次拍攝最先使用的是阿米莫圖傳,由於距離遠,所以後來在手持拍攝上又加了一套常規圖傳用於導演監看。為了要提供攝影師監看以及錄製回放,以及重量要輕,選擇了Blackmagic的最小的5寸監視器。

(3)跟焦器:

共使用了2套跟焦器,其中cmotion跟焦器用於接力跟焦,DJI跟焦器用於調節光孔。

(4)多種器材無縫銜接:手持→車載→手持→索道→手持→航拍→航拍→手持

(5)手持雲臺:由於最初選用了萊卡1.4的鏡頭,所以負重很重要,最主要續航時間長,能頂1個多小時的供電。而在MOVI PRO及DJI如影2兩個“候選者”中,根據DJI提供的內部測試版本,因為高負載最終選擇瞭如影2。此外,志翔還為如影2定製了兼容飛機、鐵頭套件手持、索道、車載黑臂的手柄。

(6)攝影機和鏡頭:攝像選用了RED攝影機,選用的主要原因是RED攝影機具備高分辨率、高寬容度,而且能持續以RAW格式錄製一個小時。鏡頭方面,為了兼顧手持重量,最終選定了蔡司1.3光圈的電影鏡頭,攝影指導認為它更符合這夢幻的旅程,當然它更適合航拍。劇組技術總監胡博完成了RED三種機型和四套鏡頭的夜戲技術指標測試、RED機型IPP2從前期素材拍攝到DI的流程測試,以及對現場與後期素材質量進行統一監管,還完成了2D、3D專治素材合併DCP測試、亮度衰減測試等。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1 雲臺手持設備+RED攝影機

(7)無人機+輔助穩定系統RTK:必須具備高負載、高精度穩定性能。RTK釐米級定位系統解決磁干擾問題,並且能增加接力過程中精準度與安全問題。在測試中,整套手持設備已極限減重至17.8公斤,對於航拍以及手持來說都已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2 Z1飛行器+RED攝影機

(8)無人機接力系統:由於拍攝地點地形複雜,航拍的雲臺一直在各種載體上切換,所以需要到每一個點切換到下一個雲臺攝影師的無縫控制鏈接。同時航拍飛機也要在中途無縫切換操控人員,所以必須需要一套多控制無縫切換系統,該系統也是由志翔自主研發的。

為保證整個流程簡潔、高效、可靠,所有拍攝設備必須保持統一化、專業化,上述提到的拍攝器材是在實際測試之後才選定的。

多次測試,尋找最佳拍攝方案

此次《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志翔航拍首次嘗試使用這種新型的拍攝方式拍電影,所以沒有可參考或借鑑的案例,只有不斷的通過測試來尋找可能性。先後進行了以下幾項測試:

(1)飛行器高負載的測試。指飛機負載配重(模擬15公斤左右)做暴力測試。由於國產快拆模塊配件性能不穩定,飛機在現場實際測試過程中出現過失敗。後來改用快拆零件,加上機械鎖釦,它的強吸附能力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2)手持雲臺在安裝到飛機上時,飛機是否出現掉高和飄移現象。如造成畫面位移,就無法實現從手持到飛行畫面的穩定過渡。

(3)節點測試。

節點測試是整個拍攝中的技術難點,由於這是無特效的一鏡到底,所以手持拍攝轉到飛機拍攝再轉手持拍攝無法實現畫面的平穩過渡。在第一次進組測試中,更有攝影指導姚宏易和攝影李優兩位老師親自穿著鐵臂來進行飛行接力節點測試。此外,飛機懸停位置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手持攝影師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手持設備安全地吸放在飛機上,所以飛手與攝影師之間必須要有非常默契的溝通,才能確保在這個節點上畫面的穩定與連貫。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3 攝影指導姚宏易圖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4 攝影師李優正在進行測試

進入到車拍測試過程,使用了車載黑臂,並將電子快拆模塊安裝在黑臂上,設置了一個可以隨時切換開放模式的電源開關。為確保在車大幅度顛簸之下手持設備依然安全,在現場測試中,志翔團隊在雲臺上吊載了實際拍攝時的重量,並以實拍的三倍速度做了安全性的測試,以保證正式拍攝時器材的安全。在手持設備重量、手持模塊改進方面,志翔技術總監李毅及攝影師邢珺然給了很多建議。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5 車載測試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6 志翔技術總監李毅(左)和攝影師邢珺然(右)給鏡頭穿絲襪

解密長鏡頭航拍接力是如何實現的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7 拍攝接力線路圖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的長鏡頭主要由以下三個接力節點、七個拍攝點接力完成:

第一個接力節點:從手持→車載→手持

具體拍攝點如下:A(起點,手持,山上)→ B(車載,山上)→C(手持,山上)→D(索道,山上)

這一節點拍攝工作主要由攝影師邢珺然完成。在A起點,他手持17.8公斤全負載雲臺設備進行地面拍攝。在B拍攝點,最先計劃使用黑臂安裝雲臺,但因為車載模式下不能像手持一樣調節雲臺方向,邢老師選擇了全程手持坐在沙灘車後鬥拍2分多鐘的山路車載,因為這樣他控制起來更主觀。進入C拍攝點,也就是在山區再次進行手持拍攝。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8 攝影師邢珺然車載手持測試

在第一節點的拍攝過程中,由於拍攝地形複雜,邢老師需要乘坐沙灘車實現從A→B點的快速位移,同時還能保持手持雲臺設備進行移動拍攝。與此同時,也要求攝影師既要保證自身穩定,還要保證畫面流暢,既考驗了技術,又考驗了力量。

從C轉到D拍攝點,因為雲臺掛在索道上,鏡頭會自由運動,所以航拍雲臺手在山下遙控鏡頭,雲臺一上索道山下的雲臺手就接管畫面,確保整個畫面在節點轉接平穩過渡。

第二個接力節點:從索道→手持→航拍

具體拍攝點如下: D(索道,山下)→ E(手持,山下)→ F(航拍,山下)

D拍攝點的主要拍攝任務是從背後跟拍影片主演黃覺,其難點在於演員與機器如何做到同步。為了更好的解決兩者之間的時間差的問題,佈置及負責索道的吳松益老師設置了兩個電源開關, 一個用於啟停演員道具索道, 一個用於啟停攝影機同步拍攝演員索道。

D拍攝點另外的拍攝難點在於危險係數大及如何保證畫面的穩定性,為此,志翔團隊與機械師在拍攝前做了多次平滑度測試,主要測試滑索的安全性和平滑度、手持系統在滑索上是否會出現鐘擺現象。如果拍攝中滑索運動不流暢,極易引起雲臺系統跟隨索道震盪,造成整個畫面大幅度擺動。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9 索道調試測試

雲臺上了索道之後到下索道之前,也就是D點到E點的拍攝,雲臺鏡頭的控制權已經轉移到志翔航拍攝影師手中。

E拍攝點,也就是從下索道之後到上飛機之前,主要由法國攝影師David手持跟拍主角湯唯老師和黃覺老師。因為跟拍時間長、路線複雜、機器重,攝影師得有很好的體力來完成整個拍攝,同時保證鏡頭的穩定構圖。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10 攝影師David手持雲臺+RED攝影機測試

由E點轉F點會複雜的多,相對要解決的技術難點也更多。根據劇本要求,黃覺做了個夢,而航拍鏡頭主要是以他的視角來拍攝,因此起幅要低。實際拍攝過程中,飛機懸停在起幅點,攝影師需要貓腰鑽到飛機下,將雲臺成功安裝到飛機的電子快拆模塊上。整個銜接過程不能停頓,在攝影師接上飛機的一瞬間飛機要同時移動,始終保持鏡頭的順暢及穩定。

第三接力節點:從航拍→航拍→手持

具體拍攝點如下:F(航拍,山下第一位飛手)→G(航拍,第二位飛手)→ H(手持,山下)

F點及G點都是由航拍來完成的,但是是由兩個飛手分別完成的。因為兩個拍攝點距離為200米,一個飛手是無法把飛機精準懸停在離地1.7米高、距離200米之外的院子裡的,所以最後採用了雙人航拍接力來完成F→G點的拍攝任務。

整個航拍過程共計2分30秒,為了保證飛機勻停,也就是不出現急加速或急減速的情況,需要兩個飛手之間高度的默契配合。尤其是在兩人交接的過程中,需要前一個飛手慢慢減速且後一個飛手慢慢加速,才能保證飛機是勻速前行的。由於兩飛手間距離較遠,實際拍攝現場兩人是通過電話實現實時喊話溝通。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11 手持接力測試

E點的手持拍攝是由攝像師陸陽老師完成的。實際拍攝中,陸陽老師從飛機上接下雲臺後,需要在夜景、移動環境下,手持近18公斤的器材完成這最後一段長達40分鐘的手持拍攝。另外,跟焦時間相對較長,光圈大焦點就顯得薄,稍有差池便會虛焦,所以對跟焦員的技術要求也是極高的!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12 陸陽(中)及跟焦員浩子(右)

60分钟一镜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揭秘|干货

圖13 航拍組與導演合影

對於志翔航拍來講,這次作為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身份出現在劇組中,是一次全新的、特別的經歷,同時雙人接力航拍也是在技術層面上的一次創新與拓展,未來也將為這種對電影有著高標準、高要求、富於創新性的導演或攝影師們提供更多定製化的、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